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解密:人为什么会有一种惰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8 12:25:40
以前我不管干什么事积极性都很高,但是在家歇了几天后又什么都不想干了!

以前,你会觉得早起也没有事,或不知道从何着手去做事。而当你有了目标之后,你在起身之前,就已经知道起来之后该忙些什么,你就会很顺利地把自己从床上拉起来,去做事了。

关于惰性:
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几乎没有人在处理问题和对付生活的挑战时能发挥自身潜能的10%以上。自詹姆斯以后,其他人也说了本质上类似的话,尽管各人对比例数的说法有所不同,但几乎无人对此观点持有异议。也许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未曾使用的潜能构成了比情绪障碍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更加广泛。马斯洛认为心理学中通常所谓的常态:“其实是一般人的病理心理,只不过它们太平凡,太广泛,以至于我们平时甚至没有注意到它们。”你将会看到,许多当事人除了有严重程度不等的生活问题外,可能同时也是这种常人具有的、自我施加的病理心理的长期受害者。

是什么妨碍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在物理学中,由惯性定律我们得知,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静止的物体仍然保持静止。有许多当事人陷于或停留于困境之中,无论其原因为何,他们依然无所作为。隋性的来源很多,其范围可以从纯粹的懒惰到使人束手自缚的恐惧。在你试图帮助当事人的时候,你将遇到各种面目的惰性。我们不必从很广的范围中寻找惰性,我们大部分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身边去寻找惰性。

我们不应该过于匆忙地对当事人的惰性大加挞伐,惰性处处渗透在生活中,而且是使个人、组织和机构不断陷在常人病理心理中的主要机制之一。我的一个朋友,是好几家企业的顾问,他同我谈起其中的一家大型企业,他与该企业的高级经理一起研究改变场地的事。他们干得不错:识别、确定关键问题;确立目标,形成策略,起草计划。我的朋友表示满意,于是他告辞了。6个月后他回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那里面目依旧,从总裁到工人,没人按计划行事。经理们看来有点不好意思,给出了我们人人都会说的理由--太忙,其他事情插上来了;与其他人接触不上;碰上了麻烦。而这还算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公司。

克服惰性:
你也许要问:怎样才可以克服自己的惰性而把自己推动起来?
当然,惰性实在是很不容易克服的一件东西。
没有多少人不懒惰,那些勤奋的人,都是一些意志的力量在推动他的。
所以,我们不妨说:“意志是克服惰性的一种力量。”而这意志的形成,是要靠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有这个目标在那里等待我们去达到,我们就会觉得有理由把自己发动。
俗话说:“人不为利,谁肯早起?”
“利”是目的之一,喜欢“利”的人,自然会为了追求“利”而让自己早起。当然,世上不是人人都喜欢“利”的,即使人人都喜欢“利”,也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把“利”当做最值得追求的目标。
那么,把什么来代入这个“利”,这就要看我们自己的理想或喜好了!
因此,如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先要为自己建立一个理想的目标。
问问自己,你要得到什么?你最喜欢最向往的东西是什么?你先在心里为自己找到这个答案。也许,你喜欢发财。也许你喜欢发了财之后,为自己弄一片果园。也许你打算出国,也许你想参加高考,也许你想成为音乐家、画家、或作家。那么,等你确定了你的目标之后,你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项目突然变得有意义起来,而另外又有些项目突然变得不重要起来。那时,你就会找到一些可以把自己发动的力量,让自己不再那么毫无目的的懒惰下去了。
当然,只是大目标,有时未免觉得遥远,而且太过抽象。那么,我们不妨把大目标确立之后,再给自己定立一些小目标。
比如你想存钱为自己买一片果园,那么你先要把存钱的方法找到。所谓存钱,当然一方面是开源,一方面是节流。开源的方法是工作,节流的方法是多勤劳,少游荡。这个小目标确立之后,你会开始觉得早晨一定要早起,才可以免得把时间浪费在床上,而利用这个时间,你可以去送报纸,送牛奶,或自己取代家里工人的职务去整理庭园。
于是,你觉得早起有了意义。以前,你会觉得早起也没有事,或不知道从何着手去做事。而当你有了目标之后,你在起身之前,就已经知道起来之后该忙些什么,你就会很顺利地把自己从床上拉起来,去做事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想在学问上有点成就,那么,你达到这个目的的办法,只有用功读书。于是,你就可以开始找一些你应该读的书放在桌上,排出次序,一样样地去读,这样你自然就愿意尽量利用时间去读,去记,去写。而不会只在心里着急,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才是。
建立目标,是帮助自己克服惰性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要设法给自己找一点可以鼓励自己的力量。因为成功的路途是很漫长的,在这漫长的途中,如果缺少鼓励,就不容易把兴趣长远维持下去。而这鼓励的力量,也要看你所要追求的是什么而定。你想存钱的话,自然以银行的存折最能使你得到安慰和鼓励。如是其他,那么,像互相勉励的朋友,自己工作的成绩,师长的奖励,等等。要留神给自己安排一点这一类的机会。
明确的目标,和适当的鼓励,可以使我们进取得快些,顺利些。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我们自己时常在心中反复记住一句话:
“人生很短,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允许我们浪费!”
西哲说:“要活得好像明天就要死去一样。”
这话真的有着不凡的催逼的力量,谁也不知道哪一天是自己的生命终站。
多数人都预期自己可以活到一百岁,因此在二三十岁的时候,他还在那里慢慢腾腾,不慌不忙。
而认真生活的人,常会相信,只有自己可以掌握的这短暂的现在,是他靠得住的寿命。因此他尽量地利用他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去推动他自己。
生命不浪费,成功的机会就多了

关于惰性:
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几乎没有人在处理问题和对付生活的挑战时能发挥自身潜能的10%以上。自詹姆斯以后,其他人也说了本质上类似的话,尽管各人对比例数的说法有所不同,但几乎无人对此观点持有异议。也许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未曾使用的潜能构成了比情绪障碍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更加广泛。马斯洛认为心理学中通常所谓的常态:“其实是一般人的病理心理,只不过它们太平凡,太广泛,以至于我们平时甚至没有注意到它们。”你将会看到,许多当事人除了有严重程度不等的生活问题外,可能同时也是这种常人具有的、自我施加的病理心理的长期受害者。

是什么妨碍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在物理学中,由惯性定律我们得知,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静止的物体仍然保持静止。有许多当事人陷于或停留于困境之中,无论其原因为何,他们依然无所作为。隋性的来源很多,其范围可以从纯粹的懒惰到使人束手自缚的恐惧。在你试图帮助当事人的时候,你将遇到各种面目的惰性。我们不必从很广的范围中寻找惰性,我们大部分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身边去寻找惰性。

我们不应该过于匆忙地对当事人的惰性大加挞伐,惰性处处渗透在生活中,而且是使个人、组织和机构不断陷在常人病理心理中的主要机制之一。我的一个朋友,是好几家企业的顾问,他同我谈起其中的一家大型企业,他与该企业的高级经理一起研究改变场地的事。他们干得不错:识别、确定关键问题;确立目标,形成策略,起草计划。我的朋友表示满意,于是他告辞了。6个月后他回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那里面目依旧,从总裁到工人,没人按计划行事。经理们看来有点不好意思,给出了我们人人都会说的理由--太忙,其他事情插上来了;与其他人接触不上;碰上了麻烦。而这还算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公司。

这是人的天性决定的。没办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