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一中搬迁南湖公园:陈世美 潘仁美 详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2 20:13:09

传统戏剧《铡美案》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据《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已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十堰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康熙帝赏识,升为贵州省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在贵州为官时,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以求仕进。后因来投者多,难于应付,乃嘱总管家一律谢绝。有两个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士子,昔日与他进京赴考时,曾以钱物相助,因遭管家回绝,顿生报复之念,遂将社会上一些升官发财,忘恩负义而抛弃妻儿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编成戏剧《秦相莲》,在陕西、河南等地演出。相传清末一河南剧团在均州演出此戏时,陈世美的第八代传人组织家族众人,砸了该剧团衣箱,并殴打演员,使演出被迫停止。
传说陈世美小时候在学堂读书十分用功,成绩特别好。皇上开科选士,他进京赶考,一举得了头名状元。皇帝见他人才出众,就招为东床驸马。
这一来陈驸马就能在皇上面前为均州百姓说得上话了。一日早朝礼毕,他向皇上禀奏:“启禀万岁,湖广均州土地瘠薄,不挪不挖它不长,请万岁酌情减免赋税。”皇上说:“均州土地不挪不挖它不长,那就深挪深挖,叫它天旱三年不断青!”君王口中无戏言,这道圣旨一下,从此均州土地真的不挪不挖,也长庄稼,而且真的天旱三年不断青,收成好。所以在古均州就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均州出了个陈世美,天旱三年不断青。
据初步研究查考:陈世美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当地民间传说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发现的有关陈世美的碑文记载,陈世美是位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体察民情的清官。那些强加在他身上的所谓嫌贫爱富,杀妻灭子之罪,乃系嫉贤妒能之辈所为。因此,均县有“北门街不唱在我国,几乎妇孺皆知,潘仁美是个残害杨家将的大奸臣,这是因为小说《杨家将》在社会上颇受欢迎而广为流传的结果,加上现代的电视剧也看好这一题村,使得潘仁美的奸臣形像与时俱进,在人们心目中似乎要与日月共存。这说明人们爱憎分明。对忠君爱国的英雄无比热爱,对奸佞忌贤的小人切齿痛恨,这是我中华民族的传世美德。|36k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从不看杨家将之类的图书与影视。但由于杨家将的故事实在太普及了,所以无形之中我也知道小说中的潘 仁美有龙、虎、豹三个儿子,且都以势欺人,没一个好东东,活该被杨业之子打死,真是大快人心。T
《杨家将》这本小说经久不衷,一代又一代人从中吸取忠于国家的思想营养,可以说,至今都为一部爱国主义的好教材。但是,这个故事只是小说,它不是历史,小说写作依附实际历史,主角杨家将是确有其人,但无潘仁美,历史上是叫潘美。北宋的大将军潘美,绝不是一个奸臣。!<twW1
可是,社会上有多少人能分清小说与历史呢?尤其一些年轻人,在历史的动荡年代里,把杨家将这本小说带来的负面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平时呢,倒也罢了,偶尔遇到有人抬杠子,说什么你潘家出过大奸臣,我顶多分辩几句,说那是作者在小说中的人物形像,而历史上真人叫潘美,是北宋名将,并非奸臣,或都根本就不屑与辩,一笑了之。可是今年四月到江西婺源县一看,才知道《杨家将》这本小说所产生的负作用绝没有那么简单。-n=
二、婺源的人文t)zHv
婺源真是个好地方,山水自不必说,那里的每个村庄,都堪称中国最美的乡村,那里的人文,可以说无与伦比。现代近代中很多知名度很高的人如:理学大师“二程”以及朱熹、詹天佑;武侠小说大师金庸都是婺源人。又如余懋学、汪应蛟、朱弁等也是婺源人。至于古时的知府、县令一级人物中,有很多都是婺源人。这些人物将仕途多年的积蓄带回故里婺源造屋定居,加之许多在外经商多年发了财的微商也回来大兴土木,形成了许多独具徽州建筑风格的村落。这些村落都依山傍溪,自然风光,美不胜收。X<
就房屋而言,如果大门前石阶为三级,那么这家人的祖上定做过官,“官升三级”嘛。若是官品高,那在大门门楣的上方,一定有两个以上碗口粗细的圆形突出特,约突出墙面寸许,有的突出物上还有图案。一般来说,有两个突出物的,为五品以上官居,三个为四品官居,若有四个,那此户人家祖上一定出过三品或是以上大员。如没有那一定为商居。门楣上方的突出物标记,在北京老胡同听当地人说叫“墩”(音),门当户对,就是这个意思,要官品一样!9n0;+Z
在婺源延村,无一户门楣上有“墩”,你就知道这个村里居民的祖先们都是徽商。在思溪,有些人家的大门门楣上就有数量不等的“墩”。有一户门楣上方有四个“墩”由此,可知家祖上出过三品以上大员,果然不错,另一位游客说刚才问过家主,他家祖上是三品大官。有的官居不用看台阶几级和门楣上方有无“墩”,只看大门上方“大夫第”等字样就明白了。所有的官居一般都比民居壮观。门口有石鼓,为圆型与方型,方为文官,圆为武官。在汪口,有俞氏宗祠,堪称婺源古建筑艺术之最,被全国古建专家誉为“建筑艺术宝库”,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在李坑有个武状元,除有造工精美的古建筑外,尚有一个老大的园子,园内花草树木、小桥流水,好一幅自然与人造相结合的美景。在歙县,有鲍氏家族规模宏大的私家园林,园中有一个展示鲍家祖先仕途风光的牌坊群,以致如今的子孙都在吃他们祖宗的饭,因为每位参观者要付80元的门票。鲍氏牌坊群是徽州地区最大的片坊群,所以生意很红火,而且行情看涨。还有宋代丞相程元凤故里的状元村,加上鲍氏牌坊群,这些与江西婺源的许多古建筑一样,无不散发出其主人们当年显尊摆阔的信息。为什么这些牌坊群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并且还要继续发扬光大?因为这些古迹的主人不姓潘,没有受到小说《杨家将》的负面影响,所以当年在古徽州一带把破坏性发挥到无以复加地步的太平天国没有把它们彻底破坏,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小将也对它手下留情。m
三、桃溪村的辉煌与厄运:CBoi
而地处婺源边远山区小小的坑头村,亦即桃溪村的遭遇就大不相同了,桃溪村位于婺源县城西北约三十公里的深山里,建村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因西晋文学家潘岳游婺源山水路经坑头村时倡议沿溪种上桃树而得名。村内在不到半里的桃溪上,造有三十六座半小桥,有的人家几乎一门一桥,原来当时潘氏族中规定,凡七品以上官员,才能在自家门口造一小桥。当地方言“桥”“轿”同音,主人在门口搭一小桥,表示家中出了七品以上的官员,可以坐桥了。所以桥是十年寒窗苦读的结果,是显赫身份的标志,是家族荣耀的象征。另有一小桥较短,只能算作半座桥,那是族中特许一位因经商发财后花钱买了个七品官当上知县的商人造成的。这些小桥,就是两三块石板架在溪水上的,十分平常,所以无论太平军还是“造反派”,都没把它们当回事,这才有幸保存至今。在村委会会计家屋后,有一排十多个状元旗杆石石墩,据说在村小学的操场上还有三十多个,这些状元旗杆石墩上都刻有诸如“乙丑科”“戊辰科”等字样,说明某人是某年中的进士。在太平军或是“造反派”的眼中,这些状元族杆石或许就是普通的石墩,因而也有幸保存至今。据说村中原来也有几座官牌坊,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全被“造反派”砍掉了。村中所有房屋,几乎无一座可与思溪,汪口/{
等处的豪宅相比,都显得极平凡。别处只有一个武状元或别的什么大官,就能造出那么规模宏大的花圆式古建筑而且又能保持至今,就因为这些古迹的主人不姓潘。而桃溪村出了四十个状元,又有官居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太子太保、各部待郎(尚书之副职)及通仪大夫、御史、河南(非现在河南省为当时很大的一个地区)兵备使等职至少三十多人,却无一人造得起豪宅官居,只建了大约顶多四个木牌坊,却又被人砍去,这真是天道不公。可见《杨家将》一书的作者,对我潘氏家族真是居心叵测。KC$.r
四、潘美是个立有显赫战功的忠臣>;xS'q
《杨家将》一书的作者对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可能不了解。到底《杨家将》一书的作者出于什么动机,写了那么一本诋毁北宋名将潘美公的名声,且祸及千年以后的小说呢,在这里就不去查证了,我在这里只想还潘美公一个历史本来面目。h&
潘美公,字仲询,河北人,属潘氏支谱中“南极”分支的六世子孙,“南极”分支始祖为潘孟阳,郡城为歙县。美公之父隆公“仕后周征伐有大勋,拜为使相”。美公青年时随父征战,后为后周宋州节度使赵匡胤部将。赵称宋后,美公在助宋太祖统一江山的灭南汉、南唐和北汉等重大战役中均担任大将,且节节胜利,为宋版图的统一立下了显赫战功。攻下广州、金陵,南汉、江南相继归降大宋,美公升任宣徵北院使,后任宣徽南院使。公元978年,美公任北路招讨使,助太宗征北汉,直攻到太原城下,北汉降,收了名将杨业,接着太宗又率潘美、杨业等北上伐辽。此时将士连年征战体乏,钱粮又缺,结果大败而归,士兵战死万余,太宗本人也掉入泥淖险些没命,亏得正好让路过的杨业碰见才保住了性命,随即美公也至,与杨业一同保护太宗败归。然而刚刚大败而归的宋太祖欺契丹主年少,不听从众将且休整部队筹集粮响的进谏,决定立即出兵攻契丹。此次行动以曹彬为幽州道行营都有部置,总统各路兵马,以美公为云应,溯三州都部署,杨业为副,出师雁门;以米信、田童进两路人马为西路军,共同攻打契丹。当时正路军曹彬因粮饷不继,急奏太宗请求暂退雄州就饷,太宗不许,并令其不得因粮饷少而求急攻。此时美公一路已占领了山后全部土地,与田童进会师东下,欲趁势攻下幽州。不久,曹彬亦率部与美公会师,并传达了“不得骤进”的圣旨。时值盛夏,酷热难当,不利行军,美公遂率部退至代州。知雄州贺令图自持骁勇,选兵出战契丹,结果战败逃回,并要求美公率军援救。美公与贺令图进兵救援,终因士兵不服北漠干热,败于飞狐,退至代州。美公提出再出兵以保云、朔诸州。副将杨业建议先把地方官员及百姓迁内地再战,并说若此时出战则必败。美公一时拿不定主意。护军王亻先,却趁机出言伤杨业,说杨业“有二心”杨业本是北汉降将,哪里受得如此羞辱,哭着向美公说,此战必败,要美公布兵陈家谷口为后援,这样还有生还的希望。看着二位副手如此斗气,美公也一时乱了方寸,没有严厉训斥二将,却答应杨业陈兵陈家谷口为其后援的请求,大家都忘了太宗“不可骤进”的圣旨,眼看着杨业在羞愤难当的情绪下率部出征了。美公如约布兵陈家谷口,列陈以待,但久不得业报,令人上山了望,亦无所见。护军王亻先以为杨业一定打了胜仗趁胜杀敌去了,就不经请示,率部争功去了。众将亦跃跃欲试,纷纷随后去争战功。主将美公制约不住众人,只得随行。沿交河西进二十里,忽见王冼领兵退回,言杨业已败,(实际上已几乎全军复没,杨业及其子六郎都战死沙场),契丹猖獗不可档。美公遂领兵退至代州。太宗恨失边疆,总指挥彬受到降职处分;又怪美公“坐失良将”将美公官降三级仍令领兵驻守代州负责北方防务,另派副将协助,王亻先被除名;其余所有将领除田重进外都受到了处分。太宗不说先检查自己不听众将进谏,在部队连年征战得不到休整而又缺少粮饷的情况下攻契丹的错误,反而把失边疆和失去他的救命恩人杨业的责任一股脑全推到众将领的头上,处分了一大批。难怪美公一支潘后人几乎无人再入仕途为国出力了,似乎太宗后来想想又不对,又把美公官复原职,为美公平了反,并加官到同平章事,即宰相。美公无子,只有一女,为真宗还在当太子时的元配,于公元988年病故。公元998年真宗登帝位后给后号,谥庄怀。美公则于公元991年去世,谥号鲁国公。也就是说,在美公去世七年以后,早美公三年去世的女儿才被追为皇后。所以美公也并不是靠着女儿当皇后的太师。nOZ
《杨家将》是小说,小说可以把忠臣说成奸臣,也可以把死人说成活人。而历史,则是不容篡改的,杨业、潘美、曹彬相继去世后,北宋再无良将。以后的一百多年,南北方人民纷纷起义反宋,女真所建金国日益强盛,不断攻宋,在内外交困中,北宋终于灭亡。到南宋小朝延,虽出了个名将岳飞,又被奸相秦桧所害。再以后一百多年,人民起义,金和蒙古不断攻南宋,南宋也终于完蛋。杨业有好几个儿子,但只有六郎一个随其父证战,可惜亦随其父战死沙场。皇上为了安抚杨业后代,把杨业的几个儿子都安排了一定的官职,算是报了杨业救赵家皇帝之恩,了却了人情债。杨太公如地下有灵,也可以安息了。美公本人无后,但他那一支的后人有的“隐居不仕”、当了“逸民”,有的“修桥济行人”有的“隐居教书”,有的“经商”,有的“于医道活人不责其报”,总之,在仁途上销声匿迹了。在三十多年南征北战,为大宋江山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之后,在“师老饷匮”的极其不利的情总下,作为一名战将,已到了晚年六十多岁的潘美公为了忠于皇上,忠于国家,还受命领兵出征攻契丹。在攻契丹战役开始时,美公与杨业一路大获全胜。后来总指挥曹彬正路军败退,契丹兵集中向美公一路压来,战局急审时度势及时果断地行使主将的取权,制止杨业出兵,造成杨业战死沙场。五年以后就去世的美公,一定有某种疾病在身,此时已六十二岁的美公,恐怕他的思路在当时已不能对千变万化的战局作出迅速的判断。不过,这个指挥失当的责任,美公还是应该负的。而宋太祖在“师老饷匮”,且又刚刚战败的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强令诸将率部攻契丹,则要对丢失边疆和杨来战死负主要责任。I
在美公六十二岁时,宋太宗还要他但任一路军指挥,去打恶仗,而且指派杨业为副将,这说明宋太宗对潘美相当信认。这又从另一面说明,潘美公是个忠臣,因晚年思路不敏捷,基至思路不清而造成一些失误,这在历史上是大有其人的。HS
五、三十六座小桥,四十多个状元旗杆石BS>
潘氏南极分支,始祖是唐支判度数铁转运使潘孟阳公。美公是孟阳公六世孙,可能在四世孙时就分支到北方,所以美公是大明人。孟阳公之弟中阳公“由进士授闽三山令逐家焉”。我婺源桃溪分支的一世祖是中阳公的四世孙,所以本分支又自称“三山人”。中阳公四世孙逢辰、逢节、逢旦三兄弟,于公元880年即“广明年间”因避兵乱,由闽迁歙篁墩,逢辰公时任“歙州刺使”,后迁婺源桃溪,成为潘氏婺源桃溪分支的一世祖,至今已传三十多世,主要分散在古徽州一带以及江,浙,沪,闽,鄂等地。桃溪这支潘氏,据支谱记载,在宋、明两朝出了几十名状元和尚书以下数十名大小官员,也有但任书院山长和教授以及经商的。但在元代的九十年中,绝无在元朝做官的。只有从元兵占领下收复建德,徽州、诸州失地的英雄,此人就是桃溪十三世光禧公。朱元璋就其军功让他当歙县尹,被他婉言谢绝。由此可见潘氏先人之民族气节和不居功自傲之一斑。e@J
以上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我说了这么多,只是可惜那些被无知之辈毁掉的文物。文物是历史的、全民的,被毁掉了,是全民族的损失。一个小小的山村出了四十名状元和众多尚书级高官,这是中国科举的奇迹啊,破坏了表示这些奇迹的文物,你到哪去找第二个呀?好在小石桥和状元旗杆石还在,身为户部尚书号扑溪的潢公所题的那块‘太宰读书处‘的木匾还在,希望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千万别小看这三十六座小石桥,它们的含金量太高了。这里的每一座小石桥,都比别处的状元牌坊或官牌坊更具文物价值。大家都知道,考中了状元如果未实授官职,那是没有官品的。桃溪村潘氏家族门前极不起眼的小石桥,只考中状元还没资格建,只有那些既考中了状元又被实授官职并且在七品以上者,才够格在自家门前搭那么一座简单朴实的小石桥。所以,这里的三十六座小石桥,比别处的牌坊群更尊贵。应该说,这三十六座小石桥,是徽州地区最大的牌坊群。既然那些祠堂和牌坊群被定为省重点保护文物,那么,这三十六座小石桥更应成为省重点保护文物。然而现在没有这样做。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桃溪村的状元们,其职位何止知府,光比知府大的各部尚书`、侍郎就至少有十三位,其余像两广总督、郡马、太子太保、御前总管、通议大夫、都察院御史、河南左参政、河南兵备副使等等,其官品也都比知府高,这么多高官显要,却没有在故里建造一座像样的官居,只在平凡的民居门前小溪上搭一座小小的石桥,以表示自己曾经十年寒窗而走上报效国家的仕途而已。这对于今天的廉政建设,都是一个极好的借鉴。就说当年的歙州刺使,桃溪分支的一世祖逢辰公吧,他天年后亦不过留下一个小土丘和一块小石碑而已。我据桃溪村中中状元人数和小桥数推测,可能有几户的居屋离溪较远,无法在门前搭小桥,而造了几座木牌坊。可惜,仅有的三四座牌坊又被小说《杨家将》的阴魂砍了去。Go>|9O
©柔居社区 -- 单机游戏游戏爱好者、美术爱好者的天地 Y
六、大阜村潘氏与桃溪村潘氏同属南极一支[1!
另外,在歙县南十七公里的北岸镇有个大阜村,村口有一门楼,青砖青瓦白墙,有一三米来高的圆拱顶门,门上有一横匾,匾文为“阜山屏障”。进入“阜山屏障”,即进入潘氏聚居的古村落。古村至迟建于明朝。村内有一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潘氏宗祠。宗祠背山而建,三进五开间,且不说其中的木雕砖雕之精工,也不说大厅等处的雀替、平盘斗上雕刻的形态各异的百马图,单就后进寝堂门下的九级台阶,就向人们夸示着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原来当年寝堂的主人,皇上让他当三天皇帝,而他却把三天改为三月。喜忧参半的寝堂主人足足过了一把皇帝瘾后,就来了个透着夸耀的游戏之作,斗胆造了这么个含有‘九五之尊’之意的九级台阶。对于这件事,当年皇帝是知道后一笑了之呢,还是根本就不知道这件“大不敬”的事呢,这就无从考证了,反正我不知道。村主任说;“这个一般人是不能上去的”。本来村主任专门为我打开宗祠大门后有事离开了,并要我照看不让别人进来,那么我原可以上去的,但一想到老祖先的尊严,也就没敢上去,真可惜。据说寝堂内原有“玉牌”龛座,是明代所造。上楼后有门通祠外后山。祠堂对面约三十米处,有一个石砌池壁的大荷花池,那是这位“九五之尊”者散心解闷之处。这个祠堂,想来定是族中公共出银所建,绝非一人财力可支。据说原来大厅中曾高悬过十余方反映该村潘氏族人几百年来在仕途、事业上的成就的匾额,这就证明此祠堂乃族里公众出银所建。这些匾额,也在文革期间被小说《杨家将》的阴风吹跑了。在大阜村中,尚有不少官居,我只通过其中一条小巷,不经意中就发现三四处门楣上方有表示官品标识的房屋,而且门楣上方的标识在四个以上的就有两处。经与大阜村主任交谈,得知此村潘氏祖先也是福建人,后由闽迁歙篁墩,然后又迁大阜。所以此支潘氏与桃溪潘氏同属歙县南极一支。L
希望凡南级分支或桃溪分支中有财力者,出钱把桃溪村和大阜村以及尚未发现的散在太白、篁墩、浮梁 、岩寺、屯溪、潘村等处的古代辉煌开发出来,让今天的青年从中获取精神营养,努力学好本领,为富强我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A
七、最后几句话B:?zr
小说《杨家将》中的潘仁美绝不是历史上的潘美,不能把小说与历史混为一谈而干蠢事。难道说历史上出了个汪精卫,所有汪姓的都是汗奸吗?也不能说历史上出了个岳飞,他的子孙就个个是英雄。何况潘仁美只是小说中作者编造的一个人物。历史上的潘美是北宋初期的名将,是个忠臣。而美公的南方同宗后代则更是“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这绝非妄言,有桃溪的三十六座半小桥与“太宰读书处”为证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相莲”的俗话

传统戏剧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据《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在贵州为官时,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以求仕进。后因来投者日多,难于应付,乃嘱总管家一律谢绝。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梦蝶,昔日与他进京赴考时,曾以钱财相助,因遭总管家回绝,顿生报复之心,遂将社会上一些升官发财、忘恩负义而抛妻灭子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编成戏剧《秦香莲》,在陕西、河南等地演出。相传清末一河南剧团到均州演出此戏时,陈的一个后人看了,气得当场吐血,陈世美第八代孙还组织家族众人,当场砸了该剧团衣箱,并殴打演员死伤数人,演出被迫停止。
一般地方和一般人看此戏并不把它当真,可是在丹江口市(原均州),陈姓居民一向认真对待此事,说这个戏冤枉了好人,因而愤愤不平,不许在均县上演陈世美的戏。自1980年以来,湖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全面开展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当地民众为陈世美鸣冤叫屈,并逐渐用文字发表出来。关于陈世美的冤情便在海内外传播开来,引起越来越多的民间文艺学者和有关部门的研究和重视。
丹江口市的童德伦老人为解开陈世美之谜,花费了数十年心血,他认为:陈世美在历史上实确有其人,当地民间传说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发现的有关陈世美的碑文记载,陈世美都是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体察民情的清官。那些强加在他身上的所谓嫌贫爱富、杀妻灭子之事,乃系嫉贤妒能之辈所为。因此,均县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话。
清代陈世美怎么会被宋朝的包公铡了呢?二百年来,《铡美案》虽然在世上演唱,使陈世美臭名昭著,但从现在搜集的大量素材来看,《铡美案》确属戏剧舞台上的历史“冤案”。
据传,清朝某年正月十六,有一个戏班子演《秦香莲抱琵琶》,看戏的人格外多,他们嫌戏文太短了,唱不到半天,不肯散去。掌班的没办法,只好在正戏前头加个《陈州放粮》的短戏。
戏唱到中午,陈世美的家将韩琪受命追杀秦香莲,又放走秦香莲,韩琪自刎,秦香莲拉着儿女倒在血泊中……又是到此煞戏了。看戏的不肯走,大家齐声吼:“杀了陈世美!”砖头瓦块齐向戏台上打来。掌班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乱转,不敢在前台露头,赶紧溜到后台。这时,唱《陈州放粮》的“包公”还未下装,他问:“台下怎么啦?出了什么事?”掌班的一见“包公”,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推着他说:“快,快到前台接着往下唱。”
“包公”说:“你急糊涂啦!我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咋能同台唱戏?”“哎呀,事到这般时候,管他同朝不同朝呢!”掌班的说,“陈世美那么大的驸马官,谁敢杀他?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可以把他铡了,给老百姓出出气,就算煞戏了。”
黑脸包公只得重新整衣,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一班人马上场了。唱到他将陈世美一铡,台下欢呼起来。从那以后,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大戏《铡美案》了。

北京阜城门内白塔寺附近的“历代帝王庙”,解放后一直是作为北京女三中校址使用的,现在又恢复旧制,成了京城一处新景观。此庙在明清时代,除奉祀有15位具有代表性的历代帝王外,还奉祀有35位配享历代帝王的历代功臣。配享北宋皇帝的功臣有两位,一位是史称“良将第一”的曹彬,对此不多说了;一位是潘美,即戏剧舞台上的杨家将故事里常见的潘仁美的原型。可是,戏上的潘仁美是个大奸臣,而历史上潘美却是个大忠臣。一个奸臣的故事怎么会附会到一个忠臣身上呢?说来这也该算是个历史“冤案”。不过,于文艺作品,没有必要也难于进行什么“翻案”。而就历史角度作一点说明,或者尚不是多余。这事须从辽宋之战说起。
宋太宗雍熙3年即公元986年,辽军以十余万兵力大举入侵北宋,宋廷派兵分东西两路迎击敌人,东路军由曹彬统帅,战败于涿州。西路军由潘美统帅,杨业(戏剧中杨继业的原型)为副帅,与辽兵接战于朔州。其时辽兵势大,不可硬攻,但随军护军王亻先、刘文裕等邀功心切,主张强取。他命令副帅杨业进军,杨业以为不可,为之哭谏,仍未被采纳。出兵前杨业与王亻先、潘美等约定,请他们在陈家谷口安置伏兵,准备强弓手以等候他转战至此给以接应。王亻先等在陈家谷口设置了伏兵,但一直等到中午,没见杨业转来,他以为一定是杨业战胜辽兵,继续追击去了,即带兵离去。潘美对王亻先的撤兵曾加以阻止,但态度可能不够坚定,所以王亻先还是撤兵走了。而此时杨业与辽兵正进行着酣战,因为辽宋军力悬殊,战斗进行的相当惨烈,宋军人员伤亡大半。直到黄昏时分,杨业才带领残部按原先约定来至陈家谷口,心想有王亻先接应,就可安全撤退了,岂料到此空无一人。杨业只能作殊死一战,军士伤亡殆尽。此时他一人手刃敌兵百余人,身负数十伤,最后马伤不能行,为辽兵擒获。杨业被俘后,为此次战斗的失利无限感慨,叹息说:“朝廷待我甚厚,本当讨敌安边,以报国家,不料被奸臣所逼,致使王师败绩,我还有什么脸面活着呢!”即拒绝进食,二日而亡。与杨业一起战死的,还有他的一个名叫杨延玉的儿子。杨业牺牲后,宋廷给潘美贬官三级,将王亻先、刘文裕等革职罢官。旌表杨业“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求之古人,何以加此!”(《宋史杨业传》),评价相当之高,并给杨家以丰厚馈赠,令其其余六子都入朝为官。这就是历史上的杨业与潘美纠葛的基本情况,许多戏剧作品都是以此为背景的故事演绎。
从以上情况看,杨业之死确乎是气壮河山、英勇壮烈的,其之为千秋敬仰,乃实至名归。潘美对此负有领导责任,责任就在他身为统帅,未能有力节制王亻先的轻敌妄动。至于王亻先———这个杨业怀疑的奸臣,还须考虑他身份的特殊,他是随军护军,负有直接对皇帝提供军情的特权,他不是统帅的下属,所以潘美对他的意见是不能不加以充分尊重的,这也是导致潘美指挥失误的重要原因。再从潘美和杨业二人的身份和关系看,似乎也难说他们之间有什么个人恩冤。潘美是开国元勋,是赵宋王朝建立一代基业的最基本骨干,他同时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亲信,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儿女亲家,这样的人物,要说对宋王室怀有逆志,于大敌当前,自毁长城,陷害自己属下的大将,那真是难以想象。另外,从资历和声望说,杨业与潘美还是不能相比的,不能设想仅仅在这次北征中,他被提升为潘美的副手后,就与主帅心生嫌隙,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这是古人的一个“戏说”,“戏说”不同于历史,这一点应能清楚分别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