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迪希尔德 没落:为什么蜂蜜放久了就凝固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6 16:21:37
为什么蜂蜜放久了就凝固了?
怎么能让它恢复液体状态呢?

  1. 蜂蜜是葡萄糖、果糖的过饱和溶液。

  2. 蜂蜜放置在13~14摄氏度环境中时,有些蜂蜜(例如野桂花蜜、油菜蜜、椴树蜜等)极易以油脂状、细粒状或粗粒状结晶析出。

如何恢复液体状态:

  1. 把蜂蜜连同瓶子一起在热水中浸泡。

  2. 热水温度必须低于70摄氏度,因为温度过高会使蜂蜜中的酶失活,维生素损失。 

  3. 蜂蜜变成固体的是不影响营业价值的,这是正常的蜂蜜状态。 

扩展资料:

蜂蜜的保存方法: 

1.蜂蜜用陶瓷容器贮存,不能用铁容器。蜂蜜宜放在阴凉、干燥、清洁、通风、温度保持5~10℃、空气湿度不超过75%的环境下。 

2.蜂蜜应密封保存,取用蜂蜜的工具应洗净擦干,防止水分进入,蜂蜜中溶入水分容易发酵变质。 

3.好的蜂蜜在15~18℃以下时一般能够结晶,变成白色或淡黄色结晶体。 

5.蜂蜜宜用40度以下的温水冲服,过热会使蜂蜜中的酶失活,维生素损失。 

参考资料:蜂蜜结晶百度百科

蜂蜜放久了会凝结成白色的晶体,这是蜂蜜的自然结晶。蜂蜜的结晶是一种物理现象,不影响其质量。

影响蜂蜜结晶的因素很多,与所含的葡萄糖结晶核的数量、温度高低、含水量和直接形成蜂蜜的化学组分的蜜源花种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通常条件下,蜂蜜中葡萄糖的含量越高,结晶核的数量也越多,结晶的速度就越快。如油菜蜜、棉花蜜、葵花蜜、野坝子蜜、鸭脚木蜜以及一些甘露蜜等。

二、蜂蜜在13~14℃时,最容易结晶,若低于此温度时,虽然葡萄糖的过饱和程度加大,但由于蜂蜜中果糖、麦芽糖、糊精和胶状体物质等在低温下的粘滞度和密度却大大提高,从而降低和阻碍结晶核的运动和扩散作用,结晶反而迟缓。若高于此温度,蜂蜜的粘滞度虽然降低了,但是葡萄糖的溶解度却提高了,从而减少了溶液的过饱和程度,也使结晶变慢,甚至使结晶融化。

三、不成熟的蜂蜜由于含水量高(一般超过26%),过饱和程度低,结晶的速度变慢,有的不能全部结晶,由于蜂蜜的粘滞度小,结晶的葡萄糖沉到容器底部,其它稀薄的糖液浮在上层,成为液、固两相、即半结晶状态。这种增结晶的蜂蜜中结晶的那部分葡萄糖只含9.1%的水分,其它未结晶部分的含水量就相应增高。同一花种的蜂蜜,其含水量低的结晶快,含水量高的结晶慢。甚至不结晶。

扩展资料

蜂蜜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两者的含量达70%,这两种糖类在人体内不经消化就能吸收,因此对脑力消耗大的人群以及愈后病人来说,蜂蜜是很好的营养保健品。此外,除了糖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外,蜂蜜本身还含有大量的有机糖类和酶类,这也是蜂蜜的保健功能的关键所在。

《本草纲目》记载:“蜂蜜有五功: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 中医认为,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心、胃、大肠经。具有滋阴润燥、补虚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的作用。蜂蜜常用于肺燥咳嗽、体虚、肠燥便秘、口疮、水火烫伤、胃脘疼痛,还可以解乌头、附子之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蜂蜜结晶

蜜为什么会结晶?首先要了解蜂蜜的基本成份,蜂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糖份约占总物质80%,其中果糖和葡萄糖过饱和溶液占总糖量85-95%,蔗糖占5%左右。由于葡萄糖具有容易结晶的特性,因此分离出来的蜂蜜,在较低的温度下(0-14度)放置一段时间,葡萄糖就会逐渐结晶,所以蜂蜜结晶实际上是蜂蜜中葡萄糖引起的。

结晶速度主要取决于蜂蜜中葡萄糖和果糖(不易结晶)之间的比例,即葡萄糖占还原糖的百分比例。一般来说,当葡萄糖与果糖含量相等 1:1 结晶缓慢;当比例为 1:2 时,一般不出现结晶;当比例为1:0.9时,即葡萄糖含量高于果糖含量时,温度适宜时结晶就很快现。

其实这种结晶体是因为蜂蜜中葡萄糖过度饱和而形成的,我们知道每种东西都有溶解度,蜂蜜自然也是一样的,其中含有的葡萄糖大于蜜蜂的溶解度是就会析出。所以如果家中的蜜蜂出现这种现象是正常情况不用担心。 

扩展资料:

如今,市场上出售的蜂蜜,很少有不漂亮的结晶土蜂蜜,而洋槐蜜和枣花蜜由于蜜种不同的原因,因此,即使在蜂蜜结晶点13℃左右,只会出现稍微的结晶现象。

很多人认为外观亮晶晶、能拉丝、不会结晶的蜂蜜是好蜂蜜,可往往这样的蜂蜜造假概率最高,不仅是水蜜,而且为了卖相好看,往往会使用加入掺入麦芽糖、或者高温破坏蜂蜜结晶分子,蜂蜜的食用价值荡然无存。

参考资料:

蜂蜜结晶-百度百科

  从蜂巢里分离出来的新鲜蜂蜜,大都是粘稠的透明或半透明的胶状液体。在一般条件下贮存,有的蜂蜜就会逐渐混浊,而后凝结成白色的晶体,这是蜂蜜的自然结晶。蜂蜜的结晶是一种物理现象,一般情况下不影响其内在质量。
  影响蜂蜜结晶的因素很多,结晶的快慢与所含的葡萄糖结晶核的数量、温度高低、含水量和直接形成蜂蜜的化学组分的蜜源花种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条件下,蜂蜜中葡萄糖的含量越高,结晶核的数量也越多,结晶的速度就越快。
  1 蜂蜜结晶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蜂蜜在13~14℃时,最容易结晶,若低于此温度时,虽然葡萄糖的过饱和程度加大,但由于蜂蜜中果糖、麦芽糖、糊精和胶状体物质等在低温下的粘滞度和密度却大大提高,从而降低和阻碍结晶核的运动和扩散作用,结晶反而迟缓。若高于此温度,蜂蜜的粘滞度虽然降低了,但是葡萄糖的溶解度却提高了,从而减少了溶液的过饱和程度,也使结晶变慢,甚至使结晶融化。
  2 含水量与蜂蜜结晶的速度
  不成熟的蜂蜜由于含水量高(一般超过26%),过饱和程度低,结晶的速度变慢,有的不能全部结晶,由于蜂蜜的粘滞度小,结晶的葡萄糖沉到容器底部,其它稀薄的糖液浮在上层,成为液、固两相、即半结晶状态。这种增结晶的蜂蜜中结晶的那部分葡萄糖只含9.1%的水分,其它未结晶部分的含水量就相应增高。同一花种的蜂蜜,其含水量低的结晶快,含水量高的结晶慢。甚至不结晶。
  3 不同蜜源的蜂蜜,结晶的速度、程度和形态
  一般葡萄糖、蔗糖和松三糖含量较高的蜂蜜,容易结晶,如油菜蜜、棉花蜜、葵花蜜、野坝子蜜、鸭脚木蜜以及一些甘露蜜等。而含果糖、麦芽糖、糊精和胶体物质较多的蜂蜜则不易结晶,甚至永远不会结晶。如纯度较高的刺槐蜜、枣花蜜、党参蜜等。
  4蜂蜜结晶的形态
  蜂蜜结晶的形态有油脂状、细粒状、粗粒状之分。若结晶核的数量多且密集,在形成结晶的过程中很快地全面展开,就形成了油脂状;若结晶核稍少,结晶又快,就形成细粒状;若结晶核的数量少,结晶又慢时,每个结晶核都有足够的葡萄糖分子使其成分起来,这样就能形成粗粒状或块状结晶。不同品种的蜂蜜结晶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但都不会影响其内在质量,只是物理性状不同而已。
  5 结晶的形成
  引起和形成蜂蜜结晶的主要因素是蜂蜜中的葡萄糖、蔗糖、松三糖等,它们是以固体溶解后存在于蜂蜜中。蜂蜜又是由多种糖混合组成的过饱和溶液,当这些固体溶质的糖比量超过其它液态糖的一定比率,以及超过蜂蜜中所含水分的溶解度时,在一定的条件下(温度),结晶即很快产生。蜂蜜的结晶主要取决于葡萄糖和果糖之间的比量,也可以说是葡萄糖所占还原糖的百分比例。一般来说,当葡萄糖含量与果糖含量相等(1:1),结晶缓慢;当比例为1:1.2时,一般不出现结晶;当比例为1:0.9时,结晶很快出现。
  综上所述,蜂蜜的结晶,实质上是葡萄糖从蜂蜜中析出被分离的一种现象和过程。从分子论的观点来看,在蜂蜜里葡萄糖分子本来是毫无秩序地运动着的,但蜂蜜里葡萄糖超过它的溶解度,成为过饱和溶液时,就有一部分葡萄糖分子在蜂蜜里开始有规则地运动、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微小的结晶核,成为一个结晶的中心,更多的葡萄糖分子有规则地排列在它的各面,逐渐形成较大的晶体,从蜂蜜里分离出来,这就是蜂蜜结晶的全过程。

蜂蜜结晶是在食用蜂蜜过程中常遇到的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延长及气温的变化,往往蜂蜜会从液态变为结晶状态,颜色由深变浅。蜂蜜的这种变化常常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这是由于蜂蜜是掺入白糖而造的。其实这是蜂蜜的自然变化,不是掺糖的结果。
蜂蜜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葡萄糖、果糖过饭和溶液。由于葡萄糖具有容易结晶的特性,因此,分离出来的蜂蜜,在较低的温度下,放置一段时间,葡萄糖就会逐渐结晶。其结晶的速度与其含有的葡萄结晶核、温度、水分和蜜源有关。
蜂蜜结晶速度的快慢也受温度的影响,在13-14℃时最易结晶。若低于此温度,由于蜂蜜的粘调度提高,致使蜂蜜结晶迟缓;若高于此温度,由于提高了糖的溶解度,从而减少了溶液的过饱和程度,也使结晶变慢。因此我们在保存蜂蜜的过程中,就要控制好温度以延续蜂蜜结晶的进程。
蜂蜜的结晶还与蜂蜜的种类、含水量有关。如紫云英蜜、洋槐蜜、枣花蜜则不易结晶、而油菜蜜、棉花蜜、向日葵就易于结晶。全部结晶的蜂蜜,一般含水量较低,宜长期保存不易变质。含水量多的未成熟蜂蜜,由于溶液的过饱和程度降低,结晶速度也会变慢或不能全部结晶、使结晶的葡萄糖沉到底部,其他稀薄的蜂蜜浮在上层,这种半结晶的蜂蜜其营养成份也未发生变化,只是未结晶蜂蜜含水量相应增加,因此这种蜂蜜不宜长期保存,应及时食用。
所以蜂蜜结晶是蜂蜜的一种物理现象,其化学成份,营养价值都未发生变化,更不会影响蜂蜜的质量,结晶的晶体是葡萄糖,并非蜂蜜中掺入了白糖,其实真正掺入白糖的蜂蜜不易发生结晶现象,易于结晶的蜂蜜才是纯正的蜂蜜,结晶并非影响蜂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