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荔英小学: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说明了什么?在线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7:35:37

未读“看不见的城市”前,我对卡尔维诺此人毫无所知。阅读“看不见的城市”一书时,在读完他就“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概念”思考后,我抱着对他轻快迷幻的句子和深邃的思想的惊叹,对他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网上一查,才发现他本人是一位先诗歌,戏剧和寓言,而后小说进行写作,古巴出生,意大利成长,在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当代作家。

“英雄不问出处。” 诚如古语所说。尽管对他“看不见的城市”一书所怀的无限好感,但也许我本不必就此君的出处去寻根问底。忘记事物的本质,而去对表象寻根问底――这种迷惑本是我辈的缺陷,但不知不觉,我却又犯下了这个错误。而更为可笑的是作者在这本“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中,某种意义上所期待的,正是竭力的去让忽必烈汗或者读者,去抛开那些让人迷惑的有关“城市”的种种表象,来就“城市”――这一日益复杂的环境去进行感性的思索。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不由的想起了这句有名的哲学名言。迷惑于现今不得不去面对的生活种种,忽略诸如“为什么?”“怎么样?”“假如…”一类的问题,想必也是合理的。不过这种“合理”所真正说明的,可能却是为什么人类的思维能力未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创造性的发展的缘故吧。 我并非反对科技。我承认科技的发展和当今人类的丰富物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犹如此刻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我将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里获得有关卡尔维诺其人的信息。但回顾千年来人类就生存问题所进行的思考进程,我看到更多的却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那些让人类盲目的去依赖科学,机械化的思考和生存方式,同时也是最自然,最原始的那些有关美丽和幻想的思维的逐渐退化。

也许你同我一样,很早以前就已无数次的问过自己那些“我是谁?”“你是谁?”一类的问题。那么你有想过你生活的环境究竟是什么吗?那些你所生活的或人们在言谈中总是透露出无限向往的“城市”归根到底是什么呢?

“城市犹如梦境:凡可以想像的东西都可以梦见,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幅谜画,其中隐藏着欲望,或着隐藏着反面的恐惧,像梦一样。”这便是马可或者说作者卡尔维诺本人对“城市”的理解。

在未读本书前,如同大多数现代人一样,我对城市这个概念从未认真的去想过。回顾我人生这短短的数十年,仿佛总是永无疲惫的带着行李,从一个城市迁徙到另一个城市,然后再从那个城市迁徙到另外一个城市。 无论这循环的侯鸟式的搬迁究竟有多少次,却总是喜剧式的以同样一个结局而告终――带着疲惫和生锈的思想一次又一次的被梦想抛弃并终结在某个城市里的房间里。

在马可或者卡尔维诺眼里,“城市犹如梦境。” 这是对我们所置身的环境进行的多么具有诗意的描述啊。但人人都知道,无论梦境多么的美妙,梦境毕竟只是梦境――既非真实,也永远都不会变为真实。那么说到底,在马可或卡尔维诺眼里,我们所谈论,所生活着的“城市,” 难道都并非是真实的吗?...面对卡尔维诺的这本书,这些从未思考过的问题猛如当头棒喝一般,让我体会到了我的生活的麻痹。

或许远远不止这些…..是的,什么城市?城市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是城市?这个城市和那个城市是否有不同之处?你眼中的城市和我了解的城市是一样的吗?这无数本应很早就去思考的问题,然而却就在这我们辗转的劳累的生活中,失去了应得到的思考价值。作为生活在这个高度城市化的时代的具有现代属性的我们,毫无疑问的说,卡尔维诺不仅仅给我带来一些不该忽略的思考,同时也让我对生活的麻木感到羞愧。

“城市犹如梦境。” 此说法似乎表明了“城市”不是真实的。那么我们现在谈论生存着的这个被称之为“城市”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在漂浮着的巨大海龟背上所建造的家园?还是我们在巨人口中多年经营的场所?在繁忙麻痹的成长过程中,我再次的面对了那些自孩童时代就怀有的对身边世界的疑问和好奇。于是,在开篇读到忽必烈汗在对聆听马可对其经历过的不同城市进行描述时,他不经意的简要的以自己的经验将其统统的概括成“类”的时候,我能深刻的体会忽必烈汗内心深处的所感到的厌倦。

“忽必烈汗已经留意到,马可波罗的城市差不多都是一个模样的,仿佛只要改变一下组合的元素就可以从一个城转移到另一个城,不必动身旅行。”

与忽必烈汗的对“城市”的高度概念化的浓缩思维相比,是马可或卡尔维诺没有认识到这些城市的相同,所以才会不烦其厌极力的去进行描述呢?还是这些城市在马可或卡尔维诺的眼里尽管有着相同之处但却在本质上却是不同的呢?或者说,是马可或卡尔维诺已经超脱了生活的桎梏,从而能进一步的去质问生活的环境?我带着疑问继续往下读并找到了答案。

“城市也由欲望和恐惧造成。尽管二者之间只有秘密的交流、荒谬的规律和虚假的比例,尽管每种事物隐藏着另一种事物…城市也认为自己是心思和机缘的造物,可是两者都支不起城墙。你喜欢一个城,不在于它有七种或七十种奇景,只在于它对你的问题所提示的答案。或者在于它迫你回答的问题,像底比斯通过斯芬克斯之口提问一样..”

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马可心中的城市与我们所理解的“城市”并非是我们自以为是,以文明自居的那些由种种概念堆积起来的生存单位。

诚然,卡尔维诺其他的作者不同。他在整篇文章里丝毫没有对“什么是城市”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相反,他只是往返的穿梭在马可与忽必烈汗的有关城市的对话之中。当我意识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不得不感叹作者感性的思维和巧妙的写作技巧。是的,卡尔维诺不仅在文章中非常巧妙的回避了“什么是城市”这个极端枯燥并被几千年人类文明概念化了的问题。同时也费劲心机的诱导读者对其固有的对城市的认识带着怀疑去进行审视。于是,在阅读该书的时候,我禁不住去想,作者的回避是否怀有某种目的。如果真有有目的的话,在我看来,那无非是为了强调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所应当具体的,而不是被我们生活逐渐磨灭的个体主验。

为了避免庸俗的去向读者对城市进行枯燥乏味,长篇大调的描述,在本书中,作者极力的去避免那些已经数据化了的种种城市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他甚至回避了那些包括他自有的对城市的认识…在面对于那些可能对读者城市的认识产生怀疑的一切概念化了的东西,如城市的人口性质,人口密度或地域特征等种种,卡尔维诺都极力的去避免。可能作者唯有坦然的通过马可的口对城市进行充满了幻想和诗意的描述,去告诉读者他眼里城市是什么,(城市是在欲望和恐惧中疯狂生长的梦)作者才能使读者在阅读时激发年幼时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吧。也许唯有这样,才能再度的去诱发我们的那些在人类成长中,那些随着年龄,早以被生活残疾了的创造性的思索吧。换句话来说,可能这正是此刻我为什么我写这篇读书笔记的原因。

然而问题却远远不止这些。在作者眼里,“城市”既是梦境,但却又真真正正的存在。在马可的口里,佐贝德是真实的“满披月色的白色城市,它的街道纠缠得像一团毛线。”但它却建立在一群男子带着他们对一位梦中披着长头发,裸着身体奔跑的女子的共同的向往……瓦尔德拉达是真实的“古人在湖畔建立起来的,有阳台的房子层层重叠,高处的街道在临湖的一边有铁栏围着护墙。”但它却与自己的湖泊中的倒影相混淆,让所有“城里”的快乐和恐惧不断的重复。“

欲望和恐惧都是无法用概念和实物进行精确定义,但又实实在在的存在。卡尔维诺眼里的城市也是如此。

如同城市的真实存在一样,卡尔维诺向读者展示的并非是意识中城市的虚幻。在卡尔维诺的笔下,城市是既有的,存在的,但又无法去下定义的。于是作者不但回避了去为“什么是城市”下定义,同时作者也暗示了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认知上的统一和不统一。

统一的,是人对美好事物向往的一致性。在马可对佐贝德建立所进行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统一。认知上的不统一,作者在文中则通过描写忽必烈汗与马可波罗对城市的不同认知来表现出来。是的,通过二人的对话,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不同性不仅仅在于感知与经验的差异,同时也在于忽必烈汗与马可波罗的主体的不同特性。对于马可来说,他是一个富有种种人生经验的旅行者,而忽必烈汗,则是一来自草原的入侵胜利者。于是我禁不住去大胆的猜想他们对城市的不同理解来源于谈话主体的不同的身份特征。也许远远不止身份的不同,此外诸如文化差异教育程度等等的不同可能也是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
… …
在体会到上述的一些感受后,我终于知道了我心底的“城市…”那个“城市”有着鲜花和大厦;有麻木生存的行尸和精力充沛的诗人;有号啕大哭和有欢歌笑语;太阳落下后,不见月亮却有霓虹灯彻夜通亮…

也许这些并非是真正的城市,只是我的梦境罢了。或许你也需要进一步的去寻证――如忽必烈汗向马可寻证一样――

“'去罢,去搜索所有的海岸,找出这个城,’可汗对马可说,’然后回来告诉我,我的梦是不是符和现实。’”

但我想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去指望任何人--不能去指望马可,不能去指望忽必烈汗,不能去望卡尔维诺...因为唯有通过我们自己的寻找,我们才会对它真正的了解――如马可所回答的那样――

“‘请原谅, 汗王, 或早或迟,有一天我总会从那个码头开航的,’马可说,‘但是我不会回来告诉你。那城确实存在,而它有一个简单的秘密:它只知道出发,不知道回航。”

那么,就让我们挥别所在的这个"城市," 立即出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