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临时兼职:乳酸和谷氨酸有什么联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8 13:38:22

目前,在谷氨酸发酵生产中,从发酵液中提取粗制谷氨酸,多采用盐酸和硫酸调一次冷冻等电点带菌提取工艺。其成功的机率和收率的搞低,直接取决于发酵液的优劣。
生产实践证明,在谷氨酸发酵生产的进行中,多由于菌种、原料的质量,以及操作不严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常会存在一些潜在的隐患,使发酵呈现异常现象,不能及时地为后工段的等电点提取提供新鲜优质的发酵液。而在等电点提取中,我们常见的异常发酵液是其中含不利于等电点提取的有害物质较多。如生物蛋白、胶体物质含量较高、粘性增强、泡沫大、酮酸高、甚至呈现异臭,外观色泽呈现红褐色,严重的尚有絮状不深性悬浮物的存在。这样的异常发酵液若采用"常规法"提取谷氨酸,极易导致β-型结晶(即轻麸酸或空麸酸)的形成,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收行率。为了稳定生产,并使发酵生产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我们在提取方法上如何控制β-型结晶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效。
对酮酸的控制
在发酵过程中,常由于操作不严,罐压高溶氧量增大;或发酵中前期持续高温、菌体过早衰老,酿成谷氨酸脱氢酶活力下降,促使中间产物酮酸积累增多,若其含量达到0.2%以上时,酮酸即为二价铁离子结合成酮酸铁,使发酵液呈现红褐色或淡棕色,该发酵液提取难度较大,且易导致β-型结晶。为了避免β-型结晶的形成,我们在常常温条件下,首先将发酵液静置3~4h,利用发酵液中残存的乳酸脱氢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的活力,将酮酸转化为乳酸和谷氨酸,借以降低发酵液中酮酸的含量。此法的反应机理是:如丙酮酸通过水合和氧化反应形成丙酮水合物和α-羟基丙醛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再经过氧化反应生成乳酸。
实践证明,此法虽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够稳定,如若在发酵过程中有轻微的染菌,仍达不到预定的目的和效果。于是,我们在静置的基础上,待发酵液中和至PH值4.2~3.8,在没有起晶以前,加入0.3%经淘洗的优质谷氨酸晶体或将起晶罐通过育晶2h,待晶粒稳定后(即α-型晶粒均匀、结构坚实,明亮)以6t/h的流速加5~6起晶液作晶种,使发酵液中的谷氨酸受到晶种的刺激之后,晶核可提早形成,且所需的过饱和度远较自然起晶所需的过饱和度低。这样即不易形成β-型结晶,反而会促使α-型结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