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开什么工作是适合:二战怎么打起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7 05:27:49
越详细越好~`!

外交失败,第三帝国兴起

  军队中没有100名以上的年轻人,没有总参谋长,没有重炮或军用飞机,没有超过9840吨级的舰只,这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给德国的规定,其目的是在德国将世界卷入灾难而遭到惩罚后,永远不能再对任何国家产生武装威胁;随着失败带来的经济危机,以及马克的下跌,大范围的失业,德国也不能对任何国家产生经济或贸易上的威胁。但
  在1932年的选举中,德国国社党赢得37%选票,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实际上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毫不隐晦自己的计划,就已很清楚地阐明了奋斗目标:即要为德国人寻求生存的空间,以欧洲东部国家为代价,将领土扩展到乌拉尔山脉;获得军队和政权;与犹太人展开殊死斗争。

  随着权力的增加,希特勒废除了民主。他担任了国家元首,并将权力与总理结合,要求士兵对他本人表示忠诚。最重要的是,他违反凡尔赛条约的规定,重新武装了国民保卫队,并改为武装部队。到1936年,德国已拥有30万人的正规军,海军也开始建巡洋舰和潜艇。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重新组建了纳粹德国空军。1935年,克虏伯工厂开始大量生产重武器,同年3月,希特勒重新实行强制性兵役。主要大国和国联对希特勒的行为只有一个选择:通过对德国的军事干涉打败希特勒。但法国和英国被第三帝国的炫耀武力所吓倒,没有表态,美国由于策划了国际日内瓦公约,躲藏到其孤立主义政治背后。此外,1936年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爆发时,法国和英国投票赞成对意大利进行制裁,而意大利是惟一可能通过军事手段挫败希特勒的国家。1934年,当纳粹暗杀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时,意大利已经显示出这方面的能力。不幸做出的制裁决定将意大利推向了希特勒的怀抱,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希特勒发动战争时,拥有260万名士兵、3200辆坦克、4000架飞机(其中一半为轰炸机)、3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57艘潜艇。

  从合并政策到战争爆发

  1938—1939

  凡尔赛和平条约中有一条禁止将奥地利与德国合并的条款。1937年,希特勒公开对该条约提出挑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国提出挑衅,宣布德国要将欧洲所有讲德语的地区加以合并,首先将德国与奥地利合并。奥地利是元首的家乡,他于1889年4月29日出生在莱茵河畔布劳瑙。当希特勒发表这一消息时,时任奥地利总理的是反对合并的保守党人库尔特·冯·舒施尼格。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召集舒施尼格到位于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的别墅贝格霍夫参加会议,他指责舒施尼格在奥—德边境设防。希特勒一拳打在舒施尼格的嘴上,粗暴地命令他熄灭冒烟的烟头,说道:“还从来没有人敢在我面前抽烟。”

  舒施尼格感到很沮丧,但也下定决心进行抵抗。他回到维也纳,并于3月13日举行公民投票,他想知道奥地利人民是否真的想要合并。但希特勒不愿出任何偏差。他调动内政部长亚瑟·赛斯—因夸特领导的奥地利纳粹党,挑起了一系列叛乱。赛斯—因夸特迫使奥地利共和国总统威廉·米克拉斯取消了公决制度,并任命他为总理,取代舒施尼格。一经掌权,赛斯—因夸特便请德军进入奥地利领土“平息叛乱”。1938年10月21日黎明时分,德国人入侵奥地利。为安抚墨索里尼,希特勒宣布不会触动布伦纳关边境:讲德语的南蒂罗尔仍由意大利人掌管。入侵初期,德国党卫军逮捕了7.9万名反对希特勒和合并的反对者。两天后,3月14日,希特勒在200万狂热的人群前,胜利进入维也纳。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墨索里尼发一封电报:“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刻。”几天后,奥地利内阁颁布了一道命令,奥地利成为德国东部边境地区的一个省。4月10日,公决投票中,99%的奥地利人投了赞成合并票。4月18日在德国举行了类似的公民投票,取得了相似的结果。库尔特·冯·舒施尼格被捕,关在达豪集中营,直到1945年,他去了美国,成为纽约城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教授。300万讲德语的市民居住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1937年,希特勒曾许诺该地区与德国合并。1938年4月,德国苏台德党首领科纳德·亨莱因否决了捷克政府的建议,承诺要保护少数德国人的权利。他要求苏台德地区完全自治,德国在此居住者可以有自己的政府。布拉格拒绝了这一请求。柏林的反应十分迅速:希特勒召集军队,并指示军队准备“摧毁捷克斯洛伐克”。9月26日,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拒绝给予苏台德自治权,将遭到军事占领。这一时刻应毁掉希特勒,并使其从政治和历史舞台消失,但没有一个国家有胆量作出行动。事实上,英国还秘密推动捷克政府接受苏台德独立的要求。法国因与捷克有协约关系,别无选择,只能下令于1938年9月28日进行全民总动员。此时,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致电墨索里尼,请求他为了和平而进行干预。这时,所有人都知道希特勒已经计划于10月1日发动进攻。墨索里尼毫不迟疑,几个小时后,他决定于第二天在慕尼黑举行最高级首脑会议。
  1938年9月29日晨,4国主要领导人爱德华·达拉弟,内维尔·张伯伦,贝尼托·墨索里尼和阿道夫·希特勒到达慕尼黑。最高会议于中午举行,于9月30日下午1时结束。除希特勒急切要发动战争外,没有一个人同意发动战争。捷克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被劝说接受德国的要求。作为交换,希特勒承诺不会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并允许80万名捷克人在苏台德居住6个月,决定去留。

  捷克要放弃沿德国边境地区的防御工事,甚至签订了“英德友好宣言”。回国时,张伯伦和墨索里尼被当作“和平的拯救者”而受到欢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受到热烈欢迎,几百万人站在布伦纳关口至罗马的铁路沿线,当火车经过时高声欢呼。伦敦的表现则含蓄得多,温斯顿·丘吉尔和安东尼·艾登(英国外交部长,1939年2月20日辞职)与张伯伦保持距离。至于斯大林,鉴于希特勒已向西方让步这一事实(西班牙战争期间已经开始),他明白英国和法国对于希特勒在东部的目标并不存有敌意,因此开始考虑签订一个德苏协议。

  当瓜分捷克的危险出现时,世界为此次冲突感到十分紧张。1938年9月30日,世界新闻界宣布捷克是安全的,捷克在希特勒的压力下不得不做出让步,但领土完整得到了保证。可是10月2日,波兰开始对特斯申地区采取军事行动,并瓜分了那里的23万名居住者。10月7日,斯洛伐克成立了由牧师约瑟夫·蒂索阁下领导的独立政府。10月11日,拉瑟尼亚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另一位牧师沃洛申阁下成为政府首领,二人均由德国“顾问”支持和指导。此时,共和国总统爱德华·贝内斯提出辞呈,由埃米尔·阿查接任总统。接下来,匈牙利提出领土要求。为了防止捷克斯洛伐克遭到军事进攻,阿查同意接受维也纳的裁定(11月2日)。在这一裁定中,意大利外交大臣齐亚诺和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划给匈牙利3861平方英里的边境领土、100万人口;剩下由布拉格管理的是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但不是长久管理。1939年3月14日,希特勒将阿查总统召到柏林。当阿查等待召见时,希特勒下令其冲锋队占领了这两个地区,速度之快如闪电,令整个捷克人民十分愤怒。当一切完成后,元首最后同意听取可怜的阿查的意见,并告诉他可以退休了,因为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已经成为德国的“受保护地区”,巴龙·康斯坦丁·冯·纽拉斯已经被任命为“保护者”。

  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的这种国际土匪行径唤醒了西部国家的良知。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最后站稳了立场,宣布“绥靖政策”终止。法国受到更大的触动,因其是捷克的盟国,法国宣称波兰是不可侵犯的,是它在东欧的另一个伙伴国。比利时和荷兰加入法国的宣言,英国也承诺如果纳粹再进行入侵,将站在波兰一边进行干预。西欧新闻界一致指责希特勒想要用武力征服世界,把他称为世界头号公敌。

  1939年8月23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和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那是秘密条款,没有向应该了解内容的伙伴国通告。里宾特洛甫本应征求日本和意大利的意见再签署,因为,这两个国家为了反对共产主义而签订的反第三国际条约(反对传播共产主义思想观念)与德国有关联。德国和日本于1936年11月签订这一条约,意大利于次年加入。这三个国家还因共同决定退出国联而联系在一起(意大利于1937年12月11日最后一个离开日内瓦),由于这三个国家的背叛,国联遭到彻底的失败。但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之间,他们的政治地位并不总是很明确的。1939年初,德国要求意大利和日本签订三方协议,可以将三个国家在“斯蒂尔协议”中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军事联盟。日本拒绝了,意大利外交大臣加莱亚佐·齐亚诺坚决反对站在德国一边。但齐亚诺的岳父墨索里尼对他耍了个花招。当齐亚诺和里宾特洛甫于1939年5月6日在米兰会面时,墨索里尼在罗马向新闻界宣布将与德国签订“斯蒂尔协议”。虽然齐亚诺不赞成墨索里尼的做法,他还是被迫于5月22日前往柏林签订这一协议,因此无可改变地将意大利与德国联在了一起。德国没有通知意大利签署了苏德协议,并且违反了反第三国际协议。在反第三国际协议中,签约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做出承诺,要反对苏联—他们当然不会与苏联达成一致意见的。日本人也十分气愤地抨击了德国违反反第三国际协议。1939年8月11日,在萨尔茨堡举行的意大利——德国最高会议上,德国撕去了伪装。齐亚诺问里宾特洛甫:“那么,你想要得到但泽走廊吗?”希特勒的外交部长回答道:“不再需要了。我们想要战争。”

  日本政府因在远东扩张,不能指望得到远处德国过多的支持,但由于担心苏联可能会对其产生麻烦,使日本签订了反第三国际协议。在知道德苏之间的秘密协议后,日本也指责该协议。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间,日本政府重新大规模武装部队,发展强大的海军,取得了强有力的地位。1937年7月7日,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没有任何正式宣告。他们取得了节节胜利。入侵部队占领了北平、上海、南京,1938年1月10日占领广州。蒋介石领导的中国政府在与共产党暂时停止内战后,躲到重庆山中,共产党展开了抗日游击战。1938年至1939年间,占领中国北部的日本和苏联在边境不断发生冲突,结果东京不再相信苏联,因为苏联可以从后部打击日本人。 法国和英国远远地看着他们的同盟者遭屠杀,还来不及组织进攻。4个星期内,波兰共有7万人死亡、13.3万人受伤、7万人被俘。德国1.3万人死亡、3万人受伤。这标志着“闪电战”的诞生:它的代表是容克“斯图卡”,这架飞机在俯冲和轰炸中,座舱底下安装的钢管发出令人恐怖的嗖嗖声,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苏联在波兰东部发动进攻时,德国立即在征服的波兰地区采取了疯狂的统治与摧毁政策
  。绅士、牧师、政客、教师、记者和专家被扣押在特制的储藏室内,被除掉。劳动力被送往德国劳动,所得工资相当于德国工人的一半。工厂被没收,交给德国工厂主。在城市里,犹太人居住区被有刺的铁丝网隔离,居住房屋不够时可以增建,所有来自德国、奥地利以及被德国吞并地区的犹太人都被带到这里。新统治者、施虐狂汉斯·弗兰克被从德国派到这里实行“新秩序”。后来,他将企图从居住区逃跑的犹太儿童当做射击靶子。

  法国和英国面对波兰闪电般的衰落看起来无能为力,他们的政府似乎没有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国宣战。德国也没有对这两个国家采取任何行动。三支部队从远处彼此观望:英国在弗兰德;德国人在阿登高原山脚下准备袭击;法国在马其诺防线的防守阵地设置堡垒。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也是一场“虚假的战争”。但英国和德国在海上互相发动攻击。10月14日,在英国奥克尼群岛(苏格兰北部)的海军基地斯卡帕湾,一艘U式潜艇抵抗了英军的反击,用鱼雷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皇家橡树”号战舰。12月16日,在位于里奥·德·拉·普拉塔河口的蒙得维的亚,德国战舰“格拉夫·施佩上将”号不敌英国巡洋舰,匆匆逃走。这只战舰是以德国将军名字命名的,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南大西洋取得了成功。

  1937年底,在作战部长安德烈·马其诺的监督指导下,法国东部建立了庞大的堡垒,该堡垒以他的名字命名,法国在建成此堡垒后感到很安全。这些坚不可摧的堡垒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成的,由装甲钢板加固,可抵御任何炮兵进攻或大炮轰击,设有通风系统,有特制的过滤器,可消除毒气的影响。这些堡垒位于法国与德国和卢森堡交界处,彼此间有地下通道,配有大量的仓库和制造炮弹的兵工厂。马其诺防线没有延长到比利时边境,因为法国不希望那一地区受到威胁,但这个地区是古德里安装甲师进入法国之路。

  在7个月的时间里,全世界在期待着某些事件的发生。确实有事件发生,但不是在备受关注的东线。1940年4月初,希特勒预测到英国企图抢先登陆挪威,提出支持正在遭到苏联进攻的芬兰。

  如果斯堪的纳维亚被同盟国所控制,将对德国是个严重的威胁。冯·法尔肯霍斯特立刻制订了侵略计划。1940年4月7日,德国进攻了挪威的港口和机场,参战的有20万人组成的德国军队、100辆坦克、1000架飞机和全部舰队。挪威军队的抵抗遭到残酷镇压。到4月9日——进攻仅两天后——德国冲锋队控制了从奥斯陆到特隆赫姆、伯根和纳尔维克的全部地区。

  德国的成功进攻对英国来说是正式的挑战。挪威海岸距斯卡帕湾仅310英里,英国方面经细致侦察确定能够截获德国舰队,于是对此作出快速反应:对特隆赫姆和纳尔维克港发动海上进攻。10架德国战机被击落,而英国只有两架被击落。但此次大量步兵登陆海岸的进攻被击退。

  1940年6月9日,挪威投降,国王哈康七世逃往伦敦。亲纳粹代表维德昆·吉斯林成立了政府,宣布挪威为德国盟国(这导致吉斯林在战争结束后被处死)。希特勒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不得不面对挪威军队的长期攻击和不断骚扰。挪威军队虽撤退到山区,但仍对国王保持忠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二次闪电战造成3692名德国人死亡,3734名英国人和挪威人死亡,而德国还有四分之一的舰只被击沉。因需要控制住挪威,希特勒不得不将大量部队驻扎在挪威的广大地区。

  1940年4月9日,对挪威进攻后仅2天,第三次闪电战开始了:进攻丹麦—“魏泽行动”。这次行动更加迅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中午时分,德国人便进入了哥本哈根。广播电台播报了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宣布丹麦保持中立立场,并将丹麦“置于德国保护下”的消息。

  德国对挪威和丹麦进攻的胜利无疑是辉煌的,但也带来富有挑战性的后果。在美国,罗斯福加速其重新武装的步伐,大量制造飞机;在伦敦,张伯伦政府垮台,温斯顿·丘吉尔于5月10日入主唐宁街10号。

  对法国发动的闪电战

  1940

  第二次世界大战伊始,德军最高指挥官便以曼斯坦计划取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制订的已过时的施利芬计划。这一新计划规定,万一德国遭到法国进攻?德国将迅速征服比利时和荷兰。然后德国可以通过阿登侵入法国。由于缺少道路,法国将阿登看作是阻挡坦克和其他机动车的天然屏障。根据曼斯坦计划,一旦进攻力量进入法国,德军便可以沿比利时边境,向北将佛兰德斯的英国特遣部队与法国其他地区的英军阻断。此时,应该到达荷兰和比利时的德国大部队将从后部——北部对英军发动猛攻。1940年5月10日,一切正是按这一计划发生的,德国对荷兰发动进攻。大量的伞兵潮水般从侧翼包围了遍布荷兰的运河及水路。不幸的是,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和平状态的荷兰全国军队,将这些水路看成防御工事。5月13日,王后威廉明娜逃往英格兰,5月14日,鹿特丹被德国空军夷为平地(1000多人死亡,2.5万座房屋被摧毁),5月15日,荷兰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极不平衡。德、意、日三个国家的法西斯统治者于1937年结成德意日三国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最终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日至1942年春,轴心国不断地侵略扩张,战争逐渐从西欧扩展到太平洋,从而成为全球性战争.

社会根源

经济危机激化内外矛盾

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二十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出现明显的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了停滞的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先后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三个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

一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凡尔赛条约》对它的军事力量作了严格的规定,其目的是为了让德国在将世界卷入灾难而遭到惩罚后,永远不能再对任何国家产生武装威胁,德国不甘心这些严惩和限制,特别是在1932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以后,开始暗中加紧恢复国力;作为战胜国的意大利,因为没有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和本国利益的驱使,逐渐形成了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直接原因

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

德意日重新瓜分世界

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了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要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出兵占领了中国的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却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日本决定利用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战场而无暇东顾的时机,来夺取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

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地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意大利立刻宣布其“不参战”的态度。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