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萌妃,邪帝宠妻无度:找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14 03:50:25
哭求一本书!!!!! 小时候在爷爷家看过一本小说 记忆忧新 可惜搬家也找不到了 是一本讲东北打猎的书 写一个小孩跟爷爷学打猎的小说 有谁能告诉我这个小说的名字啊 感激不尽啊 55555555555555555555 哪个好心人能告诉我 记的里面第一章是讲找到鹿角 还有挖人参 打老虎豹子的 最后几章是讲打锣吓老鼠挖洞枪粮食的 谁知道啊!!!谢谢
没人能够搞定么>????
想哭哦

非常感谢啊 真是没办法袄

你记得不清楚,很难找的
以下这个文章应该可以聊解你的烦闷
北大荒趣事(一)北大荒三大怪
我爱北大荒,不但爱那里勤劳淳朴的北大荒人,更爱那里的大自然。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会经常缅怀起在“北大荒”那风风火火的日月:不但有与转业官兵一起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怀念;还有辛酸往事的回想;更有幸福生活的追忆。在与那些经历过战争洗礼、经历过生死考验的老同志们的交往中,他们那些故事性的亲身经历,以及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乐趣,使我永远难以忘怀……每当我与亲朋好友讲起我所知道的转业官兵真实的故事,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关注;每当我说道当年在生产队住区的排水沟中摸鱼捞虾的情节、到深山老林采集木耳、蘑菇或其他山货的场面,都能引起大家无限的兴趣;不但如此,每当说到在丛林和草甸子打猎的趣闻,更会引起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无比向往。确实不能怪罪我们当年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良知,那时刚刚开垦的“北大荒”,还到处是荒山野岭。野鸡、野鸭成群地飞着,多得如同坟冢上空一群群的乌鸦;獐、狍、野鹿成群结队地啃食拓荒者用辛勤劳动换来的金色玉米和响铃的大豆(成熟的大豆);野猪和黑瞎子(狗熊)常进出居民区和田园,时有伤人和毁坏庄稼的事情发生,真到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那时打猎,除了获取野味外,还有很大成分是为了保护庄稼。但是,无论如何那时打猎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我终身难忘的。我编写这篇回忆,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北大荒的美丽与富饶,了解那些默默无闻的北大荒开拓者们的生活。更希望得到在北大荒战斗与生活过的朋友们的支持和指正。 先说说大家都听说的“东北三大怪”吧。那就是“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口叼大烟袋;生个孩子吊起来。”在北大荒时,听一个老猎人是这样对我说的:窗户纸糊在外。是说东北的冬天时间较长,不但天气十分严寒,还经常刮“烟炮”儿。(在北大荒,狂风暴雪交加的天气,常常是能见度很低的,十几米开外的景物就模糊不请了,所以人们把这样天气称之为刮“烟炮”)早年没有玻璃窗时,都是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花格窗上的。如果把窗户纸糊在里面,一旦刮起烟炮儿,风雪交加,要么会把窗纸吹进屋里来,要不然花窗格上就会存有好多的积雪,这积雪又不好扫掉。这花窗格上的雪要是熔化了,窗户纸就完了。而窗户纸糊在外,就不会有上述的事情发生了,风再大,窗户纸都被窗格子挡在外面,不易吹掉,平平的窗纸上也不会存有积雪,所以窗户纸要糊在外面。而目前安装的玻璃窗,也要用纸把窗扇儿之间的缝隙糊起来防风的。晚上气温较低,窗上的玻璃都冻满了冰花,白天太阳一晒,屋里再生火做饭和人的活动,气温必然升高,玻璃上的冰霜就会熔化成水。窗户纸如要糊在屋内,熔化的冰水就会把纸泡烂,所以窗户纸也得糊在外面……至于大姑娘口叼大烟袋,就更容易理解了。以前,冬天里农民没活干,在家呆着不出门,就叫“猫儿冬”了。长时间没什么事儿干,非常烦闷,人们就经常相互串门儿。热炕上一坐,就一边唠闲课儿一边抽烟解闷儿呗。满屋子的烟雾,使孩子们也都习惯了烟的气味了。再者说,那时也没什么玩具可以哄孩子玩,就常用烟袋锅子哄孩子,叫孩子们抽烟玩。因此,别说是小子们都会抽烟,姑娘们也学会了口叼大烟袋呗……生个孩子吊起来。是说放小孩的悠车儿不落地,而是挂在顶棚上,悠车儿离炕面或地面有一尺左右高。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东北农村,人们住得都是草房子土炕的,没办法防范又多、又大的耗子。已经有很多起大耗子咬伤婴儿的事发生过。(他这话说得可是真实,要不是我们农场电话台台长的孩子就是被大耗子咬伤了脸,到现在脸上还留着伤疤,我才不会相信呢。)这足以说明早期生活在东北的人们为了婴儿的安全,就想出把孩子的悠车儿吊起来的办法了。二是,婴儿常尿炕,把婴儿放到炕上,怕会把土炕的炕面泡坏呢……关于“棒打瘴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北大荒趣事(二) 北大荒“三多” 我所在的农场,紧挨着电影“北大荒人”所叙述的“燕窝岛”。其实那部影片很多场面就是在我们农场拍摄的。六十年代那里是农场的初建期,自然景观就是大片的山林和草甸子正在不断地被开垦着,直到七十年代中期那里还有好多原始的山林和草甸子、沼泽没被开垦,野生资源依然很丰富。人们所说的北大荒的“三多”就是说狍子、野鸡、和鱼都非常的多。“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民谣把当时丰富的野生资源描写得活灵活现。为了欣赏北大荒的富有,我和有些知青一样,也千方百计地托人买了猎枪。每当节假日,我们就荷枪实弹地搜索着山林,徜徉在荆棘丛生的大草甸子里。我们追踪狍子、猎取野鸡野鸭、伏击黑瞎子……身体越炼越壮,胆子越炼越大。不但为餐桌上提供了野味,还亲眼目睹了很多大自然的奇趣。但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结识了一位老猎人。从他那里不但学习了不少的打猎的知识,更听到了很多显为人知的趣事。就说“棒打獐子”吧,我原以为獐子多,什么人都能用棒子打得着呢。可是这么多年也没听说有谁用棒子打着过獐子。与老猎人说起此事,他才笑着告诉我:“唉,早先这里是獐、狍、野鹿的老家,遍地都有。獐子、狍子、黄羊都和鹿一样,也都全身是宝。尤其那公獐子更值钱,公獐子在肚脐儿里有个香囊,里面有着它自己分泌的麝香,所以獐子又叫香獐,有的地方也叫它是林麝或香麝。知道麝香吧?那可是名贵的药材,比人参还贵呢。小鬼子来的那时候,他们为了采集麝香,成队的人马用快枪来扑杀,弄走老鼻子了。再说了,麝香那么值钱,打的人也就多了,那还不快打光喽。”“你们都知道,咱这北大荒冬天是积雪不化的,烟儿炮过后,雪都被刮到山沟和山脚下了,那里的积雪最厚,都有三、四尺深的地方。晴天,在背风又向阳的山沟和山脚下,比较暖和的时候,太阳晒在雪面上多少也会有些缓化的,晚上再上冻,那雪面上就会形成了一层的冰盖儿,人走上去都不会下陷。狍子、獐子和鹿什么的动物,慢慢地走在上面时也不容易陷住脚,但是它们受到惊吓跑在上面时,由于四支脚用力蹬踏,可就容易被陷住喽。而且一陷下去,就很难自拔。上面是硬壳托着肚皮,下面还是比较松软的雪,想拔腿又用不上劲儿,挣扎半天也跑不远。一般来说獐子和鹿多在山上活动,而狍子多在草甸子里的小树棵中活动。所以几个人结伙,先是扛着雪踏板在山上到处追赶獐子,只要发现有獐子向山下跑去。人们就穿上雪踏板,骑上一根一人多长的木棍子顺山滑下,木棍划在雪里可以掌握方向,免得撞到树上,也可以控制速度。追到陷在雪中的獐子时,就可用木棍打獐子了,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棒打獐子’喽。”“什么是雪踏板?是不是滑雪板?”“我们这些人用的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是用比滑雪板又宽又短的核桃秋木板做的,或者用水曲柳木也行,它们都有很好的弹性。板的前端也是向上翘起的。行走在比较松软的雪上,可以把它当踏雪板用,从高处向下走时,它就是滑雪板了。所以我们都叫它是雪踏板。”“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句话实际上说的不但是那个年代北大荒的生态环境还没有被人为的破坏。还说明了那时的富有,当真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野生动物都非常丰富。北大荒真是“瓢舀鱼”的好地方。无论是河流、小溪、水泡子、水库、这里真的有水就有鱼。说也奇怪,头一两年刚取土挖的大坑,只要存了水,没有任何人向里放鱼苗,里面就会生出小鱼来了。所以这里的老人们都说;鱼是由草子儿变的。我们知道这种说法很不科学,也没有去探讨过。反正我们没少吃鱼,什么鲫鱼、鲇鱼、老头鱼,四棱、泥鳅、大黑鱼,河蚌、林蛙和龙虾(当地叫拉蛄)……夏天,雨水较大时,在我们生产队路边的排水沟里就可以抓到鲫鱼、鲇鱼。什么钓鱼、摸鱼、用网打鱼,冬天打冰窟窿捞鱼,都是我们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几乎没有空手返回过,“瓢舀鱼”的比喻是非常形象的。使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的却是我自己也曾两次抓到过野鸡呢。第一次是在71年的冬季。一个大雪纷飞的假日,几个知青朋友到我家来玩牌。为了烧水和烧暖屋子,我到房后去抱柴火时,无意中发现一只大公野鸡在风雪中钻入了我们隔壁家的柴火朵低下。因为那时在北大荒,家家都睡火炕,而且都是用木柴烧火的,因此每家都有柴火垛,不管是到树林里砍的树干还是树枝,为了防止夏天雨水浸泡,都要用东西把它们垫起来再码放整齐,所以柴火垛底下就都是空的了,可以通风而使木柴保持干燥。冬天风雪就会被柴火垛阻挡而堆积在柴火垛边上,往往在背风面儿积雪比较少,柴火垛下就可能形成空穴。以前只是听说野鸡在风雪天气里为了避寒和为了躲避狐狸与狼的偷袭,经常会飞到村庄周围的柴草里藏身的。哈哈,当真如此,这么好的事儿叫我碰上了,我怎么能不高兴呐。我赶忙放下柴火,轻手轻脚地向柴火朵走去。北大荒的冬天大多刮的是西北风,所以柴火朵的西北面积雪不多,而东南面的积雪却形成了小山坡。为了取柴火方便,家家都铲出了通往柴朵的小道儿,我顺着这小道向他家的柴火朵靠近。北风卷着雪花漫天地飞舞着,树枝和电话线不断地发出尖锐的哨声,时而有回转风迎面扑来,都能吹得我半天喘不过气来,那也不能停下脚步。我的近视眼镜上挂上了雪花,我一边擦拭眼镜一边向那柴火朵走去。快到近前时,已经看到了柴火朵下还露在外面的野鸡尾巴,暗褐色带有红、黑色斑点的尾尖在风中摆动着,我的心遽然地紧张起来,生怕它突然飞走……靠近再靠近,我仔细地看到柴火朵底下都是雪,野鸡的头和身子全钻进了雪中。我屏着呼吸,叉开脚步,估量着野鸡身体的位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过去,双手正好透过雪层捂在野鸡身上,它刚要挣扎,我的双手已经紧紧地掐住了它全身,“困兽犹斗”这句话当真不假,这野鸡不但发出了“咯咯”叫声,双脚还用力地向前蹬着。这时我也顾不得心情是紧张还是激动了,赶紧把它从柴火朵下抱了出来,如同宰家鸡一样,将它的双翅绞在一起兴高采烈地把它拎回了家。朋友们都高兴地围了过来,欢呼雀跃着,有的去抱柴烧水,有的去买酒……又是一顿丰盛的午餐。第二次更有意思。我们农场有个小煤窑,每当冬天时,我们都相互结伴,坐上自己分场的解放牌汽车去拉煤。74年春节前帮我一个朋友去拉煤,那个司机爱打猎,带着猎枪就出发了。煤厂在大山里。一路上,翻山跃岭要经过草甸子和森林区,道路两旁经常有野鸡、狍子什么的出没。我们曾多次看见过成群的狍子在大豆地里觅食,也时常见过野鸡从近处飞起。这天我们装完煤,向回走时,路过林区,我们坐在车斗的煤堆上,我两眼注视着林边的情况,忽然我看到了一只野鸡在草丛中观望着,急忙拍打驾驶棚,告诉司机有野鸡了,车很快就停了下来。那司机手握猎枪走出来问野鸡在那里时,我已经手提着一只大公野鸡从对面的树林里走出来了。大家都对司机开玩笑地说:“有枪的打不着,没枪的却拣得到……”怎么回事儿呢?当我们拍打驾驶棚时,那野鸡受到了惊吓,就从右边的树林子向公路对过的树林子飞去。谁曾想到,公路左边的树林里靠边上有通向煤场的电话线架设在那里,这野鸡也没注意到,一下子就撞了上去,那脖子饶着电线还转上两圈才落地的,这动作虽然很短暂,却全都叫我看在了眼里,车还没停稳,我已经跳下了车。所以就有了刚才的那一幕。经常进山的人还有机会能拣到老鹰或是黄鼠狼什么的吃过肠子的死野鸡呢,这些都说明那时的野生动物的丰富,听老同志们讲,56年57年时,野鸡就像乌鸦似的,一片一片的,每群都有好几十支一起飞来飞去的。秋天,有人中午在大豆地边上撒下“药豆”(把大豆或是玉米粒儿抠个小孔,里面放入砒霜,再用蜡封上,就成了能毒杀野鸡、野鸭和大雁的药豆了),到傍晚就可以用麻袋向家背野鸡了。可以想象那时的野鸡有多少了,那么“野鸡飞到饭锅里”也是不难理解了吧?
北大荒趣事(三) 北大荒的三件宝 人们都听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北大荒在东北三省的最北部,不但分布着有大、小兴安岭和完达山,还有大面积的草甸子和沼泽,由于开发比较晚,六十年代时,这里依然是野生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人参是众所周知的名贵药材。药书说它;甘微苦温。有补气养血,生津安神的功能。主治虚脱,四肢不温,脉搏微弱;贫血;神经衰弱,失眠,心跳,自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泻;低血压;肺虚咳喘;热性病后体虚口渴,多汗,等等,总之是大补之药。人参的生长条件是非常特殊的,只能生长在肥沃的黑土地上,对阳光、水分和周围的环境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听老人们讲,在野生生长的人参周围是不长其他杂草和植物的,而且它一经被动物啃伤或是践踏了就好多年不再生长了,它还不能生长在酷阳直接照射的地方……因此野生人参也是非常少见的,只有在深山老林里和人迹罕至的高山石头砬子上才有可能找到。物以稀为贵吗,人参又是大朴之药,所以它就成了三宝之首。东北很多地方都把“人参”叫“棒槌”,据说还有一种鸟叫棒槌鸟,它喜欢吃人参的果实,并把不能消化的种子排泄到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或是石砬子上,那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再长出新的人参来。以前人们进山挖人参,很少是一个人去,其一是,人多互相有个照应,声势大还可以驱赶猛兽。其二则是,人参很稀少,大家拉开一定的距离可以形成拉网式地寻找,比较容易发现人参。因此大家把进山挖人参的人们都称为“棒槌帮”。这些挖人参的人们还有些规矩,那就是所挖到的人参为大家共同所有,而且一经发现有人参了,就应该通知大家一起来挖。发现人参的人,为了记住人参的位置,往往需要做个记号,他们约定用红色的绳子或是布条绑住人参。结果有人把这种做法说成了,他们怕人参跑了,才立刻用红线把人参绑住的。挖人参时也很讲究,是不能用铁器挖的,说是人参碰到铁就会烂掉。而且为了不伤害人参的须根,最好是用水冲泡等等,我就不多说了。貂皮,指的是一种叫紫貂的动物的毛皮。紫貂生活在我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大山林里,紫貂也叫“黑貂”、“林貂”哺乳纲,鼬科,长得很像黄鼠狼,体色暗褐,头部较浅,体长30——40厘米,尾短而粗,长约11——19厘米,末端毛甚长。爪甚尖利,适于爬树。由于它是夜晚出来活动,而且动作非常灵巧和迅速,人们也是很难捕捉到的。它的毛皮不但颜色纯正,而且柔软光泽,是极为珍贵的毛皮,所以貂皮也是东北三宝之一。说起紫貂皮我是没有见过的,只是听老猎人讲述过,但是我曾经穿过的小棉袄的皮领子,却被皮货商说是青貂皮的。那是1967年冬天,我回北京探亲时,特地到一家寄托商店去看皮货。当时我头上戴的是狗獾子的皮帽子,那是在北大荒,我带领学生们上山砍柴时,发现的一只狗獾子,大家要用镰刀和斧子去追打它,它却忽然一口咬住了一个同学的后脚跟,也多亏是冬天,那个同学穿的是比自己脚大两号的棉胶鞋,里面不但垫了好多苞米叶子,还穿着棉袜子,不然的话脚后跟非得给咬坏不成。这种动物一旦咬住了东西就不会松口的,大家围了上去,都知道它的毛皮比较珍贵,所以只是用镰刀把儿和斧子背儿打它,那它也不松口,直到打死了嘴里都流血了,它还是死死地咬住那个同学的后脚跟,最后我和同学们把它的嘴硬是翘开了,那个同学才脱下鞋看看脚,鞋被咬破了几个洞,脚后跟也有些发青了。那只獾子的肉大家吃了,獾子油可是治疗冻伤、烫伤的好东西,同学们把獾子油收了起来,那獾子皮就由那个被咬的同学拿走了,后来他把那獾子皮做成了个棉帽子。我回北京探亲时特地借来用的,为的是在北京照几张相片留作纪念。而我那小棉袄的领子,却是我打猎时,打的一只水耗子,由于没有伤着身上的皮,才把它拿来做了棉袄的领子。没想到,那里的皮货商却说我这领子是青貂皮的领子,还说这种皮子与水獭皮相似,冬天的雪落的上面,一抖落就掉,皮毛都不湿,我也试过,果真如此。想起来那个年代北大荒还真是据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呐。说起乌拉草(靰鞡草),好多人都并不以为是什么宝贵的东西,不就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吗,它是根连根的草叶聚生的一种草,叶为三棱型平行叶脉,狭长而直立,长约40——60厘米。但是它的叶片的纤维坚韧而柔软,因此干了的叶片也不会碎断。当地人把它割来,晾干后再把它用木棒敲击,它的叶片就会形成如发丝一样的絮状纤维了,把这些乌拉草的絮状纤维铺到靰鞡鞋里,那可是又轻快又保暖,是比棉花和皮毛都好的东西。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我们很多人都是汗脚,冬天穿的棉鞋里的棉花容易吸水,在天寒地冻的雪地里,鞋的外表面就会冻上一层冰盖儿,那怕是毛皮也会在汗水的浸透下失去了保暖的作用,而乌拉草既能吸收汗水使自己更坚韧和柔软,还不会像棉花似的被黏结在一起,所以走多远的路它依然是又轻快又保暖的垫衬。但是这种草也不是到处都能找到的,所以它也被列为东北三宝之一了。
北大荒趣事(四) 野生动物奇观 下乡到北大荒近三十年,对自然中动植物的一些现象真有很多解不开的迷。总想给赵忠祥老师或是王刚同志写信请教一番,又考虑到他们工作太忙而放弃了。与同志们闲谈中很多人都说不如写给报社,记者们的能为不小,他们会与专家们联系给与解答的,但是我又不知道给谁写,今日在我这才决心在网站上发表以求得到科学的解释。 (一)先说说草子儿变成鱼的故事吧人们都听说过“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夸张形容,那是对当年北大荒的描绘。六三年在北京市万里副市长亲自动员和送别下,我们三百多名北京青年上山下乡来到了这块美丽富饶而又神奇的土地。我们都曾经领略过“瓢舀鱼”的乐趣,六四年我们几个分到五分场五队的支青(当时叫我们是支边青年,以后才改成知识青年,简称知青的)。在大雨后到公路边的排水沟中洗衣服时,竟在还不到膝盖深的水中发现了很多鱼,于是我们也不洗衣服了,大家一起把一段水沟的两端用草和泥堵了起来,有人用盆向外舀着水,其他人则把水搅混,这时就见到大大小小的鱼嘴在水面上张合着,就那一小段排水沟中我们就摸出一脸盆的鲫鱼。生产队的大人小孩也都来抓鱼,公路的两边可热闹了,有用筛子有用筐的,还有用网的,都是满载而归。这些鱼是下雨时从小索伦河顺着排水沟游上来的,河里的鱼肯定少不了。七一年到七三年证实了这判断,七一年我在七队教书,六月底的星期天我到小索伦河桥下洗完衣服,觉得天很热,就脱鞋下水洗洗脚,无意中手在石缝边碰到了一条鱼,慢慢摸去,哈,一条三两多的鲫鱼被我抓了上来,肯定不止一条,于是我专心地摸起鱼来,沿着河边没膝深的水沟摸了上去,也就半个小时,竟然装满了一大塑料网兜,回家一数有四十九条都是三两以上的鲫鱼。队里人知道后,几天来中午和晚上小索伦河的河沟里都是人,除了鲫鱼外还抓到不少的鲇鱼,堵鲇鱼洞抓鲇鱼更有意思。七二年七三年大家又连着抓了两年的鱼,而且很明显,鱼是一年比一年大,我还曾抓到过一条一斤半的大鲇鱼呢。这河里的鱼是游动的,可从下游的挠力河顶上来,奇怪的则是与河水并不相通的水泡子里的鱼是怎么来的呢?尤其是一种叫“老头鱼”的鱼,生活能力特别强,几乎是有水就有老头鱼。它的学名谁也不知道,这种鱼的头能占全身的三分之一,而且嘴大眼睛小,张开嘴都能把它自身吞掉似的,眼睛不但小,还乌秃秃的分不清眼敛和眼仁儿,由于它头大尾巴小,为此人们才称它是“老头鱼”。它全身长着极细小的鳞片,半斤多重怕是最大的鱼了,也看不出有鱼鳞来。七月中旬,麦收前的土晒场必须泼水压实。用水量很大,全生产队的农工都出动到小索伦河那没建成水库下的泡子里去装水了,马车和轮式拖拉机拉着大水筒往复运输着。休息时,几个年青人打打闹闹地跑进了一片不大的刚没脚脖子的浅水地里。这片地是修水库时推土机推去了一层黑土后留下来的很平整的白疆土洼地,下过大雨才能积些水,长时间不下雨就会干枯。他们在水中乱跑着,一会水就混了,没想到水面上竟是一层张开的小口,用手一抓全是两寸来长的老头鱼,毫无疑问被我们扫荡出了满满的三脸盆。可这都一样大小的老头鱼从哪儿来的呢?老同志们顺口就说是草子儿变的。不信吗?如果是从河沟游来的为什么大小都一样呢?为什么又只有老头鱼呢?我们哑口无言了。更没法解释的,我们曾在去煤厂路边的水坑里钓过大老头鱼,也只有这一种鱼。那水坑不但比水库要高出五、六米,还远离水库和小索伦河,并没有任何渠道与河沟相通,雨水再大也只不过是水面扩大,水深加深而已,水不外流也就不可能有鱼从河里顶上来。这水坑是头几年修水库取土时,推土机推出来的,并不久远,这老头鱼是从哪来的呢?也有人说是下雨带来的,详细追问起来,是从哪儿带来的?为什么井里没有呢?……?真是不可思意。不知道何人能解释?

劝你增加悬赏

哎,无能为力啊~!

太困难拉.....................无能为力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