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动漫人物透视:何谓丹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2 06:43:17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关于丹田,提供一位名家的说法

作者: 游剑江湖 发布日期: 2005-12-02 查看数: 628 出自: http://www.xinyilu.com

呵呵,看到大家这么热闹地讨论丹田,我也提供一位太极名家的说法。以下内容摘自张卓星《太极拳锻炼要领》:
练无极同练静坐、保健气功一样,也主张在满体松弛的状态下,把意识静止地贯注于脐下小腹的中心点,叫做意守丹田。丹田是什么意思?丹田不是穴位。根据道家的说法,它是修炼内丹之地。……我们可以把丹田解释为意识在体内的一个贯注点。意识守在哪里,哪里就是丹田。……人的脐下小腹处(下丹田),是重要腑脏--肾的所在,因此,气功界、武术界无不十分重视此处的锻炼。……小周天和大周天都是规定意识在体内沿着一定的路线进行周身循环游动的,并且要和呼吸配合着同步(不是同路)运动。由于呼吸是有节奏的,所以意识必须随着呼吸的节奏而匀速地运行,久而久之,意识和呼吸运动越来越协调,以致使人觉得它们是结成一体似的。因此,当意识所到之处并感知或纠正该处的状态时,有人却错觉地以为是呼吸的气在起作用。如做小周天,随着呼气动作,意识从舌尖慢慢落入丹田,这是肺体由于呼气而有下沉之势,使腹部感到有来自上面的压力,随之丹田充实一下,呼气刚完,对此,他们就说是“气沉丹田”;随着吸气,意识沿腰背上行,这时肺体由于吸气而膨胀,给背部施加了来自里面的压力,于是他们又说是“气贴背”。当然,呼吸的气只能在呼吸系统内循环,不会走到别的地方去,但呼吸动作却能触动有关部位。因此,如果说气沉丹田和气贴背中的“气”是指呼吸的气,虽不确切,却也言之有因。然而更多的人则说它是人体内固有的“内气”,在此加进了这个无中生有的“内气”,使功法复杂化、神秘化。我们认为,“内气”之说,只会使人背上了一个包袱,对练功来说,有害无益。……近20年来,人们为了证明这种气是否存在,曾作了许多科学的探讨工作,但至今尚无定论。由于没有科学的定论,所以现在已有不少人改说“气感”而不说“内气”了。那么,“气感”又是什么?无疑是意识对肉体的状态的觉察。
拳术运动,主要的运动部位和用力部位是四肢,但人的上肢和下肢并不直接相连,它们是通过躯干串连起来的。每当上肢往外发力时,出击的力量首先是由腿、脚蹬地而起,通过盆骨、脊柱、背、肋、肩等部位的传导而达于臂,再加上上肢用力伸张才击达外物;上肢击物以后,外物的反作用力也要经由相同的路线传回地面。因此,全身上下都要感受到力的作用而产生相应的紧张。我们知道,四肢的骨骼比较简单,粗壮而且有规则,其导力性能也较好,而脊柱、肋骨等则短小、零碎,其导力性能也较差,故由上、下肢传来的力在这些导力性差的部位就有集中和要求释放出来的趋势,因此又造成了躯干内部的紧张。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将用力时身体内部感受最强烈,因而必然要最紧张的部位称为“内部紧张点”。这个紧张点相当于衔接上、下肢的关节,起着传导力量和连接力量的作用。同时,它又是运动用力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人体内部交汇的地方,也是人体内部遭受最严重打击的部位。人只要用力,躯干内部一定要出现这样一个紧张点。作为一种保护性的本能反应,人们在感知或预知力击到来的时候,总是要人为地增强内部紧张点的坚实度,即增强它的抗击能力,这时,紧张点自然变成了坚实点。从人的生理结构来看,“内部坚实点”出现的位置既可以在胸部,也可以在腹部,至于具体出现在何处,是可以按照各人的习惯和爱好,通过认为的努力来操纵的。……内部坚实点建立在胸部,无论从武术的角度还是从卫生的角度上来说,都十分有害,因为它是建立在胸内十分紧张的基础之上的。……胸内是心、肺的所在,它们都是比较脆弱而易于致伤致病的重要脏腑,尤其是闭气于肺内,更易造成肺体损伤。好比一个气球,充满气时受到压击比无气时更易破伤的道理一样。……再从武术作用来说,内部坚实点建在胸部,造成人体重心上移,不利于立身稳定,同时,由于胸肌、胸肋紧张,肩部也受到牵连,因而影响上肢动作的灵活性。……太极拳坚决反对把内部坚实点建立在胸部,主张把它建到腹部去。建立腹部坚实点就是在腹实胸虚的状态基础上,把腹部的坚实度加强而成。太极拳要求无论在平时还是在练拳中都要保持腹实胸虚之态,不过在平时或在无极时,由于不用力,腹部虽然处于充实的状态之中,但它基本上还是松弛的,而在运动用力尤其是用大力时,则必须使它在充实的基础上坚实起来。那么怎样由充实进而成为坚实呢?其做法是:当出手用力时要配合呼气,并且把气呼出体外,这一点,和外功拳闭气于肺内的做法迥然不同。由于呼气,肺体受到呼气的反作用力而下沉,给腹内施加了来自上面的压力,同时下肢蹬地而起的力和敛臀、提肛的作用,又给腹内施加了来自下面的压力,腹内的肠脏在上、下压力的作用下,必然有分向四围扩张之势,腹围受到内部的扩张压力,自然要起反抗,于是紧张起来内裹(但腹壁并不压入腹内),以限制腹部的胀大,这就又给腹内施加了围压。以上一系列的变化和作用,便造成了一个既充满、又结实的腹部--腹部坚实点。
用力时建立腹部坚实点,腹内的脏器并没有往上挤,所以胸内不会感到紧张,仍然保持其虚松状态。那么,力量传到胸部时又将如何处理?太极拳的办法是把任务交由脊背来负担,其做法是含胸拔背。含胸拔背可使背肌和脊柱相贴牢实,它们联合起来的坚强度比仍然保持放松的胸肌胸肋大得多,其传导性能也好得多,因此,下肢上传的发力和上肢下传的反作用力,在躯干部位便沿着腹部、脊柱、背部这条导力性强的路线进行输导。拳谱有“力由脊发”之说,指的就是下肢及腰身发生的力通过脊、背传到手上去的作法。用力时建立腹部坚实点比建立胸部坚实点优越得多。第一,它可以完全避免因胸部紧张而造成的一切危害;第二,腹内是肠脏的所在,肠的组织坚韧,耐压耐击,不易受伤;第三,保持了腹实胸虚的态势,使人的重心下移,桩步稳定,动作有力。……腹部坚实点是用力时在腹实胸虚的状态下自然形成的,不存在勉强的做作。有些人也想建立腹部坚实点,但由于没有腹实胸虚之态作基础,腹内不松也不实,因而勉强用力迫使内脏下压,像排大便那样鼓劲,这种做法,用他们的话说叫做“入力丹田”或“运气丹田”,这是极大的错误;还有些人过分用力作沉肩、含胸和提肛等动作,企图给腹部施加上、下的压力,结果出现弯腰驼背的状态,损害了“虚领顶劲”之势,凡此种种勉强使劲干预的结果,都不能正确地建成腹部坚实点,更起不到坚实点的作用,反而造成许多有害的紧张。
众所周知,力量来源于肌肉,肌肉筋腱通过松紧伸缩而牵动骨骼,发生了运动,也产生了力量,与气何干?……太极拳发劲时配合呼气,常常是极其迅猛的,因此往往要发出“哼”“哈”的声音来,故《拳谱》里有哼哈二气之说:“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在丹田里练的“内功”是什么呢?从用力的角度上来说,无非是练会在丹田处建立坚实点;“哼哈”二气妙在哪里?也无非是利用呼气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以加强腹部坚实点。

所谓丹田,即肚脐与腹股沟正中间的部位。

也就是所谓的小腹

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挺直腰,然后大喊一声,会感觉到肚脐有一个地方在用力的顶着,那个地方就是丹田了

就是你用力时发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