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包包角的制作方法:周恩来的性格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1 00:35:15

周恩来从小生长在南方,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江苏淮安。早年的周恩来是个很文静腼腆的孩子,他曾自言:“嗣(我)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好静的性格是她身上继承下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中也有她的这一部分。”周恩来9岁时母亲去世,他带着两个弟弟回到淮安,和八伯、八伯母等一起生活。他在大家庭里无权无势,备受歧视,说话办事必须处处小心。这段生活经历更加强化了周恩来的文静慎思的性格特点,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处事缜密周到的习惯。由于周恩来来自一个大家庭,也出于各种原因,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共有过6个母亲,她们每个人都在周恩来的人格成长上留下了烙印,而周恩来也从每个母亲身上学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本领,如他的处世哲学来自于他的生母十二姑,他的英文来自他的第二个母亲陈氏等。这段生活经历也使周恩来变得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体味人心。周恩来曾回忆说:“我出生后,因叔父周贻淦去世,照传统习惯,把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叔母即嗣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我5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如《天花雨》、《再生缘》等七词唱。”我的好静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

  这些经历使周恩来从小就学会礼让仁慈,善解人意,少了男性的粗鲁,多了女性的柔韧。这都是中国南方男人的气质特征。

  为适应严酷复杂的环境,在东北的生活让周恩来豪爽粗犷、果断强干

  行为主义的代表斯金纳认为,人格可看作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些方式的组合,人格研究就是去发现人的行为和强化间的独特联系。斯金纳选择从个人所处的环境的强化程序来考察人格的发展和改变,从学习的角度研究人格,他认为,人们习得各种行为,从而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12岁时,周恩来离开淮安,北赴工业迅速发展、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沈阳,投奔伯父周贻庚,并住了两年。

  周恩来曾回忆说:“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到东北有两个好处:上学,冬天、夏天每天都要有室外的体育锻炼,把身体锻炼好了,吃高粱米,生活习惯改变了。另外学会了交朋友,我由南方到了东北,说话口音重,同学们骂我是‘南蛮子’,每天打我,欺负我,大同学还扒我的裤子打我,我被打了两个月。被逼得想出办法,我就交朋友,他们再打我,我们就对打,他们就不敢再打我了。东北的几年对我很有好处呢!”周恩来还总结说:“东北的高粱米饭、风沙和严寒锻炼了我。”

  东北的两年生活经历不仅培养了周恩来豪爽粗犷的特点,也练就了他果断强干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北方男人的性格特征,也是周恩来两个长期生活在南方的弟弟所不具有的特征。后来,周恩来又随伯父来到南北汇合的天津居住,并就读南开中学及南开大学。在这一阶段内,周恩来的南北气质兼容的人格结构已经形成,并在日后的生活经历中不断完善。

  周恩来在大事上冷眉相对,在小事上却温情脉脉

  周恩来的南北气质兼容,使他将儒家传统的温文尔雅与革命活动的激越情怀结合在一起,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却不失原则,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从不退让。

  1927年,中央酝酿南昌起义,张国焘任临时总负责。但他在起义问题上推三阻四,周恩来在与之争论中连拍桌子,并坚定地说:“我们幻想着赤色的旗儿飞扬、共产花开放,不斗争行吗?如果你(张国焘)继续固执己见,我只有辞职!”当时,张国焘在党内的地位仅次于陈独秀,周恩来顶撞他是要冒很大的危险,但周恩来坚持原则,最终促成了南昌起义的胜利举行。

  1934年12月18日,长征中的红军在黎平开会,决定接受毛泽东的建议。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支持毛泽东,博古虽然反对但还是少数服从多数,李德因病没有出席会议。会后,周恩来向李德说明了会议的内容,李德不同意,周恩来勃然大怒,拍了桌子。周恩来这次拍桌子,给毛主席印象深刻,他在1956年八大之前的七届七中全会上还说:“总理那次拍了桌子,一下子就把局面扭转过来了,也是老实人不发火的缘故吧。””

  在人生的最初10多年当中,先天遗传对个人的性格组合占主导作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后天培养的性格因素越来越起主导作用。所以,每个人的人格结构,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加以改变与调整。周恩来的人格成长过程就是典范!周恩来的南北气质兼容,使他充满了人格魅力。

周恩来精细雅致,举轻若重
周恩来的文静慎思的性格特点,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处事缜密周到的习惯。...东北的两年生活经历不仅培养了周恩来豪爽粗犷的特点,也练就了他果断强干的特点。 这些特点都是北方男人的性格特征

非常的谦逊与和蔼. 就像我们生活中那种值得信赖与托付的人.
他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评价最高的任务之一了,邓主席都赶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