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大药房总部在哪里:请介绍一些关于清朝嫔妃的故事,越多越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19:29:23
可以是皇帝与嫔妃间的故事,也可以是后宫嫔妃间争斗的故事。越多越好!

据有关史料记载,孝庄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7年1月),姓博尔济特氏,名布木布泰。她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乃贝勒寨桑之女。其十三岁时,嫁于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为妻。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号大清称帝,封其为永福宫庄妃。后人根据其死后谥号称之为孝庄。崇德三年,她生皇九子福临,而后福临嗣帝位,是为顺治,孝庄被尊为皇太后。再后,其孙玄烨又嗣帝位,是为康熙,又被尊为太皇太后。由于她是皇太极的妃子,而皇太极的谥号是太宗文皇帝,又因其儿子和孙子均是皇帝,所以史称“孝庄文皇后”,一般也称之为孝庄。
孝庄天质姿丽,性坚毅,喜读书,聪明能干,多有谋略。皇太极执政时,她就是得力助手,“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培基”。协助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功,继续统一女真各部,连续对朝鲜及明朝用兵,稳固了皇太极的统治地位,为进入关内奠定了基础。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在未及确立继承人的情况下,因暴疾而逝。是时,孝庄方32岁,面对“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的复杂争斗局势,她从容不迫,施展谋略,争取各方支持,终于由其子福临继位。当福临入北京称顺治帝之后,她全力扶持其治国理政。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病逝,由玄烨继位,她又精心抚育培养玄烨,授以治国方略,指导处理各种政务,终使康熙成为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代君主。
至康熙二十六年九月,操劳一生的孝庄因病辞世,享年75岁。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又经顺治一朝,再至康熙朝前期,这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活里,在整个清朝统治集团中,孝庄可谓是一个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历史人物,她为清朝的建立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愧是一位历经清初三朝的杰出女性。
在险象丛生中扶助顺治继位并亲政如前所述,当1643年皇太极暴卒而逝时,由于未及确立皇位继承人,在满族贵族诸王兄弟之间,引起激烈的争夺王位之争。那时,最有权势和实力的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都有夺取皇位的欲望,且旗鼓相当,相互不服,如不妥善解决,满族就有可能发生内讧与分裂。为此,孝庄在孝端皇后的支持下,利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的权力之争,巧妙周旋,左右说服,使多尔衮与豪格势单力薄,难以服众,双方不得不达成妥协,提出由皇太极之九子、年方6岁的福临继位,并议定八旗军兵,由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各掌其半,左右辅政,待福临年长后,立即归政。这一折衷方案,既使福临继承了皇位,也避免了清政权因内争而导致分裂,对于入关前夜的清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着。
顺治元年五月(1644年6月),多尔衮率清军进占北京,同年9月孝庄陪同顺治进入北京,福临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定都北京。然而,多尔衮由于战功卓著,权势越来越大,根本不把年幼的顺治放在眼里,明目张胆地独揽大权,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谋占皇位之心不死,时刻威胁着顺治的地位。为此,孝庄又施展谋略,对多尔衮软硬兼施,既笼络,又控制。一方面尽量让其致力于清朝的统一大业,服务于顺治帝的统治,连续封其为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使之位高权重,满足其欲望;另方面又设法牵制其野心膨胀,利用各种力量不使其谋位之心得逞,直至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病逝,顺治帝开始亲政。
顺治亲政时,也还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孝庄既是母后,也是他强有力的保护者和导师,而尽力辅政。为尽快扫清明残余势力及各种抗清力量,她百般笼络一批有实力的汉族上层势力,设法使已归顺清朝的孔有德、吴三桂、耿精忠等效忠清朝,为他们封王进爵。还将平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以郡主视之,招为义女。又把皇太极的女儿和硕公主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以联姻结亲手段,对之既拉笼,又控制。另外,由于清初的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灾民流离失所,社会极不安定。为此,孝庄在宫中一再提倡节俭,并多次将宫中节余银钱赈济灾民。这既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也有利于稳固顺治的统治地位。清初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既有尖锐的满、汉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满族内部的权益均衡的冲突。在如此错综复杂、矛盾交织的形势下,清朝能较快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孝庄对顺治的辅佐则功不可没。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孝庄与顺治母子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与隔阂。孝庄作为崛起于东北一隅的满族贵族女性,有较浓厚的满汉之别的民族观念,总希望能更多地维护满族的旧俗旧制。她利用满蒙联姻的传统,为顺治的后宫挑选了多名蒙族的妃子,还将自己的侄女、侄孙女先后封为顺治的皇后。然而,顺治作为新一代满族贵族,则比较崇尚汉文化,又是一个富有感情的性情中人,他力求婚姻上的自主,不喜欢孝庄为她选定的后妃,却偏偏钟情于自己喜爱的董鄂氏。遗憾的是董鄂氏却年轻早逝,致使遭受感情沉重打击的顺治,心灰意冷,不理朝政,一心皈依佛门。这些都使孝庄极为失望和不悦。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在郁郁寡欢中,感染天花而病逝。孝庄在极度悲痛中,又把心思精力全部转移到新的皇位继承人玄烨身上。
精心培育和辅佐康熙继位治国顺治去世之后,在孝庄的主持下,宣布先帝遗诏,由年仅八岁的玄烨继位,是为康熙皇帝。康熙失父之哀刚刚过去,十岁时又失去了生身之母。孝庄本来就十分疼爱孙儿玄烨,眼看着爱孙先后失去父母,对之更加爱护关心,义无反顾地担当了对他的抚育培养之责。正如玄烨日后所回忆:“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见《清圣祖御制文二集》)。可见,孝庄对玄烨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都悉心照料,而且十分严格,完全按照帝王的标准训练这个爱孙。为使玄烨自幼就接受满族文化教育,她又指示自己依赖的侍女苏嘛喇姑,既照料玄烨的生活,又教他说、写满语、满文。同时又让其入书房,请名师讲读儒家的《四书》、《五经》,且“必使字字成诵,从不敢自欺”,养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在学习满汉文化的同时,孝庄还灌输“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驰”的思想,让侍卫教练玄烨的骑射本领,如同读书写字一样,日有课程,终使玄烨弓马娴熟,箭不虚发,深深理解“念祖宗以来,以武功定暴乱,文德致太平,岂宜一日不事讲习”,而发奋学习文韬武略,为日后亲政治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由于康熙年幼继位,因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龙、鳌拜四大臣辅政。孝庄也教导玄烨参加辅臣议政,学习执政经验,并经常向玄烨灌输“得众则得国”的治国思想,要求玄烨“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时刻谨慎,勤于朝政,以巩固其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基业,逐渐使玄烨在政治上成熟起来。由于辅政四大臣中的鳌拜思想顽固守旧,且独断专横,擅自弄权,康熙显然不满,终于在康熙八年,智擒鳌拜,结束了辅政时期,由康熙正式亲政。
康熙亲政之后,有关军国大事,仍常常向孝庄请教商议,正像《清史稿·孝庄文皇后》传中所说:“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因此,孝庄在世时,康熙朝前期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孝庄多参与谋划决策。如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当三藩作乱时,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机叛乱,严重威胁京师的安全,康熙十分忧虑。孝庄则适时向康熙推荐说:“图海才能出众,盍任之”,康熙即诏图海“授以将印”,领兵前往,很快平定布尔尼叛乱,使局势转危为安。
康熙晚年曾深情回忆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康熙对祖母也一往情深,他几乎每天上朝前,下朝后,都要到孝庄那里请示问安。当孝庄病重时,康熙精心侍奉,日夜不离。孝庄病逝后,康熙几乎痛不欲生。康熙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有所为的封建君主,与孝庄的精心培育辅佐密不可分。
关于“太后下嫁”
的历史疑案在电视剧《孝庄秘史》及一些清代宫廷轶闻、野史演义、笔记小说中,都曾绘声绘色,十分具体地描述了有关太后下嫁于多尔衮的传说,而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呢?应该说这是一桩聚讼纷纭的历史疑案,至今在清史学界也仍然是肯定者有之,持怀疑否定者亦有之。
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张煌言此词写于顺治七年,以当时人记当时事,似有所据,何况多尔衮于顺治五年已称“皇父摄政王”,慈宁宫又是孝庄皇太后的寝宫,词中说慈宁宫中张灯结彩,喜气盈盈地举行婚礼,显然是指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主张太后下嫁说的还有其它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当与太后下嫁有关;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似乃暗指多尔衮迫使太后与之为婚;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下嫁多尔衮而有难言之隐;其四,满族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素有兄终弟及、弟娶兄嫂之旧俗,即使有下嫁事,亦不违伦理道德。
但老一辈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一一予以驳难。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第二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
然而,孟森先生之说并未成为定论,胡适先生读过孟森的《太后下嫁考实》后,曾致书诘难,认为孟文“未能完成释皇父之称的理由”,“终嫌皇父之称似不能视为仲父、尚父一例”。此后,无论是1949年之前,或者是新中国成立后,仍不断有学者对“太后下嫁”之说,发表持肯定性的看法,不过却也没有摆出更确凿的实证。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太后下嫁”之说,似仍可作为历史疑案存疑。但不管此说能否成立,都不影响孝庄文皇后作为一代杰出女性的历史地位。

孝庄文皇后,是位深明大义、聪明能干、具有谋略的后妃,历经清初天聪、顺治、康熙三朝。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她"赞助内政,越既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丕基";当清王朝挥师入关、创立大一统的基业时,她先后精心扶育顺治、康熙两代幼年皇帝主政,对清王朝统一中国大业,起到积极作用,在清初政治舞台上颇有影响。'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生于公元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卒于1688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享年七十五岁。1625年(明天启五年)二月初二日,嫁给清太宗皇太极为妾,时年十三岁。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称帝,封为永福宫庄妃。1638年(清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生皇九子福临。福临即位,尊为皇太后;福临亲政后,尊上徽号为"昭圣慈寿皇太后"。其孙玄烨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死后累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由于她是太宗皇太极的妃子,谥号为孝庄,其子孙均做了皇帝,故史称其为"孝庄文皇后"。

公元1643年十二月(崇德八年十一月),清太宗皇太极暴亡。由于皇太极生前并未立嗣,因而,当他死后,诸王相争帝位,剑拔弩张。在争嗣过程中,孝庄文皇后与争位实力最强的睿亲王多尔衮达成默契,使其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大统。这不仅子承父位,于情理之中,且由多尔衮与济尔哈朗摄政,使其亦得其所。而更重要的是,消除了自相残杀的隐患,使刚刚壮大起来的清统治集团,免遭一次内部分裂。

孝庄对福临自幼进行着严格的教育,使之明事知礼。据(清实录)记载:福临六岁登极之日,沈阳(后改盛京)气温很低,侍臣给福临一件红里龙袍,他不穿,而要穿黄色的。年纪幼小即十分懂礼。他即位后,孝庄加紧培育幼子,以保全皇位。

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九月,清王朝移都北京,孝庄跟随顺治皇帝及文武官员从盛京迁居北京紫禁城。当时,朝廷内部各项制度尚未完备,而皇帝尚年幼,后宫一切事务均由孝庄主持。顺治皇帝禀承太后训旨,亲自主持编纂<内则衍义),并为之写序。

此时,摄政王多尔衮军政大权在握,而孝庄文皇后与多尔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清初这段时间里,正由于孝庄与多尔衮的紧密配合,不仅有利于幼年皇帝福临地位的巩固,而且保持了满洲贵族内部权力分配后的政局稳定。关于清初孝庄太后下嫁给多尔衮的传说,即是这场政治斗争所留下的难以证实的疑案。公元1650年(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七日,多尔衮于行猎中落马跌伤致死,孝庄全力辅助十三岁的顺治皇帝亲政。

顺治亲政后,国内形势比较严峻,一方面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同时,反清斗争彼伏此起,统一大业尚待完成。为了稳定政权,她积极支持福临,坚决打击贵族中的保守势力。当时众多满洲亲贵、大臣,揭发多尔衮生前种种不轨行为,她支持顺治帝颁谕进行调查。后经调查核实,对多尔衮削爵籍没,公诸于众;对曾追随过多尔衮的少数官员给予治罪;而受其冤抑者则予以平反。

为了调整满、汉关系,孝庄一方面主张罢除汉族官员的命妇与轮流人侍满族后妃、王、贝勒福晋、贝子、公夫人的旧俗,同时,主张对吴三桂等汉族官员采取笼络、控制政策。公元1653年(顺治十年)破例将平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赐予白金,"岁俸视郡主例"。同年,又亲自主持将皇太极的第十四个女儿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为妻,这些措施,不仅牵制了吴三桂等三藩,而且对众多清朝汉官,是极大的鼓励,缓和了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她还经常教育顺治皇帝:"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上承祖宗功德,益廓鸿图;下能兢兢业业,经国理民,斯可为天下主。"她要顺治皇帝选任贤才,亲忠远佞,赏罚必求公允,生活不得奢靡,要勤学好问。在福临亲政期间,她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清初,由于多年战争,大片土地荒芜,生产废弛。为了迅速恢复生产,孝庄大力提倡并严格要求宫内厉行节约,紧缩日常开支,于公元1654年(顺治十一年)、1655年(顺治十二年),先后两次以宫中节省的七万两银子赈济灾民。这一年,福临还亲奉圣母面谕,拨银二十四万两,赈济京畿地区因被圈地及遭灾而生活无着的穷苦人民。其中也有太后及皇帝宫中节省下来的银八万两。这不仅对安定民心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有利于统一大业的完成。

公元1660年(顺治十七年),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氏病故,顺治皇帝痛不欲生,哭闹着要放弃皇位,到五台山出家为僧。孝庄极力规劝,使顺治皇帝没有出家,以保皇权未致旁落。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病故后,年仅八岁的康熙皇帝登极,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当时,安徽桐城生员周南奏请由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遭到了她的严词拒绝。孝庄再一次全力抚育幼主主政。

她于慈宁宫收养康熙帝,祖孙二人感情十分深厚,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培养其理政能力,孝庄都是竭尽全力。用康熙皇帝自己的话说:他八岁丧父,十一岁丧母,全赖圣祖母太皇太后抚育教训。康熙帝即位后,四大臣之间存在尖锐矛盾,为避免其矛盾激化、酿成大乱,孝庄于康熙帝十二岁时,即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迎纳为皇后,以笼络索尼,使之一心一意辅佐皇帝。

孝庄文太皇太后笃信佛教,她除每天在其住处慈宁宫后殿内供奉佛像,还常于康熙皇帝专为其在前殿东庑南所设佛堂内做佛事。为表示其诚意,孝庄于七十一岁高龄时,赴佛教圣地五台山朝谒文殊菩萨。为此,康熙皇帝先于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十二日,不顾天气寒冷,亲自到五台,为其祖母探路,并建上祝太皇太后延寿道场。同年九月十一日,康熙亲奉古稀高龄的孝庄太皇太后赴五台朝圣。一路上康熙皇帝精心侍奉孝庄,每到一处,他均先于祖母前行。孝庄要去位于五台最北端台怀镇的菩萨顶,康熙帝则先于菩萨顶迎接祖母圣驾。因其地形似古印度释迦牟尼佛说法的灵鹫峰,故亦名灵鹫峰。佛教徒传说文殊菩萨曾在峰顶显灵和说法,故又称菩萨顶。这里海拔一千七百米,山势峻峭,寺庙林立,有三十余所,孝庄即于此敬行佛事。随后,又欲前往更为险要的长城岭。康熙皇帝为确保太皇太后的安全,命令随行大臣率领侍卫,修治菩萨岭至长城岭一带的道路。九月二十四日,孝庄在康熙皇帝的亲奉下,行抵长城岭,历经数盘岭路,山势险峻殊甚。孝庄谕曰:"岭路实险不可度,吾及此而止,积诚已尽。五台诸寺应行虔礼者,皇帝代吾行之,犹吾亲诣诸佛前也。"二十六日,康熙帝代孝庄行礼诸寺,了却了孝庄敬佛之夙愿。

康熙皇帝亲政后,每天早晚均到祖母宫中问安,从不间断。每次问安时,康熙皇帝都要请教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办法,因此,尽管"太后不预政",但朝廷中重要事情,康熙帝都要征得祖母同意后处理。公元1674年(康熙十三年)吴三桂等三藩叛乱,当时国家财政支绌,孝庄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关心和支持,拿出宫中银两,犒劳出征的将士。随后,蒙古布尔尼叛乱,清军北征。出征前,孝庄又告诫康熙帝,严禁军队征伐时进行掳掠。她还经常讲述古代帝王治国安邦的方略,劝告康熙帝,应善用贤良,敢于纳谏,处理政务必求公正。又告诫康熙帝: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驰。用人行政,务敬承天,虚公裁决。

公元1677年(康熙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康熙帝亲撰太皇太后大德景福颂词,书写锦屏恭进给孝庄。词中写到:"恭惟圣祖母太皇太后,躬备圣德,天锡纯禧。作配我太宗文皇帝,内庭翼赞,肇造邦家。诞育我世祖章皇帝,瑞应昌期,抚绥函复。爱及小子,缵承基绪,十有六载,恩勤鞠育,莫罄名言,训迪,弘深,难于殚述。盖皇天眷佑我国家,笃生圣哲,母仪后昆,以为积庆凝祥之本,猗欤盛哉!"以此歌颂孝庄功德,并表示对祖母的敬意。康熙帝曾回忆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天成立。孝庄文皇后,堪称对清王朝统治建立了卓越功劳的后妃。

公元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孝庄文皇后患病,卧床不起。康熙皇帝看到老祖母病危,昼夜不离左右,亲尝汤药,精心侍奉。1688年(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后逝世。临终时,她对康熙皇帝说,太宗(皇太极)安葬已久,不用再打开他的陵墓了。况且我也很想念你们父子二人,不想远离,所以希望在孝陵(即顺治帝福临的陵墓)附近安葬,这样我就安心了。康熙皇帝遵照祖母的遗嘱,将其灵柩暂时停放在河北遵化县东陵。1724年(清雍正二年)正式葬人地宫。地宫在沈阳清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因称"昭西陵"。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1836-1908),乳名兰儿,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惠征女。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1856年生子载淳。次年进位为“储秀宫懿贵妃”。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年号“祺祥”,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同年11月,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改元同治,那拉氏实行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大权。

1873年,载淳成年,那拉氏宣布撤帘归政,但仍阴持朝柄。次年,载淳病死,那拉氏立宗室载湉继承皇位,年号“光绪”,复行垂帘听政。

1889年,载湉大婚成年,那拉氏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绪帝实际居于傀儡地位。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年,适逢那拉氏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 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故于“朝鲜事求速结”,支持李鸿章等对日采取妥协投降主张。

“六旬万寿庆典”活动从年初即开始筹备,八月中日战事愈烈,户部上书“请停工程”,那拉氏大发雷霆。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和被迫改口上奏:“查停工一条,系指以后寻常工程,其业经兴办之工,毋庸停止”。一些主战派廷臣纷纷上疏,请求停办“点景”,移作军费。那拉氏怒不可遏,称“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9月,中国陆海军先后败绩,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切,9月27日强使主战的军机大臣翁同和到天津与李鸿章会商停战求和之事。10月18日更下令王公大臣及外省封疆大吏,将“六旬万寿贡品”统于10月23日星进。11月7日,日军占领大连湾,这一天正是那拉氏生日,前方军情急电雪片般飞来,那拉氏却不为所动。在颐和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连续赏戏三天,公事皆延置不办。

11月22日,北洋水师基地旅顺沦陷,那拉氏仍不以为然,并反将矛头指向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11月26日,那拉氏于仪銮殿召见军机大臣,时光绪帝不在座。突然宣布“瑾、珍二妃有祈请干预种种劣迹,即著缮旨降为贵人”。并将瑾、珍二妃之兄礼部右侍郎志锐遣戍乌里雅苏台。珍妃为光绪宠妃,并支持光绪对日主战。当时朝廷内一些主战官员,不满于那拉氏、李鸿章对日屈膝,于是结二妃之兄志锐“密通宫闱,使珍妃进言于上”,推动光绪对日抵抗。10月28日,文廷式又亲自上奏:《倭夷入寇枢臣与疆臣各怀异志但欲求和请交部严加议处折》,弹劾李鸿章等不思督军应敌,“但欲求和”,“束手待攻”,“请旨将枢臣及北洋大臣交部严加议处,以存国法”。这时,正值那拉氏起用恭亲王奕欣主持对日议和,主和空气甚嚣尘上。那拉氏选择此时处罚光绪之二妃及其兄,目的在于打击主和派及向光绪示威。12月4日同时下令授恭亲王奕欣为军机大臣和撤销满汉书房,进一步的加强了主和派势力和剪除光绪周围的主战派力量。

1894年底,清廷在战事上愈不可为,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加急切。1895年1月,派张荫桓、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日本政府借口中国使臣全权不足,拒绝开议。议和未成,使臣被拒,那拉氏万分惊恐,曾命顺天府准备车骡,拟逃往山西。

日本政府于广岛拒和后,立即向北洋水师另一基地威海卫进攻,27日攻陷威海卫,北洋水师覆灭。3月初又发动辽河下游作战,六天之内,连陷牛庄、营口、田庄台。至此,以那拉氏为首的投降派下定决心向日本投降,3月,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再次赴日乞和,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消息传出后,举国大哗,愤怒声讨那拉氏、李鸿章等人的卖国行为。人们在北京城门贴出“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的对联表示抗议。根据《马关条约》规定,日军于6月间开始派兵侵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奋勇抵抗,那拉氏一面下令台湾大小官员内渡,并严厉禁止接济台湾抗日军民,同时又在颐和园搭起天棚,准备避暑。人们又题了“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的对联,痛斥那拉氏的卖国罪行。

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帝愤于战败割台,欲思振作,决心变法,改革政治。1898年6月发布“明定国事上谕”,实行变法。9月,那拉氏发动政变,扼杀新政,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开始复出训政。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那拉氏挟光绪出逃西安。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颁布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9月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2年回到北京。自此之后,那拉氏“惕于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

1908年11月15日,病死。
孝和睿皇后,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一等侯恭阿拉之女。喁琰即位前,她是喁琰的侧室福晋,喁琰当了皇帝以后,封其为贵妃。嘉庆二年二月,孝淑皇后薨逝,百日之后,太上皇乾隆敕封钮钴禄氏为皇贵妃,居中宫,并举行了册封钮钴禄氏为皇贵妃的典礼。嘉庆六年,加封钮钴禄氏为皇后,其父恭阿拉也由承思公晋封为一等侯。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喁琰崩于承德热河行宫,苠宁(道光)继位,将孝和尊封为皇太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孝和薨逝,终年74岁。当时,道光帝春秋已高且有病,仍二十七日释缟素。咸丰元年(1851年)为孝和兴建昌西陵,竣工后葬于地宫奉安。谥号全称为“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天熙圣睿后”,这位皇后曾生育两儿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