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考试阅卷系统:与孟字有关的词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5 11:22:03

1、旧时兄弟姐妹排行有时用孟、仲、叔、季做次序,孟是老大的意思,词语有:
孟兄、孟孙 等
2、四秀中月份在头的,如:
孟春 等
3、其他:
孟浪:鲁莽,考虑不周到的意思
孟母三迁:关于孟子小时候的故事

男女授受不亲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一毛不拔”最早是孟子批评战国时的杨朱用的词语

成语是一种相习沿用的特殊固定词组,它以丰富的内容与精练的形式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充实了汉语词汇宝库。书面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来源之一,来自《孟子》的成语约300 条,从结构上看,有三种情况:

作者: 60.214.96.* 2006-7-13 15:01 回复此发言

--------------------------------------------------------------------------------

3 胡继明:《孟子》对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影响
直接转化。《孟子》作为儒家经典和中国文化名著,世代流传,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中一些富于深刻哲理、含义丰富、形象生动的词语,为大家所熟知,并直接转化为成语。如“创业垂统”(《梁惠王下》) ,指创立功业,传给后代子孙。汉扬雄《羽猎赋》:“是以创业垂统者,俱不见其爽。”“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性质的问题,却自以为优越而嘲笑或反对别人。《水浒后传》第二五回:“比如老将军算有心,犹能建立宋朝旗号,然仅逍遥河上,逗留不进,坐视君父之难,只算得以五十步笑百步。”“胁肩谄笑”(《滕文公下》) ,形容极端谄媚的样子。如《旧五代史·晋书·史匡翰传》:“赵砺,险陂之人也,胁肩谄笑,黩货五厌。”“缘木求鱼”(《梁惠王上》) ,比喻方向错误或行为违背客观规律,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后汉书·刘玄传》:“今以所重加非起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 譬犹缘木求鱼, 升山采珠。”
以上成语在《孟子》里只是一般的句子,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表示某种具体的意义,后来转化为成语,就是一个凝固的整体,意义上也不再是词义的简单相加。
加工改造。成语基本上是利用原有语句构成,但略有改造,即变换或去掉个别的字词,使之更加凝练。如《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改造为成语“舍生取义”,指不惜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元伯颜《七哀诗》之四:“呜呼我师兮毋我恶,舍生取义未迟暮。”《离娄上》:“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改造为成语“罪不容诛”,指罪恶极大,处以死刑都不能抵偿。《汉书·王莽传》:“恶不忍闻,罪不容诛。”《梁惠王上》:“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改造为成语“妻离子散”,形容一家人被迫分离四处逃散。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致勇》:“不幸而死,妻离子散,香火萧然,万事瓦解。”
概括组合。将《孟子》两个或两个以上语句的意思加以概括,摘取其中的主要成分或新加成分组
合成四字格的成语。其中又分为两类。(1) 在《孟子》语句的基础上形成。如《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概括为成语“鳏寡孤独”,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汉书·黄霸传》:“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尽心下》:“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后概括为成语“脍炙人口”,以美味人人爱吃,比喻美妙的诗文人人称赞传诵。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贺方回、柳耆卿为文甚多,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炙人口。”《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后概括为成语“一毛不拔”,形容非常吝啬。清袁枚《新齐谐·铁公鸡》:“济南富翁某,性悭啬,绰号铁公鸡,言一毛不拔也。”(2)《孟子》的语句同其它著作的语句组
合成成语,凝练成一个新的意义。如《离娄上》:“《孟子》曰:‘有不虞之虞,有求全之毁。’”《管子·形势解》:“乱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长所短,而责必备。”“求全”和“责备”组成成语“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宋刘克庄《后村全集》一一七《代谢西山启》:“窃谓天下不能皆绝类离伦之材,君子未尝持求全责备之论。”《万章上》:“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幡然”作“翻然”。《左传·哀公二年》:“郢不足以辱社稷,君其改图。”“翻然”与“改图”组合成成语,形容很快转变过来,另做打算。《三国志·吕凯传》:“将军若能翻然改图, 易迹更步, 古人不难追, 鄙士何宰哉?”来自《孟子》的成语尽管只有近300 条,在汉语一万多条成语中似乎微不足道,然而在先秦典籍所占成语的数量中却是名列前茅的。不集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这些来自一部部典籍的成语,才汇成了汉语成语的语海。在《孟子》基础上形成的许多成语是极富有哲理性和形象性的,它们对汉语文学语言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作者: 60.214.96.* 2006-7-13 15:01 回复此发言

--------------------------------------------------------------------------------

4 胡继明:《孟子》对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影响



《孟子》里出现的某些词语,后世被当作典故使用,从而产生了某种特殊的意义,增加了词的文化内涵。如《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赵歧注:“万乘,兵车万乘,谓天子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万乘”成了皇帝的别称。如宋苏轼《李太白碑阴记》:“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滕文公下》:“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赵歧注:“巨擘,大指也。”朱熹集注:“言齐人中有仲子,如众小指中有大指也。”“巨擘”本指大拇指,后用以比喻杰出的人物。如金元好问《学东坡移居诗》:“田横巨擘耳,犹为谈者资。”《公孙丑上》:“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赵歧注:“如使夫子得当仕路于齐而可以行道,管夷吾、晏婴之功,宁可复兴乎?”后以“当路”比喻掌握政权的人。如唐孟浩然《留别王维》诗:“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俗语———这里所说的俗语主要是指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语句———是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口头流传的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短小而形象的炼话,具有明显的哲理性和知识性,它常被人民视为不可推翻的真理、神圣的格言。因此, 《孟子》引用了前人的大量俗语,如《梁惠王上》:“《汤誓》:‘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离娄上》:“孟子曰:人有恒言,皆言:‘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公孙丑上》:“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钅兹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天下国家”、“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钅兹基,不如待时”等大量俗语的应用,反映了《孟子》时代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而后人在《孟子》的基础上也凝练了大量俗语,如《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后形成俗语“上有所好,不必甚焉”,指在上的人有什么爱好,在下的人就会爱得更厉害。《资治通鉴·唐纪高宗上元三年》:“人之慕名,如水趋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后组成俗语“天时地利人和”,泛指办事的外部条件。宋刘过《西江月》词:“天时地利人和,燕可代欤? 曰可。”俗语的凝练、应用,使汉语文学语言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加富于哲理性,推动了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发展,从而也可窥见到汉语文学语言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汉语文学语言的深刻文化内涵。

孟母三迁

孟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