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中union的用法:王羲之学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5 08:33:02
王羲之学书的译文

王羲之的学书经历
原文
文件
文件
王羲之的学书经历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里传说是王羲之幼年学书的地方。

王羲之幼年时,酷爱书法,极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便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日久天长,池水因此变黑。史书上也说王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少年时才智并不出众。但他自从七岁从卫夫人习书法起,便能坚持勤学苦练。

王羲之除了不停的练习,也在不停的思考。相传他每天练习书法,累了,便在池边休息,心里不断在揣摩字体的结构、间架和气势。当时的文献曾记载他每当此时,便一边手随心想,一边在衣襟上勾勾划划。时间一久,把衣襟都划破了。

另—传说,有一次王羲之在书房里专心练字,书僮给他送去他平时最喜欢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吃饭,但王羲之连头也不抬。书僮没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亲自来劝他吃饭,不料当王夫人到书房时,却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个蘸着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看到王羲之学书如此刻苦、书艺长进神速,作为启蒙老师的卫夫人自然十分高兴,甚至不无妒忌地说,这孩子将来必定有很高的成就,自己在书法上的名望恐怕也要为他所掩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眼界的开阔,王羲之不再满足于一碑一帖的借鉴和一二位师长的指导,他要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详察古今,遍采众长的基础上,王羲之改变了晋代以前平板匀整的篆、隶书法,创造了飘逸潇洒的行书,骨力刚健的楷书、神采飞扬的草书这三种具有个人风格的字体。

王羲之成名后,还以自己勤学苦练终成大器的亲身体会教导同样爱好书法艺术的儿子王献之。相传,王献之开始临摹父亲的书法时,便问父亲可有什幺秘诀。而王羲之却指着院子里的十八只水缸对他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当你把这十八缸水写完时,自然就知道秘诀在哪里了。王献之遵父训天天从缸里取水磨墨习字,几年下来,这十八缸水果真被他用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献之的书法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并最终创造出结构微妙、字体秀丽的“今草”,也成为一代大家,与乃父齐名,并称“二王”,又称“小圣”。

另外,还有一点是可以从史书上看到的,就是王羲之的谦虚。

瘐翼和郗愔是与王羲之同时的书法家,他们成名都比王羲之早,且都声名卓著。王羲之自谦赶不上他俩。传说瘐亮曾向王羲之求书,羲之回答道:“(瘐)翼在彼,岂复假此!”《世说新语》里曾记载瘐翼在荆州时,见人们竟习王羲之书体,不以为然,曾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但后来瘐翼见到王羲之答瘐亮的章草,才心悦诚服,给王羲之写信道:“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瘐翼态度的改变,正是王书不断从一个层次向更高层次攀登的反映。王羲之能自拔于流俗,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

王羲之的字越到晚年越好,越炉火纯青。和他几乎同时的中国最有名的道士陶弘景曾说:“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虞龢也说:“羲之书,在始末有奇,殊不胜瘐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

但这些,都是与王羲之少年时期的奋斗、及他谦虚卑下、勇于开拓的精神分布开的。

晋朝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时就擅长书法。他十二岁时看见父亲枕头中有前朝议论书法的书,便偷偷地拿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看我秘藏的书?”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说:“你在看运笔的方法。”父亲量着他年龄小,恐怕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把它交给你。”王羲之跪拜请求说:“现在就把书给我吧,倘若等到我成人再看,就耽搁了孩儿幼年时的好才华。”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送给了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羲之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卫夫人知道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的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王策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蔽(此指超过而使“我”的名声被掩盖了)我的名声。”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