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新华中医院王国斌:请解释下“娱乐至死”的确切涵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12:53:30
请解释下“娱乐至死”的确切涵义?,最好结合现实里一些现象的细节来阐明下书的主旨。

《娱乐至死》的英文原名是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直接地说是自娱自乐至死。扣这个字眼是因为,我认为这个自我参与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虽然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特别强调。

作者是从媒介的角度出发来写这本书的,他强调的是媒介作为隐喻的意义,强调的是当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媒介上流动时,内容并非保持原貌,而是不断被每一种媒介改变,被每一种媒介赋予不同的意义。而如今最当红的媒介——电视,所带来的最大意义就是娱乐。作者基本上能自圆其说,他引用赫胥黎的文字描绘出的末日景象,也的确令人悚然一惊。“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赫胥黎告诉我们的是,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在赫胥黎的语言中,‘老大哥’并没有成心监视着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地一直注视着他,根本不需要什么看守人、大门或‘真理部’。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作者认为在美国,奥威尔的预言与他们无关,而赫胥黎的预言却正在实现。可是仔细想一想,也许这两个预言是会同时实现的。思想、公共事务领域的被压制被监管,导致更多的人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日常生活,转移到自娱自乐中寻求自我麻醉和逃避;日常生活的泛娱乐、泛商业,也会使更多的人陶醉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越来越多的牢笼,娱乐也成为新的“老大哥”,“老大哥”们的监管更容易达到效果。人们是在娱乐中死亡,还是在娱乐中爆发,不得而知。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个ourselves是不可以被忽略的。否则,你就默认了监管或者娱乐作为客体的不可违逆的强大力量。而事实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还是有意识有能力去做出选择的。不管是顺从还是反抗,我希望都是我们思考之后的判断,而不是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

附录:书摘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蔓 著,章艳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虽然我不能确切地知道在这些印地安人的烟雾信号中传达着怎样的信息,但我可以肯定,其中不包含任何哲学观点。阵阵烟雾还不能复杂到可以表达人们对于生存意义的看法,即使可以,他们中的哲学家可能没有等到形成任何新的理论就已经用尽了木头和毡子。你根本不可能用烟雾来表现哲学,它的形式已经排除了它的内容。(真的吗?禅宗不是常常用这些东西顿悟吗?)

43/殖民地美洲没出现文化贵族。阅读从来没有被视为上等人的活动,印刷品广泛传播在各类人群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没有阶级之分的、生机勃勃的阅读文化。……到1772年的时候,雅各布·杜谢已经可以做出这样的评论:“特拉华河畔最穷苦的劳工也认为自己有权像绅士或学者一样发表对宗教或政治的看法……这就是当时人们对于各类书籍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几乎每个人都在阅读。”

53/从一开始到19世纪,美国比任何一个社会都痴迷于铅字以及建立在铅字基础上的演讲术。这种情形的造成只有一部分是受新教传统的影响。理查德·霍夫斯塔特提醒我们,美国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建立的国家,这在现代历史上是罕见的。他写道:“这些开国元勋都精于古典学问,善于借助熟知的历史、政治和法律来解决当时紧迫的问题。”这样的人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不会朝别的方向发展的。(贺卫方也曾强调,美国的开国者大多数是律师,他们喜欢用冷静、理性的态度,用法律、制衡的方法来处理问题。但是这些判断里是否存在武断成分呢?)

119/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的表现,这一点电视导演们很久以前就发现了。在思考过程中,观众没有东西可看。思考不是表演艺术,而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美国广播公司展示给我们的是原本具有高超语言驾驭能力和政治见解的人现在屈服于电视媒介,是致力于表演水平的提高而不是表达他们的思想。……最后,大家为这些表演鼓掌,这也是一个好的电视节目所希望得到的,也就是说,它需要掌声,而不是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