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桂林山水作文400:老师叫我准备红军长征中的小故事谁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21:49:46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在老将军廖鼎琳朴素的家中,听他一连三个多小时细说当年的战斗故事。

长征中在炮兵营当警卫员的廖鼎琳打仗不多,却见证了一次次战斗的惨烈。“湘江战斗那个惨啊,清水河流成红水河。”后来,从党史资料中廖鼎琳知道了关于那场战斗的数字——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时候,湘江战役纪念碑前,伫立着一位身着灰布中山装、眼圈潮红的老人。“当地的电视台正在那里拍摄,发现了父亲,猜他可能是个老红军,想要采访。”那次陪同廖鼎琳回江西的女儿回忆道,“父亲摆摆手,没有接受采访,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开。”

“那个时候装备比红军初创时期要好一些!”廖鼎琳说,第一次反“围剿”的时候,用的都是土炮,有种“松树炮”是把松树干挖空装上火药和石砂制成的。打完仗不能撤,还要捡子弹壳,捡回去填药再用,不过“填的药不好使,打不了多远”。战士的子弹袋里大部分是空子弹,“只有几发是真的”。但湘江之战时我们的装备与敌人相比还是相距太大啊!

“一天中不是打仗就是走路。”廖鼎琳当警卫员少吃了一些苦——被子可以放在首长的马背上,上山走累了还可以拉着马尾巴走。但他还是掉了一回队。那是在过了金沙江后不久,“不知啥病,吃不下东西,还拉肚子”。身后的收容队不断打枪警示: “敌人来了,快跑!”在战友小马的搀扶下,廖鼎琳鼓励自己向前走、不要停下。

强渡大渡河,廖鼎琳所在的炮兵营立下了大功。红1团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进行强渡的同时,岸上轻重武器火力掩护,炮兵营营长赵章成操纵迫击炮,弹弹击中对岸敌人碉堡。营长因此得到了“神炮手”的美名。

一军团是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你们比后面的部队苦吧?”记者问道。老人说:“这个你们就不知道了,走在前面的部队粮食吃完了还能挖野菜,后面的部队连野菜都难找啊!”

廖鼎琳说,过草地红军战士都饱尝了饥饿的滋味。刚进入藏区的时候,还能搞到牛羊,大块大块的肉放在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大桶锅里煮,虽然“没有盐、没味道”,也不失为难得的大餐。草地里就没那么幸福了,那时青稞只有八九分成熟,部队要求每个人背一捆柴火和7天的干粮。“开始一两天,烧开水煮青稞吃。后来没柴火了就吃生的,到最后,生的青稞也没有了,就吃点野葱野蒜充饥。”廖鼎琳说,当他们到达班佑后看到零零星星的“牛屎房子”,激动得欢呼起来——有人家的地方,就有希望筹到粮食了。

部队到达陕北,廖鼎琳进入抗大学习军事、文化,随后走上了抗日前线。长征路上懵懵懂懂的小战士,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你自己找找看.

例如,“金色的鱼钩”。详细资料请看五六年级的教科书。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在老将军廖鼎琳朴素的家中,听他一连三个多小时细说当年的战斗故事。

长征中在炮兵营当警卫员的廖鼎琳打仗不多,却见证了一次次战斗的惨烈。“湘江战斗那个惨啊,清水河流成红水河。”后来,从党史资料中廖鼎琳知道了关于那场战斗的数字——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时候,湘江战役纪念碑前,伫立着一位身着灰布中山装、眼圈潮红的老人。“当地的电视台正在那里拍摄,发现了父亲,猜他可能是个老红军,想要采访。”那次陪同廖鼎琳回江西的女儿回忆道,“父亲摆摆手,没有接受采访,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开。”

“那个时候装备比红军初创时期要好一些!”廖鼎琳说,第一次反“围剿”的时候,用的都是土炮,有种“松树炮”是把松树干挖空装上火药和石砂制成的。打完仗不能撤,还要捡子弹壳,捡回去填药再用,不过“填的药不好使,打不了多远”。战士的子弹袋里大部分是空子弹,“只有几发是真的”。但湘江之战时我们的装备与敌人相比还是相距太大啊!

“一天中不是打仗就是走路。”廖鼎琳当警卫员少吃了一些苦——被子可以放在首长的马背上,上山走累了还可以拉着马尾巴走。但他还是掉了一回队。那是在过了金沙江后不久,“不知啥病,吃不下东西,还拉肚子”。身后的收容队不断打枪警示: “敌人来了,快跑!”在战友小马的搀扶下,廖鼎琳鼓励自己向前走、不要停下。

强渡大渡河,廖鼎琳所在的炮兵营立下了大功。红1团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进行强渡的同时,岸上轻重武器火力掩护,炮兵营营长赵章成操纵迫击炮,弹弹击中对岸敌人碉堡。营长因此得到了“神炮手”的美名。

一军团是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你们比后面的部队苦吧?”记者问道。老人说:“这个你们就不知道了,走在前面的部队粮食吃完了还能挖野菜,后面的部队连野菜都难找啊!”

廖鼎琳说,过草地红军战士都饱尝了饥饿的滋味。刚进入藏区的时候,还能搞到牛羊,大块大块的肉放在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大桶锅里煮,虽然“没有盐、没味道”,也不失为难得的大餐。草地里就没那么幸福了,那时青稞只有八九分成熟,部队要求每个人背一捆柴火和7天的干粮。“开始一两天,烧开水煮青稞吃。后来没柴火了就吃生的,到最后,生的青稞也没有了,就吃点野葱野蒜充饥。”廖鼎琳说,当他们到达班佑后看到零零星星的“牛屎房子”,激动得欢呼起来——有人家的地方,就有希望筹到粮食了。

部队到达陕北,廖鼎琳进入抗大学习军事、文化,随后走上了抗日前线。长征路上懵懵懂懂的小战士,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旧社会的广大农民,饱受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挣扎在死亡线上。红军打击土豪劣绅,为贫苦农民求解放,因而得到他们的真诚拥护。
岩山乡沙坊院子有个土豪叫付升庭,长有一脸麻子,为人专横残忍,欺压穷人,群众都叫他升麻子。他的五个儿子个个凶残如虎,群众称他们是“五老虎”。1931年,升庭麻子准备修新屋,找来新化方师傅给他烧砖瓦。可怜方师傅辛辛苦苦一场,不但未得分文工钱,还要倒贴伙食。一气之下他推倒砖瓦垛子,满腹怨恨回新化去了。1935年,他参加了红军。12月19日,部队在岩山宿营,他
把当年在付家的遭遇和当地农民受付家欺压的情况,向部队首长做了汇报,首长同意他带三名战士去找升麻子算帐。他们操小路走到沙坊院子,把正准备逃跑的升庭麻子抓住。附近群众听说红军抓住了作恶多端的升麻子,喜得奔走相告,纷纷向红军首长揭发升麻于的罪恶。首长派出一位战士领着贫苦农民到升麻子家里,打开了付家的粮仓,把粮食分给了群众。第二天红军离开岩山时,把升麻子
押到绥宁县李熙桥处决。
红军第六军团在石江处决了一贯包揽诉讼、敲榨勒索的王文祥;镇压了高沙镇街上被称为“三王五霸”之一的大恶霸、土匪袁宽:将石背乡的土豪财主尹成哉、花园乡罪大恶极的邓星芳、拒绝给红军派粮的反动保长邓陈卓三人,押到绥宁县武阳处决。广大群众拍手称快,感谢红军为自己伸了冤,讨还了血泪债。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简陋地图指引近万红军过草地

首次展出的“草地设营地图”,没有比例尺,没有地名标注,没有道路指示。地图是红军自1936年7月3日至8月11日,从甘孜县城出发后边走边绘制的。7月5日宿营地“吉瓦沟”,只是一片弯弯曲曲的手绘线条,表示草地地形起伏。地图上惟一可辨别的,是吉瓦沟水流。适合设营的地点,则用一个下面带两三个小点的小圆圈表示。地图上惟一一句提示的文字是“自该地上走十里无术(树)林,行进队伍多带柴烧水”,绘图人员可能觉得说明不清楚,又在“无术林”前加上了“全是草地”几个字。

毛泽东批示保留东征渡船

首次展出的4封关于东渡黄河讨伐阎锡山的渡船问题的信件,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写给杨立三的亲笔信。

毛泽东签发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后,红军原准备冰上渡河。不料,天气提前回暖,冰河融化,负责指挥战役的聂荣臻等临时决定用船渡河。当时,敌军在黄河防线上,筑有高碉、暗堡1000余个,兵力达4个独立旅。毛泽东给杨立三写信,明确提出了要“加造船12只”的要求,并亲自部署了这12只船的使用。顺利渡河后,红军又击溃了敌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歼敌13000多人,俘敌4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4000多支,扩大红军8000余名。

由于渡船对东征的关键作用,毛泽东对这批船只格外有感情,作了“要保存船,又不能让敌人抢去。一定要办到。毛。”的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