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桃花岛旅游要多少钱:茅盾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04:31:33
请问谁有茅盾的简介,请发上来,不用太详细,1、2000个字就行,谢谢!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泼泼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8岁入乌镇小学读书,随后在浙江省立第三中学(在湖州)、第二中学(在嘉兴)以及杭州安定中学就读。1913年中学毕业,考取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预科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0年11月任《小说月报》主编,年底与周作人、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该会在次年成立后,以《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在新文学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1年在上海参与建党的筹备工作,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1923年曾在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任教。国共合作实现以后,以左派国民党员的身份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任秘书。1926年底到武汉,先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在五四运动至大革命期间,他的文学活动主要是从事文艺评论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1925年发表的《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新文艺的性质,特点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他受到通缉。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思想一度比较苦闷和悲观,这时期写的《幻灭》、《动摇》、《追求》(即《蚀》三部曲)等小说反映了这种思想状况。1928年夏到日本,与党失去组织联系,但仍继续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创作了长篇小说《虹》。1930年4月回到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曾任“左联”执行书记。此后的一个时期内与鲁迅等人一起,面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坚持不懈地斗争,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名著,成为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收获。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周恩来领导下,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战救亡工作,曾主编《文艺阵地》等杂志。1938年3月,党领导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被选为理事。1938年冬应杜重远之邀,赴新疆学院任敦。1939年春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除任教外,还任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等职。1940年,新疆督办兼省长盛世才逐渐走向反动,茅盾离开新疆,途中曾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赴重庆,在国民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任常委。1941年皖南事变后,赴香港创办《笔读》杂志,任邹韬奋主办的《大众生活》编委,并在《大众生活》上连载长篇小说《腐蚀》。日军占领香港后,辗转赴桂林,创作长篇小说《霜叶红于二月花》。1943年到重庆,创作了剧本《清明前后》及一些短篇小说、杂文等。抗战胜利后,他不顾国民党的压制和迫害,坚持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和内战政策。1946年12月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赴苏访问,1947年4月回国后,写了《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等书,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由于国民党的迫害,他于1947年底离上海赴香港,坚持革命文艺活动,任《小说月刊》编委,并开始在《文汇报》发表长篇小说《锻炼》。1948年底,香港地下党组织安排他与在港民主人士赴东北,北平解放后又转赴北平,在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建国后任文化部部长,并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和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副主席,曾主编《人民文学》和《译文》等杂志,还多次代表中国作家出席有关国际会议,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1981年3月27日因病逝世。临终前要求中共中央在他逝世后追认他为中共党员。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生平著作丰硕,编有《茅盾文集》等。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子夜》出版于1933年,震动了中国文坛,瞿秋白把这一年称为“子夜年”,可见它的影响之大。这部长篇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反动当局镇压和破坏人民的革命运动,帝国主义掮客的活动,中小民族工业被吞并,公债场上惊心动魄的斗法,各色地主的行径,资本家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风云,反映了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风貌。茅盾以《子夜》这部长篇杰作的创作,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蚀》描绘了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动态。《林家铺子》以林老板经营的小店铺的兴衰沉浮为中心,多方面地描写了林老板与整个社会的联系,阐释了林家小店铺的破产是整个工商业共同的前途的重要思想。《春蚕》通过农民老通宝一家人蚕花丰收,而生活却更加困苦的事实,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农民真正的出路,需在丰收之外去寻找。如同《子夜》一样、《林家铺子》和《春蚕》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社会剖析小说。它们长期地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供青少年学习的范文。《林家铺子》和《子夜》还被拍成电影,在中国广大城乡引起强烈反响 。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泼泼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

茅盾先生的名作:

长篇小说:

《子夜》

《蚀》三部曲

《腐蚀》

《虹》

《锻炼》

《霜叶红似二月花》

《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

《多角关系》

短篇小说:

《报施》

《创造》

《春蚕》

《大鼻子的故事》

《林家铺子》

《色盲》

《诗与散文》

《石碣》

《手的故事》

《水藻行》

《小巫》

《烟云》

《有志者》

《自杀》

散文:

《白杨礼赞》

《卖豆腐的哨子》

《人造丝》

《全运会印象》

《车中一瞥》

《鞭炮声中》

《谈月亮》

《雾中偶记》

《大地山河》

关于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而设立的,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644906.html

靠 2000字还不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