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抠透明动态素材:秦始皇兵马俑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04:45:57
速度要快,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啊!!!!!超急啊!!涵加快过了啊!!!这是作业,谢谢各位了!

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6公里的西杨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园中最大的一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 1974年西杨村农民打井时发现了震惊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它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坑组成,分别编号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坑内共有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实用兵器数以万计。
俑坑中陶俑、陶马按古代军队的编队排列。一号坑内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马及40余辆战车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二号坑为步兵曲型混合军阵,有陶俑900多件、战车89辆、驾车陶马356匹、鞍马100余匹;三号坑中有68件陶俑、4匹陶马和1辆战车,它是一、二号坑军团的统帅部。 出土的各类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为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等几个级别,其服饰、冠带、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几千件俑没有一张相同的脸。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发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兵马俑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1974年,当打井的铁镢为世人撩开了一角神秘的面纱,历史的机缘仿佛注定要让二十世纪的人们唤醒这支沉睡的军团。可是,如何完整地揭露出这一先民创造的伟大奇迹,却如重担压到了考古工作者的肩上. 考古队员们来到这里时,并未曾想到,脚下这块蛮荒的土地,竟蕴含着一座人类艺术的神秘宝库,而那支沉睡了二千年的秦军,就要经过他们的双手复活于人间。以农民打井的地方为线索,考古队员们开始了对兵马俑坑的勘探、发掘。这的确是一次充满神秘的探索之旅。每一次探铲的起落,都带来一次崭新的发现;每一件陶俑的破土而出,都使考古工作者为之震惊、为之赞叹。

秦兵马俑的神秘面纱终于揭开了。原来,这是一个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埋葬陶俑六千余件,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的大型兵马俑坑,这就是今天的一号坑。更令人惊叹的是,随着钻探范围的不断延伸,在一号坑的北侧,又发现了二号坑、三号坑,以及未建成的四号坑。通过试掘证明,二、三号俑坑不仅在平面形制上异于一号坑,在埋葬陶俑类别、军阵布局上都具有独特的方面。

1978年5月,一号兵马俑坑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经过八年间的二次发掘,一号坑的发掘总面积已达4000平方米,揭露了大批秦代的遗迹、遗物,如陶俑、陶马、木质战车、青铜兵器以及门道、隔梁等俑坑的建筑遗迹,解决了一系列悬而未决的历史之谜。

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果要全面地了解秦兵马俑坑的平面分布以及各俑坑在军阵中的地位、作用,对二、三号俑坑的全面发掘也就成为了一条必由之路。1988年12月17日,随着袁仲一队长的第一锨土,揭开了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考古发掘的帷幕。考古队员们在五米多深的坑下,艰苦探索,经过九个多月的发掘工作,终于使三号俑坑的全貌展现到了世人的面前。与三号坑的发掘相比,秦俑二号坑的发掘却为考古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二号坑平面呈曲尺状,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在其中埋藏了由车兵、步兵、弩兵、骑兵等兵种组成的四个不同的方阵。只有借助于对二号坑的全面发掘工作,才能全方位地展现秦俑,解开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许多难解之谜。为了保证考古发掘工作的规范、科学,考古工作者制订了一整套严谨的发掘计划,将二号俑坑的发掘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首先全面发掘到俑坑地下建筑顶部的棚木遗迹层;第二阶段,发掘弩兵方阵和骑兵方阵;第三阶段,发掘车兵方阵和车、徒、骑混编方阵。为了使普通的观众能够亲眼目睹考古发掘现场,发掘工作采取了边发掘、边展出的新形式。1994年3月1日,二号俑坑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考古工作者采取了由晚至早、逐层揭露的工作原则,由上而下开始了艰苦而又细致的发掘工作。经过三年多紧张有序的发掘,二号坑第一阶段的发掘工作已圆满完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沧海桑田,雄壮的兵马俑军阵曾沉寂千年。二十世纪的今天,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探索中,古老的兵马俑焕发出了新的生命,走向了新的辉煌。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自 1979年10月1日开馆以来,沐浴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经过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型遗址性博物馆。兵马俑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财富。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曾历经坎坷和艰辛,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兵马俑是 1974年3月发现的,当地农民在一片砂石堆积、墓冢累累的荒野上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残片。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试掘,发现是座规模宏伟的大型兵马俑坑(即一号俑坑),里面埋藏着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这一巨大的发现,在中国和世界上引起了轰动与震惊。
兵马俑坑由于规模宏伟,陶俑、陶马的数量巨大,发掘工作要延续数年乃至几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如何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它免遭风雨霜雪的侵害,成了令人忧心的重大问题。当时我们考古工作者曾计划用竹竿、芦席搭盖一个临时性的保护大棚,以解决燃眉之急。正当我们为此焦急之时,1975年8月26日,当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飞抵西安,传达了国务院要在此建立兵马俑博物馆的决定,并把它作为国家的专项工程。

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是 1975年底开始的,1976年2月负责筹建工作的人员陆续进入工地,9月正式破土动工。建馆伊始正是国家多灾多难的困难时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许多大的建设工程纷纷下马,建馆资金严重不足,建材筹集困难重重。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建馆的人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于1979年9月底,一座雄伟的占地面积达16000平方米的一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竣工,在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大庆的10月1日,向国内对、公开开放。兵马俑博物馆初期的建馆方案是1975年10月拟定并获国家批准的。当时仅发现了一号兵马俑坑,而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是1976年夏季在考古勘探的过程中才发现的。这就决定了兵马俑博物馆的一期建设方案是不完备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园内的一组陪葬坑,三个坑内共有陶俑、陶马约8000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也是座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

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浓烈兴趣。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观众如潮,在全球形成了一股秦兵马俑热。如此,兵马俑博物馆原有的建筑规模及较简陋的设施,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如何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世界一流的大馆,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博物馆全体人员迫切的愿望。在陕西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热情关怀和支持下,于 1986年将兵马俑博物馆的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列为陕西省的重点工程项目。扩建的主要工程是建造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以及文物库房、文物综合陈列厅等二十余项配套设施工程。总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总投资4850万元。从此兵马俑博物馆的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二期扩建重点工程之一的三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于1987年5月开始动工,1988年底主体工程竣工。接着进行考古发掘,1989年9月27日,三号兵马俑坑对外开放。二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的基建工程于1988年动工,1993年底主体工程竣工,1994年开始发掘和对外展出。至此作为兵马俑博物馆建设中的核心工程——一、二、三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已先后全部建成。三座遗址大厅的建筑总面积为34730平方米,把三个俑坑全部罩于遗址大厅内,并有较好的通风、采光、防火、防盗等设施,以确保遗迹、遗物的安全。古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古人留下的遗迹、遗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如果不注意保护,而是发掘一处就破坏甚至毁灭一处,那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尤其对于遗址博物馆来说,遗址遭到破坏而博物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保护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建造遗址大厅是众多保护方法中的一种。它适用于较特殊的有重大科学价值,并且保存较好的文化遗存。

这种保护方法的好处是:把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结合起来,不但使现代人而且使子孙后代,也能看到这一文化遗存的基本风貌,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显著特征,是它把考古发掘、展示及文化遗存的保护等项任务融为一体。边发掘、边开放,把考古发掘现场变为文化遗存的展示的场所。目前,一号兵马俑坑已发掘了三分之一,三号兵马俑坑已全部发掘,二号兵马俑坑正在发掘。三个俑坑内现已出土陶俑、陶马 2000余件,各种青铜兵器40000余件,还有大量的各类遗迹。兵马俑的种类很多,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俑的形象各异,千姿百态,是古代东方艺术的一颗琅琅的明珠。把兵马俑的考古发掘现场无保留地全部展现给观众,深受人们的欢迎。观众在这里可以看到兵马俑的原始风貌,如兵马俑出土的原状、俑坑的形制、结构和俑坑倒塌破坏的情况等。有些迹象只有在考古发掘现场才能看到,如修建兵马俑坑时工人留下的脚印、挖土时留下的工具痕、向俑坑内运送陶俑、陶马时留下的车辙印痕、盗掘者挖的盗洞等。考古发掘现场是各种古文化信息的综合载体,包涵的信息量大,并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性。使观众对兵马俑可以获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另外,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不断会有新的遗迹、遗物发现。人们每次到兵马俑博物馆参观,都会看到新的内容,有新的收获,具有经久不衰的诱人魅力。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的二十年间,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 4000万人次。另外,兵马俑还到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城市展出,累计观众近1000万人次。兵马俑以它雄浑的气势、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给人们以知识和美的享受。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规模宏伟,馆区占地面积20余公顷,展览建筑的总面积达42000余平方米。各种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雅、舒适。考古发掘、科学研究等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今后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兵马俑坑仅是秦始皇陵园内的一组陪葬坑。经我们二十多年来的考古勘探,在陵园内已发现大小不等的各种陪葬坑及墓葬500余座,以及许多建筑基址。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石质铠甲坑,以及大型寝殿、便殿遗址等。整个秦始皇陵园像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园的关系密不可分,因而兵马俑博物馆今后的发展必然要和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工作结合起来。我们初步设想,在集中精力先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设好的基础上,再逐渐向陵区发展。在陵园内有选择地再发掘一些有重大科学价值的陪葬坑、陪葬墓,并建馆予以保护。这样就会形成若干性质、内容各不相问的分馆。这些分馆和兵马俑博物馆组成秦陵博物院,以负责整个陵园的保护、考古发掘、研究和陈列工作。将来,这里不但是人们参观旅游的重要景点,也是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考察和研究的园地,文物保护专家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的实验基地。上述设想虽有待于做进一步地考察和论证使其逐步完善,但总的方向大体是正确的。今后的任务虽然非常艰巨、复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未来的事业,必将更加辉煌!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自 1979年10月1日开馆以来,沐浴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经过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型遗址性博物馆。兵马俑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财富。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曾历经坎坷和艰辛,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兵马俑是 1974年3月发现的,当地农民在一片砂石堆积、墓冢累累的荒野上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残片。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试掘,发现是座规模宏伟的大型兵马俑坑(即一号俑坑),里面埋藏着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这一巨大的发现,在中国和世界上引起了轰动与震惊。
兵马俑坑由于规模宏伟,陶俑、陶马的数量巨大,发掘工作要延续数年乃至几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如何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它免遭风雨霜雪的侵害,成了令人忧心的重大问题。当时我们考古工作者曾计划用竹竿、芦席搭盖一个临时性的保护大棚,以解决燃眉之急。正当我们为此焦急之时,1975年8月26日,当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飞抵西安,传达了国务院要在此建立兵马俑博物馆的决定,并把它作为国家的专项工程。

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是 1975年底开始的,1976年2月负责筹建工作的人员陆续进入工地,9月正式破土动工。建馆伊始正是国家多灾多难的困难时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许多大的建设工程纷纷下马,建馆资金严重不足,建材筹集困难重重。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建馆的人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于1979年9月底,一座雄伟的占地面积达16000平方米的一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竣工,在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大庆的10月1日,向国内对、公开开放。兵马俑博物馆初期的建馆方案是1975年10月拟定并获国家批准的。当时仅发现了一号兵马俑坑,而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是1976年夏季在考古勘探的过程中才发现的。这就决定了兵马俑博物馆的一期建设方案是不完备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园内的一组陪葬坑,三个坑内共有陶俑、陶马约8000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也是座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

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浓烈兴趣。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观众如潮,在全球形成了一股秦兵马俑热。如此,兵马俑博物馆原有的建筑规模及较简陋的设施,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如何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世界一流的大馆,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博物馆全体人员迫切的愿望。在陕西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热情关怀和支持下,于 1986年将兵马俑博物馆的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列为陕西省的重点工程项目。扩建的主要工程是建造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以及文物库房、文物综合陈列厅等二十余项配套设施工程。总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总投资4850万元。从此兵马俑博物馆的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二期扩建重点工程之一的三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于1987年5月开始动工,1988年底主体工程竣工。接着进行考古发掘,1989年9月27日,三号兵马俑坑对外开放。二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的基建工程于1988年动工,1993年底主体工程竣工,1994年开始发掘和对外展出。至此作为兵马俑博物馆建设中的核心工程——一、二、三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已先后全部建成。三座遗址大厅的建筑总面积为34730平方米,把三个俑坑全部罩于遗址大厅内,并有较好的通风、采光、防火、防盗等设施,以确保遗迹、遗物的安全。古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古人留下的遗迹、遗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如果不注意保护,而是发掘一处就破坏甚至毁灭一处,那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尤其对于遗址博物馆来说,遗址遭到破坏而博物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保护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建造遗址大厅是众多保护方法中的一种。它适用于较特殊的有重大科学价值,并且保存较好的文化遗存。

这种保护方法的好处是:把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结合起来,不但使现代人而且使子孙后代,也能看到这一文化遗存的基本风貌,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显著特征,是它把考古发掘、展示及文化遗存的保护等项任务融为一体。边发掘、边开放,把考古发掘现场变为文化遗存的展示的场所。目前,一号兵马俑坑已发掘了三分之一,三号兵马俑坑已全部发掘,二号兵马俑坑正在发掘。三个俑坑内现已出土陶俑、陶马 2000余件,各种青铜兵器40000余件,还有大量的各类遗迹。兵马俑的种类很多,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俑的形象各异,千姿百态,是古代东方艺术的一颗琅琅的明珠。把兵马俑的考古发掘现场无保留地全部展现给观众,深受人们的欢迎。观众在这里可以看到兵马俑的原始风貌,如兵马俑出土的原状、俑坑的形制、结构和俑坑倒塌破坏的情况等。有些迹象只有在考古发掘现场才能看到,如修建兵马俑坑时工人留下的脚印、挖土时留下的工具痕、向俑坑内运送陶俑、陶马时留下的车辙印痕、盗掘者挖的盗洞等。考古发掘现场是各种古文化信息的综合载体,包涵的信息量大,并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性。使观众对兵马俑可以获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另外,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不断会有新的遗迹、遗物发现。人们每次到兵马俑博物馆参观,都会看到新的内容,有新的收获,具有经久不衰的诱人魅力。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的二十年间,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 4000万人次。另外,兵马俑还到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城市展出,累计观众近1000万人次。兵马俑以它雄浑的气势、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给人们以知识和美的享受。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规模宏伟,馆区占地面积20余公顷,展览建筑的总面积达42000余平方米。各种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雅、舒适。考古发掘、科学研究等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今后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兵马俑坑仅是秦始皇陵园内的一组陪葬坑。经我们二十多年来的考古勘探,在陵园内已发现大小不等的各种陪葬坑及墓葬500余座,以及许多建筑基址。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石质铠甲坑,以及大型寝殿、便殿遗址等。整个秦始皇陵园像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园的关系密不可分,因而兵马俑博物馆今后的发展必然要和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工作结合起来。我们初步设想,在集中精力先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设好的基础上,再逐渐向陵区发展。在陵园内有选择地再发掘一些有重大科学价值的陪葬坑、陪葬墓,并建馆予以保护。这样就会形成若干性质、内容各不相问的分馆。这些分馆和兵马俑博物馆组成秦陵博物院,以负责整个陵园的保护、考古发掘、研究和陈列工作。将来,这里不但是人们参观旅游的重要景点,也是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考察和研究的园地,文物保护专家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的实验基地。上述设想虽有待于做进一步地考察和论证使其逐步完善,但总的方向大体是正确的。今后的任务虽然非常艰巨、复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未来的事业,必将更加辉煌!

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6公里的西杨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园中最大的一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 1974年西杨村农民打井时发现了震惊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它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坑组成,分别编号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坑内共有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实用兵器数以万计。
俑坑中陶俑、陶马按古代军队的编队排列。一号坑内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马及40余辆战车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二号坑为步兵曲型混合军阵,有陶俑900多件、战车89辆、驾车陶马356匹、鞍马100余匹;三号坑中有68件陶俑、4匹陶马和1辆战车,它是一、二号坑军团的统帅部。 出土的各类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为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等几个级别,其服饰、冠带、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几千件俑没有一张相同的脸。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发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兵马俑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自 1979年10月1日开馆以来,沐浴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经过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型遗址性博物馆。兵马俑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财富。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曾历经坎坷和艰辛,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兵马俑是 1974年3月发现的,当地农民在一片砂石堆积、墓冢累累的荒野上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残片。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试掘,发现是座规模宏伟的大型兵马俑坑(即一号俑坑),里面埋藏着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这一巨大的发现,在中国和世界上引起了轰动与震惊。
兵马俑坑由于规模宏伟,陶俑、陶马的数量巨大,发掘工作要延续数年乃至几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如何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它免遭风雨霜雪的侵害,成了令人忧心的重大问题。当时我们考古工作者曾计划用竹竿、芦席搭盖一个临时性的保护大棚,以解决燃眉之急。正当我们为此焦急之时,1975年8月26日,当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飞抵西安,传达了国务院要在此建立兵马俑博物馆的决定,并把它作为国家的专项工程。

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是 1975年底开始的,1976年2月负责筹建工作的人员陆续进入工地,9月正式破土动工。建馆伊始正是国家多灾多难的困难时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许多大的建设工程纷纷下马,建馆资金严重不足,建材筹集困难重重。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建馆的人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于1979年9月底,一座雄伟的占地面积达16000平方米的一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竣工,在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大庆的10月1日,向国内对、公开开放。兵马俑博物馆初期的建馆方案是1975年10月拟定并获国家批准的。当时仅发现了一号兵马俑坑,而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是1976年夏季在考古勘探的过程中才发现的。这就决定了兵马俑博物馆的一期建设方案是不完备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园内的一组陪葬坑,三个坑内共有陶俑、陶马约8000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也是座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

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浓烈兴趣。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观众如潮,在全球形成了一股秦兵马俑热。如此,兵马俑博物馆原有的建筑规模及较简陋的设施,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如何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世界一流的大馆,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博物馆全体人员迫切的愿望。在陕西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热情关怀和支持下,于 1986年将兵马俑博物馆的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列为陕西省的重点工程项目。扩建的主要工程是建造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以及文物库房、文物综合陈列厅等二十余项配套设施工程。总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总投资4850万元。从此兵马俑博物馆的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二期扩建重点工程之一的三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于1987年5月开始动工,1988年底主体工程竣工。接着进行考古发掘,1989年9月27日,三号兵马俑坑对外开放。二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的基建工程于1988年动工,1993年底主体工程竣工,1994年开始发掘和对外展出。至此作为兵马俑博物馆建设中的核心工程——一、二、三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已先后全部建成。三座遗址大厅的建筑总面积为34730平方米,把三个俑坑全部罩于遗址大厅内,并有较好的通风、采光、防火、防盗等设施,以确保遗迹、遗物的安全。古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古人留下的遗迹、遗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如果不注意保护,而是发掘一处就破坏甚至毁灭一处,那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尤其对于遗址博物馆来说,遗址遭到破坏而博物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保护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建造遗址大厅是众多保护方法中的一种。它适用于较特殊的有重大科学价值,并且保存较好的文化遗存。

这种保护方法的好处是:把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结合起来,不但使现代人而且使子孙后代,也能看到这一文化遗存的基本风貌,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显著特征,是它把考古发掘、展示及文化遗存的保护等项任务融为一体。边发掘、边开放,把考古发掘现场变为文化遗存的展示的场所。目前,一号兵马俑坑已发掘了三分之一,三号兵马俑坑已全部发掘,二号兵马俑坑正在发掘。三个俑坑内现已出土陶俑、陶马 2000余件,各种青铜兵器40000余件,还有大量的各类遗迹。兵马俑的种类很多,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俑的形象各异,千姿百态,是古代东方艺术的一颗琅琅的明珠。把兵马俑的考古发掘现场无保留地全部展现给观众,深受人们的欢迎。观众在这里可以看到兵马俑的原始风貌,如兵马俑出土的原状、俑坑的形制、结构和俑坑倒塌破坏的情况等。有些迹象只有在考古发掘现场才能看到,如修建兵马俑坑时工人留下的脚印、挖土时留下的工具痕、向俑坑内运送陶俑、陶马时留下的车辙印痕、盗掘者挖的盗洞等。考古发掘现场是各种古文化信息的综合载体,包涵的信息量大,并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性。使观众对兵马俑可以获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另外,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不断会有新的遗迹、遗物发现。人们每次到兵马俑博物馆参观,都会看到新的内容,有新的收获,具有经久不衰的诱人魅力。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的二十年间,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 4000万人次。另外,兵马俑还到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城市展出,累计观众近1000万人次。兵马俑以它雄浑的气势、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给人们以知识和美的享受。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规模宏伟,馆区占地面积20余公顷,展览建筑的总面积达42000余平方米。各种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雅、舒适。考古发掘、科学研究等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今后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兵马俑坑仅是秦始皇陵园内的一组陪葬坑。经我们二十多年来的考古勘探,在陵园内已发现大小不等的各种陪葬坑及墓葬500余座,以及许多建筑基址。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石质铠甲坑,以及大型寝殿、便殿遗址等。整个秦始皇陵园像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园的关系密不可分,因而兵马俑博物馆今后的发展必然要和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工作结合起来。我们初步设想,在集中精力先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设好的基础上,再逐渐向陵区发展。在陵园内有选择地再发掘一些有重大科学价值的陪葬坑、陪葬墓,并建馆予以保护。这样就会形成若干性质、内容各不相问的分馆。这些分馆和兵马俑博物馆组成秦陵博物院,以负责整个陵园的保护、考古发掘、研究和陈列工作。将来,这里不但是人们参观旅游的重要景点,也是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考察和研究的园地,文物保护专家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的实验基地。上述设想虽有待于做进一步地考察和论证使其逐步完善,但总的方向大体是正确的。今后的任务虽然非常艰巨、复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未来的事业,必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