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领域sci期刊快:为什么人会害羞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1 17:21:13

为什么有些人害羞,有些人不害羞?其中一个解释是天性。研究证据表明,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Kagan,1994)。从一生下来,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缄默。关于天性的问题,有一个更为复杂的解释。在儿童期,一些人被嘲讽,并且由于一时失误,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另外一些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这些家庭认为“被爱戴”是在竞争中由于外表美丽或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带来的结果。第三个解释集中在文化上。

害羞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比例最高,这是对9个国家和地区研究的结果。最显著的有日本和台湾,最低在以色列,(Zimbardo,1991)。这些不同,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文化所强调的内容不同所造成的。在这些亚洲国家里,由于社会活动中的失败而屈从于权威,被认为是一种耻辱;而在以色列,由于冒险而被表面上责备一番,会被认为是一种鼓励(Pines& Zim-bardo,1978)。第四个原因或许来自美国最近出现的关于害羞普遍性的报告:年轻人都被电子产品包围着,他们长时间独自一人看电视、打电子游戏、网上冲浪和发电子邮件,由此产生了社会隔离,减少了与人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过量使用网络会使人们感到孤独、隔离和更加害羞。

当害羞变得更极端化时,就会迫使人们的生活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使得一个人将其社会快乐最小化,使其社会不适和隔离感最大化。这里有几个给害羞者的简单原则和策略,希望大家深入地思考,并尝试去做(见Zimbardo,1991):

◆ 要意识到,并不只有你一个人感到害羞。每一个你见到的人可能都会比你更害羞。

◆ 即使存在着遗传因素,害羞也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这需要勇气和毅力,就像你要改变一个存在了很久的习惯一样。

◆ 尝试对你所接触到的人微笑,并与他们进行目光的接触。

◆ 与别人交谈,大声说话,用最清晰的声音,特别是当你说出你的名字或是询问信息时。

◆ 在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中努力使自己第一个提出问题或是发表观点。准备一些有趣的东西去说,第一个去说。每一个人都会欣赏“破冰者”,以后也就不会再有人认为你害羞了。

◆ 永远不要小瞧你自己。相反,想一下为了达到你想要得到的成就,下一步你要采取怎样的行动。

◆ 注意要使别人感到舒服,特别是当你寻找其他害羞者时。这样做会降低你的自我意识。

◆ 在你去通常会使你感到害羞的地方之前,练习沉思,放松,使思想集中到理想的状态。

如果你是个害羞的人,我们建议你采用上述办法,一些学生采用了这些方法,已经从害羞的桎梏中摆脱出来,生活中充满了新的自由。这是把一些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并确实有所收益的例子。如果你不害羞,可以鼓励那些害羞的朋友和家庭,鼓励他们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年10月版)

为什么一些人会害羞?

为什么有些人害羞,有些人不害羞?其中一个解释是天性。研究证据表明,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Kagan,1994)。从一生下来,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缄默。关于天性的问题,有一个更为复杂的解释。在儿童期,一些人被嘲讽,并且由于一时失误,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另外一些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这些家庭认为“被爱戴”是在竞争中由于外表美丽或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带来的结果。第三个解释集中在文化上。

害羞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比例最高,这是对9个国家和地区研究的结果。最显著的有日本和台湾,最低在以色列,(Zimbardo,1991)。这些不同,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文化所强调的内容不同所造成的。在这些亚洲国家里,由于社会活动中的失败而屈从于权威,被认为是一种耻辱;而在以色列,由于冒险而被表面上责备一番,会被认为是一种鼓励(Pines& Zim-bardo,1978)。第四个原因或许来自美国最近出现的关于害羞普遍性的报告:年轻人都被电子产品包围着,他们长时间独自一人看电视、打电子游戏、网上冲浪和发电子邮件,由此产生了社会隔离,减少了与人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过量使用网络会使人们感到孤独、隔离和更加害羞。

当害羞变得更极端化时,就会迫使人们的生活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使得一个人将其社会快乐最小化,使其社会不适和隔离感最大化。这里有几个给害羞者的简单原则和策略,希望大家深入地思考,并尝试去做(见Zimbardo,1991):

◆ 要意识到,并不只有你一个人感到害羞。每一个你见到的人可能都会比你更害羞。

◆ 即使存在着遗传因素,害羞也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这需要勇气和毅力,就像你要改变一个存在了很久的习惯一样。

◆ 尝试对你所接触到的人微笑,并与他们进行目光的接触。

◆ 与别人交谈,大声说话,用最清晰的声音,特别是当你说出你的名字或是询问信息时。

◆ 在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中努力使自己第一个提出问题或是发表观点。准备一些有趣的东西去说,第一个去说。每一个人都会欣赏“破冰者”,以后也就不会再有人认为你害羞了。

◆ 永远不要小瞧你自己。相反,想一下为了达到你想要得到的成就,下一步你要采取怎样的行动。

◆ 注意要使别人感到舒服,特别是当你寻找其他害羞者时。这样做会降低你的自我意识。

◆ 在你去通常会使你感到害羞的地方之前,练习沉思,放松,使思想集中到理想的状态。

如果你是个害羞的人,我们建议你采用上述办法,一些学生采用了这些方法,已经从害羞的桎梏中摆脱出来,生活中充满了新的自由。这是把一些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并确实有所收益的例子。如果你不害羞,可以鼓励那些害羞的朋友和家庭,鼓励他们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其实,害羞是一种正常反应。

在心理学家萨姆·帕特纳姆位于缅因州伯伦瑞克鲍登学院的实验室里,没有配置什么高科技设备。充满童话色彩的肥皂泡泡、万圣节的化装面具和会发出响声的玩具,这就是全部的实验道具。但他所进行的研究却决非如此简单。一些孩子会被带到实验室来游戏,而他就在一旁观察他们。有些孩子一见到泡泡便兴奋地跑上前去,对那些会发出声响的道具也颇感兴趣,当一位工作人员戴起化装面具时,他们还会高兴地尖叫;有些则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还有些孩子哭了起来。

孩子们的不同反应正是帕特纳姆希望看到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安于现状,对新事物感到紧张恐惧;在探寻未知世界的过程中,有人勇往直前,也有人最终退缩。帕特纳姆研究的正是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许多科学家都相信,人之所以会害羞的原因就在于此。

正常反应

目光四处游移、耸肩、坐立不安,这些都是人害羞时的典型表现。对害羞的人而言,这种感受是痛苦的,是不想再次经历却又无法回避的,同时又是难以解释的。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其实,害羞是一种正常反应。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廉·加德纳教授说?“它是人类性情表现的一方面。”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依旧热衷于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有些人更容易害羞,是什么原因决定了这种不同?这是一个问题吗?如果是的话,人们又该如何应对它呢?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对他们进行脑部扫描以及基因测试,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一些疑问。他们发现,羞怯是一种复杂的,从一定角度来说,还是有益的心理行为。

许多因素都会使人害羞,然而单纯的性格内向并非原因之一。如果你周五晚上更乐于待在家中读一本好书,而不是去参加热闹的聚会,这并不说明你是个害羞的人。除非你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避免聚会给自己带来焦虑感。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杰罗姆·卡甘认为:“较之一般的紧张与不安,人们与陌生人相处时感到的羞怯是一种更强烈的情绪。容易害羞的人往往性格内向,但性格内向的人却未必都会害羞。”

尽管有了这样的定义限制,我们周围还是有许多害羞的人。卡甘说,即便不去考虑那些拒绝承认自己情况的人,社会中的害羞人群比例依旧达到了30%这一惊人数字。人们之所以容易情绪紧张有诸多原因。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困惑与烦恼也是成因之一。

今年年初,意大利米兰圣巴法利大学的马可·拜特格里教授公布了对49名小学三、四年级孩子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在调查过程中,他首先对这些孩子进行害羞测试,判定他们的羞怯指数,再向他们出示一组不同面部表情的图片,其中有喜悦,也有愤怒,还有一些是没有情绪显示的,并让他们说出表情的含义。结果证实,当他们面对愤怒或没有明显情绪的表情图片时,那些羞怯指数较高的孩子表现得比较艰难。

此外,根据脑电图记录的大脑活动情况,拜特格里发现,在那些羞怯指数较高的孩子的大脑中,掌管人情世故的皮层活动能力较弱,而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部分则颇为活跃。他得出结论:社交活动时,一般的孩子能根据别人的表情变化做出相应的反馈,而害羞的孩子很可能在阅读表情方面存在困难。因为无法依赖这些情绪暗示,所以当他们面对难以辨识的表情时,就会变得很警惕很焦虑。“而这种能力正是良好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拜特格里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加百利教授也进行了相似的调查,但他研究得更深入。他的研究对象是一些成年人。实验过程中,他不仅出示表情图片,还会展示一些容易使人产生困扰的场景,比如车祸现场等。他发现,那些害羞的人对此类场景的反应,与其他研究对象相比没有两样。问题的关键似乎依旧在对表情的解读能力上。加百利说:“总体而言,害羞的人并不比一般人更胆小。”

遗传因素

对表情感知能力的差异并不是导致害羞的唯一原因,或许遗传因子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研究过程中,拜特格里收集了那49位研究对象的口水样本,并对他们的DNA进行了分析,试图找出更合理的解释以支持自己的论断。结果他发现,害羞孩子的遗传因子中有一到两个异常短的基因复制体,它们控制着大脑中复合胺的运动。而复合胺是一种神经传递素,它掌握着人们的各种情绪变化,如焦虑、沮丧等。

拜特格里并非唯一将遗传因子与羞怯联系在一起的人。虽然遗传因子并非最终的完整答案,但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它在其中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的精神病学家迈克尔·明尼最近才完成了一项为期两年的关于胆怯与压力的研究,他指出:“一般而言,携带异变短基因的人易于害羞,对压力也更为敏感。”

如果遗传决定了人的羞怯倾向,那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从外部环境开始做起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20多年前,卡甘对一些两岁幼童进行了一次自我压抑程度的测试。因为童年时表现出的退缩与压抑倾向很容易发展为羞怯。当这些研究对象成长到十多岁时,他与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卡尔·施瓦兹博士合作,对他们进行了复查,等到其成年后,第三次检查。

在那些从小就有羞怯倾向的孩子中,有1/3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克服了这种障碍。施瓦兹说:“父母的教育方式、周围的环境以及各种社交机遇,这些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卡甘则提出:“假如一个人生来就害羞,那么他是很难成为比尔·克林顿那样的人的,但至少应该努力克服这种障碍,和平常人一样生活。”

那么,害羞儿童的家长是否该在这方面拉孩子们一把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也是必需的。在帕特纳姆的“肥皂泡”实验中,他发现,对新奇环境表现出抗拒的孩子有性格内向的趋向,而这就很可能在将来发展为沮丧与焦虑。这类孩子也更容易产生社交恐惧症。在施瓦兹与卡甘的研究中,有半数的害羞对象正在遭受这种病症的折磨。

此外,2003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展了一项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对社交活动具有很强排斥感的人,他们的病情恶化得比普通发病者更快,其体内滤过性毒菌的数目更是高出8倍之多。虽然目前还很难将这些数据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但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确为“害羞”付出了代价。

解决之道

对于那些受羞怯感困扰的孩子或成人而言,现在已经有了不少解决的方法。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里贾纳·派丽博士说:“父母一味地担心焦虑只会把事情弄糟。他们应该用话语来抚慰孩子,比如‘摆脱它是件困难的事,所以我来帮助你。你已经不再是个小孩了’。”谈话治疗则帮助成人了解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这能减少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心理障碍与恐惧。行为治疗对社交恐惧症颇为有效,让患者逐步接触社会,这可以很大程度地减轻他们的不适感。

然而,治疗并不一定能根除所有人的羞怯之心。比起性格外向的孩子,害羞孩子的朋友圈会小得多。但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孩子在学习中表现得更为努力,也不太会与暴力纷争、犯罪或帮派斗争有牵扯。从1985年开始,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社会服务专业的大卫·霍金斯教授,就对生活在西雅图高犯罪率城区的808位孩子进行了长期调查。他认为:“虽然害羞包含了某些危险因素,但它无疑也有好的一面存在。”

如果说,生物多样性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那么,彼此的和睦共处无疑会让生活更美好。正如拜特格里所言:“羞怯与否是个体差异的体现,它使我们的世界更多元。”亚伯拉罕·林肯、莫汉达斯·甘地、纳尔逊·曼德拉,他们都是为后人所牢记的伟人。如果换成是别人,似乎就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科学家们总是津津乐道于此类话题。卡甘说:“根据我们的研究,托马斯·埃利奥特无疑就是个害羞的人,但他的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个跟人各体差异,有的人他就不会害羞,可是有的人他就非常爱害羞,其实这个跟人的心理有关,自卑的通常爱害羞,不一定在什么情况下时会表现出一种害羞的心理,多练习一下就好的多了。

哈哈,每个人都会有的东西,当然你也有啦.....

1 先天性
2 因为心虚
3 因为你有可能产生了微妙的朦胧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