掣电铳子铳构造:什么叫做电子书啊,因为在网上老是看见这个字眼,不懂就问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1 07:28:23

所谓的电子书不一定具有「书」的形式,而是以各种附有屏幕的设备(device),结合特定的软件读取数字化的文字内容,来取代过去的纸张阅读。它可能是个人计算机、家中的电视,或者是专门为电子书开发的特殊产品,甚至是行动电话。

电子书问世,掀起一场阅读革命。未来,一页书就是一座图书馆;书里不再只有图文,还有声光效果满足感官享受;读者也不只是读者,更是选内容、排版面的编辑……新阅读浪潮袭来前,你准备好了吗?

一、一场阅读的革命正悄然展开
十五世纪德国人古腾堡(J.Gutenburg)发明活字版印刷术,让文字能快速地印刷在纸张上,人类知识的传播与累积开始加速,几世纪来,纸本印刷的方式也主宰了人们对阅读的定义。
五百年后,当世界进入数字时代,纸张印刷不再是文字传播的唯一途径;阅读也不再局限于对文字的心领神会,而是更强调影音声光的组合时,阅读的定义即将重新改写。

二、二○一八,感官阅读新体验
去年秋天在旧金山召开的全美年度出版业会议,以「下个世纪的阅读与出版」为主轴,不论在各场研讨会或是产品的展览会场,电子书始终是与会者谈论的焦点。在一场宣传该公司电子书产品的演讲中,微软技术发展部门副总裁柏拉斯(D.Brass)甚至大胆地预测:「十年之后,以数字形式出版的书籍将超过传统印刷书籍,到了二○一八年,甚至完全被电子书所取代!」
所谓的电子书不一定具有「书」的形式,而是以各种附有屏幕的设备(device),结合特定的软件读取数字化的文字内容,来取代过去的纸张阅读。它可能是个人计算机、家中的电视,或者是专门为电子书开发的特殊产品,甚至是行动电话。在过去由于屏幕分辨率的问题无法获得突破,这种阅读方式始终未能取代传统的纸张阅读,「但现在随着技术的成熟,我们已经可以让屏幕阅读呈现出和纸张印刷一样细腻的品质。」微软预计在明年初正式推出这套名为「读者」(Reader)的应用软件,柏拉斯认为随着这项产品的推出,将促使出版业者推出更多能在电子书上阅读的数字出版品,有助于电子书的进一步普及。
然而,光是具备媲美纸张印刷的阅读品质,还不足以吸引消费者的青睐,「便利性」才是电子书的基本诉求。
「当一切内容都数字化后,透过网络的下载,读者可以更方便地、以更低的价格取得阅读的内容,并且以更有效的方式来储存这些内容。」在会场中唯一一家展示电子书产品,并吸引大批人潮伫足的Softbook公司副总裁康鲍依(G.Conboy)认为,电子书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提供读者更大的便利性,免去了往返书店购书的舟车劳顿,也节省了保存书籍所需的空间。「想想看,一本电子书里大概可以储存近三百本书的内容,以后的学生不必再带着好几本不同科目的教材,只要一个电子书就可以搞定!」康鲍依兴奋地描述着电子书的前景。
透过这些数字阅读设备,阅读也不再仅止于平面的文字与图片,而将结合更多影音声光的素材,「未来的阅读会有更多的感官体验,甚至是娱乐的效果。」国际知名影像软件公司MacroMedia总裁麦罗维兹(N.Meyrowitz)指出。
因此,当你在电子书上读到甘乃迪著名的就职演说时,所看到的不只是一行行平躺在屏幕上的文字;透过影像档案及声音档案的整合,呈现在你面前的可能是就职典礼当天的实况,而在你耳畔响起的则是原音重现的甘乃迪,一字一句地说着:「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
然而,便利性、多媒体式的阅读体验,只是电子书的一些重要特征,与传统印刷书相比,电子书最深刻的影响,应该在于它将改变我们对信息的概念及形成信息的方式。

三、会思考的加值化阅读
「只是把平面的内容数字化,放到纸张以外的工具来阅读,根本不能叫做电子书,」从事电子书软件商品的InfiniteInk公司研发部门副总裁麦蓝尼(D.MacNanny)直接点出许多人对电子书的错误认知。他认为电子书的特点在于,「它能透过内容的超连接(hyperlink),不断地让读者进一步去发掘更详细的资料。」
例如读到阿波罗登月计划时,如果有兴趣的话,读者可以透过点选的方式,一层一层地掌握整个太空计划的来龙去脉、所有航天员的详细资料,甚至当时美苏太空竞赛下意识型态的对立。
此外,电子书也带来功能性、加值化的阅读方式,将原本需经过人脑来进行的知识汇整、诠释的工程,透过信息科技来协助完成。
一直在国内鼓吹数字出版趋势的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王荣文指出,过去的人必须饱读诗书,在脑中将各家不同的著作归纳整合,然后结论出一套看法,「但是现在电子书等于是取代了原本在脑子中进行的工作,透过数字化的搜寻及索引功能,将各种信息整合在一起。」
因为当内容数字化后,经过适当的分类编码程序,所有的内容字句就能跳脱传统印刷书固定章节的限制,让读者依个人不同需要,予以重新组合。当一个心理系的学生研究一个新的病例时,在以往他可能必须熟读所有的心理学丛书后,才能根据所获得的理论做出判断,但如果使用电子书,他可能只需描述这个病人的病征,透过电子书的搜寻功能,便可罗列出所有可能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而即使是休闲性的阅读,这种结构重整的功能,也能提供更多的梦想空间与乐趣。「你能想象把金庸笔下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物,像是韦小宝、郭靖、黄蓉串在一起,会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王荣文一面兴奋着比画手势,一面惋惜地说,因为金庸担心著作的原创性受破坏,而不同意这样的授权。
在编码重组的弹性中,书对个人的信息意义已经改变,书本不再只是一本本分离的知识内容,等待经由人们阅读而融会贯通。相反地,电子书倒像是一个知识库,里面存有一份份彼此关连的信息,读者本身也是编辑,透过各种搜寻、重组的功能,扮演着个人知识管理的角色。
毫无疑问,科技工具的推陈出新,是带动这波阅读革命的主要力量,应运而生的各种新商业模式,则发挥着推波助澜的效果。

四、出版业的新经济模式
数位化,意味着摆脱实体世界规则与限制的可能。在实体世界中,由于纸张、印刷的单位成本考量,一本书能否被出版通常是取决于它的市场潜力。往往书商所出版的书籍,不能满足所有的消费者,而消费者购买一本刊物,也不见得是想看到其中所有的内容,但在位的世界中,这样的情形即将改观。
当书刊的内容数字化后,读者可以藉由网络与出版社直接互动,选择他真正想阅读的内容,而出版社则可能依篇幅大小、作者的知名度、该篇文章的受欢迎程度,向读者收取不同的价格,这就是所谓的选随阅读(ondemandreading)。它不仅让读者以更合理的价格,取得他们真正需要的信息,也鼓励了出版物型态的多元化。
Fatbrain是目前美国一家快速崛起的线上书店,为了与网络书店龙头亚马逊(Amazon.com)竞争,该公司在策略上一开始即强调提供更完整的个人化服务。但在研究了既有的出版市场后,他们突然发现「在现有的出版体制下,并不可能提供给读者完全的个人化服务。」
担任执行长的麦卡斯吉尔(C.MacAskill)指出,现有的大众出版市场,主要的出版品仍是报纸、杂志及书籍,光从它们的篇幅分量,就可以想见并不能完全适合读者的需要。杂志对一个主题的报导,可能只有几页的篇幅,不够深入,但书籍的内容动辄上百页,对读者来说又可能负担太重,「在这几页与几百页之间,应该还有其它出版品的存在,像是一些研究报告、专业评论等形式的文章。」但在传统的出版业中,由于市场及成本的考量,它们却不大有被出版的可能。
于是Fatbarin开始一项结合网络及随选阅读的试验计划,他们鼓励专业研究人员及个人作家,将他们的著作放到网站上贩售,并自行订定售价,Fatbrain则酌收一定比例的上架费用。「未来消费者来到我们的购书网站,可以先选定主题,再告诉我们他想阅读的页数及内容的深浅度,就可以挑选出真正适合他的文章,这才是真正的随选阅读。」麦斯吉尔不疾不徐地勾勒着未来个人阅读的美景。
而这些个人作者也不必担心自己的著作在版面编排上不够水准。目前有一些网站(如www.nightkitchen.com)提供出版品编排的服务,作者可以运用网站上的各项软件工具,轻轻松松地完成以往可能要借助专业人士才能完成的版面设计及绘图技巧。
这种个人出版的模式,不仅让出版型态更具多样性,同时也等于开启了另一块市场的处女地,包括麦克米兰(MacmillanPublishing)在内的一些大型出版商,也开始评估投入这种新的商业模式。

五、知识产权的管理
新科技、新商业模式不仅改变人们的阅读行为,在数字世界中,出版业者的价值链也已经改变。 在过去,作者完成创作之后,交给出版社开始编辑、排版、印刷、装订、出书、行销、读者服务一连串的繁复流程,但在数字的世界中,中间的这一大段都被压缩了,「出版社必须更注重行销和服务,同时要界定自己为知识产权的管理者,设法将作者的产品加值到最大的效果。」王荣文建议。
三年前,远流成立自己的专属网站「远流博识网」,原本只把它当成是一个新增的通路,但透过各种读书社群的讨论及举办网络活动,远流博识网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数万名会员的专业网站,成为公司一个最重要的行销媒体,不仅掌握了大量的会员资料,同时藉由对会员消费行为及阅读习惯的研究,也创造更多的价值。未来远流更计划将这个网站打造成一个整合性的平台,所有数字出版品生产、行销及服务全部透过网络来进行。
而产品的加值化,是传统业者在投身数字出版时最需要建立,却也是最困难的关键。
远流出版社信息中心经理余明勋指出,数字出版中最关键的是将内容段落予以分门别类的加值化过程,透过这个程序,原本分散的内容,可以依不同意义整合在一起,提供读者更有价值的阅读内容。「但这是最困难的地方,如何分类?哪些种类的内容应该是有关连的?这需要长时间know-how的累积,」余明勋说。

六、智能财产权是关键
展望未来,整个数字阅读发展的关键,仍在相关机制及法令的建立。
一些观察家指出,大型出版公司对于数字出版品仍抱持观望的态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在于价格策略的问题:如何收取合理的费用?应该与生产电子书的厂商建立什么样的合作关系?彼此之间如何拆帐?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不损及既有的传统出版市场?只要这样的机制建立了,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出版业者自然会争相投入。
同时,智能财产权的保护也是最核心的问题。由于目前在技术上,仍不能对数字出版品做到非常严密的保护,常使得出版业者裹足不前。
专门研究网络上的智能财产权问题,同时也是内政部著作权委员会委员的台大教授谢铭阳指出,「相较于传统的印刷出版,数字出版品被重制、改制的成本很低,也不需要什么专门的设备,因此必须在法令上给予足够的智能财产权保护,才能鼓励业者持续的投入。」

七、人对文字的本能与感动

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写着这样的一段神话寓言:当创造文字的赫米斯带着他的发明,兴高采烈地觐见太阳神阿波罗时,阿波罗不喜反忧地说:「这不是助益而是损失,以后的人们将只能依赖文字,而不再相信自己的记忆了!」
同样地,这波数字阅读的浪潮,在改变人们阅读行为的同时,是否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当人们习惯了多媒体环境下的声光影音呈现后,是否也丧失了对纯文字的本能及感动?
当随选阅读投其所好地满足了每个人的讯息需求后,那些曾是掷地有声、震撼人心的评论文章,是否也会失去了它的战场?
当电子书所提供的功能性阅读,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否也改变了人们固有的逻辑思维?
这些问题见仁见智,一时难有定论。但如果阅读的目的,是要促发更深一层思考的话,那么在急着拥抱这股新阅读浪潮之前,或许阅读人该先想想的是,如何善用工具而不被工具所用

就是在电脑,手机,MP3,MP4,电子词典上可以看的书,就叫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