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周岁摄影团购:宋氏起源?(完整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6:54:07

姓氏源流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 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2300年。
  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五代时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时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的宋氏,北宋时西北的西夏国的党项族的宋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后来的全部改姓宋,组成宋姓的这三支均出自少数民族。唐宋以来,外来民族的不断加入并同化,宋氏家族变得庞大起来。
  微子墓:在微山岛
  西部的凤凰台上,高10米、宽约8米。墓前有石碑四块,虽经风雨剥蚀,斑苔苍苍,碑文仍依稀可辨。当中主碑为汉丞相匡衡所立“殷微子墓”四大字属南昌尉梅福篆书。碑额上的“仁参箕比”四字系侍中般伯所题。
  二、 迁徙分布
  在商、周、春秋、战国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氏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宋姓总人口的19.4,占陕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秦川、冀豫两个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宋姓人口净减少了33万,是中国常见姓氏中减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总宋姓人口的17.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15.3)、浙江(13.5),这三省的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宋、元、明600余年,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南方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北南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宋姓的人口已达972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万激增到近972万,近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4。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5,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鲁冀豫、四川、黑龙江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在这近600年间,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宋姓的分布频率 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东部、江苏北部、黑龙江、辽宁大连地区、四川成都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7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2.4A)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9,宋姓人口大约214万;2.2-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8,宋姓人口大约249万;1.1-2.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人口大约356万;0.1一1.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宋姓人口大约146万;不足0.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宋姓人口大约7万。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2.4B)表明:宋姓在华北、四川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和东部,宋姓频率在0.7一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频率在0.35一0.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占了28。 血型分布特征 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305万,占31.3;A型276万,占28.4;B型297万,占30.6;AB型94万,占9.7。宋姓总人口972万。 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东南、四川成都地区、黑龙江、辽宁大部、吉林是宋姓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宋姓463万,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47.6。O型142万,A型130万,B型144万,AB型47万。 华北大部、四川其他地区、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356万,约占总宋姓人口的36.6。O型112万,A型102万,B型109万,AB型33万。其他地区为宋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1,宋姓153万,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5.8。O型51万,A型44万,B型44万,AB型14万。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宋氏的堂号主要有"玉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郡望】
  宋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农郡、扶风郡、乐陵郡、江夏郡等。其中,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为古代宋氏五大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四、 家乘谱牒
  五、 历史名人
  战国时,楚国有辞赋家、《九辩》的作者宋玉。
  秦代有燕人宋无忌,曾经为秦始皇作仙方,其后有宋义,为楚怀王上将军。 西汉时,宋义之子宋昌,任中尉。 东汉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宋弘,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度,南阳章陵(今河北北枣阳县南)人宋衷。
  晋代有青州(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镇北)人宋益,敦煌(今属甘肃)人宋矩,沛国人宋处宗。
  南北朝时期,宋昌的13世孙宋恭,任前燕河南太守,徙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另有南齐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宋广之。
  宋姓名人除上述者外,还有很多。北魏有敦煌人宋云,曾和惠生同赴西域。唐代,有诗人宋之问;政治家宋憬,曾在睿宗、玄宗朝两次任宰相,能革除前弊,选拔人才,使百官称职;还有唐文宗时宰相宋申锡。北宋有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其兄宋庠亦为文学家,二人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还有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南宋有宋慈,曾任广东、湖南等提点刑狱官,为案着重实地检验,他所编的《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对法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贡献。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书法家宋克,科学家宋应星,文学家、藏书家宋懋澄,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清代有诗人宋琬、宋湘,经学家宋翔风。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宋任穷,戏剧家宋春舫,国民党财阀宋子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

  附: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暨宋氏家庙
  保护与开发座谈会在浙江兰溪举行
  柳哲
  今日(6月15日)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日。作为宋濂后裔所在地的浙江兰溪市梅江镇党委、镇政府在兰溪梅江举行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暨宋氏家庙保护与开发座谈会。
  参加该次活动的领导有兰溪市文化局局长张志其、梅江镇党委副书记钱俊瑞、梅江镇党委宣传委员徐国富、国庆片片长刘金华、副片长柳金香、宋宅村党支部书记宋建卫、下溪前村党支部书记宋金苟以及宋濂研究会的宋来今、宋冬谷,来自浦江“江南第一家”的代表郑定财以及金华、兰溪的有关媒体、文物保护的部门的代表近50人参加了纪念座谈会。
  据该镇党委宣传委员徐国富介绍,梅江镇宋宅村、下溪前村分别为宋濂孙子宋怿、宋恺的后代,繁衍各地的宋濂后人接近上万人。该两村的宋氏家庙、太史第、开国文臣厅堂等纪念宋濂设施保存基本完好。但要保护好、开发好、宣传好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该镇已将宋氏家庙等列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宋濂后人宋来今、宋冬谷、宋文明、宋秀兰和有关专家赵文卿、李彩标、张兴根、柳哲等还发起在成都、重庆、北京、浙江等地“寻找宋濂墓寻找宋濂后人”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的相关活动,引起了各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另据成都双流县原政协副主席王泽枋和地方志专家冯水木介绍,最近发现了于60年代出土的潘璋撰写的宋濂迁葬成都的墓志铭,现保存在四川省博物馆,它的发现对于恢复宋濂墓的重要依据。建于乾隆年间的潜溪书院是现在成都三中的前身。
  与会同志对宋濂生平与家世以及宋氏家庙保护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柳哲
  由北京东方文化馆、北京千载文化艺术中心、河东柳氏文化研究会今天(6月15日)上午在京联合举行纪念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宋濂逝世625周年座谈会。参与活动的有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东方文化馆馆长段宝林,著名诗人、剧作家,北京千载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人鞠盛,原北京大学中文系办公室主任张兴根,宋濂后裔宋秀兰女士,北京东方文化馆副秘书长、河东柳氏文化研究会负责人柳哲,知名记者、诗人、歌词作家林凤,知名作家毛晓春等。
  今年80多岁的老诗人鞠盛介绍了他从小就在《古文观止》看到过宋濂的2篇文章,一篇是《阅江楼记》,另一篇是《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的勤奋学习的苦读精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令人高兴的是,宋濂笔下的阅江楼至今已经在南京建造起来,成为全国5大名楼之一。
  张兴根先生作为宋濂家乡的后人。对宋濂推崇备至,称赞宋濂的文章道德在当时堪称一流。他一生清廉,道德情操,为人师表,值得后人学习。
  今年72岁的宋濂后裔宋秀兰谈起了她的寻根经历。她出生在河北饶阳县宋桥村,生长在东北,现定居在山东泰山脚下。从小就听父辈讲他们是明代大儒宋濂的后人,在他们家乡有不少有关宋濂的传说。非常可惜,她于1988年回河北故里寻根的时候,村中祠堂、碑记和家谱等都已经被毁荡然无存,为此她还到过杭州、四川等地寻根,但都没有结果。后来通过网络,她认识了家谱专家柳哲先生,终于与宋濂故里的后裔取得联系,购买了《宋濂全集》、《宋濂评传》等,称赞宋濂重教苦学、大公无私、乐善好施等等精神都很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据悉,宋濂后人宋孝祥、宋来今、宋冬谷、宋文明、宋秀兰和有关专家赵文卿、李彩标、张兴根、柳哲等还发起在成都、重庆、北京、浙江等地“寻找宋濂墓寻找宋濂后人”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的相关活动,引起了各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另外,中国·商丘宋氏文化研究会、中国·宋氏商丘慈善理事会、中国·商丘宋氏宗亲理事会于今天召开座谈会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据该会会长宋孝祥介绍,宋濂是明代的文学大家,是宋氏家族的骄傲,他的道德文章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发扬。
  另据成都双流县原政协副主席王泽枋和地方志专家冯水木介绍,最近发现了于60年代出土的潘璋撰写的宋濂迁葬成都的墓志铭,现保存于四川省博物馆,它的发现对于恢复宋濂墓的重要依据。建于乾隆年间的潜溪书院是现在成都三中的前身。
  与会同志对宋濂生平与家世以及宋氏家庙保护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开展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活动的倡议书
  宋秀兰(宋濂后裔)、柳哲(北京东方文化馆副秘书长)
  海内外的宋濂后裔、宋氏宗亲以及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士:
  今年农历5月20日(公历6月15日)系明代著名学者、“开国文臣之首”、《元史》总裁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日。
  笔者系宋濂的恩师、元代著名学者、“儒林四杰”之一的柳贯21世孙,宋濂胞兄宋渊(其孙女嫁给柳贯孙子、笔者19世祖柳穟)的21世外孙,发起与海内外的宋濂后裔、宋氏宗亲以及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士,共同举办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的相关活动,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和支持。
  宋濂后裔聚居地在今浙江兰溪市梅江镇宋宅村、下溪前村等地。通过对宋濂的研究与纪念,以期加快对宋濂后裔聚居地的保护与开发。
  5月29日,笔者与兰溪市梅江镇党委书记陈志良、该镇党委宣传委员徐国富电话采访时获悉,该镇已经开始重视对宋濂祠堂的开发与保护,已将宋宅村的宋濂祠堂列为兰溪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多少令人感到欣慰。但略有遗憾的是,宋濂祠堂内的杂物仍未完全搬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有关部门与领导的重视下,宋濂祠堂将会焕然一新,迎接海内外的宋氏宗亲与观光者。
  据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日本人山川早水在100多年前著的《巴蜀旧影》一书中“宋濂墓”一节的记载:“据闻宋濂墓在城东五里净居寺庙内。其近旁有潜溪书院之处”。(其下古诗四十首,译者略)。
  笔者在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日发起在四川成都“寻找宋濂墓及其后裔”的活动,希望引起媒体的关注。
  宋濂,字景濂。出生于金华潜溪(今金东区傅村镇),后举家迁居浦江青萝山。少时就学于金华闻人梦吉。后慕名至浦江东明精舍从吴莱学,又游学于柳贯、黄溍之门。至元二年(1336),应浦江义门郑氏之聘,讲学于浦江青萝山下东明精舍。前后主讲席20多年。曾任浦江月泉书院山长。元至正九年(1349),被荐为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谢,隐居龙门山著书讲学。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开郡学,聘为五经师。次年,应征至应天(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修起居注。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备顾问,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总裁官,书成,升翰林学士。四年,调任国子司业,次年升赞善大夫。太祖征召四方儒士,择少年俊异者入宫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师。六年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十年,致仕归里。
  宋濂勤奋好学,著作甚丰。系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等。后人将其诗文合辑成《宋学士全集》75卷。文章不仅风行国内,当时在高丽、安南、日本等国亦广为流传。
  笔者建议如下:
  一、 在宋濂出生地的金华金东区、宋濂迁居地的浦江、宋濂祖籍地和后裔聚居地的兰溪宋宅村、宋濂卒葬地的四川成都等与宋濂有关的纪念地开展宋濂研究、纪念与宣传活动。
  二、 建议将宋濂祖籍地和后裔聚居地兰溪梅江镇宋宅村的宋濂祠堂和下溪前村的开国文臣厅堂和前屋的太史第等进行综合性保护与开发,将办在祠堂内的小厂尽早搬出,进行抢救性维修与保护,并进行宋濂生平事迹的陈列展览。
  三、 筹备成立宋濂后裔联谊会、宋濂研究会与宋氏宗亲会,建立宋濂研究与纪念的相关网站。
  四、 通过媒体对宋濂生平学术以及宋濂后裔聚居地宋宅村等村进行宣传。
  五、 组织宋氏宗亲到四川成都寻找与祭拜宋濂墓等,发起重修宋濂及其夫人子孙的相关陵墓与纪念设施。
  六、 在金东宋濂故居遗址与浦江青萝山宋濂故居遗址建立相关纪念设施。
  七、 发起重修宋濂后裔族谱,进行联宗修谱活动。
  八、 举办宋濂祠堂保护与开发座谈会。
  九、 通过媒体进行寻找宋濂后裔与征集有关宋濂研究资料与文物活动。
  十、 策划出版宋濂研究系列丛书和筹拍有关宋濂及其纪念地的宣传片。
  北京东方文化馆副秘书长、柳贯21世孙、宋濂21世从外孙柳哲于北京寻根居
  支持宋濂研究与纪念活动的宋濂后裔还有宋孝祥、宋来今、宋冬谷、宋贤敦、宋文明、宋秀兰(道号崇仙)等。
  2006年5月29日

  天下柳家人网站:http://www.liuxiahui.cn
  网络公祭柳下惠网站http://liuxiahui.netor.com
  柳哲专栏http://column.bokee.com/blogger/name/_C1F8D5DC.html
  柳哲博客http://xungen.blogchina.com
  未名工作室http://weiming.tougao.com
  柳哲寻根工作室http://caojuren.vip.sina.com
  QQ:130518188
  联系地址:北京大学吉永庄5号寻根工作室 柳哲
  邮编100080
  010-62767364,86517312,13051818154
  电子邮件:caojuren@vip.sina.com

根据《千家姓查源》的记载,宋姓出自战国时期,商朝纣王的庶兄启,被周武王封于宋,建立宋国,他的子孙以国为名作为姓氏,从此有了宋氏。而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殷王帝乙的长子启,被周武王封于宋,传到三十六世孙君偃时,为楚国所灭。历史上的宋国是周代诸候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今天的山西省离石县。而《百家姓》上则注明居于京兆郡,即现在的陕西省长安以东。

不过,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国为姓的宋国公族,但却不是纣王的直系血脉,而是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的苗裔。微子启是殷商帝乙的长子,商的始祖契,又是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这样追溯下去,宋氏应该是光荣的黄帝直系子孙。

宋姓的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秦汉时期主要繁衍于北方地区。隋代以前,宋氏分布于今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江西、山东、甘肃、安徽、浙江等省。唐初,有河南宋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在福建安家落户。此外,宋氏已扩展至今四川、广西及北京市的一些地方。宋高宗赵构南逃,有中原宋氏随之徙居今浙江、江苏、湖南,后来有的又迁至广东的五华、梅州、潮州等地。五代,南迁于湖南的宋氏有一支融入了当时的少数民族。

从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宋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远播海外者。

总的来说,唐代以前,宋姓南迁繁衍不那么广泛。到了宋代以后,宋姓就遍及大江南北了。
宋氏,是中国古老而又辉煌的姓氏之一。起源于三千一百多年前的周代。周代的开国之主周武王,是一位以仁德著称的圣君。他举兵功伐嗜酒好色、暴虐无道的殷商纣王,纣王兵败自焚而死,他就代有天下,开启了周朝八百七十四年的皇祚。
周武王之所以被奉为仁德圣君,自有他的过人之处。在他许许多多为后世塑立典范的德行中,又以他得国之后的念念不忘与汤祚的延续一事,最受后世敬仰。
周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以仁德为怀,不但没有对前朝的王室"赶尽杀绝",免贻后患,反而为了奉祀商汤,把一大片土地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其爵位还是整个封建制度中最高的一级——公,地位尊贵而崇高。这就是春秋时代宋国的由来,也是此后中国宋氏的起源。
不过,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国为姓的宋国公族,但却不是纣王的直系血脉,而是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的苗裔。微子启是殷商帝乙的长子,商的始祖契,又是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这样追溯下去,宋氏应该是光荣的黄帝直系子孙。

根据《千家姓查源》的记载,宋姓出自战国时期,商朝纣王的庶兄启,被周武王封于宋,建立宋国,他的子孙以国为名作为姓氏,从此有了宋氏。而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殷王帝乙的长子启,被周武王封于宋,传到三十六世孙君偃时,为楚国所灭。历史上的宋国是周代诸候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今天的山西省离石县。而《百家姓》上则注明居于京兆郡,即现在的陕西省长安以东。

不过,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国为姓的宋国公族,但却不是纣王的直系血脉,而是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的苗裔。微子启是殷商帝乙的长子,商的始祖契,又是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这样追溯下去,宋氏应该是光荣的黄帝直系子孙。

宋姓的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秦汉时期主要繁衍于北方地区。隋代以前,宋氏分布于今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江西、山东、甘肃、安徽、浙江等省。唐初,有河南宋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在福建安家落户。此外,宋氏已扩展至今四川、广西及北京市的一些地方。宋高宗赵构南逃,有中原宋氏随之徙居今浙江、江苏、湖南,后来有的又迁至广东的五华、梅州、潮州等地。五代,南迁于湖南的宋氏有一支融入了当时的少数民族。

从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宋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远播海外者。

总的来说,唐代以前,宋姓南迁繁衍不那么广泛。到了宋代以后,宋姓就遍及大江南北了。
参考资料:http://songlao4.home.sunbo.net/show_hdr.php?xname=9NVM801&dname=&xpo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