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小升初:谈谈孔明的"隆中策"对了还是错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9 19:54:05
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备曰:“善!”
内容摘自<资治通鉴>

隆重策当然对了.但除决策之外,还有执行的问题.
"取荆州","得益州",都实现了,但最终西蜀失败有三点未能按照"隆重对"的战略决策来执行,可谓致命之处.
一是"隆重对"主张"两路北伐",即荆州,益州同时出兵伐魏.由于荆州的丧失,后来只有益州一路北伐,致命之一.
二是"隆重对"主张"联吴抗魏",而这一点在关羽时期孙刘两家的荆州争夺战中就已经破灭,不仅东吴没有帮忙,而且因东吴取了荆洲而使北伐成为益州的孤军奋战.致命之二.
三是"隆重对"主张"俟北方有变"方举兵北上,即曹魏内部有变故,有机可乘之时北上伐魏,"一举可得".但是后来北伐之时,正值曹魏鼎盛,政通人和.如果诸葛亮能够等到北方司马氏与曹氏争锋,曹魏内部混乱之时,恐怕历史要改写.时机不佳,致命之三.
"隆重对"称得上是出色的战略决策,但是环境变化了,条件变化了,执行过程走样了.当今有企业家推崇"决策之后的决策",即根据变化修改决策,优化决策,以指导和修正执行的效果.使命不会改变,但是目标可以调整,决策当然需要优化,而执行的效果,就是我们最终看到的无以懊悔的结局了.
……看到[cayman69]的回答后想补充几句敬请指正:
1、何谓阻止历史进步??汉末军阀割据就是历史事实。“白骨露于野”,“人相食”……曹操、刘备与孙权,扫荡诸侯,平灭割据,并且修政明法,使魏、蜀、吴各国内部人民安居,百姓乐业,何谓阻止历史进步?
2、明朝勇士反清复明,也不简单是效忠的问题,还有抵御外夷的民族气节。清廷腐败,难道就不该抵抗列强入侵???民国倒逆,莫非便要欢迎日本来华!!!
……呵呵这个问题好大家说的比较热闹!我再“争鸣”一下:
一、正因为汉室腐败才引得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因此曹操、刘备、孙权的“一统”策略正是要改变现状,只不过在政治上或主张“扶汉”,或主张“灭汉”,扶汉不是扶成腐败破落的汉,灭汉也是要建立“统一盛世”。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曹、刘、孙,平灭大面积的割据混战,发展生产,使人民脱离了后汉时期的水深火热。事实上这正是推进进步,而正因如此,三国时期文化、科技也才有了长足进步。所以曹操、刘备、孙权一定不是阻止进步而是推进进步的。
二、民族气节一题是单讲明末抗清,实际上与三国无关的。
三、“隆中对”绝对是一统天下的大计。其“天下一统”的战略目标是直接说出来的想都不用想,途径是“以三分定一统”。请{zjld}君明查!

对<哩哏棱>提问的解释如下:
1,请问你是怎么知道魏、蜀、吴三国内人民安居乐业的???三国时代,群雄争霸,各诸候为自己利益频繁战争,各国内可以说全
民皆兵。即使后来的诸葛亮建立的西蜀,所谓的安居乐业也只是相当短暂的几年(而且这还得益于天府之地的优厚的地理条件),而且也是局部的,是全国性的吗???
2,我说的阻碍历史前进,是就“隆中对”的最终目的而言,隆中对就是要扶正刘备这个皇叔,然后匡扶汉室。汉朝末年,皇权衰落导致朝政腐败,大家对朝政腐败的看法已根深蒂固了,所以无论谁当皇帝,只要还是汉朝,那么就会有人反对,因此会有黄巾起义(人民起义是推动历史的主要动力),然而刘备、孙权、董卓、曹操不都在镇压人民起义吗???当然,各诸候夺取政权后,是可以改革政治,修正法宪,制定利民政策,但那就已经是另外的朝代了!!!
3,反清复明,看来你也很赞同,你认为是效忠,还有抵御外夷的民族气节。首先回答你关于效忠的问题,封建君王为了自己的统治,就给大众贯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其中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理论非常深入人心,因此古代出现很多“忠臣”(这与那些本身就是忠义之士的英雄有别的,前者是封建制度教化出来的,后者是与身俱来的而且也没有奴性)。明朝末年也是腐败不堪,你还效忠个什么劲啊?如果真正有头脑,有理性,就不会盲目的效忠,这种封建制度教唆出来“效忠”是不应提倡的。我们所讲的效忠,应该是正确判断统治者是否英明(标准就是: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否有利于国家强大,是否有利人民幸福),这样的领导人才值得谋士将领忠心耿耿,为之付出一切,人民才会拥护。而那种没有判断的“效忠”,无异于其豢养的一条狗。
其二,所谓抵御外夷的民族气节,我更是不敢苟同。你不认为这种民族气节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民族观吗???我前面说得很清楚了,只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不断发展强大,谁当政又有什么关系呢?而且中华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是一个大家庭吗?当一个民族气势已经衰落,另一个民族崛起,就当之无愧成为统治者!况且,汉人在长达几百年的统治中,没有歧视并欺压过少数民族吗??这时你考虑过他们的“民族气节”吗???恐怕他们反抗汉人镇压时,你会认为他们是未开化的蛮夷呢!!
4,我说的隆中策阻碍历史前进,就是说日本侵略我国时也不反抗吗???请不要张冠李戴!!再说,隆中对目的是反抗侵略吗???从军事和政治上说,隆中对也是侵略和扩张的策略。而且这是国内战争,而不是国家之间的战争。请你不要偷换概念!!!
5,还有,这个阻碍历史前进的说法,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你要知道历史前进是曲折的,这个隆中策就是让历史“曲折”了一下。你所说的匡扶汉室后,革新政治,那是好的,但那就是新的朝代,新统治者是不会再把自己的朝代叫作汉朝的。刘备、诸葛亮还要把自己的国家叫作汉朝的国家,那就是封建君臣制度在作怪。你细细想想。

这个问题应分两部分回答:

一、从策略角度来看,隆中策不能简单地判断其"对了"或者"错了",只能说实现了,或失败了。
从三国演义来看,诸葛亮成为刘备军师后,运用智慧的才能,帮助刘备取得了大小战役的胜利,游说东吴联合抗曹,火烧赤壁后,故意安排关羽捉放曹,然后夺取益州,称霸西蜀,终于形成了三国鼎足之势。隆中策是完全按照诸葛亮的计划一步步实现的。

二,隆中策汉室衰亡的当时,确实是帮助刘备从一介织鞋贩履之辈到达帝王顶峰的千古奇略,从这一策略我们看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隆中策遍观天下,正确地分析对手了强弱,自身的优势,统览全局,对不同的对手采取不同的政治外交和军事行动,使刘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终称帝西蜀。隆中策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刘备(皇叔)当上汉朝皇帝,匡扶汉室,但从历史角度看,这是阻止历史前进的行为。因为一个朝代的盛衰,是由其制度决定的,当制度已经开始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人民生产生活困难,再加上朝政腐败,奸臣当道,小人横行,民不潦生,处于水深火热中,人民已经对这个朝代失去信心,那么这个朝代就该灭亡了,由新的朝代取而替之,所以一心想重新匡扶汉室,重新实行汉朝制度,那只是倒退。
这就好象明朝勇士“反清复明”的举动一样,明朝已经腐败不堪,人民不再需要这样的政府,但还要一意孤行地反清复明,无异于阻碍历史前进的车轮。其实大家都明白,只要老百姓生活风调雨顺,年年有余,幸福快乐,有安全感,管他谁当政呢?

隆中对是一个非常成功且正确的战略规划结构示意图,但非常笼统,而且在具体实行上有很大问题
诸葛亮是在初出茅庐时作出的隆中对的战略思想,当时年轻气盛,藐视天下人杰,如果说曹魏和东吴的人才没有那么鼎盛,那么隆中对的战略目标绝对能实现,可惜……

我认为不好. 看到cayman69 的说法"阻碍历史前进的车轮"本人有点意见,难道刘备要是因诸葛亮的隆中对而一统天下,难道这个新的国家又像东汉那样腐败吗,要是这样,谁还会损兵折将,去打仗呢,各诸侯都割据一方就会天下太平了.
现在再说隆中对,中央台的节目中说到隆中对有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诸葛亮对荆州的分析.节目中说:"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虎视耽耽,而荆州地势平坦,易攻难守若对荆州发起进攻,蜀道崎岖,从益州搬救兵未免太迟了."这是很有道理的,我现在再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首先诸葛亮就住在荆州,而对其西边的益州都没了解清楚,何以谈天下呢,对天下大势分析得再透彻也没用了,而且夺取荆州,与孙权结仇,多了一个敌人,少了一个朋友.危险啊!而且令关羽带荆州军队,刘备带益州军队,企图来个两面夹击,然而与孙权结仇,荆州地方不安稳,且举全国之兵进攻曹魏,而孙权难道不会乘虚攻打吗,若要防着孙权也得留下一些大将和兵马,那样也有点风险,这些都是"天下有变"的应对策略(曹魏内部出现问题),若无变呢,让关羽守荆州毕竟不太让人放心.总之,荆州只能作为一个暂时安身的地方,诸葛亮应该劝刘备速取益州,然后再安抚少数民族,以免有后顾之忧,这样才可以放心的去北伐嘛.

哩哏棱 说的很有道理

但说的也不足为过cayman69,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历史车轮的转动

但问题是,在这期间,文化是前进还是倒退,无论任何朝代,都是在腐败,民不聊生的情形下

有人勇敢的展出来并且推翻当时的政权,建立新的政权,此乃偶助于历史的发展

但反观汉室,腐败无能,昏君当道,民不聊生,此乃汉室休矣的必定因素。

如此现状,还要匡复汉室,这不是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是什么??

当然民族气节是另一回事,不应于此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