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部:明天报道,找现成作文!!!谢谢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00:12:57
题目:《尊重》、《成功和心态》、《母亲》、《完美》或《残缺美》、《环境和心境》、《眼光》
题材:议论文最佳
要求:字数500以上
给出一篇奖100,大家帮忙啊!!!

第一篇很不错
尊重

尊重是一种德性,带有神奇的力量。它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之高尚与否,心地之纯正与否,气度之宽广与否。尊重别人可以消除隔阂,拉近友谊,显示修养,赢来信任,换得朋友。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重人者人恒重之。”尊重是双向的,你能给人尊重,别人也报以欣赏,你若予人轻视,别人定还以鄙薄。所以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是为人处世必不可少的美德。
如果你是老板,尊重你的员工们,即可换来他们的信任和更努力的工作。比如松下幸之助,比如张瑞敏,他们深知上述道理,于是他们的企业平步青云,名气与实力名列前茅。同样的道理,也可推而广之到生活交往中:如果父母和孩子间多一份尊重,所有的代沟、隔阂都将如烟消云散,一去不复返。如果老师和学生间多一份尊重,也不会有所谓“问题少年”或诸如此类的称号扣到学生的头上。总之一句话:多一分尊重,多一分和谐。
不仅如此,尊重是贵在真诚,一定要发自内心。虚情假意的尊重,只能浮在表面,若深入看去,只会惹人厌恶罢了。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都感叹中国人的热情和客气。然而时间长了,便发出“原来中国人不是那么好”的感慨。原来是因为中国人表里不一,言行不和。只把尊重做在表面上,却不与内心统一起来。
还有一点,尊重尊重,尊敬和重视。然而很多人却只注意到“尊敬”,却忽略了“重视”,错误地以为 “尊敬=尊重”,其实不然。相传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孙权就已差张昭请聘诸葛亮为臣,却被其谢绝。他说:“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矣。”意思是孙权只能尊敬他,把他奉为上宾,而不能尽贤任能地使用他,重视他。因此称不上“尊重”。其后因感激刘备风雪连天,三顾草庐,成为了他的军师。刘备与其同床共寝,终日谈论天下大事,情同手足。凡有牵扯战势之事,都要找其谈论,听取意见,然后方作出决策。诸葛亮受到了真正的“尊重”,才有了后来的六出七擒平天下之举。
综上所述,尊重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需要理解的美德,是一种放在心上的美德,是一种以真诚铺垫的美德。只有时刻做到尊重他人,才能为他人所尊重。

残缺美

西方有位圣哲说过;“完美本身就是最大的缺陷”这就让我们多少明白了一些让自己在不经意间为之心动的是什么。不是我们在词典中所注示的定义为“完美”的任何事物,而是我们心里存有遗憾的“完美之中的残缺”。
是什么让我们的心为之叹息?是缺憾。是什么让我们心魂久系?是缺憾。可是真正让我们注意并理解这个缺憾是什么呢?是完美。
因为我们的眼中它本应是如此不可模拟的精绝,一个得到上苍垂视的珍宝,可是它却不可思异的在我们的视线里留下了一点残缺,因为“完美”出现了空缺,因为人心深处存有的一种对美的执着的爱,于是,那个残缺在我们的心里有了随着自己不断变化的思绪去不断完美它的空间与意愿,于是它不再残缺,在我们的思绪里,它不断的更新,不断的显现着世间不可打磨的精美。而当你执着地认为这份精美有可能存现在真实的世界里而你却因某方面的不足,无力让它成为真实时,永恒的遗憾便占据了你的心。在人的心中有种对于美好的不自觉的向往,这就是为什么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诗话心语能穿过时间的屏障飞渡地域的阻隔交溶在世人的心中,永久不息。
一份已被自己拥有的美是足以让人心慰的,可是好新好奇的心会让你对自己没有办法拥有和留下的美好更加的心动不已。就如此刻的我,我想如果我不曾在那时匆匆地走开,如果它不曾悄然逝去,如果我曾默默注视过它短暂的一生,如果它曾静静地在我眼前绽放又谢却,也许我的心里便不会这样深刻的记住那属于它的生命里的一刹。
是的,只有一刹而已。那一刹里,它还未曾开全,只得一片花瓣是真正舒展开的,那白嫩芬芳的一片比婴儿的肌肤更细滑娇美,还有几瓣已微微的有点舒伸的意味,可是依然包裹的很紧,花心依约。轻风里,它嫣然摇动,引出我心深处一阵阵的遗憾,在以后的岁月里,我的心里从不否认它那开出的不为我所亲见的花朵是世上绝少的精品。
在世人的心中对美好事物的不经意的一瞥应比凝神久视更能获得一种震撼。因为遗憾是完美的开始,而完美也正是遗憾的开始。

完美与残缺”的话题作文
完美与残缺

当我读到闻一多的慷慨,我知道那是从死水的潭底喷发而出的.死水它不堪入目,却披着罗绮,戴着翡翠,这是浮华,是美吗?若是现在,无论谁走到这样的死水边,只会留下鄙视和憎恨,因为我们都知道,这叫污染,死水是怡人环境中的一个硕大的污点.可谁能发自内心的说,这死水不美?难道你没有看见死水中蒸腾出的激昂文字?是愤慨,是鄙视,却是绝伦的!因而面对死水,我不能不发出赞叹,死水是污点,却也是亮点。

当我读到湘西吊角楼,它没有气势,更无豪华可言,我凝视着每一根沧桑的竹子,打量着每一块班驳的木板,那歪歪斜斜的楼身,却凝结了一身的灵气.我记得在电影<边城>里看过它,那时有一个女子依着楼上的栏杆注视着河水中的穿梭的赛龙船.这个女子从沈从文先生的笔下轻灵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湘西吊角楼下一定也有先生的足迹吧.火欲的凤凰腾空而起,深情的注视着这串足迹,于是这里的温柔女子踩着这串脚印,悄悄的走来.谁能说这楼是完美?谁又能说这吊角楼写着现代文明的残缺?

当我读到司马迁的绝唱,我深深地为之震撼了,为他“无韵之离骚”的史家绝唱,更为他所谓“苟且”的不朽人格。可以想见他酷刑之后的悲伤,那是从他被汗水浸湿的后背中读出来的,却无法想象他握着笔写下第一个字的神情,我想那其中一定包含着难以启齿的心酸,一定也蕴涵着无数次徘徊后的果毅。一个残缺的人,在一个残缺的帝王朝,却挥洒着血与泪的才情,谱写出爱与恨完美融合,高唱着正与恶的真实评价,确乎成了后人心中的完美。能在天地间荡气回肠的,不一定是完美的人谱出的乐曲,但一定出自历史洪流中不可残缺的人物之手------

从前的我,总会尽可能把世界想象成完美,只到不久前读到一首小诗:“儿童的世界里,少了你就少了乐趣,成人的世界里,有了你就有了悲剧。没有你的世界不会完美,有了你的世界不再完美。”这首题为《面具》的小诗,使我走在残缺与完美的边界上彷徨。难道有残缺才有完美?残缺是绿叶,完美是红花,正如米洛斯的维纳斯;残缺与完美也许只有一步之遥吧;也许残缺与完美本来就是无界的。追求着完美的人总是残缺的,但也只有同时拥有完美与残缺,世界才是一个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