乐天app:子女教育,追加200分,我希望能得到满意答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20:25:15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根据年龄的变化,教育的程度、方向重点。有什么变化
如果年龄超过18,对孩子过渡管理会有什么害处。
我想了解的是对,孩子的,个性,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目的,抗压能力
的影响。对于一个完全服从家长命令的人在成长之后,婚姻之后会有什么缺点。是否能适应这个社会。
swbbs@msn.com
27221828
如果有专业人士,我希望和我交流
麻烦不要紧,我愿意付出我所有的分

我现在21岁,我觉得爸妈的教育非常成功
18左右,孩子的自尊心会非常强,在我初三之后,爸妈从来没有打过我,教育方式也不再那么严厉,有时候会随着我来。
继续加压,会消磨孩子的个性,在社会上难以立足,没有追求,往往很惧怕,比价内向或者爆发起来,会酿成很严重的后果,包括犯罪

这要看你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同时还要看你孩子的性格如何,你的所谓过度管理究竟过度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是女孩子或者是性格比较懦弱的男孩子,过度的管理会使孩子失去自我,任何事情都不能自己拿主意,遇到一点困难都会不知所措,这样会很不利于孩子发展,会使的孩子一生都很难有所成就。
如果是性格比较刚硬的男孩子,这样的管理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就会出现很强的逆反心理,明明知道不应该做的事情,为了报复与反抗,就会强迫自己去做,这样也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
所以正确的管理方法应该是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家长只需对孩子讲清楚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其余的应该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应该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态度,同时不要压抑孩子个性的发展,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会有良好与健康的个性。
而一个完全父母命令的孩子,他的婚姻生活也不会很幸福,因为这不一定就是他所追求与喜欢的。

我认为你可以先跟你的女儿聊一下,不要端着家长的架子,可以心平气和的跟孩子谈谈,问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一直困扰着他,如果她自己说出来最好,不要跟孩子有什么隔膜,孩子都想得到家长的理解.
3.如果跟孩子沟通的不是很好可以跟老师、她的朋友最好是找一个她最要好的朋友沟通沟通,看看是出了什么问题。
我没听说过11岁就应该出现这种症状,肯定不是年龄的问题。这只是我的一点见解,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因为我现在对于教育孩子的问题非常感兴趣,也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东西,我认为教育孩子真是个非常非常重要而且艰难的任务。

我自己也只是刚刚 走出少年
我的某些经验让我知道家长和 我们是不一样的
成长有它的规律
你们不应该去强求!
有时间我回你的邮件
我的是wang19858687@163.com
当你收到我的邮件时说明我找到了一些办法.

卢勤指出,家庭教育的第五大误区是家长过分地指责孩子,她在书中举例说,《知心杂志》给孩子们做过一个调查,如果爸爸妈妈给你一个承诺,你最希望得到什么?在受访的3671名同学中有56%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能看自己的进步并肯定自己,有54%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不要老说别的孩子比自己强。卢勤认为,一个孩子,他渴望被肯定,渴望得到积极评价。

记者:什么叫过多的指责和过分的指责。

嘉宾:爸爸妈妈有个特点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比较,一比就把孩子比下去了,对自己孩子的满意度是最差的,咱们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满意度是比国外的家长满意度差多了。就是这种比较呢,我给你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有一个小男孩儿跟我说,我做梦都想当干部,我从来没当过,好不容易当个小队长,乐得屁颠屁颠的,回家跟我妈一说,妈我当小队长了,我妈当时把嘴一撇,小队长有什么好吹的,那是中国最小的官了,我小的时候当的是大队长,本来想给我妈一个惊喜,我妈还没瞧得起我,我当上中队长了,你妈这回高兴了吧,我妈高兴什么啊,我妈回来就问我,大队候选人有没有你啊,爸爸妈妈的标杆永远超越孩子的水平。

记者:你的意思对孩子应该是鼓励为主?

嘉宾:对。

记者:能骂吗?

嘉宾:父母在教训这种有错误孩子的时候要头脑冷静,不能够那种太气愤的时候,不能自控的时候不要教训孩子,在很冷静的时候把孩子找到一个没有人的房间里跟他面对面,看着他的眼睛跟他说这件事情,你的感受,你做这件事妈妈是多么的伤心,然后为什么你会做这样的事情,然后把事情的结果过程全部说清,没有隐瞒,然后妈妈还要说一句话,当孩子承认错误的时候妈妈要相信这是最后一次了,最后还要给孩子一个爱的启发,你还是妈妈的好孩子,这叫一分钟惩罚,一分钟批评,时间都不用很长,一辈子不会忘记。

记者:能打吗?

嘉宾:打孩子呢,我是不提倡的,用什么方法呢,比如说这孩子最爱干嘛啊,比如说玩游戏机,最爱上什么地方去玩,今天你做错了就不许你玩了,因为这个他最喜欢的,但是由于你最喜欢的这件事不能做了,让他觉得很难受,这也是一种惩罚。

记者:我相信一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换句话说,我们回想我们成长的过程,没有挨打的小朋友恐怕很少。

嘉宾:我就跟很多父母说,打孩子的父母都是无能的父母,你没有力量去征服他的心, 你只有用武力,但是你早晚有一天会打不动的啊,他比你还高了,你打得动吗,所以这个方法今天我觉得不要再使用了。

卢勤现在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开办家庭教育的专题讲座,所到之地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她的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赞同,但是也有人对她把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全部归在家长的头上的观点表示不能接受。

记者:你总是站在批评家长的立场说,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

嘉宾:我跟孩子说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爸爸妈妈的事,我说这点上你们不要以为这是给你爸给你妈学的,他们人生有他们人生的轨迹,你有你的轨迹,你给孩子更多的财富,没有把孩子变成财富,孩子依然得不到一生的快乐和幸福,这点上我觉得我特别崇拜我妈,我觉得我妈妈在物质和人的问题上看得特别清楚。我妈妈是在1999年9月30号过世的,妈妈生前有一个抽屉一直是锁着的,钥匙放在内衣兜里,当时不知道妈妈锁的是什么,妈妈去世以后打开抽屉大家都很惊讶,里面没有一分钱,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我们这六个孩子出生的阳历、阴历、几点几分,和我们生的孩子出生的详细时间,这就是妈妈的存折,是妈妈全部的遗产。

记者:你觉得妈妈跟别的妈妈有什么不一样?

嘉宾:我觉得我妈妈就是很看重孩子,他很看重我们每个人孩子所做的事情,很在意,从小到大我们任何的发展妈妈都看在眼里,很在意,我觉得我从小的兴趣也是从妈妈那培养出来的。

记者:天下父母有不看重孩子的吗?

嘉宾:看你怎么看重了,比如说我小时候特别爱画画,五岁照着我妈妈养的大公鸡,画了一只彩色大公鸡,在北京幼儿园中得奖了,得了五张彩纸,回来跟我妈说“妈,我画的公鸡得奖了”,我妈当时笑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太好了,我早就说过你画的公鸡比我养的公鸡还要漂亮,就从这我喜欢上画画,我们当时家里挺困难的,给我花了两块钱买了一个月票,这是我妈妈对我最高的奖赏了,每星期都去学画画,所以至今还特别喜欢,妈妈好像就特别看重你所做的事情,对其他的东西妈妈好像不是太看重。我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有一次街道主任到我妈这来了,说经常在电视上看见你女儿,你女儿干得挺好的,街道要求报“三八红旗手”,准备把你女儿报上去,我妈说:“别报,我女儿够忙了,不当三八红旗手了”。还打电话给我叫去,说咱们就不当三八红旗手了,你已经很辛苦了,你现在重要的是把身体养好,当时我就很感动,我妈看重的是人,对其他的那些荣誉,在我妈妈眼中很淡化,所以我觉得在妈妈心目中人是第一位的。

卢勤出生在北京,她在兄妹五人中排行老三,当时在上小学的卢勤在《中国少年报》上知道了知心姐姐这个栏目,从此,她就把当“知心姐姐”作为自己的理想,就在她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象很多知青一样,她在东北度过了艰难的岁月,直到1978年,她才有机会来到梦寐以求的《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工作,在近20年和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成为了很多孩子心中的知心姐姐。

记者:那你做了那么多年的学生和家长的工作,当了那么多年的知心姐姐,你来给现在的现实开个药方,你说该怎么做。

嘉宾:和孩子一起成长,我觉得谁都不是先学好才当父母的,都是一边学一边当的。孩子也不是说生下来就知道怎么做孩子,爸爸妈妈和孩子都要看到,眼前我们都是一张白纸,但路要一块走,不停地学习,什么事去积极面对,不要回避,总之要走到这一步的,只要体验就是财富。所以我到各地举办各种讲座,呼唤社会,爸爸妈妈要成为知心妈妈、知心爸爸,老师要成为知心老师,孩子我觉得跟孩子拉着手一块往前走,遇山就爬山、遇水就过水,这个东西没什么了不起的,什么事去积极面对,不要回避,总之要走到这一步的,只要体验就是财富。爸爸妈妈要成为“知心妈妈”“知心爸爸”,老师要成为“知心老师”,孩子心灵的诉说要有一个对象,什么叫沟通,沟通就是倾诉和倾听,你听我说我听你说,能有这样的环境、培养孩子长大就够了。

卢勤对家长提出了“五条忠告”。她说,成长比成绩重要,要有一颗平常心,做一个平常人;经历比名次重要,孩子是在自己的体验中长大的,与其天天在乎孩子的成绩,不如在乎孩子从学习和生活中得到的体验与感受;受爱比施爱重要,要把付出的机会给予孩子,学会接受孩子的爱;对话比对抗重要,要多与孩子沟通,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激励比指责重要,要激发孩子的责任意识,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卢勤最后送给大家“六句箴言”:第一句是“太好了”,改变心情就改变了世界;第二句是“我能行”,改变态度就改变了命运;第三名是“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改变情感就改变了生活;第四句是“你真棒”,改变角度就改变了关系;第五句是“我要学”,改变内存就改变了未来;第六句是“我思考”,改变头脑就改变了人生。用爱打开孩子的宝藏

成为母亲是我们人生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花一点时间回归内心,也许,我们可以把我们丢失的东西一点一点拾回来,再赋予新的意义。

花5分钟使自己年轻起来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无论是什么东西,经常保养都可以使它更耐用。你想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5岁吗?赶快行动起来吧!每天只要花5分钟,你就能使自己显得年轻而充满活力。

*在换睡衣的时候,用干毛巾摩擦身体5分钟可以帮助血液循环。

*在工作中过度使用身体的某一部位时,就要做5分钟的伸展运动稍事休息。

*到下午你如果感到有点疲劳的话,尽可能平躺身体,或在窗前做5分钟的腹式深呼吸。

*沐浴的时候,花5分钟浸泡在浴缸里按摩头部、双肩和面部。

*就寝前做个保湿面膜,冥想5分钟,想象自己正处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花香阵阵。

这些极简单的“保养”只要坚持,必有奇效,你会天天拥有美丽的心情!

心存感激=彩色人生

感激与信念如同肌肉,你使用得越多,它越是强健。时时心存感激,你就能从内心深处来赞美他人,学会像一个孩子一样,时时发现生命中的惊喜。心存感激,我们就回归了我们真正的本性,即使我们现在还在尘世,也能欣赏到天堂一般的景致,内心充满喜悦与宁静。

人生就如同一台榨汁机一样,当你把胡萝卜放进机器上面的漏斗里面,它开始运转了,很快营养丰富的金黄色汁液就从出口流出来了,而也有一些残渣则从机器旁边排出去了。心存感激的人总是能美美地享受最鲜美的果汁,把自己注意力的焦点放在那些美好的部分,而另一些人则把自己的注意力时刻放在那一堆残渣上,无法享受生命的美好。

自助者天助

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有时,我们中的有些姐妹也会遇到不幸,如婚变、疾病等等,对于不如意的事情,伤心、痛苦都是应该的,但我们一定要设法自助,寻找专业人士或朋友排忧解难,尽快打开自己的心结。因为这一心结不及时解开的话,很有可能,马上会有新的心结,心有千千结,人生一定会变为灰色的。

好好爱你自己吧!一定不要自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这么倒霉?因为这一类问题永远没有答案。

相信吗?“自助者天助”,这是一条真理。只要你选择离开痛苦与伤悲,你就拥有了与快乐亲密地在一起的机会。

用自己独特的天赋经营人生

许多成功快乐的女性的秘诀是:善于经营自己,全力以赴发展自己的优势。

每个人手中都握着失败的种子,也都握着伟大的潜能。

在古老的欧洲有一则寓言:在意大利威尼斯城的小山上,住着一位智慧老人,他能回答任何人的问题。当地的两个小孩子想要愚弄一下这位老人,他们捉了一只小鸟,就去找他。见到智慧老人,一个小孩子手里握着那只小鸟就问:“您是无所不知的智慧老人,那您知道吗?我手上的小鸟,是死的还是活的?”老人不假思索地说:“孩子,如果我说它是活的,你就会攥紧你的小手把它捏死;如果我说鸟是死的,你就会把手松开让它飞走。你知道,你的手掌握着这只鸟的生死大权。”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有能力的手中。

卢勤报告文学《母亲?敌人?--别让孩子的心流血》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人。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人成功,恶劣的环境可以使人窒息。

环境是人创造的。家庭环境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创造的。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的是身心健康、性格开朗的孩子;紧张、压抑的家庭环境,培养的是有心理障碍、心胸狭窄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谁不爱自己的孩子?有的真可以说是"爱你没商量",把孩子爱得"死去活来",自己还觉得爱得不够。但是,这种"超重的爱"把孩子压得喘不过起来,他们一天天远离了我们,有的甚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可怜的孩子们同时生活在"天堂"和"地狱"里,他们一方面获得了更多的爱,另一方面又感到压力过大,过早,过多地品尝到了人生的不幸、生活的重负和竞争的惨烈。面对一幕幕的悲剧的发生,难道我们不应该认真想一想,我们给予孩子的爱适不适当?我们今天的教育方式是不是科学?我们有没有勇气为了改变孩子生长的环境而首先改变我们自己?我们有没有决心让每一个孩子都喊出"新世纪我能行"?

我想,我们最应该丢掉的是四大心理误区,即: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丢掉超常心,找回正常心;丢掉虚荣心,找回责任心;丢掉惧怕心,找回保护心。

▲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

做父母的本应该有颗平常心。因为,生儿育女是最平常的事情。

可是,我们这一代做父母和我们自己的父母不同,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成长在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使我们失去的太多,我们竭力把自己没有能够实现的人生理想从孩子身上去实现,竭力想把自己没有得到的物质享受从下一代身上得到补偿,我们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这惟一的孩子身上了。于是,强烈的"补偿心"占据了我们的心头。"望子成龙"变成了"逼子成龙"。

有一次,我去贵阳开会。贵州电视台《女性话题》节目请我和六个家庭谈心,话题是--做个好妈妈。

有一位带着女儿来的年轻妈妈讲得十分激动:"文革时,我刚上小学四年级,我没有学到什么就下乡去插队了。我没有文化,返城后找不到工作,后来当了个体户,我丈夫也是个体户。我们挣了几个钱,舍不得吃、舍不得花,要留给孩子上大学,我一定要让孩子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可是我的女儿不争气。上一年级,才给我考了80多分,我气急了,用绳子把她捆起来,吊到房梁上抽打。打昏过去了,我就用凉水把她泼醒。我气急败坏地朝她吼叫着:你记住没有,你要成为'人上人'!女儿哭着、喊着:妈,你别打了,我一定成为'人上人'!"

说到这里,这位年轻的母亲泣不成声。已经上四年级的女儿坐在妈妈身旁,大滴大滴的泪水流了下来。

"你妈妈打你时,你是怎么想的?"我问女孩。

"我恨她,我恨她。可我也理解她,她让我成为'人上人'也是为我好。"女孩委屈地回答。"你现在能告诉我,什么叫'人上人'吗?"我又问。

"不知道!"女孩摇摇头。

女孩的回答,让全场的人啼笑皆非。四年前,女儿挨了一顿毒打,至今还不明白妈妈的期望到底是什么。

著名的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过父母们:"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当"平常人"最安全、最实际。实际上,"平常人"就是心地和平、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健康的人。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世纪伟人,可他却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平常人。他有一句让老幼动容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一个伟人把自己看成平常人,人中人,我们这些普通人,却又非逼着孩子去当"人上人"不可,我们这不是在害孩子吗?有了这种心理,就不能科学、冷静地对待和教育孩子。为了让孩子当"人上人",许多家长逼着孩子拼死拼活也要考上大学。孩子考试稍差,家长便冷眼相对;如果排名靠后,便会暴跳如雷、捶胸顿足,甚至恼羞成怒、大打出手。给孩子造成强大的思想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样逼下去,就会像德国诗人海涅所说:"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可能是跳蚤。"你希望孩子成为"人上人",结果常常是经过了数十年,才发现孩子成为了一个最没有志气的平庸之辈,变成"人下人"。

培养平常人,要有平常心。

所谓平常人,就是少给孩子提一些过高的、难以做到的要求,而是要把人生的道理,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全国少工委和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民族好少年"评选中,作为评委,我看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农家妇女教子的故事:

大山里有一个上中学的男孩子,见家里实在太困难,妈妈每天干活太辛苦,决定弃学。一天,她对妈妈说:"妈,我不念书了,帮你干活养家"。

这位不识字的农家母亲听了,一句话也没有说,把儿子带到玉米地里,掰下一穗青苞米,递给儿子。

"好吃吗?"母亲问。

"好吃。"儿子不解地回答。

"青苞米是好吃,但是不能当饭吃呀!只有等苞米成熟了,脱下粒,磨成面,才能当饭吃。咱家再穷,也不能误了你的学业!"

男孩一下子明白了妈妈的心意:一个人有了知识,成熟了,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中他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志当存高远","志不强者智不达"。他立即返回学校,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并立志用现代科学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这位农家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很会教育孩子,因为她自己就心平气和,知道母亲的责任不是逼孩子学习,而是教孩子做人。

所谓平常心,就是让孩子快乐地成为自己。许多父母爱支配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支配孩子的未来,逼着孩子委屈地去做他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使孩子成为只能顺从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办事、缺少创造的人;另一个就是,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与父母较劲儿,你让他朝东,他偏要向西,事与愿违,有的走向了期望的反面。

仔细想一想,古今中外成大事、立大业者,有几个人是由父母安排的?马寅初的父亲给马寅初安排的前途是账房先生,而马寅初选择的道路则是离开家乡,到上海、天津,再到美国求学,拿回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有些事情往往很奇怪,结果常常和你想得到的相反,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伟大"的人,但是最可能的结果是孩子很平庸,连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养孩子,也许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最后孩子真能成为一个人物。

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创造出平常之中的不平常。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教育孩子的信念是--让孩子快乐地"当自己"一辈子。他认为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凭什么替孩子决定前途?尤其是依从父母的意愿而不是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根本是"本末倒置"。他从不强迫孩子去学这学那,他认为孩子学习不喜欢的项目,那份痛苦会根深蒂固地留在孩子心里,成为孩子心里抹不去的阴影。

对女儿的教养,蔡志忠先生采取的是顺其自然、因材施教的办法。他曾送给女儿一个这样的小故事:

有一棵小番茄秧,人们告诉它,只要它努力,就可以长得大,结的果实就会像西瓜一样大,味道也会像香气一样香,并且还会像苹果一样有营养。结果,小番茄秧很努力地汲取养分,很卖力地做体操运动强身健体。结果,它的果实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现在的小番茄秧,它甚至连一点自信都没有了。

蔡志忠说,他只要自己的女儿成为自己,别的什么都不重要,只要能够健康地成长,只要能够快乐地当她自己,这就是他为父亲毕生的心愿。给孩子过高的期望,强迫孩子达到自己能力以外的目标,会让孩子感到迷失,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不要把你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不要等着让孩子来实现你自己的理想。正像蔡志忠说的:"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给予孩子在规则中找到自己的路,留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尽情地成长,完全在自我发展。"你的孩子并不是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能给他思想,因为他有他的思想。

▲丢掉超常心,找回平常心

用超常的眼光看孩子,是当今父母最普通的问题。只要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就怀疑自己的孩子有毛病。

有一年的寒假,我在北京青年宫连续进行了"和爸爸妈妈一起听"系列讲座。一天,讲座后我在大厅里搞心理咨询。有一位军人爸爸带着上小学的儿子来咨询。他们排在第三个,我一直很注意他们。看上去,那个男孩很老实。轮到他们,这位爸爸郑重地对我说:

"我的儿子有病!"

"你的儿子不是挺好的吗!"我对这位爸爸有点儿不满,哪能当着孩子的面说他有病呢!

"我的儿子有多动症。"这位父亲认真地坚持看自己的看法。

"我仔细观察你儿子,他一直没有乱动呀!"我说。

"他是神经性多动症。"

于是,我向他请教患"神经性多动症"的人是什么样子。

"一会儿嘴角抽动一下,一会儿眼角抽动一下。"爸爸说。

我又看了一眼孩子。他爸爸没说他有病时他还是挺好的,说到他嘴角、眼角抽动,他的嘴角和眼角真的就开始抽动起来了。我淡淡地说道:"男孩当然好动了!"

可是,爸爸仍然执著地说着:"我带他去过好多家医院呢!"

"医生怎么说?"我很是关心检查的结果。

"医生说他没有病。"

"那你为什么还不放心呢?"我有点儿奇怪这位爸爸的想法。

"治多动症的人说他有病呀!"

"那当然了,不说孩子有病,他们到哪里去赚钱呀?有的地方治多动症,一个疗程要收3000多块钱呢!"

这时候,男孩子已经显得不耐烦了。他拿起桌上的一本书,挡住自己的嘴,小声地对我说:"知心姐姐,告诉你吧,我根本就没有病!"

我把他手中的书接过来,也学着他的样子,用书挡着嘴,小声对他说:"对!你没有病,是你爸有病!"

我为什么要说他的爸爸有病呢?因为当着孩子的面就说孩子有病,这本身就不正常。正常的父母不会这么做的。我不希望孩子的头上从小就笼罩着"有病"的阴云。

这倒使我想起一个外国男孩的事儿。他出生时就生得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爸爸妈妈告诉他,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他们跑得那么匀称,是因为他们自己下功夫练出来的。孩子的爸爸妈妈始终把孩子看成正常,一样让他参加体育锻炼,一样让他去跑步……这个孩子虽然身体有残疾,可是心理一直是很正常的。经过刻苦的锻炼,他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这叫什么?正信息!对孩子来说,"有病"就是负信息,"没病"是正信息。在正信息中长大的残疾孩子,身体虽然不健全,但是心理是正常的、健康的;可是在"负信息"中成长的孩子,肢体虽然健全,可心理有病,总怀疑自己有病,时间一长,身体真会出毛病。

有位妈妈很不负责任,她的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成绩较差,她十分焦急。一天老师对她说,你的孩子是弱智,送弱智学校去吧!这位妈妈信以为真,没有经过医生鉴定,就把女儿送进了弱智学校。上六年级时,女儿参加全区弱智学生运动会,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结果一体检;医生说她是个完全正常的孩子,成绩不算数。记者闻讯,前来采访这个"假弱智生",问她这六年的感受。女孩说,刚刚来弱智学校的时候,觉得周围的人说话、走路都不正常,可没过多久,周围的人却认为她"不正常"、"有病"。她也开始学着弱智生走路、说话的样子,慢慢地,别人也看她"正常"了,她也就真的变成了"弱智"。

可以说,是环境改变了人。把正常人变成了不正常的人。

如果父母有了"超常心理",总怀疑原本正常的孩子不正常,自己每天处在紧张、焦虑之中,这样不仅自己会缩短寿命,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使一些孩子小小的年纪就患上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大人才常见的疾病。因此父母精神一紧张,小孩立刻就能感觉出来。成人在长期的生活中,体内具有了一定的抵抗力,所以有时没有什么症状,而孩子的防御能力差,只好替父母生病了。

所以,医学专家告诫我们,长期压力过大、精神紧张易短寿。长寿的秘诀是:保持乐观的情绪,减少精神紧张的生活方式。"精神紧张"与心理有关。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超常"的眼光看自己、看孩子,那你说你该有多累!

怎样让自己变得轻松呢?那就恢复"正常吧"!当我们学会用正常的眼光、发展的眼光、长大的眼光看孩子,你就会理解孩子的心理,原谅孩子的过失,看到孩子的长处,你就会发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正常"的标准是:不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

今天的父母多是烦恼少有惊喜,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眼光出了毛病。我们不是用心去观察自己的孩子,而是总用眼睛盯着别人的孩子。

有一次,我去参加中华慈善总会的会议,听民政部的同志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说,外国人领养中国孤儿,你给他一个孤儿的照片,他进了孤儿院,就直朝这个孤儿奔去,抱起孤儿又搂又亲,如获至宝,认为这是"上帝"赐给他的,是最好的,至于别人领养的孤儿什么样子,他一点儿兴趣都没有。而中国人领养孤儿,先要求找个长得好看的。进了孤儿院,抱起自己的孩子,眼睛却盯着别人怀里的孩子。还要说什么:"呦!她的孩子怎么比我的漂亮呀?"作为父母,如果总认为别人家的孩子好,不珍惜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是个"宝",自己的孩子倒像根"草",对于孩子来说,那是莫大的悲哀。

你是不是应该这样看,你们的孩子是你们夫妇的生命啊!

▲丢掉虚荣心,找回责任心

今天家长面对孩子那么心急气躁,那么不冷静,是为了什么?

虚荣!

孩子没考好,你就觉得是让你没面子了,便拳脚相加;孩子没考上大学,是让你丢面子了,于是冷眼相对;孩子有了点成绩或是考上了大学,是给你增添了光彩,于是到处炫耀,把孩子的一切和自己的荣誉挂在了一起。把考高分的孩子当成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招牌,把有缺点的孩子看成是自己的耻辱,把有特长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摇钱树,这是什么?是虚荣!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那位被自己亲生儿子徐力杀死的母亲说过:"考不上大学就打死你,你就别回来!"这是多么的不负责任!作为你的孩子,无论是他犯了多大的错误,做母亲的也不能说出这样的话,难道就只有上大学才是有前途的吗?有些父母,看到儿女上了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他们多高兴呀,以为真是完成了什么重要的使命!但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是一场悲剧!

我儿子报考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咨询过北京一位著名大学的老教授:儿子究竟选择哪所大学?这位教授说:"你把各个学校的情况提供给他,请孩子自己决定。你不要替孩子选择,让他自己选择。"

男孩 我觉得 你还是送他到酒店 学学吧 从跑菜学起. 酒店什么人都有 学的快.

我觉得 孩子以后未必要是大款. 他自己有自己的路...

您估计是过度了. 孩子是为你而活吗? 你死了 他也要死吗?

有些问题 还是要他自己处理的, 怕痛就不学骑车的道理. 听从家长的话是好孩子, 他真的思考了吗? 1个没有思想的人 还是人吗?

我觉得 您是要学习了. 你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了. 难道皇帝的孩子一定要当玉帝吗? 可能吗? 我觉得 您还是让孩子去 国外 刷碗养自己 大学吧.
这样你也管不了他 他也自由,也知道什么是来之不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