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7流程:脂溶性皮炎,怎么治疗呢?已经9年多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10:49:37
去看了专家门诊,一点用有没有.什么也没说.
病人情况:
男,23岁,初中二年级开始发病.
症状:
头皮有红斑,脱皮,掉大块的头屑,很瘙痒,严重时会挠出血来.鼻子两旁也有次症状.其父亲也有次症状,至今未好.
这么长时间了,真是折磨人.
希望知情者帮帮忙,衷心的感谢,谢谢!~
我问的是脂溶性皮炎哦.这跟脂溢性皮炎不是一回事吧!~

溢性皮炎病因

摘自《医学美容与相关皮肤病》杨晓惠 蔡群 著

到目前为止,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可能与免疫、遗传、激素、神经及环境等因素有关。近年来有人认为是在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原发感染和对该菌继发感染基础上造成的,局部或全身应用抗卵圆形糠秕孢子菌药物迅速取得疗效。其与先天的脂溢性素质有关,但遗传方式不明,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发生脂溢性皮炎,有人认为本症与细菌感染有关,皮脂溢出增加了机体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皮脂腺化的可能是有关因素之一。在出生时皮脂腺活动明显,称婴脂溢出,以后随母体雄激素逐渐消失而停止,皮脂腺活动也减少直至青春期前,一般高峰出现在18~40岁,偶有年龄较大者,男性多于女性,在易患脂溢皮炎的个体,常于冬季因疲劳,情绪紧张或感染所激发,但许多人发病没有明显诱因。本病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高血压,心衰患者中发病率较高。自身免疫在本病继发湿疹与播散性脂溶性皮炎的发生上起一定作用,艾滋病的最常见皮肤症之一就是本病,此外,饮食因素,维生素B族缺乏,嗜酒等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均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脂溢性皮炎的症状

摘自《医学美容与相关皮肤病》杨晓惠 蔡群 著

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发生,常自头部开始,向下蔓延,好发于皮脂分布较多的部位,具有油腻性鳞屑及黄色或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自觉瘙痒,诊断并不困难,但由于部位和损害的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亦有区别。
头皮,开始为小片,灰白色糖秕状或油性鳞屑斑片,以后逐渐扩展到边界清楚的大斑片,甚至累及大部分头皮扩展到发际,形成冠状发际,可伴轻度红斑或针头大小红色毛囊丘疹或渗出厚痂,严重者头皮均覆有油腻性臭味厚痂,并有脱发。
面、耳、耳后及颌颈部常由头皮蔓延而来,面部以前额、眶上、眼睑、鼻颊沟尤甚,为黄色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疹,眶上部表现为眉及眉周围弥漫性红斑、脱屑、眉毛因搔抓而稀少,眼睑受累呈睑缘炎,睑缘内有红的细小的白色鳞屑覆盖,严重者可形成溃疡,愈的成瘢痕并与睫毛囊的破坏并存,鼻颊沟亦呈黄红色油腻性鳞屑性斑片,间有皲裂,耳后时有糜烂和皲裂,可为单侧或双侧,多见于女孩或青年女性,脂溢性外耳炎较多见于老年患者。
胡须有两种类型,一是毛囊口轻度红肿,发炎伴小的淡褐色结痂,常称“须痂”,顽固难治;另一种表现为播散性红色油腻性鳞屑,痂疮形成较深,累及整个毛囊,导致毛囊破坏与疤痕形成,偶有头皮及耻骨部同时受累。
躯干最常见于2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于胸前和肩钾骨间,最初为小的红褐色丘疹伴油腻性鳞屑,以后渐成中央具有油腻性细糖状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性鳞环状斑片,另有一种玫瑰糖疹样的脂溢性皮炎,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暗红斑片,具有细小边缘性鳞屑,边界明显。
四肢皱褶部常见于腋部,腹股沟、乳房下和脐部,多发生于30~50岁,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皮损为播散性磨擦红斑形成,红斑的边界清楚,上有油腻性鳞屑,时有表皮裂隙,肿胀。由于局部多汗,继发感染或不适当的治疗,可使皮损发展。两性生殖器被累及时,常表现为圆形的红斑和鳞屑,可形成皮肤剥脱,也可呈慢性增厚或银屑样表现,此时无典型的脂溢性皮炎的特征。四肢损害表现为湿疹样斑片。
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发生于出生后第一个月,头皮局部或全部布满厚薄不等的油腻的灰黄色或黄褐色的痂片或鳞屑,常可累及鼻唇沟,耳后等处,表现为较细碎和颜色较白的鳞屑,无全身症状,微痒,一般患儿常在3~4周内痊愈,若持续不愈,常与婴儿异位皮炎并发,也可继发细菌或白色念珠菌感染。

脂溢性皮炎的治疗

摘自《医学美容与相关皮肤病》杨晓惠 蔡群 著

生活规律,睡眠充足,饮食合理,限制多脂、多糖食物,忌饮酒等及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服用维生素B12及B6等。瘙痒剧烈时可用镇静剂,止痒剂,其他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静脉注射。
中医治疗:对痂皮多的脂溢性皮炎,宜以清热利湿为主,可用五味消毒饮加茵陈15克、桅子、大黄各3克水煎服,对鳞屑为主者宜清热凉血养皿润燥为佳,取首乌、生地、旱莲草各15克,丹皮、当归、赤芍及女贞子各10克加水煎服。
局部用药:以溶解脂肪,角质剥脱,消炎止痛止痒为主,常用药物有硫磺,雷锌辛、煤焦油、水杨酸、硫化硒、咪唑类等按不同部位,不同皮损选用不同型的药剂,如头皮上可用75%乙醇加入15%丙二醇外搽,每日二次,以及2%酮康唑溶液和香波外搽或洗头。其他部位可用50%硫黄,炉甘石洗剂或2%-5%硫黄煤焦油糊剂,20%酮糠唑霜局部涂搽。并可用2%水杨酸每日2次涂搽,5%琥珀酸软膏外用均有助于红斑、鳞屑和瘙痒的改善,无不良反应。
美容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也可通过药物的渗透,离子导人及天然植物面膜等办法治疗

溢性皮炎病因

摘自《医学美容与相关皮肤病》杨晓惠 蔡群 著

到目前为止,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可能与免疫、遗传、激素、神经及环境等因素有关。近年来有人认为是在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原发感染和对该菌继发感染基础上造成的,局部或全身应用抗卵圆形糠秕孢子菌药物迅速取得疗效。其与先天的脂溢性素质有关,但遗传方式不明,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发生脂溢性皮炎,有人认为本症与细菌感染有关,皮脂溢出增加了机体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皮脂腺化的可能是有关因素之一。在出生时皮脂腺活动明显,称婴脂溢出,以后随母体雄激素逐渐消失而停止,皮脂腺活动也减少直至青春期前,一般高峰出现在18~40岁,偶有年龄较大者,男性多于女性,在易患脂溢皮炎的个体,常于冬季因疲劳,情绪紧张或感染所激发,但许多人发病没有明显诱因。本病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高血压,心衰患者中发病率较高。自身免疫在本病继发湿疹与播散性脂溶性皮炎的发生上起一定作用,艾滋病的最常见皮肤症之一就是本病,此外,饮食因素,维生素B族缺乏,嗜酒等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均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脂溢性皮炎的症状

摘自《医学美容与相关皮肤病》杨晓惠 蔡群 著

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发生,常自头部开始,向下蔓延,好发于皮脂分布较多的部位,具有油腻性鳞屑及黄色或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自觉瘙痒,诊断并不困难,但由于部位和损害的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亦有区别。
头皮,开始为小片,灰白色糖秕状或油性鳞屑斑片,以后逐渐扩展到边界清楚的大斑片,甚至累及大部分头皮扩展到发际,形成冠状发际,可伴轻度红斑或针头大小红色毛囊丘疹或渗出厚痂,严重者头皮均覆有油腻性臭味厚痂,并有脱发。
面、耳、耳后及颌颈部常由头皮蔓延而来,面部以前额、眶上、眼睑、鼻颊沟尤甚,为黄色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疹,眶上部表现为眉及眉周围弥漫性红斑、脱屑、眉毛因搔抓而稀少,眼睑受累呈睑缘炎,睑缘内有红的细小的白色鳞屑覆盖,严重者可形成溃疡,愈的成瘢痕并与睫毛囊的破坏并存,鼻颊沟亦呈黄红色油腻性鳞屑性斑片,间有皲裂,耳后时有糜烂和皲裂,可为单侧或双侧,多见于女孩或青年女性,脂溢性外耳炎较多见于老年患者。
胡须有两种类型,一是毛囊口轻度红肿,发炎伴小的淡褐色结痂,常称“须痂”,顽固难治;另一种表现为播散性红色油腻性鳞屑,痂疮形成较深,累及整个毛囊,导致毛囊破坏与疤痕形成,偶有头皮及耻骨部同时受累。
躯干最常见于2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于胸前和肩钾骨间,最初为小的红褐色丘疹伴油腻性鳞屑,以后渐成中央具有油腻性细糖状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性鳞环状斑片,另有一种玫瑰糖疹样的脂溢性皮炎,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暗红斑片,具有细小边缘性鳞屑,边界明显。
四肢皱褶部常见于腋部,腹股沟、乳房下和脐部,多发生于30~50岁,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皮损为播散性磨擦红斑形成,红斑的边界清楚,上有油腻性鳞屑,时有表皮裂隙,肿胀。由于局部多汗,继发感染或不适当的治疗,可使皮损发展。两性生殖器被累及时,常表现为圆形的红斑和鳞屑,可形成皮肤剥脱,也可呈慢性增厚或银屑样表现,此时无典型的脂溢性皮炎的特征。四肢损害表现为湿疹样斑片。
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发生于出生后第一个月,头皮局部或全部布满厚薄不等的油腻的灰黄色或黄褐色的痂片或鳞屑,常可累及鼻唇沟,耳后等处,表现为较细碎和颜色较白的鳞屑,无全身症状,微痒,一般患儿常在3~4周内痊愈,若持续不愈,常与婴儿异位皮炎并发,也可继发细菌或白色念珠菌感染。

脂溢性皮炎的治疗

摘自《医学美容与相关皮肤病》杨晓惠 蔡群 著

生活规律,睡眠充足,饮食合理,限制多脂、多糖食物,忌饮酒等及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服用维生素B12及B6等。瘙痒剧烈时可用镇静剂,止痒剂,其他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静脉注射。
中医治疗:对痂皮多的脂溢性皮炎,宜以清热利湿为主,可用五味消毒饮加茵陈15克、桅子、大黄各3克水煎服,对鳞屑为主者宜清热凉血养皿润燥为佳,取首乌、生地、旱莲草各15克,丹皮、当归、赤芍及女贞子各10克加水煎服。
局部用药:以溶解脂肪,角质剥脱,消炎止痛止痒为主,常用药物有硫磺,雷锌辛、煤焦油、水杨酸、硫化硒、咪唑类等按不同部位,不同皮损选用不同型的药剂,如头皮上可用75%乙醇加入15%丙二醇外搽,每日二次,以及2%酮康唑溶液和香波外搽或洗头。其他部位可用50%硫黄,炉甘石洗剂或2%-5%硫黄煤焦油糊剂,20%酮糠唑霜局部涂搽。并可用2%水杨酸每日2次涂搽,5%琥珀酸软膏外用均有助于红斑、鳞屑和瘙痒的改善,无不良反应。
美容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也可通过药物的渗透,离子导人及天然植物面膜等办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