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动态心电图位置:谁能提供<西游记>那4个主角,的各800介绍(可以有剧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22:53:23
谢谢..我赶着要7月28日的21:00前要..谢谢,大家帮忙

1.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最主要的人物之一,代表了古代中国人的善良、正义、不阿的情怀和追求。

生世及经历

出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乃一仙石吸收天地之气孕育而生;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赴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学会了七十二变和筋斗云

为了寻一件称手的兵器,大闹东海龙宫,终寻得定海神珍铁如意金箍棒;因阳寿已尽而大闹地府,修改了生死簿,返回人间。

第一次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

第二次天界招安,封为齐天大圣;

偷吃蟠桃、大闹天宫,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

五百年后被唐僧所救,拜其为师,踏上西天取经之路。历经八十一难,终于大功告成,封为斗战胜佛。

关于名字

孙行者——文言文的西游记中,多称孙悟空为「行者」。

孙悟空——菩提祖师所取的名字。

美猴王——孙悟空刚出生时,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后成为众猴之王,因此自称美猴王。

齐天大圣——孙悟空在第一次天庭招安后,因自感受骗反下天庭,回到花果山中,自封齐天大圣,后天庭被迫承认该封号。

弼马温——第一次到天界时所封官职。

兵器技能

如意金箍棒

七十二变

火眼金睛

筋斗云

文化影响

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经典故事被改编成多种戏曲、电影等。

日本漫画七龙珠的主人公名字也叫作孙悟空。

西游新记:童恩正所著,讲述西天取经一千多年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在美国留学的故事,非常幽默风趣,同时也对东西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做了一定程度的讽刺和揭露。

大话西游: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因其独特的无厘头风格,创造了周星驰电影的高峰。同时也对广大的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基本上很大一部分中国的青少年都能都记得该电影的某些台词。

齐天大圣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小说《西游记》中的人物。但是除了小说在拜取真经后,如来佛祖敕奉“斗战胜佛”外,其他的故事就很多人不知道了。

孙悟空在道教界中又名太乙散仙。是传说中的“七圣”之一。“七圣”指的是:“平天大圣”牛魔王;“复海大圣”蛟魔王;“混元大圣”鹏魔王;“移山大圣”狮驼王;“通风大圣”猕猴王;“躯神大圣”禺(左面需要加个反犬旁,这个字只有《中华字海》和《康熙字典》收入)狨王;“齐天大圣”美猴王。

(附:金箍棒的别称:如意金箍棒、神针、定海神针铁、灵阳棒、九转镔铁、天河镇底神针)

孙悟空为什么叫“心猿”?

《西游记》中用孙悟空比喻人的心识(心猿)。人通过心识既能作恶,也能行善。人的本性则是真心佛性,只有通过弃恶行善的修持和领悟,才能降伏心猿,证悟真如佛性,故有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西游记中糅合了儒释道的多种理念,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居住的地方就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两句话其实也都是指的“心”.

孙悟空的真实性和出生地

一.玄奘取经图研究新结论——“孙悟空”是甘肃人

1.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

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安西,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2.“石磐陀”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在研究取经故事流变过程后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之于玄奘,(1)向导作用相类;(2)解决危难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3.2003年10月29日,在山西稷山县青龙寺内发现的“玄奘取经图”,其绘制时间比《西游记》成书时间早近百年。

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诞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山顶一块仙石之中。关于它的身世原本在《西游记》中“历历可考”。可是近日却有媒体报道,专家通过对甘肃榆林石窟中的壁画《唐僧取经图》进行研究后发现,壁画中一位紧随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孙悟空的原型。

此文提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先生曾撰文指出,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一带,所以孙悟空应该是甘肃人。

于是有关孙悟空的身世更显扑朔迷离,孙悟空的形象到底来自何处,难道他真的是由一个甘肃胡人演变而来吗?带着些许好奇,记者采访了著名古典小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胡小伟先生。

鲁迅认为孙悟空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胡适却认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胡研究员介绍,《西游记》成书后,虽流传数百年,但普通读者对于其中人物故事的来源演变一直不甚了了,活像它本来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个孙猴子”一样。直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一代先河,“孙悟空”究竟是何方神圣,才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摆在桌面上。

鲁迅认为,魏晋以来,佛教典籍的翻译渐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文人们喜欢其新颖奇异,于是有意或无意中使用,于是这些故事慢慢变得中国化。具体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鲁迅则认为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淮涡水神无支祁为证,认为孙悟空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从而认定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中国本土。

胡适对此看法不同,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

陈寅恪论证孙悟空原型确系哈奴曼,甘肃壁画中的图案却表明《西游记》故事在唐代已有流传。

史学大家陈寅恪由于对佛经极为熟悉,不仅验证孙悟空的原型即《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贤愚经》作为复证,他发现“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

上世纪初敦煌学的建立,为《西游记》人物故事的流变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形象史料,主要是壁画,既有单人徒步,身背背架的图像,又有类似“猴行者”的胡人牵马随行的图像,可见人物故事是经过历代增益的。

近年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发表《新发现玄奘取经图探讨》,重点对甘肃现存的六组西夏时期的《玄奘取经图》进行了探讨,并介绍说类似故事在唐代已在民间流传。五代后周时期,扬州寿宁寺藏经院内还保存着一壁画《玄奘取经图》,当时人们叹为“绝笔”。这幅壁画最晚是后周作品,惜寺院已毁,壁画无存。

《西游记》基本人物框架在元代形成,印度神猴经过藏传佛教再创造变成孙悟空。

胡研究员在研究中发现,虽然以上说法都有证据学基础,但是玄奘取经的故事自唐到宋,流行了几百年,变化增添的人物故事相当缓慢,而其故事的丰富性却在元代出现了“井喷式”爆发。他认为,按段文杰等文物专家经常以晚明吴承恩之创作为据,而没有考虑到元代已经出现了《西游记》杂剧和“诗话”的事实。胡研究员指出,从《永乐大典》残本中析出的文献中,已经有数段后世小说《西游记》的故事,尤其是一篇朝鲜(专题,图库)汉文文献《朴通事谚解》中“车迟国斗法”中孙行者的故事非常重要。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赵景深认为,《朴通事谚解》一书“约刊于元代”。韩国翰林大学金敏镐教授也提出此书成于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此外,去年山西稷山县还发现元代的“玄奘取经图”壁画。这些都证明后世《西游记》的基本故事人物框架很可能是在元代形成的。

胡研究员认为,虽然孙悟空形象的雏形和印度史诗及民间故事中的神猴形象有些关联,但唐宋时期思想文化背景没能使其发生“质的飞跃”,《西游记》故事中惊世骇俗的内容所以会在元代呈现“井喷式”爆发,应当从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喇嘛教的输入,以及佛道两家论辩的背景中寻求解释。换句话说,虽然孙猴子和印度神猴脱不了干系,但它是曾经经过藏传佛教的“二次输入”,才以生动的形象活跃在读者中间的。

据记者查证,关于段文杰先生认定孙悟空是甘肃人的报道实属以讹传讹。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钟雯早在2002年4月27日即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关于孙悟空形象来自石磐陀的说法是张锦池先生提出的
八戒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特别是现代,越来越被人喜欢了,仅以猪八戒为主题的电视剧就拍下好几部,如《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天上掉下个猪八戒》等等。妙趣横生,语言幽默,画面精美,无一不逗人乐,招人爱。

猪八戒在西游记中原本看不出什么特殊的优点,还有多处毛病。他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到人间投胎,却又错投猪胎,嘴脸与猪相似。他会点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钯。唐僧西去取经路过云栈洞,猪八戒被收服后,八戒从此才稍归正道,成为孙悟空的好帮手,一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是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爱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猪八戒贪吃贪睡,自私自利,好进谗言。他常常想害人,但不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就是作茧自缚。为什么连这样一个人也最终修成正果,被如来佛封为“净坛使者”呢!这与猪八戒的知错必改,能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有很大关系。做到了悬崖勒马、甚至是浪子回头,在取经事业中的他对师兄的话算得上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总算是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才有其八戒的美好的结果吧。

凡事都有因果,对八戒的成才经验,总结出与他的名字有关系,也就是根据猪八戒的优点粗略统计一下,在各路的神仙领导、唐僧组长、孙悟空师兄、沙和尚师弟等方方面面,对八戒的及时监督和管理,猪八戒扎扎实实做出了八戒表现。

八戒贪吃,险像坏生。若不是悟空及时阻止,八戒早已成为群妖口中的美味。在“猪八戒吃西瓜”这一段中他的特色最为突出。此乃戒贪吃,应该是八戒之一也。

八戒见到青年女子,总是心花怒放。多亏唐僧苦口婆心的教育,悟空、悟净的善意捉弄,才使其不良行为有所收敛。尤其是四位菩萨的精心点化,让八戒终生难忘。(不过他痴心不改地追求高小姐,嫦娥这种精神还是可嘉的。)此乃戒贪色,应该是八戒之一也。

取经路上每每遇到挫折困难,八戒总是掂记着私分悟净肩上的集体财物。悟空的痛打辱骂,悟净的挖苦谴责,才一次次打消了他分包袱的念头。此乃戒贪财,应该是八戒之一也。

别看八戒对除妖降魔一筹莫展,但在领导面前打小报告却有一手。多亏唐僧心中有数,悟空、悟净的及时揭发谴责,才八戒的阴谋一次次落空。此乃戒嫉贤,应该是八戒之一也。

针对八戒的弄虚作假行为,悟空采取变化紧盯,跟踪偷袭的办法及时予以揭露和纠正,从而为唐僧正确决策提供祥实的依据。戒做假,应该是八戒之一也。

在孙悟空被赶走的这些时候里,它又因为贪睡,害得唐僧误入妖怪的洞穴。每逢八戒偷懒时,悟空要么变化对其捉弄以示 警戒,要么以身用则吃苦在前,从而带动八戒积极工作。这样一来,弄得八戒心有余悸,不敢也不好意思再偷懒。此乃戒偷懒,应该是八戒之一也。

遇到困难后当八戒打退堂鼓时,老是爱提各走各的路。唐僧、悟空、悟净都及时从 思想上予以助威鼓劲,从工作的为其排忧解难,激励八戒增强信心,心甘情愿的献身于取经事业。此乃戒畏难,应该是八戒之一也。

对付八戒的贪功恶习,唐僧的做法是实事求是,公开公正,论功行赏,悟空、悟净的态度是居功不傲,不卑不亢,心平气和。从而保证了取经队伍的团结一致。此乃戒贪功,应该是八戒之一也。

掩卷扪思:环境育人之重要。人和树一样的道理,从幼苗开始就能得到优秀的园丁管理,扎根在适应生长的土地中,就能茁壮成长。

管理育人之妙诀。生活在一个团体中,要得到要好朋友、明正领导的全力教育和帮助,那将是你一生的收获和荣幸。

朗朗乾坤,茫茫大地,又有多少支“取经”的队伍。在这此些队伍中,有孙悟空不亢不卑的正义者,但是还存在着不少意志薄弱者,稍有不慎,他们就会被从各方面飞来的“金弹”、“银弹”、“肉弹”所击中,成为人民的罪人,要使这支队伍中的腐败分子少些再少些,甚至让它绝迹,不妨也借鉴《西游记》中对八戒的惩戒做法如何……

个人认为沙僧比较憨厚,忠心耿耿,从电视剧里他喊"大师兄"那种厚重的声音和真诚的眼神可以看出来。他不象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象八戒那样花痴不改,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从不左顾右盼,谨守佛门戒律。虽然个性不鲜明的他戏份不多,但我觉得《西游记》里不能缺少这个人物。因为他在四人中起到平衡作用。大家可以假想一下,没有他的取经之路,互不服气的孙、猪二人的争吵会把那个死板的唐僧折磨到精神分裂!没等妖怪来袭,唐帅就先被两个徒弟气吐血了!尽管大家把更多注意力投向神通广大的悟空和笨拙搞笑的八戒,但相信一提起沙僧,人们的心里会产生一种平和(类似女孩子在平淡如水的爱情里找到的安全感)、发出一声赞叹:憨厚的人是最可爱的!

以上是一点浅见。下面还有搜索到的一篇东西,供参考:

分析沙僧形象的论文以张静二(1983)《论沙僧》(辑入刘世德编《国古典小说研究》)比较全面。张静二认为,在史实上沙僧“似有蛛丝马迹可寻;在文学作品里,则由绚烂的深沙神,变成了沉默的苦行僧。”谓沙僧:“相貌相当清晰,地位相当重要,而个性相当分明。”沙僧在取经途中表现了合作、顺从与随和的态度,经常担起调和与凝聚的任务。

不过,我们从另个角度看,后来的“和事佬”脚色,与初出场时凶相毕露,曾经两次吃唐僧的背景很不相称。显然,在故事发展中,深沙神的凶猛品性被改变了。

有不少人认为小说作者未能赋予沙和尚更鲜明的形象,是很可惜的。

赵天池(1983)《西游记探微》引张易克的话说:“沙僧确实经常担起调和与凝聚的任务。沙僧的调和通常是表现在止争与顺从两方面。”止争是止息悟空与八戒、唐僧之争,“以和为尚”;凝聚则体现在比其它三人专一,除了七十六回因误会悟空已死,“猪八戒与沙僧解了包袱,将行李搭分儿,在那里分”外,沙和尚从不说散伙一类的话。四十回连悟空也想散伙,反而沙僧劝大家不要散伙,意志十分坚强。他从不埋怨路途遥远,是一个任劳任怨的苦行僧。(相信这些意见得自张静二)

三十回黄袍怪疑心浑家百花羞送信去宝象国请兵来救,要杀她,就拿她与被擒的沙僧对质。沙僧急中生智,说是国王画影图形,唐僧因较早时被捉在洞中见过公主,向国王说起经历,这才救了公主一命。这情节既显示沙僧的急智,也体现他为他人着想,不欲恩将仇报之精神。

张静二说,文评家看待沙僧有三种类型:三藏型的对他无所置评;悟空型的说他和顺、忠厚;八戒型的指他柔懦、没有个性、尸位素餐。我们以为这正反映了沙僧的形象并不鲜明突出。

(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幼年出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之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回国译经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主要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81454.html孙悟空
http://222.134.133.18/lb5000mx/non-cgi/usr/28/28_122.doc猪八戒
http://game.163.com/game2002/editor/040903/040903/040903_253610.html唐僧
http://www.whereshow.cn/hotviews/society2/0405.htm
http://www.mx99.com/html/1051/43713.html
沙僧

孙悟空

在西游记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那大胆,正直的孙悟空,还有对那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唐僧的惋惜。

在西游记的第二十七回这里,白骨精三次戏弄唐僧,差一点唐僧就被抓走了,最后都是被孙悟空给救了出来,唐僧反而以为孙悟空恶性难改,念起了咒,把孙悟空痛的打滚,最后还是沙和尚和猪吧戒说情,唐僧才没念。第二次孙悟空又把那妖精变的人打死了,唐僧又念了一次咒,第三次,孙悟空用记打死了妖精,可那唐僧还是不相信有妖怪,还把孙悟空给赶走了,没办法,孙悟空只好回花果山了,在下一章的时候,唐僧就被妖怪给抓走了,这时唐僧才相信有妖怪,不得不叫孙悟空回来,孙悟空一回来,唐僧就被就出来了。

还有在第五十七回的时候,唐僧又把孙悟空给赶走了,就因为孙悟空杀了几个坏人,就把孙悟空赶走了,后来唐僧的包袱被孙悟空抢走了,一查才知道是被假孙悟空抢走了,后来,真孙悟空和假孙悟空闹到了如来那里去了,假孙悟空被真孙悟空给打死了,唐僧和孙悟空好来了,一起去西天取经去了。

看完这本书时,或许有人说孙悟空有点“苯”,我并没有这中感受,也不认为孙悟空“苯”,只是认为他是一个英雄,每当遇到妖怪时,他总是第一个去打妖怪,而不是第二或第三,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孙悟空是一个英雄,我对他的这种精神更加敬佩。

孙悟空是我的偶像。
我谈猪八戒

人们一谈到《西游记》就会不知不觉地想到猪八戒。猪八戒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开心果,开谈不说猪八戒,纵谈《西游记》是枉然。猪八戒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呢?这一直是人们在探讨的问题。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试图从猪八戒形象演变、时代性、喜剧性及其美学意义几个方面探求这一形象的真谛所在,以就教于海内外《西游记》的研究专家、学者及爱好者。

据我们所知,海内外研究《西游记》的文章多着眼于《西游记》的主题与孙悟空形象。长期以来,关于猪八戒形象的研究文章很少,而考证猪八戒形象演变的文章更少。其实,通过猪八戒形象的考证,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一形象的演变史,而且能够进一步发掘出吴承恩笔下猪八戒形象的艺术魅力。

关于猪八戒形象,一般都认为是较晚才出现的。有人根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没有猪八戒形象,从而得出猪八戒是元以后才出现的。(详见胡光舟《吴承恩和西游记》、游国恩等人编的《中国文学史》、北大中文系编的《中国小说史》等)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一、据现存英国大英博物馆内,由帝国主义分子斯坦因窃去的敦煌唐人绘图像《大摩里支菩萨图》中,我们发现了猪八戒最原始的形象。这里是一张幢幡,上绘大摩里支菩萨,菩萨脚前有一只猪,猪头人身,双手架开,作奔走如飞状,造形活泼,显出法力无边的样子。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野猪精——猪八戒的最早雏形。(详见《文化娱乐》一九八三年第二期)。

二、据《杭州南山区雕刻史迹初步调查》,将台山的摩龛像(创凿五代后晋天福七年即公元九四二年)中有描写唐代高僧玄奘由印度东归时白马负经的故事,其中可辩人物唐僧、孙悟空、沙悟净、猪悟能,还有一匹白马负经的浮雕。猪悟能肩扛钯子,身材魁梧,相貌出众,并非猪头人身。(详见《文物参考资料》一九五六年第一期)

三、据广东博物馆所藏唐僧取经的瓷枕。据专家们鉴定:这只瓷枕制作的年代至迟不晚于元代,应为宋、元磁州窑的代表作品。从瓷枕上取经故事图来看,猪八戒长嘴大耳,肩扛九齿钉钯,迈步跟随;但他还没腆着大肚子,也没担行李。这说明唐僧取经故事在唐宋元以来就广为流传,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

四、《西游记杂剧》中猪八戒形象占了整整一本四折、很活跃,是迄今所见吴氏《西游记》以前猪八戒形象最详细的描述。

五、《西游记平话》中已有猪八戒形象。《西游记平话》在国内早已失传,只根据朝鲜《朴通事谚解》的七条注文及"车迟国斗圣"一段梗概和《永乐大典》第一三一九卷《梦斩泾河龙》的故事及明抄本《销释真空宝卷》推测它的大致面貌。《朴通事谚解》在作为"西游"骨干的闹天宫故事下有一段简单的注释:"此猴精压在石缝、去其佛押出之,以为徒弟,赐法名悟空,改号孙行者,与沙和尚及黑猪精朱八戒偕往。在路降妖去怪,救师脱难,皆是孙行者神通之力也。法师到西天、受经三藏东还,法师证果旃檀佛如来,孙行者证果大力王菩萨,朱八戒证果香华会上净坛使者。"(详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册,第三○二页),这说明,在《西游记平话》里的猪八戒形象是吴承恩取材的直接依据,黑猪精朱八戒证果香华会上的净坛使者与吴氏笔下的猪八戒形象相差无几了。

六、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有没有猪八戒形象的问题。一般都认为这本《取经诗话》中的取经队伍共有七人组成,这已与杭州将台山摩崖龛像里的数目相差无几。在将台山摩崖龛像中可辩人物只有四人(唐僧、孙悟空、沙和尚和猪八戒)另外四人不可辨。在《取经诗话》中可辨认人物只有唐僧、孙行者,其他五人也不可辨。又据有关材料得知《取经诗话》有两种本子,国内早已失传,现在见到的是罗振玉据日本所藏的大、小字本影印出版的本子。其中散失较多。能否说除唐僧、孙行者外就没有猪八戒形象呢?我们认为这需要深入细致地考证。所以,绝对地确定《取经诗话》中没有猪八戒形象,因而得出在取经故事中,猪八戒最后才出现的结论——这是不够科学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吴氏创作《西游记》之前,猪八戒形象演变过程。由此可见,猪八戒形象并不是后来才出现的,而是自唐、宋、元以来就在民间流传,画家、雕塑家、陶瓷工艺匠人,小说、戏曲家将其纳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一种艺术形象来创造的。在《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中,我们看到的猪八戒形象还是比较粗略的。《西游记杂剧》中,猪八戒自称:"某乃摩利支部下御车将军,生于亥地,长自乾宫,搭琅地窃了金铃,支楞地顿开金锁,潜藏在黑风洞里,隐显白露坡前,生得喙长项阔,蹄硬鬣刚。得天地之精华,秉山川之秀丽。在此积年矣,自号黑风大王。"并乔扮朱郎骗娶斐海棠,是一个典型的猪精。在《西游记平话》中,我们知道黑猪精猪八戒已成为净坛使者。这些以及瓷枕上的猪头人身,大耳朵等等都被吴承恩继承下来。但是,吴氏笔下的猪八戒和以前的猪八戒一比较,我们就可看出,吴氏笔下的猪八戒完全是一种艺术的升华。在整整一百回的篇幅中,猪八戒(即有猪八戒的文字)占了八十四回,几乎贯穿始终。在这巨大的篇幅里,猪八戒完全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摩里支部下的御车将军已变为天蓬元帅,他的出场尽管也是个妖精身份,但与《西游记杂剧》中的野猪精有所不同了。他是被云栈洞卵二姐招为丈夫的大王,后因妇早丧,又以无穷的臂力与杰出的才干被高老庄相中并招为女婿。这一改变,决定了猪八戒的现实性——能劳动、会干活、能吃苦、心地善良。他"耕田耕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一个典型的庄稼汉。在取经过程中,作者创造地表现了猪八戒形象的多面性:心地善良而又爱耍小心眼,作战勇敢而又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而又不忘取经大义等等。这种多侧面的人物形象远远超出了明以前的猪八戒形象。从这一成功的艺术形象中,我们不难看出吴承恩给予我们民族文学的伟大贡献。
我心中的沙僧

《西游记》,这本小说最吸引我,其中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沙僧了。

沙僧是非常关心师父的安全的,他把师父放在了心中的第一位,沙僧道:“闭门不喧哗,想是暗弄我师父。我们动手耶!”这儿看出了沙僧非常焦急,深怕师父会受到伤害,又怕师兄拖延,这句充分表现了他的忠心,与对师父的关心。

沙僧也非常地顺从他师兄的话,作为一个师弟,他做得非好,每一件他都很顺从。如:八戒与沙僧将他洞内细软宝贝——有许多珊瑚、玛瑙、琥珀、 琚、宝贝、美玉、良金,一搜索一石,搬在外面。这儿看出他不仅听师父的话,连师兄的话也非常顺从,非常的忠心,比八戒好得多了,这也是他性格特点。+

沙僧也非常明白事理,懂得别人的心。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哪里晓得讲经!”这儿看出他非常懂得别人的心,知道了大师兄的用意,明白事理。

沙僧上前,把他脸上一抹道:“不羞!不羞!好个嘴巴骨子!三钱银子买个老驴,自夸骑得!要是一个绣球扣着你,就连夜烧!退送 ?也还道迟了,敢惹你这晦气进门!”着儿也看出沙僧爱开玩笑,但开的都在意味性,表现了一个有才德的人。

沙僧他不贪荣华富贵,一心做一个朴素的人,如沙僧笑道:“二哥说那里话!常言道:珍馐百味,一饱便休。只有私房路,那有私房肚?”他连吃也都不贪,更何况是钱呢!

沙僧笑道:“二哥莫乱说!大哥是个了得的。向着那般毒魔狠怪,也能收服,怕这几个毛贼?他那里招呼必有话说,快去看看。”这儿表现了他对师兄的信任,特别是孙悟空,他相信别人,这也是他的一大优点。

“沙悟净,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诚敬加持,保护圣僧,登山夺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从如来的这句话中,我们能看出沙僧在取经途中是多麽的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他是我们的榜样。

沙僧虽然没有其他师兄那么有本领,但他忠实,听话,对别人非常信任,是一个好的榜样,非常值得我学习。吴承恩之所以会以他作主角,都是有他的道理的。沙僧也非常受人欢迎,他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非常喜欢他。

真正的唐僧

唐僧这一形象一直是传统“西游”故事中的第一主角。虽然在百回本《西游记》中他已将传主的地位让给了后出的孙悟空,但依然是取经班子名义上的“领导”。题材的传统力量使得人人都知道:从来没个孙行者取经之说。孙行者等降妖伏魔,目的只有一个:保唐僧西天取经。取经任务的完成,必须假手唐僧这一凡夫俗子。这一前提决定了唐僧在取经班子中的重要地位。第七十七回狮陀国,悟空听说唐僧被老魔生吃,哭向灵山,求如来念“松箍咒”,回花果山为王便是明证。没了唐僧也就没了取经事业。自我救赎,证果金身,一切都成泡影。所以,有人说唐僧是取经队伍的“指标”。唐僧在取经队伍中的特殊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性格。身为凡夫俗子的他与三位神通广大的妖仙混迹一处,使这一形象远离了历史原型的制约,增加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作者说他是我佛如来的弟子,是十世修行的好人,所以取经的重任天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然而他尽管是金蝉转世,却已成了没有丝毫神通的凡夫俗子,这无疑增加了他自我救赎的难度。灵山佛子的前身使得他本性不昧,执著于取经大业;凡夫俗子的现实身份,又使得他的性格中平添了许多世俗化的东西。小说里的唐僧首先是一个帅气的男人,或者用佛家术语说天生一副好皮囊。其实早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就有一段相关的相貌描写:法师形长七尺余,身赤白色,眉目疏朗,端严若神,美丽如画。音词清远,言谈雅亮,听者无厌…… 到了百回本中,这一点无疑又得到了强化。小说一再写他“相貌轩昂”,是“中华上国男儿”。然而,漂亮的外表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相反,却成了西天取经的一大障碍。书中不止一次写到因为唐僧帅气的外表而引起众多异性的“垂涎”。众多女妖,乃至人间国主都想和他成亲(当然,除了痴情的女儿国主之外,众女妖还想借机盗取他的元阳真气,但不能不承认,英俊潇洒的外形无疑增加了他的吸引力。如果换了猪八戒,即便说是百世修行的童身,也未必有人愿意招惹他。)而唐僧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也变得分外敏感。白虎岭上,“圣僧恨逐美猴王”,其实关键不仅仅在八戒的恶意挑拨,而在于悟空的一段话。悟空打死了尸魔所变女子,唐僧责怪他误伤人命,悟空接下来道:“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唐僧的反应是当时“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接下来师徒之间的摩擦已不可避免。即使尸魔不再用诡计,八戒不再进谗,悟空也必然被逐,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西行一路,唐僧不得不和自己最原始的欲望进行斗争,因为他要时时面对美色的诱惑。“四圣试禅心”一回,观音等变化母女四人欲坐山招夫,三藏的表现是“好便是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打仰。”无底洞一回,他又向悟空发誓:“我若把真阳丧了,我就身堕轮回,打在那阴山背后,永世不得翻身!” 试想若真正心中了无挂碍,又何必如此做作?所以唐僧的表现只能说是心虚气短。西行路上他一直也没能摆脱这一问题的困扰。他对悟空的许多打压行为,归结起来,或明或暗或多或少,都和他的这种微妙心里有关。在“色”字上,唐僧与八戒似乎可以平分秋色。表面看来,八戒每次都比较主动,结果每次都闹了个灰头土脸;而唐僧相对比较被动,无形中就给了他遮掩自己真实心理的机会,所以他忒忌惮悟空,怕他的口无遮拦,动辄“猴头”、“泼猴”不离口,甚至念紧箍咒“勒掯”他;可对常嚷散火的猪八戒却多方袒护。要么说他,“虽是心性愚顽,却只是一味蒙直”,要么为他求情,“料他以后再不敢了”,简直爱护有加。也许只有唐僧才能切身体会到八戒饱受欲望煎熬的痛苦,所以在心底里已把他引为同类了吧。

唐僧的第二个特点是慈悲。换句话是滥慈悲,滥好人,甚至“滥”到人妖不分的地步。无意间也就给了各色妖怪以可乘之机。十世修行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洞明世事的能力,相反迂腐有加。就连据说吃后可延寿四万七千年的人参果也没能提高他的智商(五庄观吃过人参果,马上在白虎岭遭遇尸魔,眼睁睁被骗)。西天路上的众妖怪,往往就看准了他这一弱点,大加利用,使用攻心战术屡试不爽。白骨夫人先后变化成少妇、老妪、老翁,悟空一眼就看出破绽,唐僧却还在懵懂之中,居然夸奖:“西方真是福地!那老公公路也走不上来,逼法的还念经哩。”最后妖怪虽然没得手,但却成功地分化了这一取经群体,伏下了极大的隐患。(第27回)平顶山银角大王变成受伤的道士求救,“……今日大有天缘,得遇师父,万望师父大发慈悲,救我一命。若得到观中,就是典身卖命,一定重谢深恩。”唐僧马上动了恻隐之心:“先生啊,你我都是一命之人,我是僧,你是道。衣冠虽别,修行之理则同。我不救你啊,就不是出家之辈。”即时命悟空驮他,结果银角用三座大山压住悟空,轻松得手。(第33回)号山枯松涧的红孩儿假作被强盗吊在树上,一番花言巧语,“……不知哪世里修积,今生得遇老师父。若肯舍大慈悲救我性命回家,就典身卖命,也酬谢师恩。”唐僧闻言便认了真实,教八戒救人,又使妖怪有机可乘。(第40回)黑松林地涌夫人扮成落难民女求救,也说:“……不知是哪世里祖宗积德,今日遇着老师父到此。千万大发慈悲,救我一命,九泉之下决不忘恩!”悟空将唐僧强制带离危险地带,可妖怪一句话“师父啊,你放着活人的性命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马上使唐僧勒转马头。(第80回)其实我们只要将这几位妖怪的话一对比,就会发现如出一辙,惊人雷同。这当然不是作者语言贫乏,也不是妖怪计拙,只能理解为唐僧的脑子问题。他的慈悲心理几乎每一次都使自己乃至取经集团面临灭顶之灾,但他却乐此不疲。这一点也许只能从一个佛教徒的心理积淀中去寻找原因:“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心理模式,时时蒙蔽了他的灵性,以至于有时他的言行有如白痴。狮驼岭一回,群妖使诡计,假说抬轿送他过山,他居然“对众妖作礼道:‘多承列位之爱,我弟子取经东回,向长安当传扬善果也。”也许在他看来这是佛家宽恕之道的胜利。可惜的是,接下来的事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群妖瞬间变脸,大打出手,轿中宾忽然又变成了笼(当然是蒸笼)中囚。即便是这样,他还是抱定自己的人生哲学:“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这样,他与除恶务尽的悟空也就难免时常冲突。

唐僧的第三个特点是胆小,而且不是一般的胆小,简直称得上胆小如鼠。行过黄风岭,马前出现一只猛虎,“慌得三藏坐不稳雕鞍,翻跟头跌下白马。斜倚在路旁,真个是魂飞魄散。”波月洞见到黄袍怪,“吓得打一个倒退,遍体酥麻,两腿酸软”。隐雾山前,只望见山峰挺立,暴云飞出,便“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如果说,唐僧就是这样一个满身缺点的人,那就让悟空将他一棒打杀算了,至少叫妖精把他嚼吃了,非礼了,不去救他,岂不省事得多?说到底,唐僧的骨子里还是一位真僧,是值得赞扬的。唐僧身上的这些缺点,并没有使人物减色,相反,倒使得这一形象获得了真实质感,增加了可信度,更为感人。首先,唐僧是一个生理上绝对正常的男人。面对无数次美色的诱惑,他能够向柳下惠学习,守身如玉实在不容易。“脂粉不施犹自美”的莫贾氏;“眉如翠羽,肌似羊脂”的女儿国主;“温香软玉”“春意无边”的蝎子精;“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的半截观音;“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的杏花仙,纷纷向他暗送秋波,他动摇,他彷徨,甚至心里产生某些不可告人的想法,其实都无可厚非,他最终能保住晚节,抱定取经的信念,走上灵山,已经完成了自我救赎!至于他对悟空的打压政策,如果从一个长辈维护自我尊严的角度看也不难接受;对八戒的袒护,则有利于增加取经团体的凝聚力。对妖怪慈悲,也不能全怪他。因为他面对的群妖狡诈异常,实施的都是有针对性的攻心战术:银角大王变成受伤的道士,用唐僧的话说“同是修行之人”;红孩儿变的是幼童;地涌夫人变的是弱女;白骨精的三次变化,也都是老弱之辈。可以说,他们赌的就是唐僧的慈悲,利用的就是唐僧的慈悲,如果唐僧视而不见,反倒不正常了,那样我们反而会怀疑他西天取经的真正目的了,用妖精的话说:“放着活人性命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只有无条件地、甘冒风险地解救“弱者”,才是真正的唐僧。这一方面显出他慈悲为怀,不失出家人本色;另一方面也彰显出他肉眼凡胎,不辨真伪;同时也给了悟空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不论是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还是从情节发展的必然趋势看,唐僧不能没有这些缺点。尽管有缺点,但瑕不掩瑜,唐僧性格主旋律还是积极向上的,是值得肯定的。虽然有时出于各种原因,他责骂甚至折磨悟空,但吃过大亏之后,还能够接受教训,也会向悟空变相陪礼说,“贤徒,亏了你也!亏了你也!”对于猪八戒也不再曲意维护,甚至责骂有加,在金平府,八戒因贪嘴不愿上路,唐僧一反常态,竟然骂道,“馕糟的夯货!莫胡说!快早起来,再若强嘴,教悟空拿金箍棒打你!”搞得猪八戒倒一时有点接受不了,自己嘟囔:“师父今番变了,常时疼我、爱我、念我愚夯护我,哥要打时他又劝解;今日怎么发狠转教打么?”看,唐僧经过西天众妖又蒸又煮,又捆又吊,也能分别忠奸贤愚了。真是可喜的进步!总的说来,拜佛求经的目标在唐僧是之死靡他。车迟国悟空和妖道斗法,下油锅洗澡装死,国王下令杀唐僧,唐僧那篇祝文实在感人:

生前只为求经意,

死后还存念佛心,

万里英魂须等候,

幽冥作鬼上雷音。

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才是真正的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