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头t形铣刀:中国古代历史中苏秦是谁?他为什么这么厉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18:18:52
谢谢!

苏秦 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纵横家兴于战国后期。时群雄相争,除用武力外,还需展开外交、政治上的攻势。纵横家应运而生,他们并不专崇一种主张或观点,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定其取舍,故忽而用儒,忽而用道,构成了所谓的一纵一横。西汉时称纵横之说为“长短说”,长说、短说和一纵一横含义相同,都是说纵横之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去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到战国晚期,因秦强六国弱已成为定局,故联合关东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而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如《战国策》就把秦和六国对立起来,并总以苏秦、张仪为合纵连横策略的代表性人物,双方各自为六国或秦的利益而进行辩护。

《汉书·艺文志》肯定了纵横家“权事制宜”的这一长处。但过分的灵活性也易流于欺诈,《史记》说六国时“谋诈用而纵衡长短之说起”,《汉书》也称其”上诈狡而弃其信”。尽管如此.纵横家在战国晚期仍受到各国君主的重视,故韩非说:“山东言纵横,未尝一日而止也。”

有关苏秦的事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等书。《史记》说他是东周洛阳人,曾到齐国受业于鬼谷先生,后出游数岁,一无所获而归。遭到家人的讥笑。于是他发愤用功,得周书《阴符》而读之,领会出如何方能投人主之所好的奥秘。他先去游说周显王、秦惠王和赵肃侯,但都未成功。接着又到燕国去见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纵主张,并资助他车马金帛,使他能到赵、韩、魏、齐、楚几国去游说。六国经过他的劝说而联合起来,苏秦成为纵约长,“并相六国”。到燕易王时,他因得罪易王而亡齐,到齐闵王时,齐大夫嫉恨苏秦而使人刺之。他在临死前对闵王说,我死后可用叛齐之罪名而处车裂之刑,这样做以便于找出刺杀我的凶手。苏秦死后,其弟苏代、苏厉也到处游说而“乞显诸侯”。

司马迁在写《苏秦传》时,发现不少有关苏秦的记载不可信,有张冠李戴之误。但他在处理苏秦的事迹时,特别在年代方面仍有不少错误。如他把苏秦最初游说赵、燕等国定在赵肃侯、燕文侯时,将其卒年定在张仪之前。经过不少学者的考订,明确了苏秦应在燕昭王、齐闵王之世活跃于六国间,与其同时的著名人物有孟尝君、李兑、周最等。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闵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三十一篇,当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其中似也包括苏代、苏厉的一些游说之辞。《苏子》是纵横家类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见从战国到西汉,纵横家中属于苏氏弟兄的作品或有关材料分量很多,流传也最广。汉以后该书已亡侠。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这十三篇是现在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

要是提起苏秦就不得不说到张仪,
下面是两人主张而且对抗的观点:合纵、连衡。

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算是策神。策出了艺术,策出了一段历史。

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学生,都以口舌之辩游说六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只是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游说风格不一样,但都各有千秋。苏秦主张六国“合纵”共同对付秦国,张仪则大施“连衡”之术,力劝六国西向事秦。 且看他们的策术。

苏秦说服魏国“合纵”,用的是激将法。魏国虽是弹丸之地,在六国中力量最弱,而苏秦却以他的口舌激发起了斗志,痛下决心,合纵抗秦。首先言“大王之地,地方千里,人民之众,车马之多,魏,天下之强国也”言过其实的话让魏王树立了自信心,克服了恐秦的心理。接着,指出事秦的危害:“事秦必先割地以效实,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魏王听后,没了自己的主张,于是,是苏秦到了推出了合纵主张的时候了:“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魏王心被说动了,最后,苏秦以“事秦为天下笑”使魏王下定决心,投入合纵的行列。像魏国这样的弱国都被苏秦说服“决不事秦”,比魏更有实力的国家又哪肯轻易向强秦低头呢?就这样。合纵政策得以经营。

张仪为破坏合纵。采取的是先啃硬骨头——齐国,迫使其率先放弃合纵。张仪认为,“天下强国无过齐者。”但齐国与秦国的力量就像齐国与鲁国的力量悬殊一样,是不可以比的,因此,对抗秦国是没有出路的。接着,打击了齐王通过合纵抗秦的幻想,指出今秦楚嫁女娶妇,已修好,为昆弟之国。韩已经献宜阳,梁效河外;赵也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齐王不事秦,必将孤立无援,最后紧逼,等国将破时想事秦不一定有机会了。齐国这样有实力的国家尚且不堪张仪的威逼利诱,其他小国就更不在话下了,于是,纷纷割地献城池,惟恐落后于他人一步。

可见,两位可以称得上是策神,若论策神榜应有他们的名字,也可说是口舌之间的兵法。

当然,中国历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或者说“合纵”与“连衡”的优与劣,不是两位策士能决定得了的。但游说的策功是可圈可点的。

战国时期著名于世,"头悬梁,锥刺股"正是由他而来,他与孙膑、庞涓是同窗,曾依靠自己的苦读,研究秦国与其他6国的形势,最后游说6国,让6国联合起来对抗强秦,最后荣归故里--洛阳,可惜的是“苏秦故里”文革时期被毁!

战国时游说高手,身挂五国相印,“头悬梁,锥刺股”和“前倨后恭”即出于此人。

秦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