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软膏能治剪发虫吗:谁能告诉我,电影《榴莲飘飘》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01:07:29

刚看了《榴莲飘飘》这部片子,陈果导演的残酷现实题材。很残酷麽?还好;很现实麽?一般;很好看麽?不错;很舒服麽,是的。这就是我对此片的评价,没有太多感觉但是觉得舒服,对我来说能谈得上舒服的片子就是好片子了。
   中国的好电影总是小人物视角的,讲述他们的奋斗史、落魄史、挣扎史,甚至罗曼史,《榴莲飘飘》也没有例外。学了九年京剧却在内地没有出路的秦燕被生活驱动著来到深圳和香港,开放的城市给了她并不光彩的职业,妓女。从保守矜持坚守到放纵,我们也许可以体谅和理解这一转变。我只是说放纵而不是放任自流,主人公有它的目的、原则以及尊严,陌生的环境给了她做这一行的理由和勇气。如果是在东北老家,不论是秦燕或者任何人都不会这麽做,我的前提是他有目的原则和尊严,但换了城市人便很容易迷失掉自己更容易伪装自己,他们可以随意的更换身份更换除了灵魂以外的任何东西,特别是在抱著闯一闯这种念头的时候,人们动不动就把自己豁出去了,而且豁的心安理得。这些都是合理的,所以不要轻易去谴责一个只身在外闯荡人的道德良心。至於秦燕这个人我说她有尊严,做了妓女也有尊严。这就看出不同了,有的人是在做妓女,有的人是妓女。说到这儿我当然不容置疑的想到了固力果,她和秦燕是同质的,都是为生活献了身的人,妓女并不是他们的身份而只是角色。我始终很乐於在这些措辞之间寻找区别,以便给人物最公平的定位。
   秦燕这个人物的另一个特点是她很有责任感,从她与白小什麽离婚这件事看来,她依旧保持的比较传统的家庭观念,她希望丈夫有上进心和责任心,而不是整天在酒吧里唱歌跳舞,即便他有过得去的收入,这种精神支撑下的家庭都不会是有前途的,所以她离婚了。在对待同样有南下愿望的表妹一家她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或者说她是默默反对的。之所以这样,一者是她没有可以反对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她有她的自尊心,她不能用颠覆自己在外闯荡成功的美好形象的方法来阻止一个女孩可能的堕落;再者,断然毁灭一个年轻人的奋斗冲动是不负责人的,她是一个有责任感懂得关爱的人,无论是对表妹、同窗好友,还是阿芬,这种爱护都是发自内心的,责任使虚情假意成为不可能。
   影片中阿芬一家代表了另外一部分人艰难的生活历程以及精神的自救。他们不管是在自己的家乡还是在香港都一样的贫穷,而在香港他们还不得不受别人歧视,作所谓的“黑人”,然而他们还是要费尽心机的留下来,还是会在生活压迫的缝隙里获得快乐,这就是我说的精神的自救。在贫穷的家乡他们得到的只能是贫穷的希望,而香港则给了他们奢侈的幻想,精神追求的底线被环境擡高了,上行没有了阻力,我们可以说这是残酷的放逐,可我们并不远承认未来仍将一无所有。从阿芬的妈妈指责爸爸肯花一百块却买了个臭榴莲并且妈妈和妹妹都拒绝品尝榴莲可以看出,他们冲动著做梦却不敢不肯享受做梦的过程。为什麽是榴莲而不是蛋糕呢,蛋糕我们司空见惯了,城市有乡下也有,可这是在香港,区区一个蛋糕怎麽能满足人奢侈的愿望。而榴莲呢,那是水果之王,是东南亚热带地区才有的果品,爸爸的描述显然对这中水果充满了崇拜,对奢华的生活充满了崇拜。可恰恰这又在另一方面暴露了他们的俗气和可怜,即使能吃的上流莲又怎麽样呢,他们不可能因为吃榴脸儿成为香港人,更不会因为吃榴莲成为有钱人。所以阿芬一家的结局非常简单——回归,这是最好的结果。
   还要提的是片子里那个被榴莲砸破头到处寻仇的年轻人。这是个有意思的带有点黑色幽默的人物。对他来说,原先的生活可能是游手好闲的,而被人用榴莲袭击这件事却却恰到好处的改变了年轻人的生活重心,或者说这足以成为其新的生活重心。寻仇给人以目标与动力,这是可以被称之为精神寄托的,日子从此蒸蒸日上了,被压抑的愤懑的情绪呼之欲出,因此报仇是多麽的畅快淋漓。这边又是一类人的心态了。
   看完整部影片我们也许可以想一想,榴莲到底隐喻了什麽。是人麽?社会的人有著坚硬的外壳,轧人的利刺,因为人要保护自己学会针锋相对。浸染了社会气的人会发出屍体样的腐臭,可洗尽铅华,人的内心和灵魂毕竟还是柔软美好的,这是榴莲;是生活麽? 生活总是给人以坚固的敌意,然而在它腐败糜滥的气味之下又能是什麽,没有人宁愿接受它的本质。

导演陈果一向喜欢在电影里表现香港社会底层人群也就是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以及在香港社会繁荣的表面现象下存在黑暗的一面。
《榴莲飘飘》也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啊!通过一个从大陆到香港谋生的女孩的经历,来表现香港底层人民的生活百态。
以上纯属个人理解,希望帮的到你。

香港妓女的收入比大陆同行高

看过这部片子,也不是太懂,可能是想表达一个女生在香港的经历吧.只是职业非得是那个吗?

没看过,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