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舟车式灭火器:分析林语堂小品文的特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07:57:39
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想得到更多的资料!最好可以讲得详细点!本人急用!希望哪位文学高手出出主意!谢谢!大概一两千字左右!

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幽默、性灵、闲适和娓语笔调及其小品文理论,都带有鲜明的个性文化特征;他在<语丝>、<论语>、美国、台港时期的小品文良多于莠;他的小品文古今中外、任意而谈,娓语笔调、亲切自然,亦庄亦谐、幽默有趣,语言平实、平中有奇,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的幽默理论在上世纪30年代不合时宜,受到批判;但其作品和创办的小品文刊物,对当时的散文创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80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和发展也是有益的.他对中西文学、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受到海外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誉为"文化人之龙凤".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3 Vol.23 No.2 P.62-68

--------------------------------------------------------------------------------

论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

LIN Yu-tang′s Humorous Essays

刘道辉

摘 要: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幽默、性灵、闲适和娓语笔调及其小品文理论,都带有鲜明的个性文化特征;他在<语丝>、<论语>、美国、台港时期的小品文良多于莠;他的小品文古今中外、任意而谈,娓语笔调、亲切自然,亦庄亦谐、幽默有趣,语言平实、平中有奇,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的幽默理论在上世纪30年代不合时宜,受到批判;但其作品和创办的小品文刊物,对当时的散文创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80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和发展也是有益的.他对中西文学、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受到海外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誉为"文化人之龙凤".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理论;特色;影响
分类号:I2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33(2003)02-0062-07

作者简介:刘道辉(1971-),男,湖北洪湖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讲师.
作者单位:刘道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湖北,武汉)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八十自叙[A].林语堂文集:第8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327、369、327、370.
〔2〕鲁迅.小品文的危机[A].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567-573.
〔3〕林语堂.关于<人间世>[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405.
〔4〕林语堂.论幽默[A].林语堂文集:第9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71、72、63.
〔5〕林语堂.幽默杂话[N].晨报副刊,1924-06-04.
〔6〕林语堂.论东西文化的幽默[A].林语堂文集:第9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30、32.
〔7〕林语堂.吾国吾民[A].林语堂文集:第8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68-70.
〔8〕林语堂.论文[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202、209-210、208.
〔9〕林语堂.发刊<人间世>意见书[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403.
〔10〕林语堂.再与陶亢德书[A].林语堂序跋书信选[C].台北:南京出版出司,1981.142.
〔11〕林语堂.叙<人间世>及小品文笔调[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174、173、174.
〔12〕林语堂.小品文之遗绪[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176、179、177.
〔13〕施建伟.林语堂在大陆[M].北京:十月出版社,1991.216-218、360.
〔14〕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重印前言[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2.
〔15〕万平近.林语堂定居台湾前后[J].新文学史料,1995,(2):143、148.
〔16〕林语堂:读书的艺术[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160.
〔17〕林语堂.秋天的况味[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86.
〔18〕林语堂.粘指民族[A].林语堂文集:第9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226-227.
〔19〕林语堂.怎样买牙刷[A].林语堂.我的话@行素集[M].33-40.
〔20〕林语堂.说乡情[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88-89.
〔21〕林语堂.记鸟语[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64-66.
〔22〕鲁迅.一思而行[A].鲁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384-385.
〔23〕林语堂.八十自序@译者序[A].张明高,范桥.林语堂文选:编者前言[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6.

林语堂 (1895~1976),福建省龙溪(漳州)县人,谱名“和乐”。父亲林至诚牧师,母亲杨顺命女士,有兄弟6人,姊姊2人。曾获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是一位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旅游家、发明家于一身的全球知名学者。

林语堂17岁入上海知名英文学校圣约翰大学,在预备学校奠定英语基础,改名玉堂。21岁与厦门富商廖悦发之女廖翠凤订亲。25岁于上海与廖翠凤女士结婚。28岁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再度获胡适资助。进入以语言学驰名的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研究中国音韵学。29岁以论文《古代中国语音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其后,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开始署名语堂发表文章。

1924年5月将英文的Humor译为“幽默”,为“幽默”一词出现之始。1932年起,他先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3本杂志,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编写范围与态度,提倡幽默文学。《论语》的成功,使先生得到“幽默大师”的美称。

1947年,林语堂发明“明快中文打字机”,1952年获美国专利。1954年,出任新加坡南洋大学首任校长。1966年返台定居,1972年,《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出版,1975年,小说《京华烟云》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

着有《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老子的智慧》、《苏东坡传》等经典名著。

1976年3月26日病逝香港,4月移灵台北,4月1日,一部圣经伴随林语堂遗体,安葬于故居后园,享年82岁。挚友钱穆题字碑上。(资料来源:香港《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