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盘玩金刚菩提手串:唐僧的终点是现实生活中的哪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3:21:35
不要告诉我是西天...

是印度那烂陀寺。
  公元627年的一天,一位僧人离开了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许多的僧徒和百姓来到城
  外为他送别,保佑他一路上顺利平安。有人仍担心地劝他回心转意,放弃旅行还来得及。他
  坚定地回答,虽然路途遥远,但他一定会克服艰难险阻,取回“真经”。
  这位僧人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玄奘,也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他此行
  是要去到佛教的发祥地天竺国(今印度),去求取佛教的经典。
  佛教创始人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乔达摩·悉达多。相传,他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释迦
  族的王子,29时岁出家修行,最后来到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之南)。他在城外
  尼莲河畔的菩提树下闭目沉思,静坐了六年。到第七年,他终于悟出了人生真谛,从此得道
  成佛。佛,就是大智大觉之人。他的弟子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一切苦因在于欲望,有
  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孽,就不免受轮回之苦;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
  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而要达到涅磐就必须要修道。早期佛教着重伦理教
  诲,不拜偶像,主张众生自救,佛只指出途径。认为修行能入涅磐,但不能人人成佛。
  到公元一世纪时,佛教受印度婆罗门教影响,开始主张佛有许多化身,造出各种菩萨。
  崇拜偶像,认为只要虔诚信仰,人人都能成佛。
  由于对佛祖释迦牟尼的教义持有不同的观点,佛教徒僧众教团分裂成两大派,“上座
  部”以佛教正统派自居,“大众部”则属于新兴教派。“大众部”鼓吹“普渡众生”,创立
  了“大乘空宗”和“大乘有宗”的宗教理论体系,自称“大乘”,意即“大道”或“大
  业”,而把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先翻译的大都是“小乘”经
  典”。到东晋时,才有人译出“大乘空宗”的经论;到南北朝中、后期,才译出“大乘有
  宗”的经论。
  玄奖研究佛经是从“大乘有宗”入手。在长期的钻研探索中,他觉得自己所请教的大师
  各有师承,对教义的解释也不同,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但是,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并
  不多,译文也难以表达原意,尤其是他研究的“大乘有宗”的经论更加缺少。
  正在这时,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门徒波颇密多罗来到长安。玄奘向他请教后得知:
  戒贤法师通晓全部经论,学识渊博,在那烂陀寺主持讲经。于是,玄奖决定,西出长安前往
  那烂陀寺取经。他向唐朝的皇帝请求,并得到了恩准。位于印度古城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
  是当时印度最大、最壮观的佛教寺院。收藏着浩繁的大乘、小乘佛教经典以及婆罗门教最古
  老的经典和天文、地理、技艺、医药、数学、音韵等书籍。寺院的主持人戒贤法师已年近百
  岁,对佛学理论有精湛的研究,是当时印度的佛学权威,被尊称为“正法藏”。
  据说,在当时那烂陀寺主、客僧众一万多人中,通晓20部佛经理论的有一千多人,通
  晓30部的有五百人,通晓50部的连玄奘在内也只有十个人,而通晓全部经论的只有戒贤
  法师一人。
  玄奘在那烂陀寺早晚不辍地潜心钻研了五年佛教经论。最后,在公元645年时,他带
  着五百多夹共六百五十多部佛教“真经”,回到了唐朝长安城。
  在前后共18年的时间里,玄奘跋山涉水,克服了千难万险,行程二万五千多公里,游
  历了当时110个国家,受到了包括国王和僧侣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欢迎。这位来自大唐王朝
  的“唐僧”,也被公认为全印度的第一流学者。
  玄奘还将自己的旅途见闻撰写成了《大唐西域记》。因为,当时去往天竺(印度)就是
  要走出比唐朝西域更远的地方,人们都把它看成是遥远的西方世界。到公元16世纪,明朝
  小说家吴承恩根据玄奘取经的故事,创作了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从此,“唐僧”更
  成了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实际上,“唐僧”所去的“西天”,也就是天竺国王舍城
  外的那烂陀寺。
  随着佛教从12世纪在印度逐渐衰落,那烂陀寺这座最古老的、全印度最宏伟的佛教寺
  院,也在公元1197年和1203年两次被战火夷为平地,失去了踪影,直到1915
  年,印度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译本,步步追踪,才发掘出
  了这座堙没已达千年之久的古代名刹遗迹。1950年,中印两国合作曾在王舍城那烂陀寺
  玄奘原居处建造了一座纪念堂。附近还有一间博物馆,珍藏着当年从那烂陀遗址发掘出的文
  物。

是印度吧

印度!

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 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 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 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 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 )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 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 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 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印度西部

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