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翻牌游戏怎么玩:黄河养育了哪些文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7 02:40:19

沿黄河东去,在大河南岸,洛水之阳的平原上有座被称为十一朝古都的大城,这便是洛阳。四水穿流而过,蓝天白云覆盖巍巍古城。
  殷、商两代,屡屡迁都,传说中的都邑于今何在,至今也不能尽数说得明白。迁都的原因一是要化解统治者上层的尖锐矛盾。新王往往借迁都压抑旧势力,稳固和张扬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当时经济水平的低下。一个地方长久做为都邑,使脆弱的农业经不起社会特别是统治者无休止的索取,因此不得不迁新都,以便社会经济活动的顺利展开。然而,当时的条件又不允许大规模长途迁徙,所以,都邑搬来搬去,都是在安阳、洛阳附近游弋,离不开这肥沃的中原。于是,如今的洛阳一带,处处尘土掩坍殿,夜夜星月照圮城,遗迹遍地,蔚为壮观。新建的商城博物馆更将地下的珍宝陈列在眼前,令人痴迷。那青铜、陶瓷文化的彩光,让古老的商朝活跃在现代人之前。当然,如何把考古的成就与今人素质的提高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融为一体而超越经济的篱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商纣王的朝代为周武王消灭,周原是黄帝的后裔起于陕西咸阳附近的岐山,姬姓。公元前1027年,武王伐纣,建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当时,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却在洛阳,使洛阳成为西周王朝的陪都,名为东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避犬戎之乱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的洛邑,是当时世界的名都,真正是富冠海内,令人永久敬仰的古代哲学家老子曾为商邑国家图书档案典籍馆馆长(守藏室吏、柱下史)孔子千里投学向老子求教于苌弘,至今洛阳老城东关大街还有一道“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碑”。一位当时名满天下的教育家、哲学家,肯于殚精竭力步行千里来问学,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这通碑在泼向孔子的污水中兀立,很有点“水落石出”的意味,证实了一位平凡的伟人是经得住历史的说三道四的。战国时合纵家苏秦生于洛阳东南太平庄,这位靠智慧与口才、胆略吃饭的人物,颇可以作为那个时代社会风气的代表。智识者要依靠权贵的权力,权贵者也靠智识者的知识。智囊团和杰出的谋略幕僚在政治的风云中从来是不可或缺的。只要这智谋者是为民为国的,他们都可以在时代的浪涛中游泳。当然,也要有权贵者的肚量气度与魄力,能用人,敢用人,会用人,否则,智者还没游泳就会被权力的浪涛淹没。所以唐朝诗人贾岛路过苏秦墓时感慨万端,写下一首颇为凄凉的诗,“沙埋古篆拆碑文,六国兴亡事系君;今日凄凉无说处,乱山秋尽有寒云。”
  秦始皇统一中原,划天下为四十郡,洛阳称三川郡。吕不韦曾被封为文信侯,食十万户,他的封地就是洛阳这地方。
  洛阳文化的发达,当在东汉以后,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天下大乱,群雄蜂起。刘秀乘机起兵,统一全国,建都于洛阳,史称“东汉”。那时,洛阳建立了规模空前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学生曾达到3万余人,很像今天的一座大学。考古发现这座太学的规模令人瞠目。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孙权杀死了关羽,把“关老爷”的头送给在洛阳的曹操。曹操的气量要比传说中的大许多,他以王侯之礼葬关羽首级,明代又修建墓宇,称之为关林,今天成了旅游之地。凭吊古迹,你会觉得舆论的力量有时真也大得很,竟将一位俊杰曹操说成白脸的奸雄。而在历史上并没什么了不起作为的关羽却成了享尽尊荣的“武帝”,这奥妙够好好研究一番的。“关羽崇拜”这一横跨中华民族各支系,竖穿历史千数年的人文现象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课题。
  曹操死后,魏建都洛阳。晋也在此建都。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据说构思十年,一朝问世,竞相传抄,于是留下“洛阳低贵”的美谈。西晋陈寿在洛阳写出《三国志》,张华写出《博物志》。西晋之后的北魏也建都于此,北魏的龙门石窟也是使洛阳一带昂首挺胸的文化瑰宝。
  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在洛阳另建新都。他的儿子隋炀帝则以洛阳为中心,修了一道南达杭州,北抵涿郡(北京)的大运河,一路烟波浩淼,长达2000余里,虽有劳民伤财之过,却也留下了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世上罕见的大工程。如今,南运河有舟楫之便,灌溉之功;北运河却未能通航,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从北京登舟,游览两岸风光,直抵苏杭,那时候,我们或许会更全面地理解暴君隋炀帝。
  大唐以来,洛阳地位渐次低落。但武则天这位历史上杰出的女性却格外看重洛阳。她取得政权后,将洛阳立为“佛都”,常常“临幸”洛阳,写诗著文,她曾有诗描写嵩山,说“刀刃高崖藏日色,千寻幽间浴云衣”,大约唐朝诗风劲吹,使得这位才女也下笔不凡,绝不像今天的影视剧里描写的那样,只是个色迷迷专横跋扈的女皇帝。武则天死在洛阳上阳宫,时年82岁。她与高宗合葬于陕西乾陵,那无字的石碑让她永久地招人议论。洛阳自然是唐朝诗人歌咏之地,有西域血统的白居易甚至定居在此,终老一生,留下他的墓与诗一道让人凭吊与品味。
  唐后的几个小朝廷,也有的建都于此,但都不如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更有影响于洛阳,因为有传说他是洛阳夹马营人。(又一说其为涿郡人)北宋许多重臣,如吕蒙正、司马光、文彦博、富弼、欧阳修等大多终老洛阳,大约是欣赏洛阳的牡丹。
  从洛阳到开封,我们进入了黄河文明的又一高峰,黄河文明经历了关中文明和伊洛文明,在黄河上游、中游孕育、发展,以凝重、粗犷、浑厚,豪放的风格,创造了汉唐文明的高峰。当黄河文明的中心移到中原地带之后,广阔无垠的沃野又为黄河文明增添了妩媚雅逸的色彩,以开封为中心的东京文明成为汪洋恣肆的市民文化的开端,也完成了汉唐以来中外文化交融的过程,使东京文明成为黄河文明的第三个高峰,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东京文明的辉煌期是在北宋(公元960-1126)作为中原统一王朝大宋的国都,东京汴梁(开封)是那个时期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人口竟达150万人以上,即使在今天,这也是不小的数字。
  开封又名汴梁,还有过启封、大梁、浚仪、东京、汴京、祥符等名称。开封有久远的历史,它附近也有早期文明的遗址。
  开封形成城市大约在西周的时代,传说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所筑。春秋时郑庄公(前743-701年)命大臣郑邴筑“仓城”位置在今开封城南,定名为启封。这是开封建城的信史,后来,汉代为避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封改为开封,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战国时代,原在山西安邑建都的魏国,为避强秦,于公元前364年迁都大梁(即今之开封)从此开始了开封作为名都的历史。
  大梁时代,开封与齐都临淄,赵都邯郸、楚都郢都、秦都咸阳等齐名,梁惠王招贤纳士,锐意进取,使大梁城内商贾云集,东毂相接,经济相当繁荣。
  亚圣孟子曾在大梁对梁惠王宣讲仁义王政,“王顾左右而言它”,不愿听亚圣的意见,于是“顾左右而言它”,便成了流行至今的成语,但这并不能减弱孟子的光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那时的信陵君府是座阔大的宅邸。130多年的魏都大梁,已经有了很像样子的大梁文化。可惜,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河水以灌大梁,使战国名城毁于洪水,大梁城的遗迹仅有梁惠王的坟冢默默地矗立荒野,这是开封第一次遭黄河灭顶之灾。
  从那时起,悠悠数千年,开封度过了最沉闷无奈的岁月,公元前168年,西汉文帝封子刘武为梁孝王,开封曾有过一度发展,梁孝王修筑的梁国算是那时的一个杰作。汉代大文学家枚乘和风流倜傥的司马相如曾在这里流连赋诗,也算是开封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魏晋时期,曹操主要在洛阳一带活动,但他大开汴河以通江淮,使漕运通畅,也给开封地区位置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南北朝时期佛教大炽,开封地区寺院众多,佛事不断,大相国寺就建于那个时代,至今成为开封城的象征性建筑之一。
  开封真正的勃兴是在北宋年间。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开封城北40里的陈桥驿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兵不血刃就改朝换代的事变。宋朝定都东京,在开封府下又设祥符县治,于是一城内一府一县的格局一直沿袭至民国初年。经宋太祖、太宗两世皇帝的努力,天下大乱的局面得以结束。中原统一升平,商品经济获得极大发展,东京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名城。稠密的人口使市场愈加繁荣,汉唐以来的都市坊市制被打破,而且战乱既久民心思和,加上统治者的倡导,北宋的民风为之一变,使活泼恣肆、浓歌艳舞、竞富斗奢成为一时之尚。开封城内勾栏瓦舍等游艺场所如春笋遍地,商铺店号、酒楼饭庄林立于长街短巷,处处罗绮,天天飘香。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或流连花衢柳巷,或弦歌在茶坊酒肆,就是一般市民也醉心于安泰与欢乐。这种活泼的市民文化由此开端到明代而渐入高潮,从《水浒》到《金瓶梅》、《红楼梦》都可窥到这种市民文化的端倪。
  开封,水网如织,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河贯城。桥路遍布城中,舟楫往还市内。不仅使大宋与吴、蜀、晋、齐海内四方交通商贾,而且与海外异邦商人、使节、宗教界人士礼尚往来。北宋的东京是一个开放性的世界商业大都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太平盛世东京城内水陆商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无言的画面直到今天还仿佛缕缕不绝地倾诉往昔的繁盛。由此,还可知道,北宋的造船、造桥技术在当时执世界之牛耳,《清明上河图》中的几座拱桥,是令人瞠目的写照,而今日被福建省博物馆展示的北宋商船更令人叫绝,那时已经盛行隔水密舱技术,而西方学会这一技术则在800年以后。
  对世界人类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中国四大发明,除造纸一项外,其余三项都在北宋破土而出,那时,中外交通,已由汉唐时代的陆上丝绸之路转向东南的海路,北宋的船队开始装备指南针(罗盘)驶向了广阔的海洋。火药的出现,使得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热兵器的国度,除了燃放色彩绚丽的礼花之外,宋朝已经有了火炮,《水浒》 中梁山泊义军攻城拔寨施放火炮,那位能工巧匠“轰天雷”,燃放的绝不会是“二踢脚”。活字印刷使经文、著述得以保存流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北宋商人使用的全世界最早的有价证券“交子”,说不定就是活字印刷在纸或帛上的流通货币。
  北宋执行相对宽容大度的政策,订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体系,又实行科举考试,施行“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英国将它的考试及文官制度全盘照抄以至于今,而其它国家又从英国转抄而去。
  北宋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使北宋成为汉唐的以来又一个璀璨的文明高峰。深邃精妙的哲学,风采灼灼的文学,通达厚重的史学,相互促进的宗教,在一种大度宽载的气氛中得到发挥。有宋一代文化上的雍容博大又婉雅俊逸的特色让今人犹自称羡不已。那一颗颗使明星暗淡的名字,同汉唐以来的俊杰一样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曾巩、周敦颐、晏殊、梅尧臣、柳永、李清照、米芾、张择端、沈括、程颐、程灏 、包拯、寇准等等各自给中华文明的宝库刻下自己的印痕,北宋东京文明是一个令人仰视的高峰。
  然而,北宋科学、经济、文化的繁荣无助于它的军事,由于开封地处平原无险可据,东京城内数十万大军的长期驻扎也消耗了王朝的元气,更重要的是统治阶级的腐败与政治上的无能,使得北宋呈现出某种“假态的繁盛”颇有泡沫化的意味,公元1126年,北方女真族(金人)的铁骑横扫中原,在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渡黄河,占东京,使一代天朝大宋,顷刻间崩溃,宋钦宗,宋徽宗被掳为战俘,王室还美其名曰,“二王北狩”。名都化为瓦砾,风流付诸黄河,只有北宋的皇陵如今还在山河之间沉思。
  黄河曾创造了关中、然而,黄水无辜,那些被荡涤了的文明,是人祸的产物。一个文明的兴衰除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还要视人的因素是否适应和促进主流文明的发展。与北宋辉煌的文明相对应的欧洲,当时正卷入狂热的十字军团东征之中,从地中海东岸到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都在颤抖呻吟,无数人类文明的杰作毁于战火,有的从兹断落,这正是号称“文明”者以残暴和野蛮毁灭文明的例证,而在此之前“神圣罗马帝国”的崩坍,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统治者无穷无尽的贪婪与腐败。
  今日的开封步入了新的时代,一个可以予见的璀璨的前景正摆在眼前。然而,倘把开封做为寻古鉴今的好课堂,也是当前重要的课题。从那些荒丘古墓上,从那些漫漫黄沙中,我们探索汴京的沧桑和奥秘,我们求得黄河水患与水利的规律,我们求索时代兴衰更迭的秘密从而让我们能对黄河文明由始至今的发展找出清晰的脉络,得出明确的认识,而为今日与以后的发展树立参照物,则开封的功绩更会卓著。
  走过秦川八百里
  黄河流域的文明,在古代和中世纪曾经有过三个高峰。依照顺序,便是关中文明、伊洛文明和东京文明。分别以咸阳、长安和洛阳以及开封为代表,经历了自夏商周秦汉唐宋以至明清的数千年岁月。
  所谓关中文明是指以咸阳、长安(今西安)为中心的秦川八百里地区的文明发展。这个地区东有幽谷关(东汉后被潼关取代)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居四关之内,故称关中。不过这是战国之后的称谓,因为居四关之首的幽谷关是秦国设置的。关中地区实际是指以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原。
  渭河横贯关中,东流潼关而入黄河,是我们母亲河的重要支流,滋润了八百里沃土。滑水与泾、 、灞、沣、 、 、涝八水环绕长安滋润了一方膏腴之地。而关中之南的秦岭又是我国南北气候地域的分界,岭南气候温和,雨水丰沛,岭北四季分明。为秦岭中的一段,名曰华山是五岳之一,险峻雄奇名贯天下。这样一片凭山靠水的沃野,自然是古代先民生息的好地方,是中世纪王朝建都据守的宝地,关中文明成为黄河流域的第一个文明高峰就是历史的必然。
  其实,早在约80万年以前,这里就有蓝田人,生息劳作,他们粗糙的石器和木棒做为文化遗存,述说着这块土地上人类进化的历史;7000年前,黄河岸边也活跃着一支母系氏族公社的先民,这就是“半坡人”,他们那规模宏大,布局有序的村落遗址和生活生产劳作的遗存,都证明了他们的智慧与灵巧,他们的文明程度令后人瞠目。而5000年前的黄帝、炎帝与蚩尤的传说,更让我们仰视这些英雄的先辈,奉上永恒的虔敬。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或有熊氏,起于陕西北部,后在关中一带活动,最后达于今河北涿州。炎帝发祥于关中,后达于山东。而山东地区有东夷部落,其首领之一便是蚩尤。涿鹿之战,蚩尤战死,炎黄部落联盟统一了中原。后来,传说天降黄龙传天帝御旨,要已经118岁的黄帝归天,于是黄帝骑上龙背飞升。行到故乡一带,黄帝要向父老乡亲告别,百姓围住黄帝,哀求他不要走,奈何天命难违,黄帝又重登龙背飞天而去,百姓只拽下了黄帝的衣襟,抖落了他的冠,于是起衣冠冢于黄帝飞天之地桥山,而称黄帝陵。桥山位于黄陵县北,距县城约1公里,令人称奇的是四周黄土山岭都是童山,光秃秃的,惟有桥山古树参天,柏木森森,令人不免神飞遐想,或许真有黄帝,他的生命力真个永葆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祭黄帝陵,有文字记载的信史出于《史记》。汉武帝北巡朔方凯旋长安时曾于桥山祭黄帝之陵,距今已有两千年了。今天,祭黄帝陵是华夏子孙,地无分南北,人无论何族共同维系同胞之情的象征性仪式,其庄严与神圣的内涵早已越过时空。
  关中文明的初始当是周部落的兴起。周族是黄帝的后裔,姬姓,起于岐山周原。大约在公元前1136年,周文王姬昌消灭了商的属国崇国,由此东进,在沣河西岸建立了丰京。这是关中地区的第一个部城。后来,周武王姬发继承文王未偿之宿愿,准备大举灭商。为了能容纳四方盟友,又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与丰京隔岸相望,这是中国第一座双子城;丰镐。武王由此出发,在姜尚(姜子牙)等人协助下,攻陷朝歌灭掉商朝,建立了强大的西周。
  丰镐存在了约3000年,大约毁于犬戎的入侵。周武王为求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产生在此时。周平王为逃犬戎而迁都洛阳,名曰东周,周朝已名存实亡,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关中地区兴起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励精图治,国力大增,逐步吞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而统一中原。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奴制国家,自称始皇帝。他建都咸阳, 使关中文明步入了一个辉煌期。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一个雄杰,他生于公元前259年,13岁践登王位,22岁亲理朝政,38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千古一帝。他开创了两千多年的中世纪封建王朝法统,直至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才推翻帝制,创立共和。他平息朝廷内部叛乱,执掌军国大权,兵扫六合,威加海内,远交近攻,统一中原;又统一法律,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修长城,筑驰道、开沟洫,拓疆土,建立中央集权政府,设立三公九卿,而于地方建立郡县制,这种格局的遗留今天依稀存在。他巩固民族团结建立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功勋是辉煌而卓著的,他的残暴与专横也罄竹难书。但是,作为一代英杰,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秦都咸阳,又称渭城,唐人王维的诗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将它的美名传扬至今。秦代,咸阳城里大修宫殿,原有的咸阳宫(荆轲刺秦王的悲壮故事就发生在此)已不能令秦王满意,为了显示兵扫六合的伟业,每消灭一个诸侯国,便仿建该国风格的宫殿。因此有了六国宫殿,六国既灭,始皇又在渭河之南修建信宫,扩大上林苑,更修建了名垂史册的阿房宫,豪华壮丽。又迁六国贵族及富豪12万户入咸阳,使咸阳人口骤增至百万人之多,于是秦人之名远达四海,今天还有外国语言以“秦人”称谓中国人,以秦作为中国的代称。
  可惜,秦朝暴政,二世而亡,项羽的军队攻进咸阳,一把火烧毁了秦都,大火三月才止,壮丽的阿房宫就成了一片历史的旧梦,永远无法再现于世上。修建了二十九年的始皇陵也遭焚烧,至今成了难以解开的谜底。不过1974年和1976年发掘的秦始皇兵马俑坑还是震撼了世界,被称作世界第八奇迹。两千多年前掩埋的那威武雄壮的战阵,不但是研究秦代强大的军队和发达的军事科学的实物,而且每一座陶俑,战车,战马都是极有价值的艺术品,从那些无言而又英武豪迈的兵俑身上,我们看到了秦代那粗犷雄健的风气,体会到秦始皇那千古一帝的霸气,越过数千年风雨,这雄浑的阳刚之气正应当是我们迈进新时代的民族气魄。
  秦都咸阳在大火中崩坍,取得政权的刘邦听从谋士的意见,选择了被山带河、土地肥沃、易守难攻、物产丰富的关中做都城,修建未央宫。于公元前200年,未央宫初成之时,迁都长安。长安先有王宫后建城墙。因为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抚恤政策,所以长安城墙修了五年(前194-前190年)才算完工。城墙既成,城市建筑也有了格局,以王宫为中心,建立市场、作坊和居住区,虽有东西两市作为商业活动的场所,但基本上是王都,政治、军事的中心。
  汉代“独尊儒术,置罢百家”。提出这主张的董仲舒更提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是长安城里建起最高学府,太学,设置五经博士,教授儒家经典。
  董仲舒所独尊的儒术,是经过他改造的“新儒学”,他一面推崇孔子的“尊王”主张,提出诸侯不得擅权,一切服从朝廷,而皇帝又是天意的体现,他把君权,神权(天)、父权、夫权串在一起,提出“天人感应”说。天意授予皇帝,皇帝体现天意,神圣不可侵犯。他提出“三纲五常”实际上是一切服从皇帝。他宣扬“人性论”主张对百姓不仅要“正法度”,还要行“德教”,使人人德行高尚,心悦诚服地恭顺天子。他的这些主张,自然符合汉武帝的需要。汉初,本来实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但要进行开拓性的统治,稳固中央集权,显然要有另一种政治哲学。董仲舒的新儒学正是这种政治需求的产物。毫无疑问,董仲舒的学说对汉朝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他对孔子学说的改造特别是“三纲五常”说的确立也给孔子学说蒙上了灰尘。太学的设立无疑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汉代也建图书馆,重史学,文化的发展与农业的进步使得汉代有一种浩大宏阔的风度。
  汉代同周边的民族争战不已。与匈奴的战争持续了多年,著名的将军霍去病,24岁暴病身亡,汉武帝异常悲痛,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他的墓,后来成为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之一。他墓前的石刻碑像,特别是马踏匈奴雕像是汉代美学浑朴风格的代表,永远值得人们参观。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倒行逆施,激起四方的反抗。刘秀中兴,建都洛阳,史称东汉。长安失去都城的地位。东汉末年,汉献帝又迁都长安。统治阶级内乱不止,长安城遭到空前浩劫。
  南北朝时代,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都曾在长安建都。但这些如过眼烟云般的小王朝并没给长安带来兴盛,长安的文明经隋代的再造,步入了再次复兴的阶段。一直到唐朝建都长安,长安才真正进入了它历史最辉煌的阶段。
  唐代的长安依隋朝的格局为蓝本,建起规模宏大的城市,其郭城面积达84平方公里,几乎是今天西安城的七倍。
  唐朝是封建王朝的鼎盛期,军事强大,经济发达,交通四海,连接八方,文化、艺术、工艺无不繁荣,中外文化的融合为世界之冠。仅以宗教而言,东汉时开始传入中国的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都在大唐立脚。尤其佛教,经隋代六世祖慧能的改造已经彻底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寺庙遍长安、佛塔接白云,武则天对佛教更情有独钟,一生与寺庙结下不解之缘。
  1984年4月,因重修法门寺宝塔,而发现法门寺地宫。被掩埋了1100多年的大唐的辉煌重现在人们眼前。地宫里藏的真身佛骨舍利和奇珍异宝让人们思考许多问题。不仅弄清了佛学东渐的历史,确定了法门寺佛教密宗中心道场的地位,而且证实了佛学上许多理论于实践上的问题。此外,许多具体的学科如纺织、瓷器、金、玉工艺、玻璃、茶道等等,在大唐的发展水平都有了可以供研究的实物。同时,也是中唐向晚唐过渡阶段历史最实在的写照。我们今人很难想象的唐代的辉煌都在地宫里一一展现。无疑使一门新的学科“法门学”的诞生成为现实。
  唐文化的光芒因这一活标本的问世而震惊世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文化交流的中心。
  自汉以来开辟的丝绸之路,沿着黄河,经过戈壁,一路驼铃叮当,在大唐的上空响个不停。
  黄河入海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积平原,黄河三角洲的名字正愈益响亮。这是一个年年增长土地的地方,黄河平均每年为东营市增加23.6平方公里的肥沃的处女地,海岸线每年平均向外延伸0.15公里。一个有丰富石油资源和现代农业的海口城市,共和国最年轻的新城市东营市正以美丽、繁荣的面貌在黄河三角洲上兴起,到东营一游,你会对新的生活充满无限的信心。
  纵观黄河150万年和5464公里的时空流动,我们得出如下的结论:
  第一、从黄河上游的蓝田人--我国最早的直立人,到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存,证明黄河全流域是中华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同其它地域文化,互相影响互相融汇形成统一的中华文明的故乡。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第二、从炎黄,蚩尤的传说到二里头文化所发掘出的夏文明;从夏商周以至北宋,历代大小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时间长达3000年以上,说明黄河流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三、黄河乃黄金之河。全流域水土资源丰富,光照充足,雨热同期(雨季正值植物的生长期),是农业的生产基地,同时又兼渔猎之便,具有多种生态因子,不是只有灌溉农业一种手段。因此中华文明虽历经风雨却始终在大河上下生生不息;
  第四、黄河兼有水利之便。河水通大海,河岸也是陆上较为便利的通道。同时黄河自古至今都是联系地域文化的走道,也是通向外部世界的通途。那种认为“黄色文明”,封闭保守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第五、黄河虽历七次大的改道,黄水泛滥,祸及百姓,但也年年造田,祸福相当,至今经东营入海,或是黄河最佳的选择,已历百余年而无大灾。在同黄河泛滥的搏斗中,我们积累了经验、教训,灵魂也受到铸造。黄河的气势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第六、黄河全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4000余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水利资源2800万千瓦,居全国七大河流的第二位。煤炭储量仅山西、内蒙古就占全国的60%以上,石油储量占全国25.6%,有色金属产量占全国的25%左右,这是我们新时代建设事业的物质基础。
  黄河由西向东,流入大海,将中华文明的优秀结晶传向世界。外部世界和人类的优秀文明结晶,也被我们伟大的胸怀所接受融合,黄河三角洲正是现代经济由沿海向西推进的过渡带。
  黄河在未来的建设事业和新文明的缔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