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好日子第二部:《精神的魅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23:22:44
这真是一块圣地。数十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感谢以下那位仁兄的回答
不过我找的是那本书````谢谢
如果有深圳地区的朋友知道哪里有卖的还望相告,这本书本人已寻找多时了
Q:463818605
MSN:yignian@hotmail.com
感激不尽!!!

在北大:未名园,博雅人

  ● 北大招生网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燕园情》

  ☆济济多士,名家风流☆
  北大为全国最高学府,开办迄今,……四方来学者,日益以众。……夫以济济多士,萃集一堂,研究学术,砥砺德业,本互助之精神,作他山之攻错,彼此情宜,实有联结之必要。
  ——蔡元培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设立的给予科学技术领域和工程技术及管理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北大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0位,分布在数理学部16位、化学部11位、生物学部7位、地学部9位、技术科学部7位,数量居全国高校首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8位,分布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2位、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1位、医药卫生工程学部5位。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院、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的科学组织中选举产生,院士们均在各自的科学领域对第三世界国家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北大现有11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
  其中王选、吴阶平为三院院士。

  ▲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是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中的一项重点内容,高校设置文科资深教授并给予与两院院士相应的待遇。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等23位学术界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分布于14个院系。

  ▲长江学者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旨在延揽大批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提高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是教育部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北京大学现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7人,讲座教授18人,两项都高居全国高校首位。值得指出的是,2004年全国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长江学者”北大共有6人(特聘、讲座教授各三人),亦为全国高校之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教授受聘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讲座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旨在资助优秀青年学者在国内进行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北大迄今共有92人获得该项基金,数量为全国高校之首。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了完善人才资助体系而新设立的资助计划,选拔以优秀青年学者为学术带头人、具有创新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人员结构合理的研究机体给予资助。北大现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群体6个,居中国高校首位。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同为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中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2004年教育部首次批准49所大学的59个创新团队,北大以3个团队位居第一。

  ▲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是以培养年轻一代学术带头人为主要任务的基金计划,于1993-2003年实施,北大教师中入选该计划的自然科学部分48人,人文社科部分26人,两项均居全国高校首位。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着眼于培养、支持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004年首次评选,北大入选该计划人数33人,仅次于浙江大学34人,居全国第二(并列)。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科技委是国家教育部指导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的高级咨询机构,北京大学四位教授担任科技委委员,委员人数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并列第一,其中韩启德院士、林建华教授担任副主任;科技委下设十个学部,其中数理学部挂靠在北京大学,16位北大教授受聘学部委员,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立于2004年,是指导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级咨询机构,北京大学吴树青教授担任主任,厉以宁教授担任顾问,共14位教授受聘委员(不含顾问),总数居全国第一。

  ▲“何梁何利科技奖”得主
  “何梁何利科技奖”由香港何梁何利基金设立,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是我国最重要的民间科技奖励。北大教师队伍中已有36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
  《世界商业评论》杂志2004年评选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中,北大四位教授林毅夫、厉以宁、张维迎、邹恒甫入选,包揽了内地所有在大学任教的经济学家,同时当选的吴敬琏、樊纲等亦为北大兼职教授。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在中国法学会举办的历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中,北京大学陈兴良、张守文、陈瑞华三位教授当选,仅次于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二(并列)。

  ☆百年北大,学术为先☆
  我以极诚挚的意思,祝本校学术上的发展,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
  ——李大钊《本校成立第二十五年感念》

  ▲国家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现有国家重点学科81个。其中文科29个,理科52个:含理科27个,工科8个,医科17个(按二级学科计为19个)。在全国共96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北大显示了绝对性的优势,无论是总数(比第二名多32 个)还是大理科(包含理工农医)的学科数,以及理科、医科、文科(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一级学科评估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参评的33个一级学科全部名列前八,其中11项排名第一,排名前五(29项)和排名全国高校第一(14项)的学科数居全国之首。值得指出的是,理学领域在全国高校中以七项第一(数学、物理学、化学、大气科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两项第二(天文学、地质学)显示了北大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卓越实力;医学领域5个学科全部进入三甲;人文学科领域的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哲学、历史学四个学科全部名列第一;工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分别有三个和八个学科名列前五。

  ▲国家科技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者,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北京大学王选教授因其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上的卓越成就获得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全国高校教师中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我国最高层次的科技奖励。北京大学历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数量(49项)以及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二等奖总数(21项)为全国高校第一。

  ▲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在教育部“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历年评选(1998-2004)中,北京大学独立完成项目9项,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另1999年合并前的北京医科大学亦有一项入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迄今唯一一次),北大共获18项奖励(其中包揽两项特别荣誉奖,以及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无论获奖等级还是获奖数量均为全国高校首位。
  2003年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共有30项获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7项),获奖数居全国高校第一。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级实验室和科研机构
  2003年科技部批准筹建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其强大实力和独特的优势,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北京大学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4个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其中三个建设中),7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其中四个以北大为依托单位),6个卫生部开放实验室,2个卫生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15个国际合作建立的实验室,构成完整的科研机构体系。
  在2004年的实验室评估中,在科技部委托国家基金委组织的化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再次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在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数理、地学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数学与应用数学、重离子物理、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均被评为优秀(全国共5个)。

  ▲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在2003年教育部的评估中,北大原有的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全部通过,其中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被评估为优秀;新申报的三个基地也成功入选,从而使北大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总数达到了13个,居全国第一(全国共127个)。

  ▲科研经费和项目/973首席科学家
  2004年北京大学延续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雄厚实力与天然优势,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的项目数和经费数均在全国高校名列第一。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目36项,1999-2004年总共立项173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是建国以来我国支持强度最高的基础研究专项,至今北大有14位教授出任13个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目前国内出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最多(并列)的单位。2004年北大新增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子项目12个,新增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12个,迄今北大承担的973子项目达到了89个,承担的863课题和子课题达100余个,由此显示出北京大学在广泛的领域和更深的层面上,参与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

  ▲科研论文/进入全球前1%研究机构的科学领域
  根据Thomson-ISI 2004年度数据库的初步统计,北京大学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2418篇;以第一作者单位或责任作者发表论文1603篇,发表论文的期刊平均影响因子达1.82;一大批优秀论文在不同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发表。
  文科方面,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刊物CSSCI上发表1675篇论文,影响因子大于1的6种刊物上共发表论文80篇,占其年度收录论文总数的10.3%。在国际核心学术刊物SSCI上发表文章72篇。
  利用科学引文数据库(SCI)的“基本科学指标(ESI)”对科研机构发表论文的整体情况进行的宏观分析。根据全球10年内某个机构发表论文的被引文情况,排出前1%的研究机构名单,进入这个名单的均是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科研活力的研究机构,中国目前有41个研究机构跻身ESI排行榜之中,其中北京大学占据七个: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工程、临床医学、植物和动物科学。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由国务院学位办公室1999年至今举办的七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每次不超过百篇)中,北京大学共有53篇论文入选,名列全国高校第一(并列)。在2005年的评选中,以8篇入选居全国高校首位。

  ☆天下英才,揽而育之☆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在21世纪的复兴,中华文明再次由衰而盛,中国有可能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同时成为世界的学术中心,中国将会迎来世界级大师辈出的时代。北大作为中国的学术中心,北大在培养世界级大师上更应该是责无旁贷。……一位想成为大师的学者除了要有孟子所说“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而且,还要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使命感,只有具有这样大的使命感的学者才会有纵的历史观和横的全局观,才有可能培养出王阳明所形容的“大如天”的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同时,要成为一位大师也要有孟子所说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道德勇气。
  ——林毅夫《学问之道》

  ▲学科覆盖
  北大现有本科生专业101个,硕士点224个,博士点202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学科设置覆盖理学、工学、医学、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十个学科门;北大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大类招生
  按院系招生和培养是进一步深化北大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为方针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科调整和整合,使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知识面狭窄的弊端。新生进入北大后只进入院系而不立即进入专业,在低年级学习基础课程,高年级时进入学科领域,学习专业课程。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院系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

  ▲元培计划
  “元培计划”(Yuanpei Pilot Program)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命名,是北大重大的教学改革计划,目的是进行本科生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元培计划”采用全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元培试验班”的学生进入的将是“全面”的北大,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北大丰厚的教育资源:元培计划班的学生进入北大不分院系和专业,一年半以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自己对学校专业的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构想等方面,原则上在学校内部自由选择专业;元培计划现有34位导师来自北大21个院系,全部为各院系资深教授或院系领导,其中包括两位国家级教学名师,五位北京市教学名师。元培导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程、选择专业、贯彻元培计划的教育理念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元培计划”一经推出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新生,高考中许多高分学生都对元培班情有独钟,元培班4年来已经招收了省市高考第一名21人、国际奥赛奖牌得主8人。

  ▲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北大所首倡,其本质是个性化教育。目前北京大学大部分院系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在北大各院系,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是为了因材施教。导师既不是研究生导师也不是班主任,而是顾问教师。其职责在于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大学尤其是在北大的学习、生活,指导学生选课、选择专业方向;鼓励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尽早进实验室适当参与科研工作,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熏陶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本科生一个导师管3-5个学生,可以按照学生的个性和经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莙政基金、泰兆基金、校长基金&研究课程
  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是北京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对目前大学教育体系注重考试成绩忽视能力和创造性培养的一种变革。为此,学校专门设立基金,通过基金申请促进学生参与科研。目前,北京大学的“本科生科研基金”只要有三项:李政道先生及其亲属设立的“莙政基金”、香港泰兆基金会在北大设立的“泰兆基金”以及2000年学校设立的“北京大学资助本科生科研的校长基金”(简称“校长基金”)。通过资助入选的优秀本科生,帮助他们了解和获得基础研究领域研究工作的训练和经验,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创造能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教务部在本科课程中增加“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研究”(Supervised Independent Study)课程和“教师指导下的小组研究”(Directed Group Study )课程(简称“研究课程”),将参加以上三项“基金”资助研究项目的学生确定为该课程的选修者。学校从各院系聘请一批资深教授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

  ▲双学位/辅修体系
  为培养跨学科的知识复合型人才,在校本科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以选读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目前,北大开设了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天文学、大气科学;经济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微电子学;电子商务;化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历史学、世界历史;哲学;国际关系与对外事务;社会学;社会工作;电子政务;艺术学等双学位(含辅修),以及行政管理、生物学、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多个辅修专业,学生获得主修专业的毕业证书,并在规定时间内修满要求学分,可获得双学位证书(前提是必须获得主修专业学位)或“北京大学辅修专业毕业证书”。学生可以根据主修专业,也可以根据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参加就业,或进一步深造。
  特别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开设的经济学双学位,全部由海归博士担纲授课,以其豪华的教师阵容、前沿的知识传递、严格的学术训练,深受北大同学的欢迎。

  ▲暑期学校/高级英语听说
  在暑期中开辟小学期、教学总体实行三个学期制度,是国际著名大学通行的做法。北京大学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课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安排各院系受校内外欢迎和有特色的基础课、通选课等选修性质的课程以及教学周期较短的前沿性专题课、原典解读课、研讨班等。暑期正值国内外多数大学的假期,为聘请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优秀教师来北大开设特别课程和短期学术讲座提供了条件。2004年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延请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数学系教授戴先哲开设《Dirac 算子与Atiyah-Singer指标定理》课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天文系教授霍金斯•约翰逊开设《恒星大气理论》课程等,取得良好的效果。
  2005年暑期学校中颇具特色的是高级英语听说课程。这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全封闭、超强度、小班教学的全英语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每班由两名来自美国的老师负责,另有中方教员参与指导,通过小班教学、大型讲座、各种英语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及个别辅导、等多种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在不断的练习和自学过程中自行得到提高。

  ▲光华管理学院:英语和数学强化训练
  为了培养最优秀的商业人才,今年光华管理学院将金融学实验班的培养模式推广到全院各专业。光华管理学院按照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后,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为期一年半时间的英语和数学强化训练。二年级第一学期末开始选择专业,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状况,分别进入金融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学习领域。

  ▲国际交流
  北京大学是中国在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大学,北大学子可以有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国际交流。北大目前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2004年北京大学共主办及与国外大学合办国际学术会议37次,迎来了上百所国外大学校长来访和大量世界知名的优秀学者前来讲学,为北大学子扩大国际交流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条件。同时,每年有80多个国家的近4000名留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在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的指导监督下,北大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ICA)从2004年开始策划开展了“留学生辅导员项目”(TPIS),遴选部分中国学生成为留学生的辅导员,在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燕园的生活的同时,加强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使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共同进步、有所收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北大设立分校,每期派出约三十名学生到北大来学习,现在这一项目也邀请条件适宜的北大学生加入到该项目的学习中来,让北大和斯坦福的同学同堂上课、互通有无。
  另外,北大也为同学提供了到国外学习的机会,例如“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暑期学校”,将选派20名本科生参加耶鲁大学的暑期学校,北大同时通过校际交流选拔多名学生分别到香港、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学习,此外的出国学习机会还有很多;就院系而言,地空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学生将分别有机会去俄罗斯和巴基斯坦实习和学习,艺术学系在欧洲开设暑期课程,国际关系学院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展联合培养,被选拔的学生将获得两校学士学位,元培计划试验班也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交流,每年互派10名学生到对方去学习。

  ▲主干基础课/通选课体系
  本科生主干基础课是北大本科课程设置中的两大支柱之一,学校筛选出372门基础课作为主干课,强调由学识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授来为本科生上基础课,并对确认的主干基础课实行主持人和主讲人聘任制。2000年底学校以课程建设立项的方式拨专款对主干基础课进行支持。
  另一方面,学校在全校组织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该类课程以美国哈佛大学开设的“核心课程”为参考,结合北大的实际而设计,目的在于使所有的本科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广泛学习其他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了解其他学科领域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特点。通选课程共分5大领域(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要求学生共选修16学分才能毕业。在现阶段,通选课可以起到改善本科生知识面过窄、专业倾向过强的弊端,更重要的是为今后低年级普遍实行通识教育准备师资和课程。目前北大共开设约300门通选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素质教育&人文教育
  北大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一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要求文、理科学生互选课程,以促进文理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专门为理科学生开设了大学语文课,提高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校还非常重视美育,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修读至少2学分的艺术类课程,并成立了艺术学系,为全校学生开设艺术类通选和任选课,以及设有艺术学双学位。除开设相关的课程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注重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如“中华文明之光”、“自然科学前沿”、“艺术与美育”,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活跃的学生社团也都彰显着北大浓厚的学术的人文氛围。

  ▲医学长学制教育
  为了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医学部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三个专业实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按照“八年一贯,本硕博融通”的原则,强调“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新生将在校本部学习两年基础课程后,再回到医学部学习医学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学生一方面享有北京大学本部实力雄厚的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教育和优秀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另一方面也得到医学部卓越的专业培养,这是优秀学生学医的最佳选择。

  ▲附属医院和临床教学医院
  好的临床医学教育离不开优秀的临床教学医院。北京大学现有附属医院八所,包括北大一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三所综合性三甲医院和口腔医院、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肿瘤医院三所专门性三甲医院;此外,北大还有12所临床教学医院,多为卫生部三甲医院,充分满足了临床教学的需要。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唯一曾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大学图书馆。现今,北大图书馆总面积超过51,000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多个,藏书容量可达650万册,规模上成为亚洲高校第一大馆。现有藏书568万册,居国内高校图书馆之首,古籍善本馆藏居全国图书馆第三,并有大量中外文期刊、电子书籍与期刊和网络数据库。“211工程”两个公共服务项目之一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管理中心以及“文理中心”设在北大图书馆。北大之大,也只有这样的图书馆能够匹配得上。

  ▲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精品课
  北京大学现有国家基础科研与教学基地17.5个,包括9.5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大气科学、地质学、地理学、基础医学以及合办核物理学)和3个国家文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以及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家生命科学和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 教育基地。2004年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评估中,北大有6.5个理科基地被评估为优秀(全国共27个),3个理科基地被评估为良好,获得国家专项经费高居全国高校首位,比第二名多出约45%。另外,2003年文、史、哲、经济学基地全部以排名第一的结果被评估为优秀。
  北京大学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003-2004)23门,其中理科10门,文科9门,医科4门,总数居全国第一。

  ▲国家/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进行一次评选。在2001年的评选中,北京大学共有24项获奖,其中“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获得特等奖(全国共两项);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等级,北大都名列全国高校之首。
  2004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1项,其中一等奖39项,以上两项数量均居北京市高校之首。其中40项教学成果被推荐参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其中推荐国家级一等奖评审的10项,已全部通过教育部初审合格;另有9项参与项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