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挂面正宗在哪买好:求月球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9:16:50
月球知识!!!!

一、月球的基本参数:

平均赤道半径: ae = 1738000 米
平均半径: a = 17374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1.618 米/秒2
平均自转周期: T = 27.32166 天
扁率: f = 0.006
质量: M⊕ = 0.07348 ×1024 公斤
月心引力常数: GM = 4.902793455×1012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3.34 克/厘米3
地月系质量比 E/M = 81.30068
离地球平均距离: R = 384400 公里
逃逸速度: v = 2.38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120 ~ +150
表面大气压: p = 1.3 × 10-10 帕

二、圈层结构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它与地球有着密切的演化联系。根据对建立在月球上的阿波罗11号和12号月震台记录资料的分析,以及对月球表面和月岩的研究,可知现今的月球内部也有圈层结构,但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不完全相同。月球表面有一层几米至数十米厚的月球土壤。整个月球可以认为由月球岩石圈(0~1000公里)、软流圈(1000~1600公里)和月球核(1600~1738公里)组成。月球岩石圈又可进一步分为四层,即月壳(0~60公里)、上月幔(60~300公里)、中月幔(300~800公里)和月震带(800 ~ 1000公里)。软流圈又称为下月幔。在月壳的10公里、25公里和60公里深处,均存在月震波速的急剧变化,表明在这些深度处存在显著的不连续性。月球表面至25公里深处为玄武岩组成的月壳第一层次,25公里~60公里之间为月壳的第二层,由辉长岩和钙长岩组成。上月幔由富镁的橄榄石组成,中月幔和下月幔由基性岩组成。月球震源的位置位于600~1000公里的深度之间,平均月球震源深度为800公里。由于月球表面岩石的密度并不比整个月球的平均密度小很多,因此,可以认为月球核不会是较重的铁镍等元素组成,它可能呈塑性或部分熔融状。在月球1000公里深处,月幔温度不会高于1000°C。根据对月球内部状况的了解,固体部分圈层结构并不是地球本身所特有的。月球的上述圈层结构,也是月球的演化过程中整个月球物质圈层分化的结果。

三、月面特征

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没有水,大气极其稀薄,大气密度不到地球海平面大气密度的一万亿分之一。没有火山活动,也没有生命,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已经知道月海有22个,总面积500万平方公里。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较大的月海有10个:位于东部的是风暴洋、雨海、云海、湿海和汽海,位于西部的是危海、澄海、静海、丰富海和酒海。这些月海都为月球内部喷发出来的大量熔岩所充填,某些月海盆地中的环形山,也被喷发的熔岩所覆盖,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暗色熔岩平原。因此,月海盆地的形成以及继之而来的熔岩喷发,构成了月球演化史上最主要的事件之一。

月球上的陨击坑通常又称为环形山,它是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环形山(crater),希腊文的意思是"碗",所以又称为碗状凹坑结构。环形山的形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陨星撞击的结果,二是火山活动;但是大多数的环形结构均属于陨星的撞击结果。1924年,吉福德(A. C. Gifford)曾把月坑同地球上的陨石坑作了比较,证实了月坑是陨星撞击形成的。因此,陨击作用是形成现今月球表面形态的主要作用之一。许多大型环形山都具有向四周延伸的辐射状条纹,并由较高反射率的物质所组成,形成波状起伏的地形,向外延伸可达数百公里。环形山周围有溅射出来的物质形成的覆盖层;溅射的大块岩石又撞击月球表面,形成次生陨击坑。由于反复的陨星撞击与岩块溅落,以及月球内部喷出的熔岩大规模泛滥,使得许多陨击坑模糊不清,或只有陨击坑中央的尖峰露出覆盖熔岩的表面。

从叠加在月海上的陨击坑的状况判断,以及从月球上带回样品的放射性年龄测定表明,月海物质大致是与陨击坑同时期形成的。月海年龄大都在35亿年左右,而月陆高地的形成至少在月海熔岩喷发之前10亿多年已经存在,因此原始月壳是更为早期形成的,并且是大量熔岩的不断喷发,月球物质长期圈层分化的结果。研究表明,月球的圈层结构是继大约46亿年前它所经历的一个漫长的天文演化阶段之后,又一个持续了约10亿年之久的一个圈层分化过程。月球上大型环形山多以古代和近代天文学者的名字命名,如哥白尼、开普勒、埃拉托塞尼、托勒密、第谷等。月球表面陨击坑的直径大的有近百公里,小的不过10厘米,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多达33000个,占月球表面积的7~10%,最大的月球坑为直径235公里。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布满了密集的陨击坑,而月海所占面积较少,月壳的厚度也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正面的月壳厚度为60公里左右。由于月球表面之上缺乏大气圈和水圈,所以月球早期的熔岩喷发和陨星撞击形成的月球表面形态特征能够得到长期的保存。自1969年以来,宇航员已从月球表面取回数百公斤的月岩样品,经过对这些月岩样品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这些月岩曾熔化过,月球表层物质主要是岩浆岩组成。月球的年龄至少已有46亿年。

四、月球运动

地球与月球构成了一个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运动描述为月球对于地球的绕转运动。然而,地月系的实际运动,是地球与月球对于它们的公共质心的绕转运动。地球与月球绕它们的公共质心旋转一周的时间为27天7小时43分11.6秒,也就是27.32166天,公共质心的位置在离地心约4671公里的地球体内。

宇宙间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间的作用,其中所谓"潮汐作用"是重要的作用形式之一。由于地月间距离相对较近,这种潮汐作用更为明显。太阳系天体中,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约为太阳对地球潮汐作用的2.2倍,并远远大于其它天体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由于月球的潮汐摩擦作用使得地球自转变慢,每天时间变长,平均每一百年一天的长度增加近千分之二秒。同时,由于地球自转变慢,使得月球缓慢向外作螺旋运动,目前月球正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样道理,地球对月球的潮汐作用,使得月球自转周期变得与其公转周期相同。月球的自转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的。月球的这种自转,称为同步自转。因此,自古以来,人们看到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我们地球。

人类在开始记录地球史的时候,就已通过观测月球位置和位相来计时。通过对月球和太阳周期性运动的研究,使得古代中国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创立了历法。公元前300年,巴比伦的天文学者已能预报月食。

月球的天文演化同地月系统的天文演化有重要关系。地月系统的天文演化,同这一行星——卫星系统的形成有关。在地月系统的形成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月球的形成问题。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太阳系中行星——卫星系统的形成机制,基本上与太阳——行星系统的形成机制相同;或者,至少在主要方面大体上相一致。已有关于月球起源的学说,可以分为三大类:1. 地球分裂说,2. 地球俘获说,3. 共同形成说。

1.地球分裂说认为,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个整体,那时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自转快。由于太阳对地球强大潮汐力作用,在地球赤道面附近形成一串细长的膨胀体,终于分裂而形成月球。在19世纪末,乔治×达尔文(Geoge Dorwin)在研究了地月系统的潮汐演化后认为,月球是从地球分离出去而形成的,并提出太平洋盆地就是月球脱离地球时所造成的一个巨大遗迹。在此期间,支持分裂说的人已经知道太平洋地区地壳缺失硅铝层,由于形成月球的物质分离出去,使得该地区地壳的硅镁层暴露出来。所以他们推测月球从地球上分离出去的具体位置是在太平洋地区。

2.地球俘获说认为,月球可能是在地球轨道附近运行的一颗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后来被地球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支持俘获说的人认为,由于月球的平均密度只有每立方厘米为3.34克,与陨星、小行星的平均密度十分接近。因此,很有可能月球原是一颗小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行中,由于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使它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被地球所俘获。他们认为,月球的运动轨道显著地偏离地球赤道面,而比较接近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公转平面,因此,月球是给地球俘获的可能性较大。有人认为这个俘获事件发生在35亿年前,整个俘获过程经历5亿年。月球在被地球俘获后,由于受到地球的潮汐力作用,喷发出大量岩浆,形成了月海玄武岩。

3.共同形成说的研究者则认为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原始行星尘埃云所引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不同,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粒子在形成行星之前早已凝聚。在形成地球时,一开始以铁为主要成分,并以铁作为核心。而月球则是在地球形成后,由残余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凝聚而成。

现代的许多研究表明月球的形成比较大的可能性是倾向于共同形成说。从地月系统来看,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因此,地球的演化历史决不会短于月球的演化史;此外,月球表面没有大量的硅铝质岩石,否定了地壳物质分出一部分形成月球,而同时在地球上形成大洋盆地的学说。根据对阿波罗11号带回的月球岩石样品的元素分析,以及对岩石样品中的铀——钍——钴系同位素的分析结果比较有利于地球和月球作为一个行星——卫星系统的共同形成说。月球玄武岩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同地球玄武岩中元素的丰度的对比研究表明,月球玄武岩的元素丰度更接近于地球的丰度,而不是接近于宇宙的丰度。同时,月球样品中氧的同位素组成与地球上氧同位素的组成没有什么区别。由此得出结论,月球与地球是在太阳系的同一区域内形成的,这就排除了月球是在距地球相当远的地方形成的可能性,这对"俘获说"是个否定。因此,现代的许多研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共同形成说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从一般性的讨论也可看出,月球由围绕原始地球的星子及其它物质颗粒和气体吸积而形成的模式,要比地球俘获月球和地球分出物质形成月球的模式更为合理些。

月球表面上古老的高地的构造特征,证明月球在40~46亿年间曾遭受了强烈的陨击作用;当然对地球来说也可能如此。此外,我们不能排除,在46亿年以前的演化时期,地月系统曾遭受到强烈陨击作用的可能性。因此,在整个天文演化时期内,地月系统所可能发生的巨大陨击体的撞击与俘获,对地月系的运动状态和本身结构状态会造成的重大影响。

四、月球运动

地球与月球构成了一个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运动描述为月球对于地球的绕转运动。然而,地月系的实际运动,是地球与月球对于它们的公共质心的绕转运动。地球与月球绕它们的公共质心旋转一周的时间为27天7小时43分11.6秒,也就是27.32166天,公共质心的位置在离地心约4671公里的地球体内。

宇宙间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间的作用,其中所谓"潮汐作用"是重要的作用形式之一。由于地月间距离相对较近,这种潮汐作用更为明显。太阳系天体中,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约为太阳对地球潮汐作用的2.2倍,并远远大于其它天体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由于月球的潮汐摩擦作用使得地球自转变慢,每天时间变长,平均每一百年一天的长度增加近千分之二秒。同时,由于地球自转变慢,使得月球缓慢向外作螺旋运动,目前月球正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样道理,地球对月球的潮汐作用,使得月球自转周期变得与其公转周期相同。月球的自转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的。月球的这种自转,称为同步自转。因此,自古以来,人们看到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我们地球。

人类在开始记录地球史的时候,就已通过观测月球位置和位相来计时。通过对月球和太阳周期性运动的研究,使得古代中国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创立了历法。公元前300年,巴比伦的天文学者已能预报月食。

月球的天文演化同地月系统的天文演化有重要关系。地月系统的天文演化,同这一行星——卫星系统的形成有关。在地月系统的形成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月球的形成问题。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太阳系中行星——卫星系统的形成机制,基本上与太阳——行星系统的形成机制相同;或者,至少在主要方面大体上相一致。已有关于月球起源的学说,可以分为三大类:1. 地球分裂说,2. 地球俘获说,3. 共同形成说。

1.地球分裂说认为,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个整体,那时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自转快。由于太阳对地球强大潮汐力作用,在地球赤道面附近形成一串细长的膨胀体,终于分裂而形成月球。在19世纪末,乔治×达尔文(Geoge Dorwin)在研究了地月系统的潮汐演化后认为,月球是从地球分离出去而形成的,并提出太平洋盆地就是月球脱离地球时所造成的一个巨大遗迹。在此期间,支持分裂说的人已经知道太平洋地区地壳缺失硅铝层,由于形成月球的物质分离出去,使得该地区地壳的硅镁层暴露出来。所以他们推测月球从地球上分离出去的具体位置是在太平洋地区。

2.地球俘获说认为,月球可能是在地球轨道附近运行的一颗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后来被地球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支持俘获说的人认为,由于月球的平均密度只有每立方厘米为3.34克,与陨星、小行星的平均密度十分接近。因此,很有可能月球原是一颗小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行中,由于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使它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被地球所俘获。他们认为,月球的运动轨道显著地偏离地球赤道面,而比较接近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公转平面,因此,月球是给地球俘获的可能性较大。有人认为这个俘获事件发生在35亿年前,整个俘获过程经历5亿年。月球在被地球俘获后,由于受到地球的潮汐力作用,喷发出大量岩浆,形成了月海玄武岩。

3.共同形成说的研究者则认为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原始行星尘埃云所引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不同,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粒子在形成行星之前早已凝聚。在形成地球时,一开始以铁为主要成分,并以铁作为核心。而月球则是在地球形成后,由残余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凝聚而成。

现代的许多研究表明月球的形成比较大的可能性是倾向于共同形成说。从地月系统来看,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因此,地球的演化历史决不会短于月球的演化史;此外,月球表面没有大量的硅铝质岩石,否定了地壳物质分出一部分形成月球,而同时在地球上形成大洋盆地的学说。根据对阿波罗11号带回的月球岩石样品的元素分析,以及对岩石样品中的铀——钍——钴系同位素的分析结果比较有利于地球和月球作为一个行星——卫星系统的共同形成说。月球玄武岩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同地球玄武岩中元素的丰度的对比研究表明,月球玄武岩的元素丰度更接近于地球的丰度,而不是接近于宇宙的丰度。同时,月球样品中氧的同位素组成与地球上氧同位素的组成没有什么区别。由此得出结论,月球与地球是在太阳系的同一区域内形成的,这就排除了月球是在距地球相当远的地方形成的可能性,这对"俘获说"是个否定。因此,现代的许多研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共同形成说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从一般性的讨论也可看出,月球由围绕原始地球的星子及其它物质颗粒和气体吸积而形成的模式,要比地球俘获月球和地球分出物质形成月球的模式更为合理些。

月球表面上古老的高地的构造特征,证明月球在40~46亿年间曾遭受了强烈的陨击作用;当然对地球来说也可能如此。此外,我们不能排除,在46亿年以前的演化时期,地月系统曾遭受到强烈陨击作用的可能性。因此,在整个天文演化时期内,地月系统所可能发生的巨大陨击体的撞击与俘获,对地月系的运动状态和本身结构状态会造成的重大影响。

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地球公转时,有时近有时远:最近时约36万千米,叫月球的近地距离;最远时约40万千米,叫月球的远地距离;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 400千米。这段距离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0倍,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 476千米。

月球、地球、太阳的体积大小比较
地球直径是月球直径的3.6倍。当然在月球上看地球要比在地球上看月球大得多,看起来地球就是一个美丽的飘浮着白云的蓝色球体,地球也把太阳光反射到月球上去,成为月球表面的地光。月球的表面积有3 800万平方千米,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 ,也就是说如果地球
是一个篮球,月球就是一个乒乓球。月球的质量约7 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从天体运动情况来看,都是较小的天体绕着大的天体运行。月球绕地球运行是这样,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也是这样。这就不难找到正确答案了:太阳比月球大。
太阳的赤道直径是139.2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多。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直径是月球的3.6倍多,做个乘法就可以得出结果:太阳直径大致是 月球和地球的大小比较月球的400倍。
和太阳的体积相比,大约要130万个地球大小的水桶才能装满太阳。换作月球的话,就要用大约6 300多万桶月球大小的水桶才能装满太阳。总体来讲太阳的体积是地球体积的130万倍,也是月球体积的6 300多万倍!

月亮和太阳哪个大
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差不多一样大?虽然说太阳的体积比月球大6 300多万倍,但是我们看起来,在天空中好像太阳和月球一样大小,这也不奇怪,从比较近的地方看一个物体,它就显得大些;从远处看,它就显得小些。正是这个大家都知道得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使得我们从地球上看去,太阳和月亮好像老是差不多大小。
我们已经知道,太阳直径约是月亮直径的400倍。如果太阳和月亮这两个天体与地球的距离相等,那么,我们从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和月亮就像看西瓜和芝麻。可见,太阳比月亮离我们要远得多。而且,从地球到太阳和月亮的距离是有变化的,这样就使得我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看太阳和月亮,它们的大小也是有所不同的。
太阳离地球最远、月亮离地球最近的时候,太阳大体上比月亮远了420倍,这时的太阳看起来比月亮略微小一些。太阳离地球最近、月亮离地球最远的时候,两者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相差360多倍,太阳就显得略微大些。换句话说,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比之月亮与地球间的距离,在360~420倍之间变化着。所以,实际情况是:太阳、月亮看起来的大小老是在变化,只是变化不大,如果不太经意的话,就会觉得太阳和月亮看起来一样大。正因为这样,有时月球就能把整个太阳表面遮住而发生了日食的现象。

人在月球上能跳多高
由于月球的质量小、引力小,它的表面重力也小,只是我们地球的1/6。如果一个在地球上重60千克的人,那么他到了月球上就只重10千克了。
体重减轻了,而臂力、腿力还依然有力,所以说地球人到了月球上之后,个个都会身轻如燕 、力大如牛,身手不凡,那种感觉简直妙不可言。在月球上想要打破地球上一些体育项目的世界纪录,那是非常容易的事。
在地球上能举起100千克杠铃的大力士,在月球上能举起600千克。

月球有多亮
看到又大又圆的月亮时,几乎没有人不赞赏它那明亮而又皎洁的月光。其实,它本身不发射可见光,只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由于月球密度大的缘故,它本身并不透明,这样受到阳光照射时,月球只能有一半被照亮。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说,月亮的反照率只有0.07,或者说,它只反射了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阳光的7%,其余的93%都被月亮表面吸收去了。

与太阳亮度相比,月亮的平均亮度只及太阳的1/465 000,日、月、 地三个天体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变化,它的变化范围从1/375 000到1/630 000。月亮圆缺变化时,它的亮度有很大的变化,如果以满月时的亮度1/630 000作为100,最大和最小时可以相差好几十倍或更多:

为什么只看到月球的一面
在整个太阳系中,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它以3683千米/小时的速度绕地球运行,绕地球一周的公转周期为27.3个地球日,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为27.3个地球日,都正好是一个 恒星月,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这也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所以我们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的正面,而永远看不见月球的另一也就是看到的是正面,背面永远也看不见。

月球的背面有什么
如前所述,月球绕地球运行,由于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同的缘故,所以月球总是以固定的一面(正面)对着地球,因此,在地球上永远无法直接观察到月球的另一面(背面)。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而永远看不到月球的背面,月球背面到底是怎样一个世界呢?确实是一个谜。而最初解开这个谜的是前苏联1959年10月4 日发射的“月球3号”探测器,“月球3号”飞到月球的背面,在距离月球六七万米的高空,成功地拍摄了月球背面的传真照片,并用电波发回地面。 月球背面的代达鲁斯环行山
从发回的照片看,月球背面多为月陆高地,而月海平原和环形山较少。如在北半球发现的海,被命名为“莫斯科海”,这是一个直径大约为300千米圆形的海;而在北半球发现的环形山就分别取名布鲁诺、罗蒙诺夫、约里奥·居里环形山等,对南半球的一些环形山,则取名为焦耳、齐奥尔科夫斯基环形山等 。在月球上也有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环行山,万户、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等都在月球的背面,高平子环行山是唯一一个在月球正面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环行山。
潮汐与月球的关系
月球对地球的重要影响是引起潮汐。日复一日的潮起潮落,包括闻名遐迩的钱塘潮,其主导演就是月球的起潮力。
潮汐——大洋,海域和湖泊的水平面涨落的交替存在于地球上任何地方。是月球的引力以及较少程度的太阳引力引起了这些水域每天涨落两次,月亮每天只升落一次,为什么潮汐会涨落两次呢?我们可以假设整个地球被海水覆盖,离月球较近的地面上的水域受月球拉力最大,水会朝向正对着月球的那一点聚集,而在地球的另一面,月球对土地的拉力要比水的拉力大,因此水域在离月球最远的一点也形成了凸点,这样地大潮、小潮示意图 球上就有两个新的最高水域点。因此,当地球完成一个完整的自转,几乎地球上的每一点都有过两次潮汐。
任何一点的最高的涨潮和最低的落潮都会发生在新月和满月。在那时,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同时作用向同一方向位。这就是“大潮”,当月球位于1/4位相时,太阳的引力刚好反作用于月球的引力,就形成最低的涨潮,称为“小潮”。
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起潮力引起地球上海水的潮汐,仿佛是一种小小的“刹车片”,其长远影响一是使地球自转缓缓变慢,大约每10万年减慢两秒。二是使月球以每年3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所以说,远古时月球比今天离地球近得多,影响也大得多。

历法的由来
月相的变化非常明显,是一种很好的天然历法。在很早以前,几乎所有的文明古国都把月相的变化作为历法的依据。
月亮圆缺变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时间单位,月亮圆缺变化一周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我们规定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就是让大月和小月结合起来,取它的平均数,这就是阴历。
阴历不反应气候变化,不能指导生产,庄稼生长靠太阳,种庄稼得靠节气,而节气就代表太阳在天上的位置,换句话说,就是太阳与节气实际上是一回事。阳历以地球环绕太阳为依据,我们称它为太阳历,简称阳历。与此有关的“回归年”平均是365日5时48分46秒,所以阳历每年365日,为了平衡多出来的几个小时,每4年有一个闰年,闰年366日。
如果某种历法只考虑月亮的圆缺,以12个月为一年,那么,这种历法一年就只有354天左右。时间长了之后,它就与阳历相差得越来越多,这种历法被称为纯阴历。在纯阴历里,经过若干年之后,就会出现六月飞雪、十二月酷热的现象。
我国在春秋时代就创造了“十九年七闰法”,其方法就是在纯阴历的基础上,每19年里面7年算是闰年,闰年多加出1个月来,为13个月,如癸亥年只有12个月,354天,而甲子年规定闰十月,一年有13个月,384天。这样安排和调节的结果,历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圆缺,也与随阳历而来的气候冷热变化相适应了。这样就使阴历一年的长度和阳历一年的长度基本上对齐了,这样的历法既不是纯然的阴历,也不是纯然的阳历,它实际上是阴阳合历,简称阴阳历。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就是这种阴阳历。

星期的来源
“星期”是公历中一种特殊的记日方法,它以7天为1个周期,循环往复,无穷无尽。然而,星期的制定也和月相的变化有关。
月相按照圆缺变化周期循环,而月貌每7日一变化,天空中再没有别的天象变幻的这样显著。星期也可以根据月亮的月相推算出来,这是一月两弦四相,每相7日的天然计时单位。
星期记日的方法早在公历产生以前就为人们所使用了,在古罗马时期,历法就有“七日一周”的算法,至公元321年,君士坦丁大帝于3月7日正式公布:“七日一周”成为定制,逐渐成为国际惯例。我国古代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为一周,称为“七曜”。即周日、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顺序有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这种算法与西方历法暗合。
星期制自3世纪后开始施行于西方各国。古代埃及和中国不用星期制,而以10日为一旬。在明朝末年,随着基督教传入我国,星期制也随之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