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甲喹是不是禁药:进士是什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13:51:31
~`

《进士》
进士,是古时候读书人通过最高一级的考试,做为当官的途径,称为「科举」。

通常是三年考一次,考第一名的称「状元」,第二名的称「榜眼」,第三名的称「探花」。其他及格的人就叫进士,都可以分派到官职。

一般进士榜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等为「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为「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为「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温鸿当时就是被唐太宗李世民赐为第二甲进士出身。一般文人都以出身进士为荣,且唐代的宰相大臣,多出身进士。

科举制度使得人人都有当官的机会,一些有才能的人,特别是平民百姓便能经由考试,进入高高在上的朝廷里服务,国家也因此能招募到许多人才。但是,也由於科举制度,使得中国接著一千多年来,人民的思想受到了限制。最后在清末接触到西方的开放思想时,科举制度受到了严厉的考验,终於废止。

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

进士与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肇始于汉代,隋唐时初步形成制度,经过宋朝的发展、元朝的中落,明清时达到鼎盛。
所谓“进士”乃是科举时代经过皇帝殿试而考取功名之举子。一名读书人要考中进士非常不容易。首先必须通过县一级的考试,考中秀才后才有资格参加省一级的乡试。乡试通过后称举人,举人就成为国家在编官员,享受俸禄。举人再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考中者称贡士。最后才能参加殿试,录取者成为进士。
以明清为例,科举考试由低到高要经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的阶段。
童试 童试不是科举考试,但考中者可获职称。童试每年一次,在府、州或县举行,应试者无论年龄一律称为儒童或童生。考中者授与生员或痒生称号,俗称秀才。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能参加正式科举考试。
乡试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由专命的主考官主持。乡试因为考期总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凡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或称登贤书。乡试考取第一名者,称解元。乡试次年,全国举人都去京师参加“会试”。
会试 会试在礼部举行,由皇帝钦命的主考官主持。会试都在春季二月举行,所以又叫“春闱”;又因其在礼部举行,故又称“礼闱”。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考中会试者再赴皇帝御殿考试,称为殿试或廷试。
殿试 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考试的人是贡土,考取后称进士。殿试日期曾定于三月初一日,成化八年(1472年)改为三月十五日,后成为定例。殿试考一场策问,策问大多就当时的政治、经济等问题发问,由考者作文回答。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另派大臣协助阅卷,称为读卷官。实际上主要由读卷官阅卷,拟定名次后,由皇帝裁定。殿试结果,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仅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也称殿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总称进士。举人成了进士,便可以授官。一甲按定例直接授给翰林院官职,状元授修选,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以参加考选庶吉士,叫作“馆选”,凡录取者,入翰林院学习,称为庶吉士,三年学成后,再授官职;而考不取者,则授京或地方官职,如给事、御史、主事等官,或授知州、知县等官。
上面所提到的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的“三元”。根据这一制度,秀才是功名的起点。如果在三级考试中都名列第一,这就是连中“三元”。据史书记载,自实行科举考试起至废科举,连中三元的仅有十三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起废除科举。

进士与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肇始于汉代,隋唐时初步形成制度,经过宋朝的发展、元朝的中落,明清时达到鼎盛。
所谓“进士”乃是科举时代经过皇帝殿试而考取功名之举子。一名读书人要考中进士非常不容易。首先必须通过县一级的考试,考中秀才后才有资格参加省一级的乡试。乡试通过后称举人,举人就成为国家在编官员,享受俸禄。举人再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考中者称贡士。最后才能参加殿试,录取者成为进士。
以明清为例,科举考试由低到高要经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的阶段。
童试 童试不是科举考试,但考中者可获职称。童试每年一次,在府、州或县举行,应试者无论年龄一律称为儒童或童生。考中者授与生员或痒生称号,俗称秀才。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能参加正式科举考试。
乡试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由专命的主考官主持。乡试因为考期总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凡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或称登贤书。乡试考取第一名者,称解元。乡试次年,全国举人都去京师参加“会试”。
会试 会试在礼部举行,由皇帝钦命的主考官主持。会试都在春季二月举行,所以又叫“春闱”;又因其在礼部举行,故又称“礼闱”。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考中会试者再赴皇帝御殿考试,称为殿试或廷试。
殿试 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考试的人是贡土,考取后称进士。殿试日期曾定于三月初一日,成化八年(1472年)改为三月十五日,后成为定例。殿试考一场策问,策问大多就当时的政治、经济等问题发问,由考者作文回答。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另派大臣协助阅卷,称为读卷官。实际上主要由读卷官阅卷,拟定名次后,由皇帝裁定。殿试结果,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仅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也称殿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总称进士。举人成了进士,便可以授官。一甲按定例直接授给翰林院官职,状元授修选,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以参加考选庶吉士,叫作“馆选”,凡录取者,入翰林院学习,称为庶吉士,三年学成后,再授官职;而考不取者,则授京或地方官职,如给事、御史、主事等官,或授知州、知县等官。
上面所提到的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的“三元”。根据这一制度,秀才是功名的起点。如果在三级考试中都名列第一,这就是连中“三元”。据史书记载,自实行科举考试起至废科举,连中三元的仅有十三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起废除科举。

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也是候补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