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a5线下刷钱修改器:求曹操第二和第三道《求贤令》的译文,烦请各位帮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1:13:47
其文:“‘孟公绰为赵、魏老则尤,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公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诚心求教以上文言文的翻译!

译文:“孟公绰若是做赵、魏的家臣是行有余力的,却没有能力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如果必须是廉洁之士然后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怎么才能够称霸天下!现在世上还有没身份贫贱(被,通“披”;褐,古时百姓穿的衣服。所以这里引申为贫贱)却怀有真才实学而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典故:姜太公钓鱼)又有没有被攻击为与嫂子关系不正常、接受贿赂却又没有遇到魏无知的人?(典故:陈平由魏物质推荐,得到刘邦的重用。于是有人攻击陈平和嫂子有奸情,又接受贿赂。经过魏无知解释后,刘邦更加重用陈平。)你们这些受令的官吏们还是帮助我发现并推荐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只要有才能就推荐举拔,我能够得到并重用他们。”
“那有德行的贤士,未必就能建立功业,而能建立功业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哪里诚实,苏秦又哪里守信了?然而陈平却奠定了汉朝的王业,苏秦援救弱小的燕国。以此来说,士有欠缺短处,怎么可以不用他呢!”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颁布《求贤令》:“‘孟公绰为赵、魏老则尤,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公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又建安十九年颁《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云:“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代枭雄曹操的用人思想,即选材重才而轻德,或者舍德,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一统江山的大业中及其虚伪的封建道德占上风的社会里,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和开放性,但是这种取材法在当时,在现在必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是因为人才的选拔是个对立统一的问题,才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德的才是很可怕的,不仅有可能毁灭掉本人“才”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更会严重彻底地损害他人的利益。然而在当时的诸侯割据逐鹿中原的形势下,为本君王上司的利益奋斗才是正经,因而在道德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本来他们争夺天下就要以多数人的血泪来铺垫自己踏上权利顶峰的路。

具体分析,不难发现曹操的这种择人谋略还是成功的。特别是他所提出的观点——“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即人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此地可以称作人才并可以大展宏图,但是在彼地又是不名一文(原文为:孟公绰为赵、魏老则尤,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公其何以霸世!)。这是朴素的辨正思想。其中似乎还含有人才的“时空绝对相对统一性”道理。随后他又列出了两个有名的道德上的“败类”才智上的“完人”来证明他的观点,即“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与“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唯才是举”在当时有其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时值三国鼎立争霸全国的多事之秋,有志成就功名夺取天下的各地诸侯皆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人才的作用。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三过茅庐”之典,也有曹操的“赤脚迎士”的美名。然而在很多人看来,刘备、孙权等人的策略还是很大成分上依靠原有的人才观,没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很多时候秉承的还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窠臼。对官员、人才标准的评价还是从标准模糊且暧昧的“德行”来说,这样便养了很多的死读书的人。相较而言曹操的观点虽然大逆不道却是赚足了便宜。

需要说明的说,东汉后期的官场考核晋升的主要因素是看世家大族的威风。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或许还记得这样的情节,在讨伐董卓组建军团时,选举袁绍为司令官,很大原因是说他家三世公卿,桃李满天下,也就是羽翼极多,势力更是绝对强势。既然看世家大族的脸面行事,那么也就没必要说什么才能了,而德行是总有的,就是祖上的德行的延伸。在当时以“德、孝”为百姓、人才、官员的考核评价标准,那么就助长了虚伪的“德”,而使得寒门中有才之士沦为贱民,无法施展拳脚难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这种情况发展道到南北朝时无以复加。所以出现了“望马为虎”怯懦的豪门懦夫,和最闲的“秘书郎”这种“清官”(俸禄极其丰厚,而基本上担任很少或者不担任任何差使。)

作为一代奸雄的曹操,走上了一条与当时普遍选才标准的极端,不可否认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然而并不说明这没有问题在里面。“收益”是当时的社会现状给予的,是他认识到了“士有偏短”的一面。优等人才的选择必然是两个方面的优势集合,有才无德如现代的一些战争狂人、罪犯,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墨索里尼、希特勒等人,在登上权利宝座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才能令人跌镜,至今传播学研究中一个题目便是纳粹德国的宣传。他们虽然有了才能但是并没有为社会带来任何的正面效益,只带来了混乱、残暴、战争。当然他们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历史重新选择的话,再次出现的那些战争狂人少点他们的才能,或许世界就少了点灾难。也就是才能越大而没有完善的体系(包括道德体系)的约束和监控,那么约束体系的薄弱将带来更大的破坏。二战就是明例。同时也需要指出的是——有德无能带来的灾害比洪水猛兽差不了多少。比如西汉平帝之后出现的“新”朝廷便是个反证。当时王莽靠着杀儿子、克己奉公等等假面具换来了举世未有的德行,有人甚至比之周公辅政,最后却下毒害掉皇帝小儿。然他却是个没半点才能的主儿,庄稼歉收就跪地哭雨,两兵交锋竟然引经据典地弄来大象狮子无数,据说这样可以招来天将助威!人家刘秀稍稍放了一些洪水便吓跑了狮子大象,畜生逃亡时帮着刘秀踏死官军无数。真是无知无用的很!至于改革币制之类,无疑是用故改今,得到的必然是害得民不聊生。最后被一商人枭首,被人耻笑到如今!也许换作曹操便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和境遇。

所以才能的有无,德行的有无,都不能作为唯一的判断、选择标准,要用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来看。有德之人,还要考其德行,如果其没有良好的德行,便要考察其处的地位是否有良好完善的制约机制来制约他,如有方可用之。无才之人,不算人才,不在讨论之列。

译文:“孟公绰若是做赵、魏的家臣是行有余力的,却没有能力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如果必须是廉洁之士然后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怎么才能够称霸天下!现在世上还有没身份贫贱(被,通“披”;褐,古时百姓穿的衣服。所以这里引申为贫贱)却怀有真才实学而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典故:姜太公钓鱼)又有没有被攻击为与嫂子关系不正常、接受贿赂却又没有遇到魏无知的人?(典故:陈平由魏物质推荐,得到刘邦的重用。于是有人攻击陈平和嫂子有奸情,又接受贿赂。经过魏无知解释后,刘邦更加重用陈平。)你们这些受令的官吏们还是帮助我发现并推荐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只要有才能就推荐举拔,我能够得到并重用他们。”
“那有德行的贤士,未必就能建立功业,而能建立功业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哪里诚实,苏秦又哪里守信了?然而陈平却奠定了汉朝的王业,苏秦援救弱小的燕国。以此来说,士有欠缺短处,怎么可以不用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