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龙在天经典版尘缘:家乡的呼唤的写作帮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2:42:13
什么都行!
环保一类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但如何正确理解该诗的独特内涵,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至发展到近几年连中学教材甚至歌坛也参与了这方面的探讨和争鸣。目前,对这首诗的认识一般有着以下两种不同解释:一种是将此诗形容为一首景物诗,如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及教科书就认为该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以及诗人卧听疏钟时的感受;另一种是把这首诗理解成一首禅诗,指出该诗以世间笔法,营造了出世间的意境,是籍助于“钟声”用禅心来解除众生烦恼的一首七绝,这一观点在苏州当地颇受关注与推崇。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看法基本上仍未能准确把握住该诗的风格,牵强附会地曲解了诗的意境,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其实,这是一首典型的思乡曲,从诗歌的内部看,反映的是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而从诗歌的外部看,则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理解这首诗必须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古诗的语法特点。

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暴发,张继从西北流寓至越吴(今绍兴、苏州)一带。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只能确知诗人于至得元年~二年(756~757年)曾在这一地区盘桓,至于何时在故苏作客,已很难考证。诗人虽然飘零江南,但仍心系北方战事,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流露出了这种心态。他在《酬李书纪校书越城秋夜见赠》诗中就如此写道“…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风辇栖岐下,鲸波斗洛川。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诗中“风辇栖岐下”无疑指肃宗在灵武即位而言,“鲸波斗洛川”是指唐朝军队和安禄山叛军在河南一带鏖战,“孤愤抱龙泉”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爱国忧民的悲愤情态,最后两句则反映了战乱发生后该地经济呈现的一派萧条景象。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同样也给江南人民带来了苦难。

张继在姑苏滞留期间,也曾写下了这样一首七绝《阊门即事》:“耕夫招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亩;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诗中反映了农民应募从军,农村老动力缺乏,耕田大量荒芜。可见,战乱给予当地社会经济的破坏是何等深重!因此,我们在阅读与此诗作于同一时期的《枫桥夜泊》时(据查证,张继在姑苏时也就留下这两首诗),就必须认真注意和认识到战乱给诗人带来的重要影响,尤其是那种难以割舍的思乡愁绪,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枫桥夜泊》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本质。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历来争议颇多,但对“月落”一词看法却基本一致,认为当时上弦月升得早,半夜时分便已斜沉了。而笔者发现到,古诗中“月落”和“落月”两词竟有着本质的区别:“月落”表征的是月亮已经失落,意即当时已不能看到月亮;而“落月”则表明是正在渐渐下沉的月亮,说明当时尚能看到月亮。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摇情满江树”两句就说明了“落月”这种景象,又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同样展示了夕阳下沉时的壮丽景观;而刘禹锡在《踏歌词》(其三)“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两句则表明当时乌云密布即将下雨时,聚会的人群四处逃散,只有玩耍的孩童还在拾起人们慌乱中遗丢的花钿。其中的“月落”显然是指月亮已被乌云遮掩了,诗人已经无法看到月亮;王维的名句“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也从另个角度描绘了月亮从云层中突然钻出竟然惊吓了山鸟的情形。因此,张继在诗中的“月落”一词应该指的就是当时已没有了月亮,而人们普遍都将“月落”误解成了“落月”。

然而,诗中的“乌啼”是否就能像在《踏歌词》里那样可理解为“乌云密布,狂风呼啸”呢?笔者认为似不妥,因这与后面的“霜满天”不能联系 。“乌啼”在这里实指当地的水老乌,即驯养后用来捕鱼的鸬鹚。杜甫有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其中的乌鬼就是指的鸬鹚,沈括在《梦溪笔谈》第274篇曾特地为此作了一番注释。鸬鹚在江浙一带较常见,它夜眠时常发出低沉、浑浊、的鼾声,被渔人喻为“闹更宵”。可以想象,当几十只、上百只鸬鹚聚集在江面上时,其啼声必然延绵不段,使人倍感压抑而深染愁绪。至于后人将“乌啼”望文生义地解释为乌鸦或乌鹊,这恐怕不符合其生活习性,而且也不近江南水乡风情。“霜满天”的描述,表看确实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因为寒霜通常出现在地面上,以至不少人为此句提出了疑义。其实,诗人在这里所想表达的是因无法入眠而站在船头已经很久很久了,身上和面庞不知不觉就被霜华沾染了,难道他身外的茫茫夜气中不也正是弥漫着满天霜华吗?!

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在一个没有月亮的阴冷之夜在客船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但导致他辗转难眠而重新走上船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不难想象,作为一个因避战乱而羁旅的游子,他不会不担忧国家的安危,不能不怀想远方家乡的亲人。正基于此,诗人在这一句中其实还运用了暗喻的手笔:“月落”喻示了长安失守和唐王朝的衰落;“乌啼”鲜明刻画出了安禄山叛军的猖獗;“霜满天”则反映出了战乱给整个国家造成的萧条景象和紧张氛围。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一直是理解该诗的要点,也是争议最多的地方。“江枫”无疑是指江边的枫树,“渔火”必然是指船上的渔火,但关键是如何理解“对愁眠”这一难点。这还需借用现代的水文地质知识来寻找答案:一般说来,在江边种植的枫树开始总是竖直的,但是,由于其下部边坡的土壤长年累月受到了河流的侧蚀作用,慢慢地就会导致近河侧的土壤大量流失,树体在重力作用下便会不断朝河中倾斜,破坏严重的甚至会与水面平行,形成了躺卧在江面的奇特景色,如今在苏州附近的一些老河内仍能目睹到此种现象。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对愁眠”的真实含义了。原来,诗人在船上看到的是江边斜卧的枫树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同时也看到了船上斜挂的渔灯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发现它们正双双偎依“相对而眠”呢。此种情形恰恰与诗人的孤刁清寂形成了某种难以名状的反差,这怎能不让他感慨万分啊!一个“愁”字正是道出了他心中对故乡亲人的绵绵哀思。可以看出,诗人在这一句中是采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将江枫渔火的“双双入眠”与他的“孤身寂廖”形成了对比,又将自己的愁绪转移到它们身上,达到了诗人与景物之间那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三四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必须放在一起作出解释,因为诗人在这里是运用了“倒序”的写作方法。一般说来,诗人应是在先听到钟声后方才会想起——这是从寒山寺发出的钟声,也就是说正常的逻辑线索应该是“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寒山寺”。不难发现,诗人是有意将这两者次序前后倒述了。应该承认,这种“倒序”不仅符合了当时诗人的思乡愁绪,更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意境。可以设想,夜深了,一直久久难有睡意的诗人突然听到了从寒山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他此时最强烈的感受和心情会是什么?容易理解,他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这悠扬的阵阵钟声能够让家乡的亲人也能聆听到。因此,正确地诠释这两句诗应该是这样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啊,尽管你夜半的钟声是这么悠长亢嘹,可惜仅仅只能让客船上的游子听到,我是多么希望这钟声能够穿过高山、穿过江河、穿过平原,最后飘荡在家乡的上空,让亲人们一起聆听到——那可是远方的游子对他们的声声问候和呼唤啊……

必须指出,诗人张继的故乡是在湖北襄阳,位于诗人当时所在地枫桥的的西面,枫桥又在寒山寺的西面,寒山寺又在姑苏城的西面。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又可以发现,作者的创作思路正是按照“姑苏城——>寒山寺——>客船(枫桥)——>家乡”这么一条由东往西方向线索发展的,而这种次序又恰好迎合了诗人当时思乡时的逻辑思维。如果按照正常的“先听到钟声,然后想起寒山寺,再联系到姑苏城,最后忆起了家乡”显然也就不能真实反映出诗人所想表达的思乡情意。正是如此,一旦钟声把自己和家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作者在句中的“倒序”也就达到了深化和统一的效果。需要说明,“倒序”是古代诗歌里较常用的一种语法,如王维的《春日上方即事》中“柳色春山映,梨华藏夕鸟”两句就包含了这种“倒序”结构,又如杜甫《秋兴八首》的名联“香稻啄余鹦鹉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也同样采用了这种语法技巧。事实上,《枫桥夜泊》的这个诗题其本身似乎也隐含了这种“倒置”的修辞笔法。因为,按正常的创作思绪似定名为《夜泊枫桥》更妥,如杜牧的《夜泊秦淮》即是如此。笔者以为,诗人在这儿的“倒置”手法依然能起到画龙点睛与深化主题的作用。“夜泊”在这儿可延伸解释为“夜泊的小船”,整个诗题亦就可理解成“夜晚在枫桥停泊的小舟”,其中深刻的寓意也就不言而喻:在战乱的流荡岁月中,诗人自己又何尝不是一叶四处漂游的小舟呢?!

千百年来,人们常常习惯于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佳句不胜枚举,然而,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又如何来抒发游子的这种思乡之情呢?诗人张继正是独特地采用了“钟声”来传达自己强烈的乡情,这种“静与响、虚与实、远与近”的有机结合并将国家的安危和个人的乡愁紧紧串联起来,终于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境界,这较之前者更为耐人寻味、更为扣人心弦、更为发人深省!——这才是《枫桥夜泊》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寒山寺的钟声,不仅寄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声声呐喊……愿寒山寺的钟声更响、更长、更广!!!
回答者:txl1981 - 童生 一级 10-13 09:50

--------------------------------------------------------------------------------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3 个人评价

66% (2) 不好
33% (1)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不敢苟同!颇有附会之感!
评论者: 木人木语 - 试用期 一级

--------------------------------------------------------------------------------

其他回答 共 1 条

从北方来到江南,第一站是苏州。因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所以我对苏杭二州很有向往之意。前些年来过苏州两次,可惜总是匆匆而过,来不及对她有什么感想就又忘记了。

远远地望见苏州城,已经拿了欣赏爱惜的态度出来,可惜,苏州并不如我想像那样的古朴雅致,满地绿色,朋友们说,倒像是北方干旱地区的小城。马路两旁亭式的公交站,在现代化大都市气息并不明显的苏州城里,倒并不显得突兀。

此行来苏州,是想看看久已向往的寒山寺。寒山寺,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唐朝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使得寒山寺名扬海内外,而我也想在枫桥之上,听寒山寺悠远的钟声,感受苍凉凄婉的意境,使旅宿愁怀得以寄托。(其实也没有什么愁怀,不过总是不自觉地想到愁怀,仿佛非要在寂寞的生命里加上一点沉思的意味)。

突然下起了雨,我想游寒山寺这样的地方,下点雨是最好的。顺着寒山别院三拐两拐的鹅卵石路走进去,就到了寒山寺的山门。山门前人头攒动,门前正对着的运河是齐整整的水泥河岸。江枫桥上也是热闹非常。我问导游:“为什么是江枫桥?我要看枫桥。”导游说:“对不起,行程里没有这一项安排。”只好作罢。我把遮在头上的雨伞拿开,依然感受不到文人墨客关于寒山寺的悠远苍凉蕴藏人生变数的感觉。可是已经来了,就关注一下寒山寺本身吧。

寒山寺始建于梁,先后5次遭受毁灭性火灾,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而最后一次大修是在1995年。我想寒山寺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模样。寒山寺的山门朝西,据说一是为了寺里取水方便,二是为了四面八方的人从运河坐船来上香祭拜。但是山门朝西却是另有原因,那就是佛门弟子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虔诚。

正门进去,迎面所见是天王殿。弥勒佛普渡众生蔑视一切疾苦的笑脸一如既往地笑着。据说弥勒佛本是个印度人的造型,大眼睛,高鼻梁。在但1500年前的梁朝天监年代,浙江天台山的契此和尚在圆寂时说:“弥勒,弥勒,真弥勒,千百亿化身。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所以中国的老百姓认为契此和尚就是弥勒佛化身,于是把弥勒佛塑成他的模样。可见中国人在信仰方面的特性,一个外国人,怎么能信他呢?还是我们自己人来得可靠。释加牟尼说,56亿7千万年以后,弥勒佛会是佛祖的接班人,所以,弥勒佛又称未来佛,所以,弥勒佛还是个修行中的罗汉,他还要一如既往地笑很多年。

弥勒佛的背后,与他相背而立的便是韦驮佛,他是佛祖的护法神。在寺庙内,韦驮佛的降魔金钢杵有两种造型。若用右手扶住,斜立在地上,左手叉腰,则表示本寺不接待外来的和尚在此流单,挂单,(白吃白住)。如它横放在韦驮佛双手全十的胳膊上,则表示可以接待。弥勒佛和韦驮佛本来各主一寺。弥勒佛生性和气,所以香火旺盛,但他仁慈无度,所以香火钱被人以各种手段掠去。韦驮佛因为威风凛凛,性格刚硬,便香火冷落。所以两个寺里都没有盈余的香火钱。佛祖感念世人的愚笨,所以把这两个佛安排到一处,以喻示世人。如此,弥勒佛在门前笑脸迎人,香火旺盛;韦驮佛在人出门时,威严刚强,贪利小人便不能蠢蠢欲动。有什么样的人性,就有什么样的统治手段。所以,统治者,大到佛祖皇帝,小到地方官吏乃至一家之长,都懂得恩威并施,善恶共举。

天王殿往里走左拐,就是罗汉堂。这里供奉着香樟木雕刻的500罗汉。但迎门供奉的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本来是叫作观世音菩萨,体察民间疾苦,解除人间危难。但是为了避唐朝皇帝李世民的讳,所以改称为观音菩萨。所谓人定胜天,连神仙的名字也要听人的摆布。观世音菩萨没有性别,却有33种化身,其中十几种是女性化身。因为菩萨的法力无边,善心普渡,所以人人供奉。但在早些年间,男女收授不亲,所以女子房内供奉的菩萨就是女身的。俗话说:“男拜菩萨女拜佛”,这不是乱套了么?其实不然。这又说到道教的“五行八卦,阴阳互补”了。 总之,人是有道理的,神也是有道理的。

寺内主道天王殿后就是大雄宝殿。“雄”就是大无畏的勇士。佛祖释加牟尼胸前的法印,就是代表着法力无边。他是人类的救世主。佛祖的后面是寒山、拾得两个和尚在指手划脚,说他们是文殊、普贤两菩萨转世,但这件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也是这个词语的由来。寒山寺始建于梁,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因为寒山、拾得的师父丰干法师透露了他们的身份秘密,又因为寒山和尚曾当过这里的主持。所以唐朝以后,就改为“寒山寺”。寒山、拾得本来是七世的冤家,宿怨极深,但在丰干法师的点化下成为好友,形影不离。他们一人手持荷花,一人怀抱瓷瓶,成为“和平”和象征。后来雍正皇帝封他们为“和合二仙”。后人为他们建造“寒拾殿”。人们总是让贫寒的人荣华富贵,让回头的浪子更有出息,让无恶不作的坏蛋更加良善,让愚笨的人更有建树,所以,无论是谁,世人不应该绝望。要一心向佛,修成正果。

寒山寺著名的钟楼,在寒拾殿后面右首。诗人张继功名不取,回乡途中,夜宿枫桥,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写下《枫桥夜泊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一首诗,使他声名远扬。来年重考,功名大振。所以,寒山寺的钟声是很吉祥,很灵验的。“听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游人到此,很想上到钟楼亲手敲一下那钟。寺里规定只准敲四下,取“四大皆空”之意。 而我俗世中人,正热络着俗世的许多东西,四大皆空,有什么乐趣呢?所以,我只听那钟声远传,虔诚地祈祷自己可以万事如意。

寒山寺最深处,就是普明塔了。它在假山秀石和池水之间高高耸立。只可惜因为游人太多,又下着雨,通往塔顶的楼梯是锁住的。登不了塔,也是小小的遗憾,但我也知道遗憾的妙用,又有什么事是没有遗憾的
http://cache.baidu.com/c?word=%BA%AE%C9%BD%3B%CB%C2%3B%D3%C9%C0%B4&url=http%3A//www%2Ecuc%2Enet%2Ecn/Article%5FShow%2Easp%3FArticleID%3D765&b=14&a=0&user=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