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建水县曲江镇:蔡邕其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2 18:11:13

蔡邕
  蔡邕(132~192)

  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曾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蔡邕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知名。延熹二年(159),宦官徐璜、左悺等弄权,忠臣李云等被杀,朝政昏暗。徐璜知蔡邕善弹琴,遂奏请天子强征蔡邕入京。蔡邕行至偃师称疾而归。《述行赋》就是借途中所遇古迹,托古讽今,借以抒发自己满腔郁愤的一篇抒情文字。文中采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贫富不同的两极生活,从居住到饮食,深刻地揭示了豪门的奢华和民间疾苦,使这篇赋远远超出了述行的范围,而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在历来用于歌功颂德的汉赋中,这样的思想内容是十分可贵的。蔡邕书法精妙,尤以隶书见长。熹平四年(175),曾上书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并自写经文,刻碑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另有《郭林宗碑》也颇负盛名。碑文典雅,音律和谐,标志着汉末文风的转变。明代张溥辑有《蔡中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蔡邕有关的一个故事:

  蔡邕救琴

  --------------------------------------------------------------------------------
  08/14/2003/10:10 华夏经纬网

  东汉灵帝在位的时候,有个大臣名叫蔡邕。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他总是敢于对灵帝直言相谏。这样,他顶撞灵帝的次数多了,灵帝渐渐讨厌起他来。再加上灵帝身边的宦官也对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灵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目无皇上,骄傲自大,早晚会有谋反的可能,蔡邕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他自知已成了灵帝的眼中钉、肉中刺,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于是就打点行李,从水路逃出了京城,远远来到吴地,隐居了起来。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就是一直舍不得丢下家中那把心爱的琴,将它带在身边,时时细加呵护。

  在隐居吴地的那些日子里,蔡邕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

  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的人,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

  灵帝不识人才,使蔡邕落魄他乡;而焦尾琴又何其有幸,遇到了蔡邕这样慧眼识良材的音乐专家,终于使一身英华得以展现。这两件事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一样的:要爱惜人才、尊重人才,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才能并合理地使用,做到人尽其才。

汉代书家——蔡邕

蔡邕:(公元132一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

据说石经立后,每天观看及摹写人坐的车,有100O多辆。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相关碑帖:
《熹平石经》

陆游,在他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中写道: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唱蔡中郎。
诗中所提及的“蔡中郎”,便是《赵贞女蔡二郎》和《琵琶记》中的蔡
邑、蔡伯喈先生是也。
蔡邕不仅是位音乐专家,也是当时有名的大儒,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这首饮马长城窟行传说就是他的作品。

青青河畔草,
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
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
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
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
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
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
中有尽素书。
长跪读素书,
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
下言长相忆。

蔡文姬的老爸,董卓伪政权的坚决拥护者,焦尾琴的主人。后在董卓政权瓦解之后被镇压。曹操的老师。

东汉灵帝在位的时候,有个大臣名叫蔡邕。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他总是敢于对灵帝直言相谏。这样,他顶撞灵帝的次数多了,灵帝渐渐讨厌起他来。再加上灵帝身边的宦官也对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灵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目无皇上,骄傲自大,早晚会有谋反的可能,蔡邕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他自知已成了灵帝的眼中钉、肉中刺,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于是就打点行李,从水路逃出了京城,远远来到吴地,隐居了起来。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就是一直舍不得丢下家中那把心爱的琴,将它带在身边,时时细加呵护。

在隐居吴地的那些日子里,蔡邕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

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的人,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

灵帝不识人才,使蔡邕落魄他乡;而焦尾琴又何其有幸,遇到了蔡邕这样慧眼识良材的音乐专家,终于使一身英华得以展现。这两件事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一样的:要爱惜人才、尊重人才,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才能并合理地使用,做到人尽其才。
回答者:黄昏の祈望 - 举人 四级 7-16 00:04

蔡文姬的老爸,董卓伪政权的坚决拥护者,焦尾琴的主人。后在董卓政权瓦解之后被镇压。曹操的老师。
回答者:B_T_shiva - 举人 四级 7-16 01:42

陆游,在他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中写道: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唱蔡中郎。
诗中所提及的“蔡中郎”,便是《赵贞女蔡二郎》和《琵琶记》中的蔡
邑、蔡伯喈先生是也。
蔡邕不仅是位音乐专家,也是当时有名的大儒,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这首饮马长城窟行传说就是他的作品。

青青河畔草,
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
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
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
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
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
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
中有尽素书。
长跪读素书,
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
下言长相忆。

蔡邕(132~192)

东汉辞赋家、散文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博学多识,擅长辞章,并精通音律。桓帝时,宦官专权,听说他善于鼓琴,于是奏请天子令陈留太守督促他入京。蔡邕行至偃师,称疾而归。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熹平四年(175),曾上奏请求正定《六经》文字,蔡邕自写经文,刻碑石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后因弹劾宦官,被流放朔方。遇赦后,不敢归乡里,亡命于今江浙一带有12年之久。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董卓被诛,邕被捕死于狱中。

蔡邕曾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为知名。据赋序说,延熹二年秋,他被当权宦官强征赴都时,有感于宦官擅权,大兴宫苑,“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又有感于当时朝中直言之士多遭惨死,心中愤愤不平,因此写了这篇赋,借途中所遇古迹,陈古刺今。赋中“穷变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消嘉谷于禽兽兮,下糠□而无粒”等句,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在历来用于歌功颂德的汉赋中,这样的思想内容是难能可贵的。蔡邕的散文字句典雅,音节协谐,多用偶句,表现了汉末文风的转变。其中以碑志为多,《郭林宗碑》最有名,其余多为谀墓之作。又曾著《汉史》未成。另外,蔡邕书法精妙,尤工隶书,影响甚大。《隋书·经籍志》有《蔡邕集》12卷(梁20卷,录1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蔡中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