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关于孟母三迁的内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7 04:38:23

三迁之教 ——孟母三迁的故事

  人们熟知的亚圣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名叫孟轲(公元前372一前289)。他幼年调皮淘气,后来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名儒家学派的大学问家。晚年,他在《孟子题辞》中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我的成人与'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关系极大。"

  孟轲是邹国人,祖辈以农生为主,家境甚为贫寒。他家住在一个村落的边上,附近是一片坟地。孟轲出于好奇,小时候常去墓间玩耍,看见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一些小朋友学着样子玩抬棺材、挖坑、哭号的游戏。盂母见此情景很担心,认为这个地方对孩子成长不利,就搬了家。

  孟家搬到城里的一条街上,附近是集市和商店,商人巨贾云集,一天到晚吆喝声不断。孟轲住在那里后,又和小朋友学起商人做买卖的游戏来。孟母感到这个地方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是又决定搬家。

  孟家第三次住的地方是一个学宫的旁边。到这里来的除一些学生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学者。他们出出进进很有礼貌,早晚还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孟母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很好,有利于对孩子教育。"便定居在此。

  盂轲住在这里,常到学宫旁看学生游戏,听老师上课,学生朗读,学习来往行人的礼貌动作,孟母看了十分高兴。直到孟轲上学,孟母仍不放松对他进行教育。后来,孟轲终于成为著名学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为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孔子

  在儿童少年时期,他们是纯真的,模仿性强,有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对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很有兴趣。因此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邓颖超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始交不慎,后必成仇。

  ——申居郧

《列女传》载:孟子(名轲,字子舆)之家原在一处坟墓附近,年幼的孟子常嬉戏于坟墓之间。其母感到此地不利于孟子的成长,便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此时,孟子又常常模仿商人玩耍经商游戏。于是,孟母毅然再次搬家,迁居一所书院旁边。从此,孟子整日模仿儒生的学习和礼仪动作。孟母感到此处是最为理想的住地,因而定居该处。
后来,孟母将孟子送入书院学习,在书院教育、孟母教育、孟子苦学与环境影响下,孟子终于通学六艺,成为一代大儒,被尊为“亚圣”。
上述故事名为“孟母三迁”,也称“孟母择邻”、“慈母择邻”。故事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慈母重视子女教育的典范。因而全国各地修建孟母祠、孟母庙,对教子有方、教子有功的孟母虔诚祭祀。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我国影响甚广,昔日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机杼,指织布机)”和民间迁居时所贴的“孟母三迁地,张公九世居”对联,指的都是孟母重视对孟子的教育,择邻而居的故事。
择邻而居的重要性,孔子是一贯强调的,《论语》中的《里仁》篇载:“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孔子说:“人居住在施行仁道的地方是美好的。如果选择在不行人道的地方居住,怎能算是明智呢?”
从古到今,择邻而居,一直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榆次孟母祠已踪影全无,可是孟母三迁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却是不可忘却的。■

孟母三迁
遂迁居市旁
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
此又非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正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居处子也。’复徒舍学宫之傍。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孟母三迁
遂迁居市旁
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
此又非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旧时,榆次城乡寺庙甚多,仅南关即有十多座,“孟母祠”是其中之一。
《列女传》载:孟子(名轲,字子舆)之家原在一处坟墓附近,年幼的孟子常嬉戏于坟墓之间。其母感到此地不利于孟子的成长,便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此时,孟子又常常模仿商人玩耍经商游戏。于是,孟母毅然再次搬家,迁居一所书院旁边。从此,孟子整日模仿儒生的学习和礼仪动作。孟母感到此处是最为理想的住地,因而定居该处。
后来,孟母将孟子送入书院学习,在书院教育、孟母教育、孟子苦学与环境影响下,孟子终于通学六艺,成为一代大儒,被尊为“亚圣”。
上述故事名为“孟母三迁”,也称“孟母择邻”、“慈母择邻”。故事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慈母重视子女教育的典范。因而全国各地修建孟母祠、孟母庙,对教子有方、教子有功的孟母虔诚祭祀。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我国影响甚广,昔日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机杼,指织布机)”和民间迁居时所贴的“孟母三迁地,张公九世居”对联,指的都是孟母重视对孟子的教育,择邻而居的故事。
择邻而居的重要性,孔子是一贯强调的,《论语》中的《里仁》篇载:“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孔子说:“人居住在施行仁道的地方是美好的。如果选择在不行人道的地方居住,怎能算是明智呢?”
从古到今,择邻而居,一直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榆次孟母祠已踪影全无,可是孟母三迁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却是不可忘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