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usb电流输出: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06:56:41
昨夜西风雕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她千百度,
募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话写的很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一下:
从逻辑递进上去谈三种境界的次序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西风刮得绿树都凋谢了,表示当前形势很是恶劣,之所以独上高路,在于他感觉到只有他能爬上高楼,而且此时处境有些艰难,此种艰难多来自于胸怀天下的责任和自我修为的不足,有了着层境界,说明他已经具备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眼界高度。居高临下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望尽天涯路,几许苍凉,更多的则是内心生出的豪气壮志,说明有了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的决心。通过自己已有眼界。他坚信自己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并坚定了继续攀登的决心。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句话的前提是在格物致知上已经有了一定造诣。在深层次上还有一个心理上的递进关系,只是不太明显,有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感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成为可能,

第二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不悔初衷。无论遇到何种何样的困难,始终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成就事业,舍去再多也在所不惜。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进取的路途上没有平坦大道,更多的是艰难险阻,他敢于进取,而且善于等待。
着一过程中,进一步格物致知。同时修心修心,个人觉得与三忍之隐忍有些关联,君子知时而动,等待时机,同时修心修身弥补自我不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动作上与第一种境界不同,几乎是同步的,由于奋斗而带来的身形憔悴在描述上侧重点不同而已

三种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在经过长时间周折,经过长期的磨练之后,他逐渐成熟起来,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能力上,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惯通。在事业上继续稳扎稳打,豪不骄傲,长养浩然正气,势必用一生的时间,去创造更大的辉煌,用坦然与恬静去看待一切,用广阔胸怀去兵甲天下,
此过程中,齐家,治国,取得了初步成功。更多的是坦然与恬静,并且此时已经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有了: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魄。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为了避免有人以小数充大数看待,我再补充一点:也有不经过自己努力成功的,那是少有的,偶然的,。这种机遇是存在的,但要能认识它并及时抓住它,既使这样成功也得通过努力奋斗。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不会处处是平坦,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在于体悟,在于神交。偶用大白话去论已是大煞风景。

从逻辑递进上去谈三种境界的次序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西风刮得绿树都凋谢了,表示当前形势很是恶劣,之所以独上高路,在于他感觉到只有他能爬上高楼,而且此时处境有些艰难,此种艰难多来自于胸怀天下的责任和自我修为的不足,有了着层境界,说明他已经具备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眼界高度。居高临下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望尽天涯路,几许苍凉,更多的则是内心生出的豪气壮志,说明有了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的决心。通过自己已有眼界。他坚信自己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并坚定了继续攀登的决心。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句话的前提是在格物致知上已经有了一定造诣。在深层次上还有一个心理上的递进关系,只是不太明显,有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感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成为可能,

第二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不悔初衷。无论遇到何种何样的困难,始终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成就事业,舍去再多也在所不惜。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进取的路途上没有平坦大道,更多的是艰难险阻,他敢于进取,而且善于等待。
着一过程中,进一步格物致知。同时修心修心,个人觉得与三忍之隐忍有些关联,君子知时而动,等待时机,同时修心修身弥补自我不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动作上与第一种境界不同,几乎是同步的,由于奋斗而带来的身形憔悴在描述上侧重点不同而已

三种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在经过长时间周折,经过长期的磨练之后,他逐渐成熟起来,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能力上,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惯通。在事业上继续稳扎稳打,豪不骄傲,长养浩然正气,势必用一生的时间,去创造更大的辉煌,用坦然与恬静去看待一切,用广阔胸怀去兵甲天下,
此过程中,齐家,治国,取得了初步成功。更多的是坦然与恬静,并且此时已经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有了: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魄。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为了避免有人以小数充大数看待,我再补充一点:也有不经过自己努力成功的,那是少有的,偶然的,。这种机遇是存在的,但要能认识它并及时抓住它,既使这样成功也得通过努力奋斗。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不会处处是平坦,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在于体悟,在于神交。偶用大白话去论已是大煞风景。
回答者:匿名 7-29 18:29

[译文]西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简要评析]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本词描绘出无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与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这三句话写的很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一下:
从逻辑递进上去谈三种境界的次序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西风刮得绿树都凋谢了,表示当前形势很是恶劣,之所以独上高路,在于他感觉到只有他能爬上高楼,而且此时处境有些艰难,此种艰难多来自于胸怀天下的责任和自我修为的不足,有了着层境界,说明他已经具备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眼界高度。居高临下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望尽天涯路,几许苍凉,更多的则是内心生出的豪气壮志,说明有了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的决心。通过自己已有眼界。他坚信自己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并坚定了继续攀登的决心。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句话的前提是在格物致知上已经有了一定造诣。在深层次上还有一个心理上的递进关系,只是不太明显,有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感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成为可能,

第二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不悔初衷。无论遇到何种何样的困难,始终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成就事业,舍去再多也在所不惜。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进取的路途上没有平坦大道,更多的是艰难险阻,他敢于进取,而且善于等待。
着一过程中,进一步格物致知。同时修心修心,个人觉得与三忍之隐忍有些关联,君子知时而动,等待时机,同时修心修身弥补自我不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动作上与第一种境界不同,几乎是同步的,由于奋斗而带来的身形憔悴在描述上侧重点不同而已

三种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在经过长时间周折,经过长期的磨练之后,他逐渐成熟起来,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能力上,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惯通。在事业上继续稳扎稳打,豪不骄傲,长养浩然正气,势必用一生的时间,去创造更大的辉煌,用坦然与恬静去看待一切,用广阔胸怀去兵甲天下,
此过程中,齐家,治国,取得了初步成功。更多的是坦然与恬静,并且此时已经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有了: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魄。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为了避免有人以小数充大数看待,我再补充一点:也有不经过自己努力成功的,那是少有的,偶然的,。这种机遇是存在的,但要能认识它并及时抓住它,既使这样成功也得通过努力奋斗。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不会处处是平坦,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在于体悟,在于神交。偶用大白话去论已是大煞风景。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突然发现这三个大词人当中的三句话,如果把它串合起来,那就成为一个大人生、大境界的一段美语。他概括了古今中外无数成功人的一个秘诀,一个内在发展的逻辑,是一种核心的概括。然后把它融在,把它结晶在文学的意象当中。所以王国维这几句话一出来,成为一种经典,成为一种成才之路的经典。

二、第一境界的历练

我们要看看,王国维你自己是怎么历练这三个境界?三个境界,我们先看,第一境界历练。

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什么他对这句诗,这么地欣赏?这么地赞同?因为这句诗太符合王国维的所见、所思、所闻。“昨夜西风凋碧树”,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情景啊?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这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带来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王国维看到的什么?王国维看到了,是一种变化的意象。变化,是在变,是在化。变在什么地方?时间在变,物象在变,心态在变,理念也大变,王国维看到这些变化。那么王国维当时从这个意象大树飘零,他又看到什么呢?看到中国是一个变化的中国,一百多年之前,他看到了世事在变化,中国在变化,学术也大变化。你看看,国门给打开了,西学进来了,中学怎么办呢?中学是被动地应战,还是不应战,就给它吃掉了?还是怎么办呢?而且他痛心地看到,当时中国整个学术界是什么?麻木的,昏沉的,没有觉醒的,毫无朝气的,非常地痛心。而王国维就从这个一叶飘零当中,用到我们一个成语,叫“一叶之秋”——从一个叶子的飘零,知道秋天要到来了,而王国维更从这个秋天发现了,后面紧跟着的是冬天,而过了冬天以后,将是灿烂的学术春天。所以,王国维特别感悟这一句词,把它作为第一个境界当中一个物象。

我们再看这个“高”字。王国维当时的行路,他确实是站在一个最高的地方。什么高的地方?站在一个民族存亡和学术关系的这个高度,站在一个20世纪初的时代的高度,一个历史的高度来望。

王国维年轻的时候,就有高远的志向。有一次,罗振玉到东文学社去看学生的时候,突然发现同学扇面上题了好多的词。他拿来一看,是一首诗,这首诗他看了以后非常感动,他说,能够写这首诗的人,一定是志向高远。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呢?“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王国维《读史二十首之十二》)他怎么写呢?在当初汉代的时候,西域,就我们新疆这个地方,只不过一百来座城市,所以汉代的皇帝想,这个地方太难管理了,我不要它了,算了。两个大臣说了,不能,皇帝你不能糊涂!尽管是小小的百来座城市,你不能放掉它,这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所以皇帝一想,对,所以又开通了。那么这两个人的远谋就胜过皇帝了。王国维又翻过来说,更有比这两个大臣更厉害的,谁?甘英,这个人更不简单。他怎么不简单?他的眼光不是新疆的这块地方了,他已经站在黑海的东头望到大秦。大秦,古罗马帝国了,他已经望到那头了。所以,王国维说,我们都要学甘英。罗振玉是有大志,他一看,这个年轻人的志向不得了,问谁写的?大家说,王国维写的。从此以后,他非常重视王国维这个奇才,提拔他。

那么,王国维他望到了什么呢?望到了当时的学术时代有这么几个特色:

第一个,20世纪初,中国的学术是一个必变的时代,必定要变,这多厉害;第二个,中国的学术,将是一个研究自由的时代;第三,当是一个最大发现的时代;第四,西学东渐的时代;第五,中学外渐的时代;第六,“学术三无”的时代。

他不简单,凭个人的观察,看到这么一些时代的特色。我们听听王国维的声音,王国维说,世事在变,国事在变,学术当然也得变,要变。王国维又说:“如今已非教权专制之时代,而是研究自由之时代。”厉害!王国维又热情洋溢地讴歌:“今日之时代可谓发现之时代,未有能与它相比者。”王国维说,为什么发现了时代呢?第一,甲骨文发现了;第二,西北的许多竹简发现了;第三,敦煌的宝库打开了;第四,故宫里面的内阁大库档案发现了;第五,外国的好多的文书在沙漠里发现了……还有好多好多的发现。王国维很聪明,他从历史上知道,凡是有新的东西发现,就有新的学问起来,所以他说,新发现的时代必将有一个新的学术时代出现。

王国维又说,“学术三无”时代。什么叫“三无”呢?第一,学术不分中西,没有中西的;第二,学术不分新旧,没有新旧之分;第三,学术没有有用无用之分。这个眼光也是超前的。我们在一百年以后,还在争论这个问题。你学的什么东西啊?我学的是文学。文学有用吗?你读大学,文学有用吗?你学什么?我学哲学。你怎么学哲学?哲学有用吗?你学什么?我学社会学。社会学有用吗?一百年以后,我们还在争论,中学为主?西学为主?中学有用?西学有用?王国维多超前!是学问,没有中西之分;是学问,没有有用无用之分;是学问,没有新旧之分。超前!所以王国维他这种眼光是超前的,而且是国际性的学术眼光。你看看,王国维一点都不保守,不因为甲骨片是我们中国的,就由我们中国来研究,研究到它透了,再给外国人研究,他不是的。不是因为敦煌宝库是在我们敦煌发现的,我们中国人研究、保密,然后我们研究完了,再给外国人。不是的,王国维非常地开阔,他是站在广阔的国际的学术平台上,来观察问题、考虑问题、研究问题。所以,他的那种眼光、那种胸襟、那种气度,国际性的。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王国维成功了,他的成功不是成功在终点,而是成功在起点上。

三、第二境界的历练

下面,王国维是怎么进行第二个境界历练的?第二个境界是这样一句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王国维确定了这个方向以后,他就坚定不移地走,再走,往前走,一走到底,不回头,不后悔。王国维曾经有这样一首诗:“……玉女粲然笑,照我读奇书。嗟汝矜智巧,坐此还自屠……”(《偶成二首》之一)我把这个意思讲一下,王国维说,啊,天上的月亮啊,太美了,就好像一个美女展露着她美好的笑容,在照着我读书呢,我在书房里读书,天上有个美女陪着我,就是月亮。啊,发出灿烂的笑容照着我,啊,月亮照着我读奇书!我经常感叹,我自己是多么地聪明啊!是多么地有智慧啊!是多么巧妙的一个人!太可惜了,我预料到,将要自己拿一把刀,把自己给杀了。他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这样刻苦地读下去,最后没有了,人没有了,读死了,太辛苦!你看看,那么美好的夜光,美女的夜光照耀着我,辜负了她。什么意思?王国维就是说,我要走这条路,走到底,不回头,“为伊消得人憔悴”。什么叫“衣带渐宽”?人越来越瘦,所以腰带越来越宽了。所以他说,我要追求真理到什么地步?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都不后悔。这是何等地尽职!所以王国维这个人,是情商、智商特别高的人,这么一个大学者。你看看,他可以聪明到什么程度?他是绝顶聪明,你看他外表很丑陋,他是绝顶地聪明。所以他把自己看成是天才。一点不错,是天才。他怎么样的呢?他做大学问家的眼光,就跟人家不一样,看到纸面上的字,大学问家的眼光叫“直透纸背”,他看到纸背的后面。王国维就是这样。

王国维有一天在研究甲骨片的时候,甲骨片,我们都晓得一片一片的,聪明的王国维,灵感的王国维,突然有灵感了,为什么这片甲骨片我读不通啊?为什么那片甲骨片,我也读不通啊?那是不是原来它们是一片啊?在出土的时候,因为弄断,崩裂,把它打破了,等到拿出来的时候,这里一片,那里一片。如果把两片能够拼合起来,那不就是一个完整的甲骨片了吗?那上面原来不可读通的,现在不读通了吗!就这个灵感,开出了甲骨学的一个方向,叫做“甲骨学的缀合”。你看,多聪明啊!他不仅看到这个上面,而且透过了纸背,透过了甲骨片。聪明,绝顶聪明!

所以大学问家胡适晚年经常要说到王国维,在台湾的时候,他对他的学生说:“王先生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还说:“绝顶聪明的人,不是在卖弄聪明,而是肯下苦工夫、笨工夫。”所以王国维就是这样,既绝顶聪明,又能够下苦工夫、笨工夫的人。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怎么下苦工夫的?

王国维在日本的时候,跟着罗振玉,罗振玉这个书库不得了,家里有50万册藏书,私人藏书。王国维一本一本,大部分,当然很多都翻过,你看,朝夕相处。王国维自己手校手批的,精读之精读,手校手批,还保存在北京图书馆里。你一看上面,肯定会感动,各种颜色的字写满了,都用过了。所以,王国维平时什么呢?手中不离开书的。在日本的时候,他的夫人要跟他商量点事情,家里总有事情,要商量点事情,王国维拿着书本只当不听见,我要看书呢,不理会夫人。潘夫人恨得不得了!恨不得把他这个书夺过来,丢在火炉里。所以,王国维是一个非常刻苦、非常用功的人。

王国维第二次到日本以后,他告别了前面的学问,美学、哲学我都告别了,我要弄传统的国学。为什么?他要投身到新的学问甲骨学,金石学等等当中。他说,我小时候,最不喜欢看《十三经注疏》,那这个东西怎么看啊?太枯燥了,现在他不了。为了向新学问应战,王国维把《十三经注疏》每天都看,精心地看,这是何等地勤奋!每天早晨在日本的京都,一个朝气蓬勃的王国维,年轻王国维,踏着露水,朝气蓬勃地,背面是一轮太阳,到罗振玉家里打工。一做下来,那是何等地艰苦!有一次,罗振玉给他两千份拓本,说,国维你帮我整理。他说,怎么整理?每一个拓片,你要找出来它有几个器物,因为有的,它一个拓片有不同的器物名称,同样一个器物,古人有不同的名称。他说,你要把它查出来,这份拓片有几个器物名称。倒过来讲,一个器物有几个铭文?那太艰苦了!这里有两千份要一一查对。所以,王国维形容当时怎么艰苦呢?每天早晨一到工作室,桌子上堆满了拓本。在夏天,日本的夏天太热了!常常地困,常常地汗流满面,身上全部湿透了。然后查一个铭文,要查十几个,那么一天下来,只能弄十几个铭文,十几张纸,非常非常地艰苦。所以早晨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王国维,到罗振玉家里去了,晚上一个疲惫不堪的王国维回家了。明天早晨又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王国维,明天晚上又是一个疲惫不堪的王国维,这样轮流地操作。同志们注意,这就叫做“下地狱式”的功夫,没有这个就没有后来更大的成功。王国维就在京都这么几年的刻苦锻炼,最后走到北京就不一样了,成为一个国际著名的大学者。这就是他的秘密,这就是他的境界。

四、第三境界的历练

下面我要讲的是,第三境界的历练。第三个境界是什么呢?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什么抒发呢?经过炼狱式的磨炼和追求,千百次的劳作,最后必定取得成功,这是有回报的,必定取得成功,一旦找到了这个真理,那就把自己的发现,汇入了真理的长河。王国维为什么特别喜欢这个境界?把它作为第三境界呢?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的意境,本来是写元宵佳节。元宵佳节太美妙了,家家上了灯笼,观灯,男女老少拥挤在街头,鲜花盛开,鲜花、人脸、灯笼,如此美妙!那么同志们想想看,知道心上的人,但是没有跟她约好在什么地方,不是在大栅栏,不知在什么地方,这么多人,你怎么找?所以,叫什么?“众里寻他千百度”,找不到啊!你在哪里啊?来了,蓦然回首,我找了一千次、一万次,有一次偶然回头,看见了,啊!我理想的佳人就在那里对着我笑呢,笑得那么地甜蜜。同志们注意,“阑珊处”是什么?不是在一片灯火的地方,而是在稀稀落落的灯火的地方;不是在通亮的地方,而在比较阴暗的,没有几颗灯的地方找到。你想想看,突然找到了,人山人海当中,突然找到这样一个美丽的佳人,你是何等地激动!何等的愉快!所以,这是一种特别胜利的、成功的境界,富有诗意。

这种情况是什么呢?就知道,必然会找到,但是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找到,是一种必然当中的偶然,偶然当中的必然,是处于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的,在意料当中,又在意料之外。王国维是这样说的,当一个人的研究,长年累月,累月长年地研究,一旦当你找到了这个东西,找到了答案,那种心中的快活,是无法形容的。这是一种快活。还有一种快活呢,心中一直有这个意思,心中就一直有这个意境,但是找不到恰当的东西把它表达出来。有一天,当我找到了,把它表达出来的话,那种快活是无法形容的。所以,这种快活是真正的大学者,他才能体会到。梁启超称赞王国维,他这样说:“我们看王先生的《观堂集林》,几乎篇篇都有新发明,只因他能用最科学而合理的方法,所以他的成就极大。此外的著作,亦无不能找出新问题,而得好结果。其辩证最准确而态度最温和,完全是大学者的气象。他为学的方法和道德,实在有过人之地方。”(梁启超《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词》)这些成果都是王国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结果。

[译文]西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简要评析]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本词描绘出无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与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