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顶电动升降床图片: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歌发展的变化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11 01:47:02
着重在变化
请详细回答,是论述

一、首先是从写意转到摹象。陶渊明是一个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所谓“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朱熹语)“如风吹水,自成文理。”(黄彻引东坡语)陶渊明虽被称为田园诗人,但陶诗里写景的句子并不多。陶集中称得上是山水诗的只有一首《游斜川》。乔亿说:“陶公尝往来庐山,集中无庐山诗。古人胸中无感触时,虽遇胜景,不苟作如此。”③陶诗是写心,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他根本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以及形似与神似。这种情况到谢灵运遂发生了变化。在谢诗里,山姿水态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穷貌极物成为主要的艺术追求。陶诗里互相交融的情景,在谢诗里割裂了。谢灵运着力地勾勒描绘,想把山水四时、朝昏、阴晴的变化一一地再现出来,达到巧似的地步。他不满足于陶诗那种浑然天成的境界,他要分解,把景物分解成一个又一个镜头显示给读者。
二、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是从陶到谢的又一转变。陶渊明对言不尽意的道理似乎深有体会。既然语言本身有这种局限,那就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陶诗语言的启示性主要不是来自修辞。陶诗的语言达到了两个统一: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趣与理趣的统一。这才是陶诗意味隽永、富于启示性的主要原因。和陶渊明那种启示性的语言不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是写实性的。他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陶渊明写松意不必在松;写菊意不必在菊;写归鸟意不必在归鸟。言在此而旨归于彼。谢灵运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写尽水态。《文心雕龙明诗》曰:“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这几句话正好概括了谢灵运诗歌语言的特点。

诗歌从田园走向山水,谢诗对陶诗清新淡雅的诗风有所继承和发展,在用词方面不似陶诗简约质朴,但诗之境界终不及陶诗。

从田园诗发展到山水诗。因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而谢灵运则是山水诗的鼻祖。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从田园诗发展到山水诗。因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而谢灵运则是山水诗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