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行狙击电影版百度云:关于一些文学名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6 03:08:38
《登天的感觉》 《美学散步》 《美的历程》 《刀锋》
《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 》 《麦田里的守望者》 《活着》
《野草》 《吾国与吾民》 《聊斋志异》

的简介。主要内容。作者。国籍。和一些评论。

《登天的感觉》岳晓东 中
  记述了笔者在哈佛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实习期间经手的10个心理咨询个案。它仃]涉及爱情、婚姻、职业选择、新生适应不良、同性恋等一般心理困惑的咨询,也涉及人格缺陷的矫正及潜意识作用的解析等特殊心理障碍的治疗。
  本书在写作手法上突破了传统的心理咨询的个案写法,对咨询过程加以情节化处理,对咨询分析加以散文式描写,文笔生动,形式独特,见解深邃而耐人寻味。同时,本书还介绍了美国校园生活的风貌和哈佛大学的见闻。

  《美学散步》 宗白华 中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本书是已故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美学著作,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其词句典雅优美、充满诗意,是中国美学经典之作和必读之书。
  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人们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就会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宗白华先生以艺术家的态度感受着世间万物,并用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将其形诸笔端。这样写成的书绝不只是艺术理论,还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髓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也许再也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

  《美的历程》李泽厚 中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让人系统地了解了中国古典艺术中的美。在李先生美丽的文字中畅游古典的美,不失为一件赏心乐事。然而,不知是哪一位学者说过,书要读进去,但更要读出来。
  ?? 李先生的《美的历程》,就是美的历史。把各朝代中的美的艺术,或艺术的美以点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读者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李先生在论述的过程中,魏晋之前的艺术,处处强调的是一种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认为原始的壁画,彩绘,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之后,则处处以艺术作品本身的风格为主要辨别方式,来疏理唐之后的艺术。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转变,让人看不出其中具体的美的作品的选择标准。

  《刀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英
  刀锋》依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而且这个人干脆不再是作者惯 用的阿辛登笔名,而是直接用了自己的真名实姓。小说写一个参加第 一次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 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 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趋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 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这也是毛姆在《总结》 中提出过的)。复员后,拉里既不肯进大学,也不肯就业,一心想探 求人生的终极。为此,他丢下未婚妻来到巴黎;两年后,和未婚妻解 约,又从巴黎遍游世界各地,最后到了印度,找到了印度的吠陀经哲 学。于是了悟人生,把自己的一点薄产分散给亲友,自己返回美国, 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出租汽车司机,打算隐身人海,以终天年。小说以 拉里为中心,描绘了许多美国男女,有拉里的未婚妻,贪图物质享受 的伊莎贝儿;有以买卖古董起家,一心想钻进上流交际社会的艾略特 ·谈波登;有头脑简单但心地忠厚的格雷·马图林,他原是百万富翁 的独生子,但是一九二九年的经济大崩溃使他破了产,他是个只知道 做生意发财的典型美国社会产物;有伊莎贝儿的同学,索菲·麦唐纳 ,因丈夫和儿子在车祸中丧命,被夫家放逐到巴黎来过著堕落的生活 ,终于被不逞之徒杀害;还有一个模特儿兼妓女的法国女子苏姗·鲁 维埃,和拉里与作者都相识,最后和法国一个外地厂商结婚而得到生 活保 。作者本人在书中也担任了一个重要角色;他既是演员,又是 观众。背景多半是在法国,特别是巴黎。由于毛姆大半生是在法国度 过的,而写作本书时,正因战争避地美国,所以写到巴黎时,特别流 露出怀乡情绪,如写他在赴拉里约会之前,穿过卢森堡博物馆的公园 时,描写园中游人的那一段回忆自己青年时期的描述,完全属于自叙 性质,和小说毫无关系。又如第六章论述莱辛的《贝蕾妮丝》,都是 离开主题发挥自己的文学见解。书中的主要角色除掉苏姗·鲁维埃外 ,全都是美国人,使人想起一句调侃美国人的谚语:“人死后进天堂 ,美国人死后去巴黎。”但是,他们最后都死的死了,回国的回国了 ,连苏姗·鲁维埃也嫁到外地去,如作者所说,“在我的生命中也消 失了。”当然,这个小圈子里的人只占据作者生活的很少一部分,但 我们仍不免兴一种落寞之感,仿佛作者是“珠箔飘灯独自归”。

  《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 》孙立群 中
  《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为孙立群教授近著,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九章,共21万字,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生活,主要包括士人的品格、士人的读书生活、士人与仕途、士人的衣食住行、士人的聚会结社、士人与琴棋书画、士人与青楼女子、魏晋士人生活等内容。行文流畅、图文并茂、材料较丰富,是该书比较突出的特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15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家长们和文学界也对这本书展开厂争论。有认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对生活的认识,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促使他们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成年人通过这本书也可增进对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坏书,主人公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满口粗活,张口就“他妈的”,因此应该禁止。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http://www.cnool.net/tianyige/foreign/maitian/index.htm

  《活着》 余华 中
  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野草》鲁迅 中
  毋庸置疑,《野草》是有感于现实而创作的,它不可能没有现实(现状)的影子。一九二九年,鲁迅在上海的时候,曾与文学青年冯雪峰谈起写作《野草》时的艰难处境。冯雪峰后来回忆鲁迅谈话的情景说:有时在回顾这些作品之后,自己解释说:“文学,总是环境的产物。”有时,甚至好象忘记了当时(1929年)眼前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似的,感慨地说:“那时候的北京(指写《野草》时的北京)也实在黑暗得可以!”“实在黑暗得可以”,就是鲁迅对写作《野草》时期北京社会现实状况的概括。但是,在《野草》里构成的并不是形象的逻辑统一,而是客观现实与个人体验的统一。因此,解读《野草》,我不得不发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借助于象征联想、还原,熔入在《野草》的艺术长廊之中,进行形象解剖、心理分析、情感共生……
  《野草》里的独语的主体部分具有一种“自我审视”的性质,具有自我形象的象征:那位为亲人牺牲了一切,却终被逐放,在无边的荒野,以“无词的言语”,颓败身躯的颤动发出抗争的“老女人”就象征着自我的命运,而我竟然失掉了任意死去的权利,“死后”也要被利用。于是,又有了“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着”的“孤独的雪”,“雨的精魂”。

  《吾国与吾民》林语堂 中
  文学大师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著于1934年春夏秋三季,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作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轰动,为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 与历来的伟大著作的出世一样,《吾国与吾民》不期而出世了。它的笔墨是那样的豪放瑰丽、巍巍乎,焕焕乎,幽默而优美,严肃而愉悦。我想这一本书是历来有关中国的著作中最忠实,最钜丽、了完备、最重要的成绩。尤可宝贵者,他的著作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现代作家,他的根蒂巩固地深植于往昔,而丰富的鲜花开于今代。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 读林先生的书使人得到很大启发。我非常感激他,因为他的书使我大开眼界。只有一位优秀的中国人才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 ——《纽约时报》星期日书评 不管是了解古老的或是现代的中国,只要读一本《吾国与吾民》就足够了。 ——美国著名书评家T.F.Opie 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精彩,但他的话,即使在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很受用。 ——美国总统布什

  《聊斋志异》 蒲松龄 中
  《聊斋志异》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奇书,有人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写鬼写狐的神怪小说;也有人说,蒲松龄通过写鬼写狐来讽刺黑暗的现实社会;而在本书中,《聊斋志异》有着更深刻的内涵:《聊斋》里不但承载了一个考举人考了近60年而不中的落魄书生的男人梦,而且展示了一个个先锋的女性形象。

《刀锋》 毛姆
大学时为写评论,在图书馆偶尔翻到这部作品
看了真让人泄气
里面的男主角似乎受过什么刺激,从头到尾像没魂似的,对什么事都无所谓,后来去了印度,学了瑜珈,像苦行僧般修行,整个人的精神境界有了质的飞跃,在毛姆的笔下便似个有躯壳的仙人似的
毛姆写这样一个人,我实在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反正我是很反感啦

《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曾被张艺谋拍成电影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活着》是余华的成名之作,也是一部让无数国人为之动情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一家从解放前到解放后一直到文革后的艰难生活,小说巨大的历史跨度,具有史诗的意味。《活着》受到读者肯定和喜爱的原因,就是余华直面历史、逼近现实的勇气,人们从书中读到的,不是千篇一律的赞歌,而是刺人心痛的现实。《活着》也因此在读者的心目中拥有了非同一般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