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三附院是不是三甲:亚里士多德的中间排除律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21:00:29
亚里士多德的中间排除律是什么?
辛苦了
谢谢

中间排除律,也叫排中律。

  排中律
  law of excluded middle

  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通常被表述为A是B或不是B。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还是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并非A),即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能持两不可之说。排中律还被当作逻辑语义的规律,即任一语词或语句在同一上下文中应表达某一思想或不表达这一思想。作为后两种规律,也叫做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并不排除具体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中间环节以及有多种状态和各种可能性。在现代逻辑中,A∨A(读作:A或非A),是排中律在命题逻辑中的体现;"x(F(x)∨F(x))(读作:对任何个体x而言,x有性质F或没有性质F)是排中律在谓词逻辑中的体现。由于构造逻辑不承认现实世界里存在着实无穷,只承认无穷是一个过程,因此,在该逻辑中,涉及无穷对象时排中律不成立;用反证法证明存在命题,也不是一种有效的证明方法。

  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种思想和对这种思想的否定,二者间必有一真,不可能两种思想都假。

  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它要求对同一对象,不充许对两种思想都否定。

  注意:当公式中的A代入概念时,排中律的要就是:对任何一个概念,它总是或者反映了某个对象,或者没有反映某个对象,不能含含糊糊,似乎反映这个对象,又似乎不反映这个对象。

  当公式中的A人代入判断时,它的要求是:任何一个判断同对该判的否定之间,二者不可能都假,当我们否定了A这个判断,就必须承认是肯定了非A这个判断,反之,也是。它要求我们的思维必须具有明确性,不充许在“是”与“非”间含糊其词。

  有个寓言故事,说狮子指定熊、猴子和兔子做它的大臣。后来呆久了,狮子想把它们吃掉,但要有个借口才行。有一天,狮子将它们三人找来说,你们当了我的大臣有很多日子了,我现在得测验一下,看你们当了高官以后有没有腐化。随后,狮子张开嘴巴,要求熊说出它嘴里发出的是什么气味。熊很直率,说发出的气味很难闻。这样,狮子认为熊当面毁谤国王,大逆不道,便将熊咬死。后又问猴子,猴子说:嘴里的气味很香,如同上等的香水,狮子听后大怒,认为,它不诚实,专撒谎。又将猴子咬死。又问兔子,兔子说:大王,我最近伤风,鼻子都塞信了,能否让我回家休息几天,等病好了再说。这样,兔子乘机逃走了。

  这里,狮子的言论是违背排中律要求的。因为狮子的嘴本来是难闻的,熊说它臭,狮子认为是诽谤它;猴子说香,狮子又说它拍马屁。也就说,在回答狮子嘴里的气味时,诚实不行,不诚实也不行。从逻辑上讲,狮子必须在诚实与不诚实的回答中肯定其中一个,但它却将两者都否定了,因而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二、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观点含糊,模棱两可,对某个问题所持的态度,“是”也否定“非”也否定,使 人无所适从。

  如有一篇报导:关于某厂能否在今年内扭亏为盈的问题,厂里从说纷纭。有人觉得希望很大,认为在今年内握亏为盈的是完全可能的。另外有人则认为,本厂产品尚缺乏竟争能力,要想在今年内扭亏为盈可能实现不了。该厂领导认真研究了群众的看法,并及时指出上述两种看法都是不对的。

  该厂的领导违反了排中律,他否定了两种看法,可能实现扭亏为盈,可能实现不了扭亏为盈。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有的人指责别人时,对“是”也否定,“非”也否定。其实,这种人对于某事应当怎样做,本身没有一个明确的看法。因此,在指责别人时就 会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有一点要注意,对于复杂问语的回答,不能简单地用排中律要求,因为它本身隐含了还没有确定的真假断定,就是说,这个问语本身是不明确的,是模糊的。比如:有人问,某甲给你的贿赂款是不是五千元?这里面就有隐含断定:某甲给了你钱,这笔钱是贿赂款。对这样的问语,无论回答“是”或“非”显然意味着隐含的断定是真的。因此,对于这类问题,显然不能简单地要求根据排中律作“是”或“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