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it代购是什么意思:肠道上的息肉是怎么回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00:09:43
具体症状,病发期,遗传性,还有治疗方法(重要)
有没有成功的病例,是家族遗传性的吗,男女性别对遗传有影响吗
越清楚越详细越好!最好不要复制一大段给我,我希望是有经验的人士或医师解答.
答的好我绝对再加分!!
没有人回答了吗??

上边的两个垃圾!!!
具体症状:腹泻或者便秘,也有两者交替出现的,甚至短期内出现大便的性状改变,比如出现便血、黑便、粘液便等等。有的息肉可以出现脱出肛门。
病发期:很难说,一大部分人是家族遗传的,兄弟姐妹父母可能都有息肉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结肠息肉,准确说应该叫家族性结肠息肉病。这个病容易恶变,有的在中青年就已转变为结肠癌。有家祖史的最好是全家人都去做结肠镜检查。
遗传性:显性遗传,家族性明显
治疗方法:手术,如果是多发性息肉就要完全切除,具体范围要根据息肉的范围了。只有一两个也有不手术的,只是严密观察。
最后要说一点:家族性结肠息肉病越拖越不好治,到了恶变以后,即使手术成功,生活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最好手术摘除,附一篇介绍文章:

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CokicPolyp)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与癌发生关系密切,是癌前期病变,后者与癌发生关系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故常统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
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偶有腹痛,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例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应考虑Gardner综合征的可能,出现皮肤粘膜色素斑应考虑P-J综合征等。一些作者指出,对可疑有息肉病的患者,即使家族无息肉病史,都应常规作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综合征的可能。

由于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视。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带血、粘液血便来就诊,又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因此,大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确诊。这样,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可望大大提高。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方法主要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①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②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③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主要被②④法取代;④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⑤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⑥粘膜剥离嵌除法: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⑦“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南方医院创此法为142例患者切除大息肉157颗,仅发生2例轻度粘膜灼伤,未发生穿孔并发症。⑧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⑨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由于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已被学者公认为癌前期病变,所以,大肠息肉患者的定期随访已被提到防治早期大肠癌的高度来认识。南方医院10年内随访252例患者,其中腺瘤性息肉184例,炎症性息肉68 例,二者首次随访阳性率分别为51.0%和34.2%。二者的阴性患者再随访,腺瘤者的阳性率为9.8%,炎症者为8.2%;而二者的阳性患者再随访,阳性率比阴性者明显增高,分别为47.3%35.6%。值得注意的是腺瘤性者10年内随访4~7次,仍为阳性者15例(8.2%),但无1例恶变。追其原因,与定期随访中及时发现息肉及时摘除有密切关系。同期曾有1例女患者为腺瘤性息肉,由于患者不同意摘除,而两年后症状明显。再次检查肠镜,结果发现原腺瘤已演变为进展癌终被迫手术治疗。因此,大肠息肉,尤其腺瘤息肉、定期随访是防止息肉恶变的重要一环。

小肠息肉的发生率远比胃和大肠为低,且多见于十二指肠,以腺瘤和布氏(Brunner氏腺)腺瘤为主。十二指肠腺瘤发病年龄为18~76岁,平均56岁。息肉自4mm~8.5cm不等。70%在十二指肠第三、四段。症状以消化道出血和肠梗阻多见。恶变率27%~35%。布氏腺瘤主要由布氏腺增生形成,故并非真性肿瘤,罕有癌变者。

大肠息肉约占肠道息肉的80%,其中大多数(50%~75%)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单发多见,多发者占15%~42%。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尸检资料,60~80岁的患者可达25%~50%。大肠腺瘤中,管状腺瘤占37%~64%,乳头状9%~18%,管状乳头状27%~45%。

大肠腺瘤的癌变率主要与组织学分型及瘤体大小有关。管状腺瘤癌变率<5%,管状乳头状腺瘤为23%。但乳头状腺瘤癌变率为30%~70%。腺瘤直径在0.5cm者癌变率≤0.1%,<1cm为1%~3%,1~2cm为10%,而>2cm者为30%~50%。据估计,其癌变的时间约为5~15年。

多数病人无症状,少数有腹部不适,腹胀或大便习惯改变。粪便可混有血液,或鲜血便。大的息肉可引起肠套叠,或肠梗阻,或严重腹泻。

诊断主要依靠X线钡剂检查、内镜检查和直视下活组织检查。有蒂息肉或无蒂的小息肉可经内镜摘除,如>3cm的无蒂息肉应予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