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桂林高铁时刻表:求氧的发现史\特性\及所有有关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03:44:21



oxygen

English

元素名称:氧

元素原子量:16.00

元素类型:非金属

发现人:舍勒、普利斯特里 发现年代:1773至1774年

发现过程:

1774年,英国的普利斯特里,在玻璃容器中加热氧化汞而得;1773年,瑞典的舍勒分解硝酸盐和利用浓硫酸与二氧化锰作用亦制得氧。

元素描述:

通常条件下呈无色、无臭和无味的气体。密度1.429克/升,1.419克/厘米3(液),1.426克/厘米3(固)。熔点-218.4℃,沸点-182.962℃,化合价2。电离能为13.618电子伏特。除惰性气体外的所有化学元素都能同氧形成化合物。大多数元素在含氧的气氛中加热时可生成氧化物。有许多元素可形成一种以上的氧化物。氧分子在低温下可形成水合晶体O2.H2O和O2.2H2O,后者较不稳定。氧气在空气中的溶解度是:4.89毫升/100毫升水(0℃),是水中生命体的基础。氧在地壳中丰度占第一位。干燥空气中含有20.946%体积的氧;水有88.81%重量的氧组成。除了16O外,还有17O和18O同位素。

元素来源:

实验室制氧可在玻璃容器中加热氧化汞或分解硝酸盐和利用浓硫酸与二氧化锰作用亦制得氧。还可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加热制取。大规模地生产氧使用空气的液化和分馏来进行的,少量氧也可有电解水制造。

元素用途:

氧被大量用于熔炼、精炼、焊接、切割和表面处理等冶金过程中;液体氧是一种制冷剂,也是高能燃料氧化剂。它和锯屑、煤粉的混合物叫液氧炸药,是一种比较好的爆炸材料,氧与水蒸气相混,可用来代替空气吹入煤气气化炉内,能得到较高热值的煤气。液体氧也可作火箭推进剂;氧气是许多生物过程的基本成分,因此氧也就成了担负空间任何任务是需要大量装载的必需品之一。医疗上用氧气疗法,医治肺炎、煤气中毒等缺氧症。石料和玻璃产品的开采、生产和创造均需要大量的氧。

元素辅助资料:

氧气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氧化合物,例如硝酸钾、氧化汞等在加热后都会放出氧气。氧是所有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大的。这些都说明,氧气很早就可能被人们取得。但由于氧气是在平常状态下以气体状况存在,和可接触到的、可见的固体、液体不同,使人们单纯用直觉观察,是不能认清它的。

从16世纪开始,在西欧,不少研究者们对加热含氧化合物获得的气体,对空气在物质燃烧和动物呼吸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初期的科学的化学实验,从而才发现了氧气。也就是在人们正确认识到燃烧现象,发现氧气后,才彻底推翻了燃素说。

拉瓦锡通过实验确定了空气中促进物质燃烧的气体物质是一种元素,称它为oxygène(法文,英文为oxygen)。这一词来自希腊文oxys(酸)和gene(产、生、源),即“酸之源”的意思。空气中的另一部分称为azote,来自希腊文a(没有)和zoe(生命),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意思。

“oxygen”,我们今天称为氧。它的拉丁名称是oxygenium,元素符号为O。

所附图片为液态氧,淡蓝色

原子序数:8

元素符号:O

元素中文名称:氧

元素英文名称:Oxygen

相对原子质量:16.00

核内质子数:8

核外电子数:8

核电核数:8

质子质量:1.3384E-26

质子相对质量:8.056

所属周期:2

所属族数:VIA

摩尔质量:16

氢化物:H2O

密度:0.00143

熔点:-218.4

沸点:-183.0

外围电子排布:2s2 2p4

核外电子排布:2,6

颜色和状态:无色气体

原子半径:0.074

常见化合价:-2,-1

发现人:舍勒、普利斯特里、拉瓦锡

发现时间和地点:1774 英格兰/瑞典

元素来源: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空气中,按体积计,空气含氧达21%,并以化合状态存在于水

元素用途:氧在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中用途很广,也是人和动、植物呼吸所必需的气体

工业制法:分馏液态空气

实验室制法:电解水,加热氯酸钾(KClO3)二氧化锰(MnO2)作催化剂。

其他化合物:Na2O-氧化钠 H2O2-过氧化氢

扩展介绍:氧化锌:一种非结晶的白色或淡黄色粉末,ZnO,在合成橡胶、塑料制造、及药品和化妆品中用作颜料

氧的物理化学资料

总体特性

名称, 符号, 序号 氧、O、8

系列 非金属

族, 周期, 元素分区 16族(VA), 2, p

密度、硬度 1.429 kg/m3(273K)、NA

颜色和外表 无色

大气含量 21 %

地壳含量 49.4 %

原子属性

原子量 15.9994 原子量单位

原子半径 (计算值) 60(48)pm

共价半径 73 pm

范德华半径 152 pm

价电子排布 [氦]2s22p4

电子在每能级的排布 2,6

氧化价(氧化物) -2,-1(中性)

晶体结构 正方体

物理属性

物质状态 气态(顺磁性)

熔点 50.35 K(-222.80 °C)

沸点 90.18 K(-182.97 °C)

摩尔体积 17.36×10-6m3/mol

汽化热 3.4099 kJ/mol

熔化热 0.22259 kJ/mol

蒸气压 无数据

声速 317.5 m/s(293.15K)

其他性质

电负性 3.44(鲍林标度)

比热 920 J/(kg·K)

电导率 无数据

热导率 0.02674 W/(m·K)

第一电离能 1313.95 kJ/mol

第二电离能 3388.3 kJ/mol

第三电离能 5300.5 kJ/mol

第四电离能 7469.2 kJ/mol

最稳定的同位素

同位素 丰度 半衰期 衰变模式 衰变能量

MeV 衰变产物

16O 99.762 % 稳定

17O 0.038 % 稳定

18O 0.2 % 稳定

在没有特别注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是

国际标准基准单位单位和标准气温和气压



yǎng

一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8,主要是两价,一般是无色无嗅无味不可燃的双原子气体,稍溶于水,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空气中,按体积计,空气含氧达21%,并以化合状态存在于水、大多数普通岩石、矿物(例如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以及多种多样的有机化合物(例如醇、酸、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oxygen]――元素符号O

1.氧

oxygen English

元素名称:氧

元素原子量:16.00

元素类型:非金属

发现人:舍勒、普利斯特里 发现年代:1773至1774年

发现过程:

1774年,英国的普利斯特里,在玻璃容器中加热氧化汞而得;1773年,瑞典的舍勒分解硝酸盐和利用浓硫酸与二氧化锰作用亦制得氧。

元素描述:

通常条件下呈无色、无臭和无味的气体。密度1.429克/升,1.419克/厘米3(液),1.426克/厘米3(固)。熔点-218.4℃,沸点-182.962℃,化合价2。电离能为13.618电子伏特。除惰性气体外的所有化学元素都能同氧形成化合物。大多数元素在含氧的气氛中加热时可生成氧化物。有许多元素可形成一种以上的氧化物。氧分子在低温下可形成水合晶体O2.H2O和O2.2H2O,后者较不稳定。氧气在空气中的溶解度是:4.89毫升/100毫升水(0℃),是水中生命体的基础。氧在地壳中丰度占第一位。干燥空气中含有20.946%体积的氧;水有88.81%重量的氧组成。除了16O外,还有17O和18O同位素。

元素来源:

实验室制氧可在玻璃容器中加热氧化汞或分解硝酸盐和利用浓硫酸与二氧化锰作用亦制得氧。还可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加热制取。大规模地生产氧使用空气的液化和分馏来进行的,少量氧也可有电解水制造。

元素用途:

氧被大量用于熔炼、精炼、焊接、切割和表面处理等冶金过程中;液体氧是一种制冷剂,也是高能燃料氧化剂。它和锯屑、煤粉的混合物叫液氧炸药,是一种比较好的爆炸材料,氧与水蒸气相混,可用来代替空气吹入煤气气化炉内,能得到较高热值的煤气。液体氧也可作火箭推进剂;氧气是许多生物过程的基本成分,因此氧也就成了担负空间任何任务是需要大量装载的必需品之一。医疗上用氧气疗法,医治肺炎、煤气中毒等缺氧症。石料和玻璃产品的开采、生产和创造均需要大量的氧。

元素辅助资料:

氧气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氧化合物,例如硝酸钾、氧化汞等在加热后都会放出氧气。氧是所有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大的。这些都说明,氧气很早就可能被人们取得。但由于氧气是在平常状态下以气体状况存在,和可接触到的、可见的固体、液体不同,使人们单纯用直觉观察,是不能认清它的。

从16世纪开始,在西欧,不少研究者们对加热含氧化合物获得的气体,对空气在物质燃烧和动物呼吸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初期的科学的化学实验,从而才发现了氧气。也就是在人们正确认识到燃烧现象,发现氧气后,才彻底推翻了燃素说。

拉瓦锡通过实验确定了空气中促进物质燃烧的气体物质是一种元素,称它为oxygène(法文,英文为oxygen)。这一词来自希腊文oxys(酸)和gene(产、生、源),即“酸之源”的意思。空气中的另一部分称为azote,来自希腊文a(没有)和zoe(生命),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意思。

“oxygen”,我们今天称为氧。它的拉丁名称是oxygenium,元素符号为O。

所附图片为液态氧,淡蓝色

原子序数:8

元素符号:O

元素中文名称:氧

元素英文名称:Oxygen

相对原子质量:16.00

核内质子数:8

核外电子数:8

核电核数:8

质子质量:1.3384E-26

质子相对质量:8.056

所属周期:2

所属族数:VIA

摩尔质量:16

氢化物:H2O

密度:0.00143

熔点:-218.4

沸点:-183.0

外围电子排布:2s2 2p4

核外电子排布:2,6

颜色和状态:无色气体

原子半径:0.074

常见化合价:-2,-1

发现人:舍勒、普利斯特里、拉瓦锡

发现时间和地点:1774 英格兰/瑞典

元素来源: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空气中,按体积计,空气含氧达21%,并以化合状态存在于水

元素用途:氧在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中用途很广,也是人和动、植物呼吸所必需的气体

工业制法:分馏液态空气

实验室制法:电解水,加热氯酸钾(KClO3)二氧化锰(MnO2)作催化剂。

其他化合物:Na2O-氧化钠 H2O2-过氧化氢

扩展介绍:氧化锌:一种非结晶的白色或淡黄色粉末,ZnO,在合成橡胶、塑料制造、及药品和化妆品中用作颜料

氧的物理化学资料

总体特性

名称, 符号, 序号 氧、O、8

系列 非金属

族, 周期, 元素分区 16族(VA), 2, p

密度、硬度 1.429 kg/m3(273K)、NA

颜色和外表 无色

大气含量 21 %

地壳含量 49.4 %

原子属性

原子量 15.9994 原子量单位

原子半径 (计算值) 60(48)pm

共价半径 73 pm

范德华半径 152 pm

价电子排布 [氦]2s22p4

电子在每能级的排布 2,6

氧化价(氧化物) -2,-1(中性)

晶体结构 正方体

物理属性

物质状态 气态(顺磁性)

熔点 50.35 K(-222.80 °C)

沸点 90.18 K(-182.97 °C)

摩尔体积 17.36×10-6m3/mol

汽化热 3.4099 kJ/mol

熔化热 0.22259 kJ/mol

蒸气压 无数据

声速 317.5 m/s(293.15K)

其他性质

电负性 3.44(鲍林标度)

比热 920 J/(kg·K)

电导率 无数据

热导率 0.02674 W/(m·K)

第一电离能 1313.95 kJ/mol

第二电离能 3388.3 kJ/mol

第三电离能 5300.5 kJ/mol

第四电离能 7469.2 kJ/mol

最稳定的同位素

同位素 丰度 半衰期 衰变模式 衰变能量

MeV 衰变产物

16O 99.762 % 稳定

17O 0.038 % 稳定

18O 0.2 % 稳定

在没有特别注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是

国际标准基准单位单位和标准气温和气压



yǎng

一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8,主要是两价,一般是无色无嗅无味不可燃的双原子气体,稍溶于水,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空气中,按体积计,空气含氧达21%,并以化合状态存在于水、大多数普通岩石、矿物(例如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以及多种多样的有机化合物(例如醇、酸、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oxygen]――元素符号O
回答者:xlhpkd - 魔法师 五级 8-27 15:46

罗蒙诺索夫在解释开口瓶中加热金属,结果重量增加的现象时说:“那是因为不断地在热金属表面流动着的空气微粒,会同灼热的金属相化合,因而增加了它的重量。”

“空气微粒,究竟怎样和金属化合呢?空气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当时,氧气还没有发现,人们对于这些问题,还不十分清楚。虽然波义耳的热素学说被推翻了,但是,要想再推翻斯塔尔的“燃素”学说,还必须彻底揭开燃烧的秘密,必须解决空气在燃烧过程中究竟担任了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

实际上,燃烧就是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气激烈化合而放出光和热的过程。氧气的发现,成了揭开燃烧之谜必不可缺的前提。

据考证,中国学者马和(译音)在公元八世纪(唐朝)时,已经对氧气作了深入的研究,他在《平龙认》一书里,记载了氧的制取和燃烧原理。在欧洲,人们以为氧气是瑞典化学家舍勒在1772年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各自独立发现的。[9]

普利斯特列是英国的牧师,他写过许多关于宗教和传教的书籍,但是他也很爱自然科学,特别是喜欢化学。他出生于一个裁缝的家里,很贫苦,当他7岁时,母亲便死了。普利斯特列是一个很文静的人,身体瘦弱,但学习很勤奋。小时候,他跟一个牧师学拉丁文和希腊文,到了16岁的时候,又自学法文、意大利文和德文。后来,他做了牧师,并兼任一个学校的校长。

有一次,普利斯特列偶然遇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向他讲述了自然科学方面许多有趣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他。从此,普利斯特列开始对自然科学发生兴趣。他常常在空闲的时候,做着各种化学实验。特别是1772年以后,他在英国舍尔伯恩伯爵的图书馆里工作,阅读了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更加爱上了化学。

1771年8月17日,普利斯特列在一个密闭的瓶子里,放进一支点着了的蜡烛。蜡烛很快就熄灭了。接着,他又往瓶里放进一束带着绿叶的薄荷枝。到了8月27日,他重新再往瓶里放进一支点燃了的蜡烛,蜡烛竟能够燃烧。

于是,普利斯特列又做了另一个实验:在两个密闭的瓶子里,都插进点燃了的蜡烛,到它熄灭之后,在一个瓶里放进薄荷枝,而另一个瓶子里什么也不放。经过几天,当他再把点燃了的蜡烛插进去时,插进放了薄荷枝的瓶里的蜡烛继续燃烧着,而在另一个没有放薄荷枝的瓶里,蜡烛刚一伸进去,立即熄灭了。[10]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普利斯特列对这个奇怪的现象很感兴趣。于是,他便开始钻研这个问题。

1774年8月1日,是普利斯特列难忘的日子,对于世界化学史说来,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普利斯特列在自己的实验记录里,记述了一件重大的发现,现在把他的原文引述在下面:

“我在找到了一块凸透镜之后,便非常快乐地去进行我的实验了。

如果把各种不同的东西放在一只充满水银的瓶里,再把那瓶子倒放在水银糟中,用凸透镜,使太阳的热集中到那物体上,我不知道会得到些什么样的结果。在做了许多实验后,我想拿三仙丹[11]来做做看。我非常快乐地看到,当我用凸透镜照射之后,三仙丹竟而产生许多气体。”

这是些什么古怪的气体呢?

普利斯特列接着写道:“当我获得了比所用的三仙丹的体积大三四倍的气体之后,我便取出了一些气体,倒进一些水,看见这气体并不溶解于水。但是,使我更奇怪得说不出来的事,是当我把一支蜡烛放到这种气体中燃烧的时候,蜡烛竟而发出一种非常亮的火焰。这种奇怪的现象,我真是完全不知道该怎样解释才好。”

除了对这种新发现的气体作燃烧实验外,普利斯特列还把一头小老鼠放到充满这种气体的瓶子里。小老鼠在瓶子里却显得挺快活,挺自在!

“老鼠既然在这气体里能舒舒服服地生活,我自己也要亲自来试试看!”普利斯特列接着写道:“我用玻璃管从一个大瓶里吸进这种气体到肺中,我竟觉得十分愉快。我的肺部在当时的感觉,好象和平常呼吸空气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我自从吸进这气体后,觉得经过好久,身心还是十分轻快舒畅。唉,又有谁知道,这种气体在将来会不会变成时髦的奢侈品呢?不过,现在世界上享受到这种气体的快乐的,只有两头老鼠和我自己!”

这种气体究竟是什么呢?

本来,普利斯特列已经知道了这种气体的几个最重要的性质,如果他再仔细地加以分析、研究,是不难揭开谜底的。可惜!普利斯特列和舍勒一样,受燃素学说的影响太深,已经成了一个十分固执的燃素论者,犹如被戴上了有色眼镜,竟把树上红艳的苹果看成是跟树叶一样的颜色。

普利斯特列从燃素学说观点出发,错误地进行“解释”:他认为燃烧就是燃素从燃烧物中跑出来的过程。从三仙丹加热得到的新气体,既然能够帮助蜡烛燃烧得更旺,射出炫目的光芒,那么,这一定是由于这种气体本身没有燃素,这才特别喜欢从会燃烧的物体中去吸取燃素。这样,普利斯特列就断言:“这种新气体所以具有那样的特性,显然是因为它完全没有燃素,因而要贪婪地从燃烧物里去吸取燃素。”

因此,普利斯特列把自己新发现的气体,命名为“失燃素的空气”——这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氧气”。

恩格斯深刻地指出:“普利斯特列和舍勒析出了氧气,但不知道他们所析出的是什么。他们为‘既有的’燃素说‘范畴所束缚’。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说观点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在他们手中没有能结出果实。”[12]恩格斯还指出,“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行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普利斯特列)。”[13]

知识就是力量。可是,错误的“理论”就象一个坏了的指南针,它不仅不能给人以力量,相反地还会使人失去综合、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掉进错误的泥坑。普利斯特列正是因为受了燃素学说的影响,以至铸成大错。不但如此,他到了晚年,变得越发固执了。

罗蒙诺索夫在解释开口瓶中加热金属,结果重量增加的现象时说:“那是因为不断地在热金属表面流动着的空气微粒,会同灼热的金属相化合,因而增加了它的重量。”

“空气微粒,究竟怎样和金属化合呢?空气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当时,氧气还没有发现,人们对于这些问题,还不十分清楚。虽然波义耳的热素学说被推翻了,但是,要想再推翻斯塔尔的“燃素”学说,还必须彻底揭开燃烧的秘密,必须解决空气在燃烧过程中究竟担任了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

实际上,燃烧就是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气激烈化合而放出光和热的过程。氧气的发现,成了揭开燃烧之谜必不可缺的前提。

据考证,中国学者马和(译音)在公元八世纪(唐朝)时,已经对氧气作了深入的研究,他在《平龙认》一书里,记载了氧的制取和燃烧原理。在欧洲,人们以为氧气是瑞典化学家舍勒在1772年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各自独立发现的。[9]

普利斯特列是英国的牧师,他写过许多关于宗教和传教的书籍,但是他也很爱自然科学,特别是喜欢化学。他出生于一个裁缝的家里,很贫苦,当他7岁时,母亲便死了。普利斯特列是一个很文静的人,身体瘦弱,但学习很勤奋。小时候,他跟一个牧师学拉丁文和希腊文,到了16岁的时候,又自学法文、意大利文和德文。后来,他做了牧师,并兼任一个学校的校长。

有一次,普利斯特列偶然遇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向他讲述了自然科学方面许多有趣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他。从此,普利斯特列开始对自然科学发生兴趣。他常常在空闲的时候,做着各种化学实验。特别是1772年以后,他在英国舍尔伯恩伯爵的图书馆里工作,阅读了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更加爱上了化学。

1771年8月17日,普利斯特列在一个密闭的瓶子里,放进一支点着了的蜡烛。蜡烛很快就熄灭了。接着,他又往瓶里放进一束带着绿叶的薄荷枝。到了8月27日,他重新再往瓶里放进一支点燃了的蜡烛,蜡烛竟能够燃烧。

于是,普利斯特列又做了另一个实验:在两个密闭的瓶子里,都插进点燃了的蜡烛,到它熄灭之后,在一个瓶里放进薄荷枝,而另一个瓶子里什么也不放。经过几天,当他再把点燃了的蜡烛插进去时,插进放了薄荷枝的瓶里的蜡烛继续燃烧着,而在另一个没有放薄荷枝的瓶里,蜡烛刚一伸进去,立即熄灭了。[10]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普利斯特列对这个奇怪的现象很感兴趣。于是,他便开始钻研这个问题。

1774年8月1日,是普利斯特列难忘的日子,对于世界化学史说来,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普利斯特列在自己的实验记录里,记述了一件重大的发现,现在把他的原文引述在下面:

“我在找到了一块凸透镜之后,便非常快乐地去进行我的实验了。

如果把各种不同的东西放在一只充满水银的瓶里,再把那瓶子倒放在水银糟中,用凸透镜,使太阳的热集中到那物体上,我不知道会得到些什么样的结果。在做了许多实验后,我想拿三仙丹[11]来做做看。我非常快乐地看到,当我用凸透镜照射之后,三仙丹竟而产生许多气体。”

这是些什么古怪的气体呢?

普利斯特列接着写道:“当我获得了比所用的三仙丹的体积大三四倍的气体之后,我便取出了一些气体,倒进一些水,看见这气体并不溶解于水。但是,使我更奇怪得说不出来的事,是当我把一支蜡烛放到这种气体中燃烧的时候,蜡烛竟而发出一种非常亮的火焰。这种奇怪的现象,我真是完全不知道该怎样解释才好。”

除了对这种新发现的气体作燃烧实验外,普利斯特列还把一头小老鼠放到充满这种气体的瓶子里。小老鼠在瓶子里却显得挺快活,挺自在!

“老鼠既然在这气体里能舒舒服服地生活,我自己也要亲自来试试看!”普利斯特列接着写道:“我用玻璃管从一个大瓶里吸进这种气体到肺中,我竟觉得十分愉快。我的肺部在当时的感觉,好象和平常呼吸空气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我自从吸进这气体后,觉得经过好久,身心还是十分轻快舒畅。唉,又有谁知道,这种气体在将来会不会变成时髦的奢侈品呢?不过,现在世界上享受到这种气体的快乐的,只有两头老鼠和我自己!”

这种气体究竟是什么呢?

本来,普利斯特列已经知道了这种气体的几个最重要的性质,如果他再仔细地加以分析、研究,是不难揭开谜底的。可惜!普利斯特列和舍勒一样,受燃素学说的影响太深,已经成了一个十分固执的燃素论者,犹如被戴上了有色眼镜,竟把树上红艳的苹果看成是跟树叶一样的颜色。

普利斯特列从燃素学说观点出发,错误地进行“解释”:他认为燃烧就是燃素从燃烧物中跑出来的过程。从三仙丹加热得到的新气体,既然能够帮助蜡烛燃烧得更旺,射出炫目的光芒,那么,这一定是由于这种气体本身没有燃素,这才特别喜欢从会燃烧的物体中去吸取燃素。这样,普利斯特列就断言:“这种新气体所以具有那样的特性,显然是因为它完全没有燃素,因而要贪婪地从燃烧物里去吸取燃素。”

因此,普利斯特列把自己新发现的气体,命名为“失燃素的空气”——这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氧气”。

恩格斯深刻地指出:“普利斯特列和舍勒析出了氧气,但不知道他们所析出的是什么。他们为‘既有的’燃素说‘范畴所束缚’。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说观点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在他们手中没有能结出果实。”[12]恩格斯还指出,“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行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普利斯特列)。”[13]

知识就是力量。可是,错误的“理论”就象一个坏了的指南针,它不仅不能给人以力量,相反地还会使人失去综合、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掉进错误的泥坑。普利斯特列正是因为受了燃素学说的影响,以至铸成大错。不但如此,他到了晚年,变得越发固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