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市液压元件厂:魏晋南北朝自然科学成就及其代表人物 都有哪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5:33:47

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编写《缀术》
三国曹魏马均:指南车
西晋王叔和:最早的脉学著作《脉经》
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晋末刘涓子:最早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北魏贾思勰:最早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北魏郦道元:地理专著《水经注》

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编写《缀术》
三国曹魏马均:指南车
西晋王叔和:最早的脉学著作《脉经》
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晋末刘涓子:最早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北魏贾思勰:最早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北魏郦道元:地理专著《水经注》

秦汉时期《九章算术》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在此基础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又有了显著的发
展。在这一时期撰写的数学书不下数十种,仅《隋书·经籍志》所载就有二
十余种。其中如赵爽《周髀算经注》,刘徽《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
《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甄鸾《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和《数
术记遗》等,都是重要的数学典籍,后被收入有名的“算经十书”而一直流
传至今。南北朝时祖冲之所著《缀术》,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数学专著,可惜
已经失传。这些数学著作记载了这一时期数学家在勾股算术、重差术、割圆
术、圆周率、球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二次和三次方程解法、同余式
和不定方程解法等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充实和发展了以《九章算术》为代
表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刘徽在魏陈留王景元四年(263)
作《九章算术注》。他在注释中对于《九章算术》的大部分数学方法作出了
相当严密的论证,对于一些概念给出了明确的解释,从而为中国古代数学奠
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所提出的许多新的思想、方法、原理和获得的新成
果,对后世数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和深远的影响。祖冲之是刘徽以后又一位
杰出的数学家。他的圆周率值,是举世公认的重大数学成就,在数学史上占
有突出的地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过程中继两汉
之后的又一个高潮。
2、天文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社会需要和在前人成就基础上,对全
天星名、星数进行一次总结,建立一种既能区分三家星又是统一体的新星官
体系,已是必要的和条件成熟的工作。这项工作由三朝太史令陈卓完成了。
,三国时期,蜀、魏都没有制作天文仪器的记录,而孙吴则在
制作仪象方面很有成就,如王蕃依据张衡旧制制成一台小型浑象,葛衡也制
造一台浑象,其特点为“使地居于中,以机动之,天转而地止,以上应晷度”
。天文学家陆绩还制造了一台卵形浑象。
太阳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是继岁差之后这一历史时期又一最重要的天文
发现。这一发现是公元6 世纪天文观测家张子信作出的。
三国时蜀汉一直沿用后汉《四分历》,吴用《乾象历》,曹魏于景初元
年(237)颁用《景初历》。晋改《景初历》为《泰始历》继续使用,后秦使
用姜岌《三纪历》,北凉用赵■《元始历》。南朝刘宋于元嘉二十二年(445)
颁用何承天《元嘉历》,南齐《建元历》实为《元嘉历》。梁天监九年(510)
改用祖冲之《大明历》,陈继续使用到南朝亡。北魏自颁的历法有李业兴为
主编制的《正光历》,东魏时用过李业兴新编《兴和历》,北齐颁用《天保
历》,北周颁用过《天和历》和《大象历》。
有关天地结构的讨论在南北朝时代也是相当活跃的。汉代之前基本上有
三家,就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南北朝时期又提出三种看法:“昕天
论”、“穹天论”和“安天论”。前二种在历史上影响不大,值得一提的是
“安天论”。它的作者就是发现岁差的虞喜。“安天论”的提出是有针对性
的,因为当时社会上对宣夜说提出的观点难以接受,产生了一些误解,其中
最突出的就是杞人忧天的故事。
3、地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学既继承了秦汉的传统,又有新的创造,如裴秀
的制图理论,葛洪的“沧海桑田”地壳变动思想,利用信风航海的最早文献
《法显传》,新的探矿理论著作《地镜图》,杰出的地理著作《水经注》等。
这些新的地理学成就,构成了这个时期地理学的显著特点。
常璩与《华阳国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志虽然都不如《汉志》,但地记却得到了很大的发
展,各个重要地区都有“风俗记”或“风土记”,边远地区则有“异物志”。
此外,记山水还有“水道记”、”山水记”。如王范的《交广二州记》、顾
启期的《娄地志》、韦昭的《三吴郡国志》、顾夷的《吴郡记》、郭璞的《临
安志》、朱育的《会稽土地记》、周处的《风土记》等。这个时期由于地记
的数量很多,且卷数少,不便于保存和流传,因此,南齐陆澄(425—494)
搜集了一百六十家地记著作,按地区编成《地理书》149 卷,目录1 卷。梁
人任昉(460—508)又在陆澄《地理书》的基础上,增加八十四家著作,编
成《地记》252 卷。可惜这些著作都失传了。直到清代,才有人作辑佚工作。
如王谟的《汉唐地理书钞》,陈运溶的《麓山精舍丛书》,使久佚的地记著
作略见端倪。
4、生物
自汉
代以后有许多学者研究《尔雅》所载之动、植物,其中以晋代郭璞的《尔雅
注》最为重要。
陶弘景(452—536)编著《神农本草经
集注》时,他所著录的药物已增至730 种。
我国很早就对微生物的活动有所认识,并加以利用。到公元6 世纪,贾
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总结了我国历代在利用微生物活动方面所取得
的丰硕成果。
《竹谱》(公元5 世纪中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竹类植物专著。作者戴
凯之。
5、医学
《黄帝内经》成书以来,已历近千年之流传,除文字古奥难懂外,战火,
虫蛀、脱简散乱及传抄之误,已给该书内容的完整性、科学性带来巨大损害,
急需予以整理训解。齐、梁间医学家全元起,曾任太医侍郎,对《内经》有
着较深入的研究,撰有《素问训解》。该书虽然在南宋时已佚,但其内容由
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之引用,仍部分得到保存。全氏医术高明,故
有“一时慕之如神,患者仰之,得元起则生,舍元起则死”的誉论。
东汉张仲景撰成《伤寒杂病论》,最初流行并不广泛。晋代王叔和对仲
景书颇为重视,他为了便利读者检阅诵读,对《伤寒杂病论》加以整理编次,
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前者专论传染性疾病之辨证论治,后
者专述一般杂病之脉因证治。
王叔和还撰有《脉经》一书,对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晋人皇甫谧编撰的《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是此期针灸学发展承先启后
的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医辈出,总结经验,著书立说之风亦甚盛行。根据
《隋书·经籍志》所收录,此期医学家医药方书约有百种,其中在当代及后
世有着明显影响者,如:陈延之撰《小品方》12 卷,范东阳撰《范汪方》176
卷,姚僧垣撰《集验方》10 卷,徐叔响撰《杂疗方》22 卷等等,都是有着较
高学术水平的佳作。这些医方著作一般多真实记录了著作者本人的宝贵经
验,在隋唐时期仍较广泛地流传着。例如:《小品方》曾流传日本,在日本
医学教育中,曾被列入医学院校教材而广为传诵。我国隋唐及后世医家之综
合性著作,也多有引用。可惜,这些医方书籍几乎全部散佚,但由于孙思邈
之《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等大量引用而尚能窥其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