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底洞3孔符石组合:飞蛾与蝴蝶不什么不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6 07:02:58

1、活动时间不同。蝶类在白天活动,蛾类在夜晚活动。
2、体态不同。蝶类静止时翅合拢向上竖立,蛾类静止时翅分开下垂呈屋脊状。
3、触角不同。蝶类多为球杆状,蛾类多为羽毛状。
这是大多数情况,也有少数例外。

蝴蝶的翅膀比蛾的翅膀大一点
蛾身体比较大

区分蝴蝶和飞蛾,首先要看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的触角呈小锤或是棍棒状,顶端比末梢要粗,比较象高尔夫球杆,称锤状触角;而一般蛾的触角形似羽毛,称羽状触角或栉状触角。
一般蝴蝶的翅膀上的鳞片能够反射阳光,成多种色彩。蛾子的翅膀一般不反射阳光。
蝴蝶在飞行时能脱落少许鳞片,但蛾子脱落的更多。
蝴蝶停下来的时候,翅膀是立起来的,飞蛾是平摊开的,这句话是有一定根据的。但不绝对。不过可以作为一个区分的标准。

飞蛾和蝴蝶都属于鳞翅目。
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纲中第二大目。完全变态。幼虫一般称为毛虫,亦称“ 蛅蟖”。蛹为被蛹。成虫称蛾或蝶,其翅和体上密被鳞片,故名。具吸收口器,形成长形而能卷起的喙;复眼大;触角变化多,呈丝状、羽状或栉状等。全世界已知有十四万种左右,我国已有记载的约两万种。大多数种类与国民经济有重大关系,如螟虫、粘虫、松毛虫和菜粉蝶等,为农林植物的重要害虫;家蚕、柞蚕和蓖麻蚕等,是著名的资源昆虫。
异角亚目(Heterocera)俗称蛾类。触角形状因种而异,有鞭状、丝状、羽状、栉状和纺锤状等,故名。通常夜间活动,静止时翅成屋脊状。一般体粗大,幼虫体形一致,称毛虫,有腹足一到四对,肛足一对。幼虫多植食性,害虫种类极多,如麦蛾、菜蛾、卷叶蛾、螟蛾、蓑蛾等,资源性昆虫亦较多,如蚕蛾、天蚕蛾、蝙蝠蛾及一些食用性蛾类等。
锤角亚目(Rhopalocera)即蝶类。体分头、胸、腹三部,翅及体表密被各色鳞片和丛毛,形成各种花斑;大小因种而异,最大的展翅可达28厘米,最小的仅1.6厘米。头部有锤状或棍棒状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口器特化成喙,虹吸式,不用时作螺旋状卷曲。胸部有足三对,翅二对。腹部无足。完全变态。种类甚多,全世界近14000种,大部分分布于南美,尤以亚马逊河流域为最多;我国约有 1300余种。分别隶属于弄蝶、凤蝶、绢蝶、粉蝶、灰蝶、喙蝶、蚬蝶、眼蝶、环蝶、蛱蝶、斑蝶等科。其中某些种类是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如稻弄蝶(稻苞虫)、菜粉蝶、芝麻峡蝶及柑橘凤蝶等。

蛾与蝶的异同 人称蝶类为“飞舞的花朵”。而对于蝶类的近亲蛾类却
知之较少。这主要是因为蛾类大多于夜间活动,而且多数种类生活于深山老
林,偶尔看见要么被误认为是蝴蝶,要么外表平平或相似,被人们忽视。蝶
类与蛾类共同的特征是身体和翅的表面布满了五额六色的鳞片和细毛。然而
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蝶类的触角末端膨大像打棒球用的木
棒,而蛾类的触角则呈线状或羽状;蝶类在休息时它们的翅是合拢起来立于
背上。而蛾类休息时是将翅平放于身体两侧或收缩成屋脊状;蝶类大多在白
天活动,而蛾类中的多数种类在夜间活动,通常都具有较强的趋光性(也有
少数蛾类在白天活动)。

蝶类和蛾类(特别是蝶类)给人的共同视觉特征在于它们翅上丰富多彩的色泽和图案,这些色泽和图案堪称生物界中最优美的组合。
人们对它们喜爱的主要原因也正是由于它们所具有的观赏性。这些色彩和光泽是由色素色和结构色共同形成的。色素色属化学色,它是由
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形成的;而结构色属物理色,是由翅面上鳞片的物理属性(对光的反射、干涉)产生的。一般说来,色素色由于
光线的照射和空气的氧化作用会逐渐变浅;而物理色在自然条件下可长时间保持原色不变。同其它生物一样,蝶类和蛾类的色彩和图案,
无论其单调或复杂,都有其生存价值和对环境的适应意义。鲜艳的色彩可以适应求偶的需要。怪异的图案可能吓退攻击者,与栖息环境相
近的色彩斑纹可以起到隐蔽自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