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立强哪里人:我所知道的毛泽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1:08:32
我们老师不止的题目
还请各位帮帮忙
谢谢啦

我心中的毛泽东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率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对于中国人而言,毛泽东是一个炫目、伟大的的且不可或缺的存在。然而毛泽东本身却极其不喜欢这样的一种存在。因为自身的一种甘做人民公仆、甘为孺子牛的情结,毛泽东对不可或缺、伟人、炫目的存在这样的字眼是抱有极其大的反感的。其生前就很多次对身边的人们、对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对他的神化报不赞同态度,然而不管毛泽东愿不愿意,在他生前,乃至死后,他都被相当的一些人彻底地神化了。

毛泽东的逝世,为他辉煌的一生画上了一个辉煌的终止符。借由死亡,人们完成了对他最后的神化,他成为了一些人们心中的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毛泽东。

人们最初对毛泽东的认识来自战场,不败的游击战术家是世界上大多数人们对于毛泽东能力最好的评价,也是人们初步对毛神化的开始。不管是因为幸运,还是超越毛泽东的对手确实没有,毛泽东在战场上的不败纪录在人们心中构建起了一个英雄的轮廓。而且随着不败纪录的不断增加,轮廓也逐渐清晰了起来。然而仅仅只是这样,一个永存的英雄的塑造或者更确切地说对毛泽东的神化终究还是完成不了的,逐渐增高的大厦如果没有坚固的支撑和厚实的根基的话,完全有可能在小小失误的触动下,轰然倒塌。也既是说,一旦不败的纪录被终结,那么不败的英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没有了立足之地,成为了眩目但却短暂的存在。然而,毛泽东却不是这种短暂的存在。因为不败的纪录只是起到了吸引眼球的作用,【真正在人们心中植根的是毛泽东伟大的革命者、领袖、为人民奉献终身的形象。 】

也许有人会不同意,会反驳说毛泽东是因为是一个勇敢地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苦难深重地中国的共产主义者,拯救了亿万中国人民,并重新建立了中国人的自尊,才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并被当作英雄崇拜。然而这却是对于毛泽东现象的最大且最严重的误解,偶像崇拜这种现象从来不以被崇拜的对象所持的思想为触发点,这一点的前例数不胜数。而且,与其认为毛泽东是因为他的伟大功绩才为人们所崇拜,不如说是因为其为时代的浪潮把他推向了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从来,英雄是不可能创造时代的,只有时代才有可能把英雄当成代言人推上历史的舞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相信是对这一现象最好的阐述。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是什么使那个时代得以成为能出现英雄的时代?而时代为何选择毛泽东来成为其代言人?

众所周知,清末一百多年来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激化、先进生产力的不断介入与落后的中国小农经济之间的矛盾激化、外国殖民主义者伸向中国的肮脏黑手、统制阶层与普通百姓对个人权力的自由放任、和几乎没有间断过的战乱,使民众对现状极度的不满,进而导致了民众对现状(清政府、帝制等)的集体失望,最终爆发为渴求变革的力量。

那时候的启蒙者(或觉醒者)魏源、李鸿章、曾国藩、康有为以及后来的孙中山、鲁迅等,无不以国家图强、民族振兴为己任,并不断地把他们的这种思想通过不同的形式化为实实在在的努力。

满清政权里的洋务派,在朝的推李鸿章,封疆大吏里推张之洞、曾国藩,都曾试图自上而下地完成自强的这一过程。他们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是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这种仿效日本维新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在中国是完全行不通的————想维持权力的结构,在不动摇权力根基的情况下,从金字塔的塔尖开始施工。来改造整个金字塔————可见他们对于中国的强国之路的思考,是在黑夜中进行的(历史局限性),最终也就变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个人悲剧,乃至于整个晚清的悲剧。

与他们同时代辉映的人物,还有以康有为等六君子为代表的维新派。维新派者没有实力,但是他们以较为进步一些的思想为武器,争取到了相当之多的知识分子和一些官吏的支持,最后甚至光绪皇帝也倒向了维新派。当然,他们失败的原因和洋务派在根本上相同————忽略了基础的力量,试图从金字塔尖开始施工。

孙中山的崛起,带给了当时大多数人憧憬和希望。比起效法日本的维新,不如痛定思痛,拆了旧屋(腐朽的清政权)、扔了板凳(帝制),建起新房(民主主义国家)、搬来沙发(宪法、普选、议院)。然而,孙中山的局限性也非常之大————他没有把他的思想真正带给最广大、最有力、最呼唤变革的中国人民,他的追随者以知识分子、资产阶级商人、城市中产为主,而这些人恰恰是变革中最不可靠的一部分————他们一心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同时不断追求更大的利益,这是他们的最高目的,至于变革本身,反倒不那么重要了。于是,在最好的出发点上,诞生了最坏的结果————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夺取了最终夺取了革命成果,而最渴求变革的人民看到的只是“昨天的县太爷做了今天的县长”(《阿Q正传》等小说里对此有精妙的描写),一切换汤不换药,中国依旧战乱频频,人民依然受压迫、受剥削。孙中山的努力,最终成为一场“从金字塔中间开始改造”的悲剧——旧塔尖推倒了,然而另一个新的塔尖还要坏。

所以,不断变革的失败,一次次希望的破灭,仿佛把中国放进高压的锅炉里煎熬,每一次试图突破,却又被压得更紧——新政也好,变法也好,革命也好(辛亥革命),最终人民得到的是集体失望。每一个可能成为时代代言人的人描绘的美好蓝图,和最后恶劣结果的巨大落差,导致了农民、工人等无产者,甚至包括一部分中产者和知识分子对现状的无限厌恶。

炼炉里的受难者,在黑暗中渴盼光明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中国式的罗伯斯比尔,一个真正从腐败金字塔根基开始动手术的人,已经呼之欲出。他是天边的启明星,他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他是“最后的救赎”。

时代的因果律不能逆流。毛泽东——一个真正来自于金字塔低层的变革者,一个意识到这座伟大的建筑物真正已经风烛残年,摇摇欲坠的思想者,一个果敢地振臂高呼,召唤金字塔最下层的人们拿起武器,向庙堂之上开火的战士,一个不顾一切、放弃一切、牺牲一切也要完成“罪业救赎”的圣徒(saint),出现在时代的舞台上。

胜利(成功)即目的,就是救赎者思想的最好的,最集中的表现。在现在这个时代,民众偏向于认为个人是所有一切的目的,政府和国家只不过是服务于个人的手段(从民告官、民告政府、国家赔偿法的出台以及越来越广的反腐败、反特权呼声中可见一斑),而那个年代的政府行为恰恰相反,把个人作为手段。康德曾认为, “一般说来,每个人都作为目的本身而存在,他完全不是作为手段而任由这样或那样的意志随意使用。他的一切行为,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其他理性的存在,都必须始终把他同时当作目的。”而在几千年封建道德、泊来的民主主义、改良的三民主义以及中国化的共产主义的交相碰撞、冲突下,对“主义与问题”越来越茫然的民众中认同这一思想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1927年反革命狂潮的掀起,这样的思想不断涌现,直到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时达到顶点。蒋介石政府彻底专制的战时政策和软弱的对外政策把原本就不断觉醒的人们的眼睛洗亮了。因此,共产主义的兴起、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壮大不可阻挡,其发生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因为毛泽东敏锐的大脑细胞捕捉到这场变革的深层次思想实质和不可避免地将要发生的事实,他成为了革命的指导者和实施者(遵义会议)。

当导火索燃烧到最后一刻,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以及国家存亡危机的出现,中国人民走到了一个迷宫般的十字路口—— 到底何去何从?无论安于现状,继续走在国民党的旗帜下,还是醉生梦死,彻底失去意志,又或者奔向唯一还有光明的地方——延安(意指参加共产主义革命),其实在变革发生的那一刻谁都不明了的。然而作为时代的代言人,毛泽东却很清楚地知道答案,一个时代已经决定好的选择。而在毛泽东背后控制的,则是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人类社会主流思想的潜意识。(我认为,无意识的,一段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大部分民众的思想可能无意识地空前统一,可参照二战时日本和德国。顺带一提.一直认为,民众对战争的发生是时是负有很大责任的,特别是在一些“半民主国家”——日本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体制上战时的半民主色彩浓重,涌现军国主义者不足为奇。所以日本人民对侵略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与其说毛泽东是一个思想者,不如说他是一个时代思想的代言人。很大程度上,毛泽东天才般的大脑和身体里流动着的无尽的爱国热情,是使他极其容易地和时代发生了共鸣,并最终走向时代弄潮者之路的根本原因。

然而在人们眼里看到的却不是时代缔造了“毛泽东”(意指毛泽东所有的成就、功绩、荣誉、地位)。在变革前夕,处于弱势群体,因为自身的能动力(人往往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而不能完全依意志行为,所以不同人间因权力、能力、智力等各方面因素,以意志行为的能力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这衡量的标准抽象为能动力)的限制,对于贯彻自己的意志是有限的。“一旦起事,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但如果没有目的地起事,任何思想都会遭受失败和挫折。”所以,在变革面前很多人都是无力的。然而他们却在毛泽东身上找到了力量,于是他们把贯彻自己的意志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毛泽东的身上。“伟人、救世主、红太阳”的形象与其说是毛泽东不经意间自己披上的,还不如说是炼炉里的受难者寄托自己的意志刻意强行为他穿上的。但不管怎么说,汇聚社会大部分人的革命理想和意志的毛泽东到此不管愿不愿意,都被戴上了神圣的王冠,进入了英雄的圣殿。

时代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代言人英雄,而人类群体则制造了被寄托群体意志的人造英雄。然而既然是人造的,那也就是说中有那么一天也会被人为地毁去,而且其所经过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毕竟人类是一种健忘且多情的动物,难免不会有一天忘记自己过去的造物,移情别恋到新的造物上去,毛泽东当然也应该不可能能幸免。然而,毛泽东却被最终神化了,成为了同中国历史上任何人物都无法比拟的神一般的存在。这又是为什么呢?

“化不可能为可能。”这句话道出了所有的实质。毛泽东一直到逝世,都一直在以他神话般的胜利(泛指他的各种成就,不仅仅止于军事)在吸引着众多的崇拜者。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奇迹,抗日战争中的神来之笔,三年解放战争的大逆转,抗美援朝击败世界首席军事强国美国及其盟友,以及从一穷二白起家建设的国内重工业,国际封锁下怒射升空的氢弹原子弹和卫星、妙到纤毫的外交手腕、建国初期的纯净社会.........一切的一切宛如魔术般令所有的人为之惊奇。如果说,孙中山的神化是因为他把困难重重、艰险无比的辛亥革命完成的话,那毛泽东的被神化就是因为他把所有不可能完成的事都完成了。(文革中毛泽东的出发点是好的,造成如此恶劣结果的原因完全出于他本人的一些局限性,和那个时代全体中国人的局限性,那也是时代的力量)。当他辉煌般地走完自己的一生,所有的一切都盖棺定论后,其人生就会升华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最后英雄因为死亡而得到永远。

当英雄得到永恒后,神化也就完成了。因超乎常人的能力被注视,因洞察力的敏锐,被时代赋予成为英雄的权力,同时被期望变革却无力变革的民众制造为革命英雄寄托意志,同时自身又以常人所不能企及的能力不断创造奇迹,直到以“山河同哭”(唐山大地震,黄河水患等都被衍生到这一结论上)的悲壮死亡来为这一切盖棺定论,最终把属于一个时代的短暂、耀眼、炫目的辉煌化为永恒。时代英雄得以升上天空成为了不可替代的神一般的存在。

这就是毛泽东个人崇拜现象的实质,然而探究这种现象的最根源,我们将惊奇地发现,STAND ALONE COMPLEX再一次出现了。STAND ALONE COMPLEX是一个悖论,渴求孤立,却又无意识地在寻找融合。毛泽东现象也是因此才在人类历史上不断出现。英雄其实是一个孤立体的最好代表,英雄的与众不同充分地显示出了自己的孤立。特别是文革后期,毛泽东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反对者大加挞伐,而赞同者往往别有用心,盲从者更加令毛泽东无所适从。原本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权力结构、社会形态的革命,最终化为灾劫,并受到无数别有用心者的恶毒攻击(如暴君等),毛泽东他的意志如泰山之坚而不可摇,毛泽东的悲痛又是如何的情何以堪!

人们崇拜英雄,有时甚至刻意模仿英雄的打扮、行为、举止等都是为了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个人主义式偶像崇拜是把个人价值终极化,而终极化则代表着唯一。当英雄在生时,终极化的唯一是英雄本体,此时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模仿,只能显示出自己对独一无二的孤立体的渴求。当英雄死去后,人们把英雄的个人价值终极化,这时的唯一,因为英雄已经入土,也就没有了代表物。所以此时人们对英雄的模仿和崇拜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孤立体验。这也就能够揭示为何英雄都是在死后才被确认为永恒的价值的(毛泽东现象有些不同,毛泽东生前就基本被确定为永恒的价值了)。然而,英雄本身又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他的独特性在于,每一个人都能够把他视为与自己相似的孤立体。也既是说,在他身上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又因为英雄的能动力大于普通人,所以普通人就把自己不能贯彻的意志寄托于看似与自己极为相似的英雄身上,把独一无二的英雄比同为自己。并且在英雄死后,以英雄的意志的继承者的身份去模仿英雄。从而英雄这个概念也成为了悖论,一方面英雄被视为独一无二的,成为人们追逐孤立的象征和方式,一方面英雄必须是能被社会大部分成员看作相似体的存在,得到社会的承认,无意识地成为一种孤立体的融合过程。人类追求从社会中脱离的孤立体验,然而不可避免地无意识地要让这种孤立体验得到社会的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社会承认的过程就是孤立体再融合的过程,借由孤立体之间的融合,孤立体验被确认,同时孤立体的融合也使这样的体验失去了孤立的意义,这就是STAND ALONE COMPLEX的本质,也是个人崇拜的神坛上的毛泽东的实质内容。

英雄存在的最终价值到底会是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罢。毛泽东的精神不朽,毛泽东的意志不朽,毛泽东的豪气万古存。

人们需要英雄,所以创造英雄,仅此而已。英雄的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但完成了时代交给他的使命,同时还满足了绝大部分人对于孤立体验的需要(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说到底,当英雄们故去后,往往变成了个人崇拜者手中的大旗,不过往往一些旗杆不太结实,经不起历史的风雨,另一些的则永远不会断…………

生死去来阙天功,敢为时代之弄潮,滚滚滔滔东;

山哭河啸将星坠,笑看世人之纷纭,落落磊磊西。

毛泽东(1893-1976)
1893年12月26日,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02年-1909年先后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
1910年秋,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此期间受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同年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年9月,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挫折。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同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主持召开庐山会议。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从1960年冬到1965年,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但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1963~1965年,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50年代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66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百科全书(1949-199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7月版。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率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对于中国人而言,毛泽东是一个炫目、伟大的的且不可或缺的存在。然而毛泽东本身却极其不喜欢这样的一种存在。因为自身的一种甘做人民公仆、甘为孺子牛的情结,毛泽东对不可或缺、伟人、炫目的存在这样的字眼是抱有极其大的反感的。其生前就很多次对身边的人们、对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对他的神化报不赞同态度,然而不管毛泽东愿不愿意,在他生前,乃至死后,他都被相当的一些人彻底地神化了。

毛泽东的逝世,为他辉煌的一生画上了一个辉煌的终止符。借由死亡,人们完成了对他最后的神化,他成为了一些人们心中的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毛泽东。

人们最初对毛泽东的认识来自战场,不败的游击战术家是世界上大多数人们对于毛泽东能力最好的评价,也是人们初步对毛神化的开始。不管是因为幸运,还是超越毛泽东的对手确实没有,毛泽东在战场上的不败纪录在人们心中构建起了一个英雄的轮廓。而且随着不败纪录的不断增加,轮廓也逐渐清晰了起来。然而仅仅只是这样,一个永存的英雄的塑造或者更确切地说对毛泽东的神化终究还是完成不了的,逐渐增高的大厦如果没有坚固的支撑和厚实的根基的话,完全有可能在小小失误的触动下,轰然倒塌。也既是说,一旦不败的纪录被终结,那么不败的英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没有了立足之地,成为了眩目但却短暂的存在。然而,毛泽东却不是这种短暂的存在。因为不败的纪录只是起到了吸引眼球的作用,【真正在人们心中植根的是毛泽东伟大的革命者、领袖、为人民奉献终身的形象。 】

也许有人会不同意,会反驳说毛泽东是因为是一个勇敢地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苦难深重地中国的共产主义者,拯救了亿万中国人民,并重新建立了中国人的自尊,才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并被当作英雄崇拜。然而这却是对于毛泽东现象的最大且最严重的误解,偶像崇拜这种现象从来不以被崇拜的对象所持的思想为触发点,这一点的前例数不胜数。而且,与其认为毛泽东是因为他的伟大功绩才为人们所崇拜,不如说是因为其为时代的浪潮把他推向了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从来,英雄是不可能创造时代的,只有时代才有可能把英雄当成代言人推上历史的舞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相信是对这一现象最好的阐述。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是什么使那个时代得以成为能出现英雄的时代?而时代为何选择毛泽东来成为其代言人?

众所周知,清末一百多年来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激化、先进生产力的不断介入与落后的中国小农经济之间的矛盾激化、外国殖民主义者伸向中国的肮脏黑手、统制阶层与普通百姓对个人权力的自由放任、和几乎没有间断过的战乱,使民众对现状极度的不满,进而导致了民众对现状(清政府、帝制等)的集体失望,最终爆发为渴求变革的力量。

那时候的启蒙者(或觉醒者)魏源、李鸿章、曾国藩、康有为以及后来的孙中山、鲁迅等,无不以国家图强、民族振兴为己任,并不断地把他们的这种思想通过不同的形式化为实实在在的努力。

满清政权里的洋务派,在朝的推李鸿章,封疆大吏里推张之洞、曾国藩,都曾试图自上而下地完成自强的这一过程。他们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是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这种仿效日本维新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在中国是完全行不通的————想维持权力的结构,在不动摇权力根基的情况下,从金字塔的塔尖开始施工。来改造整个金字塔————可见他们对于中国的强国之路的思考,是在黑夜中进行的(历史局限性),最终也就变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个人悲剧,乃至于整个晚清的悲剧。

与他们同时代辉映的人物,还有以康有为等六君子为代表的维新派。维新派者没有实力,但是他们以较为进步一些的思想为武器,争取到了相当之多的知识分子和一些官吏的支持,最后甚至光绪皇帝也倒向了维新派。当然,他们失败的原因和洋务派在根本上相同————忽略了基础的力量,试图从金字塔尖开始施工。

孙中山的崛起,带给了当时大多数人憧憬和希望。比起效法日本的维新,不如痛定思痛,拆了旧屋(腐朽的清政权)、扔了板凳(帝制),建起新房(民主主义国家)、搬来沙发(宪法、普选、议院)。然而,孙中山的局限性也非常之大————他没有把他的思想真正带给最广大、最有力、最呼唤变革的中国人民,他的追随者以知识分子、资产阶级商人、城市中产为主,而这些人恰恰是变革中最不可靠的一部分————他们一心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同时不断追求更大的利益,这是他们的最高目的,至于变革本身,反倒不那么重要了。于是,在最好的出发点上,诞生了最坏的结果————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夺取了最终夺取了革命成果,而最渴求变革的人民看到的只是“昨天的县太爷做了今天的县长”(《阿Q正传》等小说里对此有精妙的描写),一切换汤不换药,中国依旧战乱频频,人民依然受压迫、受剥削。孙中山的努力,最终成为一场“从金字塔中间开始改造”的悲剧——旧塔尖推倒了,然而另一个新的塔尖还要坏。

所以,不断变革的失败,一次次希望的破灭,仿佛把中国放进高压的锅炉里煎熬,每一次试图突破,却又被压得更紧——新政也好,变法也好,革命也好(辛亥革命),最终人民得到的是集体失望。每一个可能成为时代代言人的人描绘的美好蓝图,和最后恶劣结果的巨大落差,导致了农民、工人等无产者,甚至包括一部分中产者和知识分子对现状的无限厌恶。

炼炉里的受难者,在黑暗中渴盼光明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中国式的罗伯斯比尔,一个真正从腐败金字塔根基开始动手术的人,已经呼之欲出。他是天边的启明星,他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他是“最后的救赎”。

时代的因果律不能逆流。毛泽东——一个真正来自于金字塔低层的变革者,一个意识到这座伟大的建筑物真正已经风烛残年,摇摇欲坠的思想者,一个果敢地振臂高呼,召唤金字塔最下层的人们拿起武器,向庙堂之上开火的战士,一个不顾一切、放弃一切、牺牲一切也要完成“罪业救赎”的圣徒(saint),出现在时代的舞台上。

胜利(成功)即目的,就是救赎者思想的最好的,最集中的表现。在现在这个时代,民众偏向于认为个人是所有一切的目的,政府和国家只不过是服务于个人的手段(从民告官、民告政府、国家赔偿法的出台以及越来越广的反腐败、反特权呼声中可见一斑),而那个年代的政府行为恰恰相反,把个人作为手段。康德曾认为, “一般说来,每个人都作为目的本身而存在,他完全不是作为手段而任由这样或那样的意志随意使用。他的一切行为,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其他理性的存在,都必须始终把他同时当作目的。”而在几千年封建道德、泊来的民主主义、改良的三民主义以及中国化的共产主义的交相碰撞、冲突下,对“主义与问题”越来越茫然的民众中认同这一思想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1927年反革命狂潮的掀起,这样的思想不断涌现,直到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时达到顶点。蒋介石政府彻底专制的战时政策和软弱的对外政策把原本就不断觉醒的人们的眼睛洗亮了。因此,共产主义的兴起、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壮大不可阻挡,其发生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因为毛泽东敏锐的大脑细胞捕捉到这场变革的深层次思想实质和不可避免地将要发生的事实,他成为了革命的指导者和实施者(遵义会议)。

当导火索燃烧到最后一刻,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以及国家存亡危机的出现,中国人民走到了一个迷宫般的十字路口—— 到底何去何从?无论安于现状,继续走在国民党的旗帜下,还是醉生梦死,彻底失去意志,又或者奔向唯一还有光明的地方——延安(意指参加共产主义革命),其实在变革发生的那一刻谁都不明了的。然而作为时代的代言人,毛泽东却很清楚地知道答案,一个时代已经决定好的选择。而在毛泽东背后控制的,则是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人类社会主流思想的潜意识。(我认为,无意识的,一段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大部分民众的思想可能无意识地空前统一,可参照二战时日本和德国。顺带一提.一直认为,民众对战争的发生是时是负有很大责任的,特别是在一些“半民主国家”——日本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体制上战时的半民主色彩浓重,涌现军国主义者不足为奇。所以日本人民对侵略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与其说毛泽东是一个思想者,不如说他是一个时代思想的代言人。很大程度上,毛泽东天才般的大脑和身体里流动着的无尽的爱国热情,是使他极其容易地和时代发生了共鸣,并最终走向时代弄潮者之路的根本原因。

然而在人们眼里看到的却不是时代缔造了“毛泽东”(意指毛泽东所有的成就、功绩、荣誉、地位)。在变革前夕,处于弱势群体,因为自身的能动力(人往往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而不能完全依意志行为,所以不同人间因权力、能力、智力等各方面因素,以意志行为的能力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这衡量的标准抽象为能动力)的限制,对于贯彻自己的意志是有限的。“一旦起事,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但如果没有目的地起事,任何思想都会遭受失败和挫折。”所以,在变革面前很多人都是无力的。然而他们却在毛泽东身上找到了力量,于是他们把贯彻自己的意志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毛泽东的身上。“伟人、救世主、红太阳”的形象与其说是毛泽东不经意间自己披上的,还不如说是炼炉里的受难者寄托自己的意志刻意强行为他穿上的。但不管怎么说,汇聚社会大部分人的革命理想和意志的毛泽东到此不管愿不愿意,都被戴上了神圣的王冠,进入了英雄的圣殿。

时代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代言人英雄,而人类群体则制造了被寄托群体意志的人造英雄。然而既然是人造的,那也就是说中有那么一天也会被人为地毁去,而且其所经过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毕竟人类是一种健忘且多情的动物,难免不会有一天忘记自己过去的造物,移情别恋到新的造物上去,毛泽东当然也应该不可能能幸免。然而,毛泽东却被最终神化了,成为了同中国历史上任何人物都无法比拟的神一般的存在。这又是为什么呢?

“化不可能为可能。”这句话道出了所有的实质。毛泽东一直到逝世,都一直在以他神话般的胜利(泛指他的各种成就,不仅仅止于军事)在吸引着众多的崇拜者。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奇迹,抗日战争中的神来之笔,三年解放战争的大逆转,抗美援朝击败世界首席军事强国美国及其盟友,以及从一穷二白起家建设的国内重工业,国际封锁下怒射升空的氢弹原子弹和卫星、妙到纤毫的外交手腕、建国初期的纯净社会.........一切的一切宛如魔术般令所有的人为之惊奇。如果说,孙中山的神化是因为他把困难重重、艰险无比的辛亥革命完成的话,那毛泽东的被神化就是因为他把所有不可能完成的事都完成了。(文革中毛泽东的出发点是好的,造成如此恶劣结果的原因完全出于他本人的一些局限性,和那个时代全体中国人的局限性,那也是时代的力量)。当他辉煌般地走完自己的一生,所有的一切都盖棺定论后,其人生就会升华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最后英雄因为死亡而得到永远。

当英雄得到永恒后,神化也就完成了。因超乎常人的能力被注视,因洞察力的敏锐,被时代赋予成为英雄的权力,同时被期望变革却无力变革的民众制造为革命英雄寄托意志,同时自身又以常人所不能企及的能力不断创造奇迹,直到以“山河同哭”(唐山大地震,黄河水患等都被衍生到这一结论上)的悲壮死亡来为这一切盖棺定论,最终把属于一个时代的短暂、耀眼、炫目的辉煌化为永恒。时代英雄得以升上天空成为了不可替代的神一般的存在。

这就是毛泽东个人崇拜现象的实质,然而探究这种现象的最根源,我们将惊奇地发现,STAND ALONE COMPLEX再一次出现了。STAND ALONE COMPLEX是一个悖论,渴求孤立,却又无意识地在寻找融合。毛泽东现象也是因此才在人类历史上不断出现。英雄其实是一个孤立体的最好代表,英雄的与众不同充分地显示出了自己的孤立。特别是文革后期,毛泽东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反对者大加挞伐,而赞同者往往别有用心,盲从者更加令毛泽东无所适从。原本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权力结构、社会形态的革命,最终化为灾劫,并受到无数别有用心者的恶毒攻击(如暴君等),毛泽东他的意志如泰山之坚而不可摇,毛泽东的悲痛又是如何的情何以堪!

人们崇拜英雄,有时甚至刻意模仿英雄的打扮、行为、举止等都是为了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个人主义式偶像崇拜是把个人价值终极化,而终极化则代表着唯一。当英雄在生时,终极化的唯一是英雄本体,此时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模仿,只能显示出自己对独一无二的孤立体的渴求。当英雄死去后,人们把英雄的个人价值终极化,这时的唯一,因为英雄已经入土,也就没有了代表物。所以此时人们对英雄的模仿和崇拜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孤立体验。这也就能够揭示为何英雄都是在死后才被确认为永恒的价值的(毛泽东现象有些不同,毛泽东生前就基本被确定为永恒的价值了)。然而,英雄本身又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他的独特性在于,每一个人都能够把他视为与自己相似的孤立体。也既是说,在他身上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又因为英雄的能动力大于普通人,所以普通人就把自己不能贯彻的意志寄托于看似与自己极为相似的英雄身上,把独一无二的英雄比同为自己。并且在英雄死后,以英雄的意志的继承者的身份去模仿英雄。从而英雄这个概念也成为了悖论,一方面英雄被视为独一无二的,成为人们追逐孤立的象征和方式,一方面英雄必须是能被社会大部分成员看作相似体的存在,得到社会的承认,无意识地成为一种孤立体的融合过程。人类追求从社会中脱离的孤立体验,然而不可避免地无意识地要让这种孤立体验得到社会的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社会承认的过程就是孤立体再融合的过程,借由孤立体之间的融合,孤立体验被确认,同时孤立体的融合也使这样的体验失去了孤立的意义,这就是STAND ALONE COMPLEX的本质,也是个人崇拜的神坛上的毛泽东的实质内容。

英雄存在的最终价值到底会是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罢。毛泽东的精神不朽,毛泽东的意志不朽,毛泽东的豪气万古存。

人们需要英雄,所以创造英雄,仅此而已。英雄的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但完成了时代交给他的使命,同时还满足了绝大部分人对于孤立体验的需要(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说到底,当英雄们故去后,往往变成了个人崇拜者手中的大旗,不过往往一些旗杆不太结实,经不起历史的风雨,另一些的则永远不会断…………
生死去来阙天功,敢为时代之弄潮,滚滚滔滔东;
山哭河啸将星坠,笑看世人之纷纭,落落磊磊西。
毛泽东的影音作品:
12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毛泽东》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我爱北京天安门(群星)
世界是你们的
毛主席派人来
毛主席来到咱农庄
毛主席的著作像太阳
毛主席的光辉
红太阳照边疆
红军想念毛主席
东方红
北京颂歌
北京的金山上
电影《开国大典》(片段)
电影《大决战 淮海战役》(片段)
电影《大决战 平津战役》(片段)
电影《大决战 辽沈战役》(片段)
电影《开天辟地》(片段)
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1977年5月落成,占地5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8000平方米。主体呈正方形,外有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建筑的明柱,柱间装有广州石湾花饰陶板,通体青岛花岗石贴面。屋顶有两层玻璃飞檐,檐间镶葵花浮雕。基座有两层平台,台帮全部用四川

美国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尼·赛奇教授认为,本着友好的态度,应该提醒一下,目前中国对毛的肆意丑化已经超越了一个民族应有的理智界限。且不论错误与否,毛应该算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焦点,已经深深嵌入了中国历史。历史就是永恒、历史就是先辈。一个民族的长辈,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受到恶意谩骂。就拿全世界人人声讨的希特勒、日本天皇来说,你们见过几个德国人、见过几个日本人像中国人这样恶毒谩骂过他们?他们可以忍受外国人对自己先辈过错的指责,但是绝对不会容忍本民族的人侮辱自己的先辈。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一个人的气节。很简单,如果一个德国人或者日本人在纽约街头恶意辱骂他们的祖先,他能得到的也仅仅是好奇或聊以解闷的目光,转而就会遭人不耻,因为他是在侮辱他自己的民族,也是在侮辱他自己,一个连自己的民族都不热爱、连自己的先辈都能出口肆意谩骂的人,谁会看得起呢?“家丑不可外扬”出自中国,全世界都认可的哲理,而你们中国人现在却在违背。这是在自毁民族啊,是会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的。中国人应当自省啦!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最后的封建帝王,我最讨厌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