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上购物哪个好:铝质纪念章,像章,是如何加工制做的?它的工艺流程是怎么回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12:01:47
请问哪位老师可以指教铝纪念章,像章的制做工艺流程是怎么的?压制的,还是铸造的?请给予详细的指导,谢谢,

铝质纪念章,像章,是采用模具冲压加工制做的,它的工艺流程:

前期工作:
一、决定纪念章的主题和尺寸
二、进行图稿设计与修改
三、采购制作设备(小型冲床等)和材料(主要是铝板、漆料和附件)

制作工艺流程;
一、制作模具——需要上下模具配套使用(原材料多采用 3Ca2W8模具钢)
二、冲压成形——利用小型冲床进行操作
三、产品抛光——采用抛光布轮
四、背面焊接附件——小金属别针
五、均匀喷涂油漆——一般使用帽徽漆
六、包装——逐个装入小纸袋,然后点数装箱入库
然后进入保管、销售、发货流程。

  “文革”时期的毛泽东像章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一直为收藏者所钟爱。但目前见到的绝大多数为铝制像章,少量瓷制、竹制像章,而有机玻璃像章极为少见,见到的这类藏品也多制作简单粗糙,不被藏家所重视。实际上,在“文革”毛泽东像章热潮的后期,即1968年至1969年期间,曾有少数单位、个人制作出为数不多的精美的有机玻璃像章。他们充分利用有机玻璃所具有的多种颜色、多种性能的特点,采用雕刻和上色技法,在后期制作出多层玻璃的“立体”像章。这些像章构思巧妙,题材多样,色彩鲜艳,制作精致,可视作具有特殊历史纪念意义的袖珍艺术品,显然是形式类同、单调的铝制像章所不可比拟的。
  现仅据我个人保存的这类像章,选几枚有代表性的做一介绍。在介绍之前,先要谈一下有机玻璃的种类和性能以及在像章制作中的作用。
  有机玻璃在当时主要有透明玻璃、瓷板玻璃和珠光玻璃三大类。顾名思义,透明玻璃完全透明,制作者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将不同画面置于前后不同的多层玻璃之间,从而制造出“立体”效果。后两种都是不透明玻璃,一般作为像章的底背。其中珠光玻璃具有珍珠光泽,在钢模重压下,表面会显示凹凸不平的钢模印迹,即便磨平,仍能显示其印迹,因此,常有“光芒四射”的背景效果。上述三类玻璃有各种颜色和多种规格,可根据需要加以选用。
  最早出现的有机玻璃像章,虽然也较精致,但结构简单,仅由一片1毫米厚的无色透明玻璃和一片白色瓷板玻璃组成,其间夹不同时期毛泽东头像的画面,最后做成直径5至6厘米、边缘薄的“透镜”形,并打磨抛光的像章(图1)。
  自从《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特种邮票发行后,开始出现了《毛主席去安源》的“立体”有机玻璃像章。将邮票中的毛泽东全身像及脚下的土路画面剪下,置于第一层无色透明玻璃之下,将背景山岳的画面剪下拼成背景,放在第二层玻璃之下,最后用白色瓷板玻璃做底背,在上面用天蓝色颜料画出蓝天和飞云(图2)。当这种像章出现以后,不少人纷纷效仿,故数量相对较多。随后,人们利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出不同形式、不同画面的“立体”像章。如图3,毛泽东像在前,红卫兵像在后,形成一定的“立体”效果。
  上面所述的“立体”效果,实际上仅是平面画面的空间前后关系。为了追求更加逼真的“立体”效果,于是在像章制作中引入雕刻技法,如图4,毛泽东像背后的塔松和树干,即在较厚的透明玻璃背后用刻刀或牙医钻雕成,然后上色、填充石膏。《天生一个仙人洞》像章更进一步采用多层雕刻,松树在前,远山仙人洞在后,后面压入毛泽东侧面浮雕头像的金箔印迹,最后用紫红色珠光玻璃做底背(图5)。图6《钢琴伴唱红灯记》像章也是用同样技法制作,李玉和和殷承宗像是从火花画面剪下,分置于前后玻璃之间,钢琴是雕刻而成,内染黑,填充石膏,后面压入毛泽东浮雕头像金箔印迹,最后底背采用浅黄色珠光玻璃,并压出“光芒四射”的印迹。图7《咏梅》像章可以说将雕刻技法用到了极致,这是用四层透明玻璃分层刻制而成。前三层雕刻悬崖和梅花及其枝干,不仅使景物有立体感,且梅花及其枝干有前有后,穿插重叠。底下一层2毫米厚玻璃雕刻雪山,拉开与前面景物的距离,造成远景的效果。这枚像章充分表现了“梅花傲雪”和“悬崖百丈冰”的意境,遗憾的是红的底色不仅使整体色调单一,而且与梅花颜色相近而不突出,如采用天蓝色做背景,效果将会更好。
  最珍贵的当属《革命样板戏》系列像章,这是利用当时刚发行不久的相同题材特种邮票画面作为基本素材而制成。我仅存其中两枚,现只介绍《沙家浜》像章(图8)。郭建光和阿庆嫂全身像置于第一层玻璃下,毛泽东头像和新四军战士像置于第二层玻璃后面的上、下部分,在第三层较厚的玻璃后面刻出“春来茶馆”和芦苇荡,并上色,填石膏。最后用白色瓷板玻璃做底背,不过要在底背上半部粘上半块薄的红色透明玻璃,并打磨成上厚下薄的楔形,以便呈现出上深下浅的红色背景。这枚像章不论从构图、设计,还是色彩和效果上,都称得上是有机玻璃像章中的精品。
  有机玻璃像章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与当时“文化大革命”形势有关。那个时候,全国正处于“停产闹革命”和各“造反派”夺权打派仗时期,谁要是抓生产、抓本职工作、搞业务,轻者说你“不关心革命”,重者会给你扣上“以生产压革命”,以至“反对文化大革命”的帽子。在此环境下,一些对“革命运动”厌倦而又不愿意虚度光阴的有心人,只好通过制作像章而自慰。这既符合“文革”歌颂毛泽东的大方向,谁也不敢反对,又能在当时文化荒漠时期,满足个人一点点对艺术美的追求和渴望。同时,自1966年“文革”开始,持续了近3年的以铝制为主的毛泽东像章热潮,至1968年趋于降温,人们对大量形式单调而类同的铝制像章已不太感兴趣。有机玻璃像章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在社会上出现的。
  尽管这一阶段时间不长,而且仅由少数单位、少数个人制作,数量不多,但社会上仍会保存一定数量。不知什么原因,至今在收藏界很少见到这类有机玻璃像章。可能有人认为这类像章,只要有素材、材料和工具,现在也可以制作,所以不具备保存价值。但我要问,难道铝制像章现在就不能制作吗?只要有铝板和模具同样可以复制,而且比有机玻璃像章制作更简单,代价更低。我想,在“文革”毛泽东像章收藏中,决不可忽视这类有机玻璃像章,否则其收藏将是不完整的。
  目前在收藏界,往往将“文革”时期毛泽东像章与“文革”以前以至建国前不同时期制作的带有毛泽东头像的少量徽章、奖章、纪念章混为一谈,统称“毛泽东像章”,这是极不恰当的。后者各种证章都各有其具体作用,其中毛泽东头像仅是图案的一部分而已,当然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全国广大工农兵群众出自内心地对革命领袖的热爱。而前者是“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刻出现的特殊产物。就像《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这两首歌曲一样,这两者不论从其作用还是意义上,都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