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车管所营业时间:卡夫卡是不是性格内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5:35:28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人,现代派文学大师。

作为一个人,卡夫卡太平凡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一直是布拉格一家工伤保险公司的雇员,他的从来没有离开过那个地方。他与父亲之间是一种既产生恨又寻找爱的关系;他一生中向往过简单充实的爱情家庭生活,但他却二次悔去婚约,既伤害了别人又伤害了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健康:他41岁就因肺病默默无闻地死在维也纳附近的一家医院里。

作为一个作家,卡夫卡是一个特殊现象:他生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业余作者”,他写了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和数量不多的短篇小说,但他死后不久,却成了震惊世界文坛的现代派文学大师。他成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异化”现象的揭示者。有评论家说:“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到底是生活让他成了一名作家(一个观察者、揭示者)?还是仅仅是那份对写作的执着痴迷让他过上了那种生活?人们自然会倾向于前者,因为那是成就一名伟大作家的规律。后者却是不可思异的。但在卡夫卡那里,事实确实如此:他过着一种为写作而设的生活。为了写作他给生活设置了重重障碍:他与家人疏远,夸大与父亲的分歧;他一生向往家庭生活,却一次次在婚姻面前退却……

在学生时代,卡夫卡是一个勤奋好学,文静内向的学生。同学老师都很赏识他,但他自己看不到这一点。他曾多次记录自己的一个梦:他梦见老师们聚集开会,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事件――他这个最笨而无能的学生,竟溜进了高年级……这个恐怖的梦在卡夫卡那里有着一种寓言式的象征意味:卡夫卡一生都处在一种“引起了公众的注意”的恐惧之中。确实,从中学时代起,卡夫卡就对公众关闭了自己心灵的大门。他的心灵与外界就象隔着一个单向玻璃,他从里面偷窥着外面的世界,却牢牢地守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生活模式贯穿了他的一生。但卡夫卡决不是一个怪癖、颓废的人,他恭谦、友善,有着明晰清澈的心智,正象在《乡村婚事的准备》中写的那样,他放出自己的“躯壳”去应付外面的世界,另一个自己却在内心里不断地寻探、寻探……他执着地探索着、恐惧着,并形成光彩熠熠的文字。这是一个谜:他不是因生活的磨砺而被榨出文字,他为了榨出文字而断破坏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在恐惧的危险边缘――“我害怕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因为这样做会引起上帝对我的注意。”

卡夫卡与父亲的关系是心理学界的一个谜。父亲是一个精明、奸诈的商人,他脾气暴燥,对子女严厉,这对卡夫卡怯懦、内向的性格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卡夫卡无疑把父亲对他的威压夸大到了一种象征的高度。在《判决》这篇小说中,卡夫卡自称对自己与父亲的关系进行了一次“清算”。小说中,父亲毫无道理地控制了儿子的一切,最后竟判决儿子投河自尽,儿子竟毫无反抗地服从了判决。这篇小说的象征意味是非常丰厚的,但在卡夫卡那里,那是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象征?其实,卡夫卡非常敬佩强壮有力的人,但他又止于敬佩、羡慕,因为那样的品质是与一个写作者相违背的。卡夫卡一生都在谴责自己成为了一个写作者,但他“不可能也不想成为其它的人”。也许他的这一生活原则可以让我们窥到他对父亲又恨又爱的原因。
在给好友马克斯-勃洛特的一封信中,卡夫卡写了这样一段话:

一天下午,我睡了一会儿午觉,当我醒来时,听到妈妈在阳台上同楼下一个人说话,她问楼下的人:“你在干啥呢?”楼下,花丛中站着一个妇女,她回答说:“我在这里吃点心呢!”人们是这样有条有理地安排日子,这样自信地过日子,对此,我真是佩服。

一个平常生活中平常不过的情景,却如此让他心醉神迷,他对正常的日常生活的向往之情,让人为之动容。可他却觉得这种生活对他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要的是那种为写作而设的生活。在他那里,甚至婚姻生活都是不可能的。

卡夫卡一生没有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一连串的幸福、绝望,自我咀咒和自我折磨。1912年秋天,他认识了费丽丝,一个虽不十分漂亮,却“散发出纯女性气息”的姑娘。1913年,他开始考虑向她求婚,他曾说过:“一个男人达到的最高成就,就是结婚、成家、生子。”但与此同时,他又陷入了对婚姻的恐惧之中,他在日记是草拟了七条“结婚-不结婚”的得失比较表;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不顾一切地得到孤寂,”“我要不顾一切地同所有事情、所有人断绝关系。”就是这样,在对婚姻的追求与逃避中,他的第一次订婚在1914年失败了。他给费丽丝的父亲写信解释道:“我缺少一切过家庭生活所必备的才能和条件。”事实上,卡夫卡已陷入自我禁锢的内省生活,他无法与写作割离。正是在订婚失败的痛苦中,他写下了一批短篇小说,并开始了长篇小说《审判》的写作,痛苦与写作相互救黩了。1917年,卡夫卡与费丽丝第二次订婚,订婚后一个月,卡夫卡喀血了,医生告知他罹患了肺结核,这消息再一次让卡夫卡找到了毁去婚约的借口。费丽丝有足够的勇气嫁给一个德国商人,而卡夫卡则任由自己走向死亡。

卡夫卡生前发表的作品并不多,其实,他的文字中能称为“作品”的也仅是一小半,除了三部长篇(都没完成),不多的几个完整的短篇,卡夫卡留下了大量的日记、书信、随想、寓言、格言……由此我们看出,卡夫卡的创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他是在不停地挖掘自己,这种挖掘甚至是残酷的,他把自己挖得遍体鳞伤、鲜血淋漓。当我们朎视着他的肖像时,我们不但怀着崇敬,我们还怀着深深的同情,他不但是我们导师,他也是我们受苦的兄弟!

读卡夫卡的文章使人绝望,他描写了许多古怪离奇的事情,恐怕内向的说法太轻,如果有地狱文学的话,那么卡夫卡的长短篇文章当入选.尽管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但不代表将接受他的想法.
PS.他的文章历来评价众多,褒义少于贬义.

他的文章也总是莫名其妙```或许是受性格的影响

应该是的。
哪个性格开朗的人会想象自己变成一只恶心的大甲虫?还描写的那么细致,确实是心态不大健全。

我认为是的,因为郁郁不得志,作品得不到世人的认可,他甚至要求友人在其死后将自己的作品扔进火炉,烧个干净。索性的是他的朋友并没有这么做,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看到他的作品了。
但是贫困和失败的恋情让其死的很孤独,生前的确很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