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市发展太快:寻找绷、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的详细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11 14:56:35
绷、捋、挤、按、采、列、肘、靠是太极的八法。现在寻找对这八法的详细解释,即每一种劲法是如何命名的,如何训练的,如何使用的等等,讲解得越详细的越好。可以参考下面的解释:
“堋动命门找环跳,捋动食指划眉梢,挤动脊背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采劲玄关肩井合,列劲意在蹬后脚,肘劲劳宫找肩井,靠劲玉枕扛大包。”
例如采,我想知道的是采劲在练太极时如何训练,在推手和散手时如何体现,为什么叫“采”劲,对于绷、捋、挤、按、列、肘、靠我也同样希望了解以上内容。希望得到所有八种劲的解释。提前对帮我寻找资料的人表示感谢!非常感谢!
感谢每一位帮我找到资料的朋友,但因系统中只能采纳一位朋友的最佳资料,所以提前向没有被采纳的朋友表示歉意了。如只有一位朋友回答且答案符合我的提问,则一定采纳。

概 论

  百年太极,杨氏老谱及各家各派的太极拳理论推介中,均将“太极八法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列入首版头条或重要版面。在《吴家太极拳》专刊中称八法为《八法秘诀》,可见吴家对太极八法的重视。
  太极八法每一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挤劲……这个说法延用至今。此“劲”非劲力之劲,“是精气之内壮也”。练家如果以“劲”实实在在用于“外操”,便不是“精气之内壮”,外力不是太极拳修为的大成。京城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说,在运用太极八法时,掤里有捋、挤、按、采、挒、肘、靠,挤里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太极拳内功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综合功夫。太极八法的运用也不是单一的招术,请同道辨别明理。

  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大多都习练杨氏传统太极拳的基本功。太极基本功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称谓为太极八法。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

  八法秘诀
  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 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 跃然击铿锵

  按劲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 柔中寓刚强 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膨满 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 有孔无不入

  采劲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 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 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 杠杆之作用

  挒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 投物于其上 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 卷浪若螺纹 落叶堕其上 倏尔便沉沦

  肘劲义何解 方法有五行 阴阳分上下 虚实须辨清
  连环势莫当 开花捶更凶 六劲融通后 运用始无穷

  靠劲义何解 其法分肩背 斜飞势用肩 肩中还有背
  一旦得机势 轰然如捣碓 仔细维重心 失中徒无功

  根据我多年修炼传统太极拳对太极八法行功的体验,初探,现介绍如下:

  一、掤

  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有人认为“劲”字代表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劲。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
  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先贤讲的拳理是拳之大道。太极拳体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载或更长的时间也难成正果。
  掤劲,太极拳习练者最早接触的“劲”便是掤,师说,掤是往上过头打在对方脚后跟的劲为掤。简单解,特别在揉手运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称为掤。初学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极拳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练习是实实在在的用力往上掤。在相当长的习拳过程中,养成出手用力的习惯。久而久之,用劲练太极拳一代一代传下来,再向这些用劲练太极拳的朋友说练拳用意,不是用力,他们只是听听,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并不改进,力练太极拳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初学者用力练太极拳,有的资深练家也不大相信李亦畲先贤“用意,不用劲”的教诲,向提倡用意者叫板,说:“你用意打我一次。”或者撰文立说,提到:“不用劲打不出人去。”
  从“飘浮”拳理讲,如果一方以掤打过来,手上不挂力,松空手掌,对方以力接,瞬间接手方脚下飘浮似上了船,船左右上下摆动,脚下重心丢失没有了根基。通常说,“拨根”,拨对方的根,使对方失去重心,这是二人较技太极松空高手的揉手艺术展现。掤法中阐述的“飘浮亦不难”,就是这个意思。
  揉手者的身形手势十分重要,什么身形决定在揉手中的地位。你周身松空,是一个松体,在双人揉手中当然占据胜方的地位。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挂力,是一个有力的劲力体当然要居第二位。
  在《八法秘诀》的“掤”法所说的拳理无可争辩的是太极拳妙法,绝招。顶头悬,弹簧力都是准确的真理性拳法。唯有“先实丹田气”,我们要研讨研讨。
  杨氏拳诀,无疑都是经过博击场上实践过的真理性拳法。“先实丹田气”杨氏运用也是正确的,可惜我们“门外人”未得真传,不知如何去“先实丹田气”。我从学的几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气沉丹田”的,丹田气和气沉丹田是不是一种呼吸法,手中没有资料。京城太极拳家吴图南、杨禹廷两位大师都不提倡气沉丹田。有一位少林寺“德”字辈高僧,亲口对我说过,丹田练气不存气,也不提倡气沉丹田,恐闹出病患。
  在二人较技中,掤劲也不是技击中的打法,或称不是唯一的打法。我初学太权拳时,有几位老师在讲到掤法时,都以教学为主,不提倡将掤作为技击的首要。以“太极八法”训练学子,应该认为是上乘的教学法。太极拳的虚实可以解义为阴阳,请温习陈微明先生记录杨澄甫口述的虚实。“八虚实,太极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这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以上虚实定义,是澄甫大师的绝学立论。同道应细心揣磨,潜心体验。
  以上太极八法秘诀简单注释,非用功之久不能融会贯通焉。限于对传统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有不全面处,请同道补遗。
  关于劲的说法,在文中延用传统和习惯说法,八法为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等四正四隅八种劲。我认为此劲的说法是太极拳术语,不是说八种劲。对劲的说法,在以后的篇章中有专题论述。

  二、捋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

  二人在揉手习练或较技中,遇到对方进攻首当其冲者为掤。对方的打手从正面向胸、脸攻来,有自打在后脑、后背上再往后有打在脚后跟的威胁。揉手的化解来力均取逢掤必捋的拳法。对方以右手打来,我将其右手及胳臂捋向我左方,对方以左手打来,我将左手及胳臂向我右方或右后方捋去,以解掤攻之危。
  在揉手实战中,二人较技四只手进退曲伸,千变万化没有规律可循,动静之机随机应变。我们打手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对方从任何方向掤来,我以化、拿、打、发化解对方攻势,引进落空,顺其来势以静待动,后发先制,打击对方。在运用捋法时,要注意自己的身形手势,牢记先贤大师的告诫,“阴阳之母,动静之机”,此时不可忘记太极拳的根本,周身空松不挂力,手上要松不挂力,像陈鑫大师说的“妙手空空”是绝佳的手势,我说“四梢空接手”,把握手的空松,是揉手、技击的第一要素。这是捋法的“力尽自然空”太极内功,空是威力无穷的。周身松空,你便成为松体,重心当然稳重,重心的稳重,功夫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
  杨氏“八法秘诀”中将捋劲,提到全身“重心自维持”。安舒中正的重要地位。杨式太极拳家杨澄甫大师有拳法十要的警世,其四要说的是重心,道:“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主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杨氏的“重心自维持”的拳理被杨澄甫诠释后,京城吴式太极拳家杨禹廷大师在研习教学实践中明确太极拳重心,又进一步详解拳的重心。以虚实分,左腿实,实足,右腿虚,虚净,右腿实,实足,左腿虚,虚净,确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从以上二位杨氏对稳定重心的重视和研究,并加以开拓重心理论发扬开去传播国内外,令后人们扶额庆幸。太极拳极为关要的重心理论,得来全不费功夫。这里我们要试解南北两代二杨拳理拳法相通,是很有趣的故事。杨澄甫先师1936年在沪逝世,此时青年杨禹廷刚出道。当时中国印刷和通讯仍处在落后的局面,上海、北京交通不便,太极拳的技艺也不可能传播很快。先师的重心虚实法也不会很快传到北京。杨禹廷在研习教学实践中,在恩师的指点下强调虚实重心,以后发展和定型了“立柱式身形”的重心维持,此法百年实验已成为经典。一种上佳的技艺在实践中被传播运用,应该认为南北二杨在相隔半个多世纪研习安舒中正理法心灵是相通的。
  研习太极拳求的是自然。捋法解义中,有两处提到自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太极拳本应自然,这是无可争论的。千百年来太极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本来太极拳很自然,很简单,被后学者给搞成刻板和复杂了。其实练太极拳越自然越好,不要刻意去练炼,欲求得到什么。拳论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以上种种修炼者在操作中循规蹈矩,人体结构发生的变化,不是随意练炼可以求到的。
  “八法秘诀”强调顶头悬和不丢顶。这个“顶”可解义为头顶的顶和二人较枝在接触点上的不丢顶。关于顶头悬的顶,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的第八节“修炼阴阳顶”中有诠释,不再多笔墨。捋义解,有“轻灵不丢顶”之要求。要求太极拳修炼者要“不丢顶”是习练太极拳的严格规范,练拳修内功要守规矩。绝对不可以有随意性,不尊师教。在接触点上不丢顶,首先,身形坚持三不动:不要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关于三不动,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第十一节有诠释)。
  杨澄甫的“八法秘诀”讲的是推手要义,在推手较技中双方接手“不丢顶”尤为关要。不丢顶属于中定劲,中定在“八门五步十三势”拳法中,是进、退、左顾、右盼、中定的正中位置,站住中定,也是身形中正、中定是重心点的位置,当然不应该乱动的。杨露禅有“站住中定往外打”的教导(吴图南口传)。我多年对太极拳的研习体验到,如果“太极十年不出门”,中定功的修炼要在五年后小有成就,再进一步深研,身形可中正,有可能“站住中定”,这是多年修为太极拳综合功夫的显现。
  二人相接,或对方的手已经进入到己的胸、腹部位,同样是接触点,仍应不动、不丢、不顶。当然,要求操作者有周身松体的修养,心意松,周身肢体松。要具备中定内功不是一件易事。奉劝同道拳友,不通太极八法,关节不松又不熟节节贯串的松功,不可轻意与人较技,否则十次要有十次失败,除非对方是用力者。
  中定内功上身要用功多年方可得道,首要是修炼“九松十要一虚灵”。此功法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中有诠释。九松:即从下往上松脚(脚趾)、踝、膝、胯、腰、肩、腕、手(手指)。十要:即溜臀、裹裆、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沟、展胸、吸左右胸窝、圆背、驰颈。关于顶,王宗岳公提到“虚领顶劲”,我习练中体验,认为资深拳家对“虚领顶劲”不难把握,这一拳艺对初学者有难度,脊柱和后脖梗易僵紧,不好操作。我认为“虚灵神灵”即将精神置于顶上,此法便于把握也易操作。
  虚灵神顶,在操作时,顶上不要放意念,虚虚灵灵就可以了,将神气,精神放在顶上一寸,便是虚灵神顶。脚下松,经脚、踝、膝、腰、膝椎到顶。练拳时每动都松一次脚,松脚意思往上到顶,日久形成虚灵神顶。如此操作中正安舒有了,从实脚下的重心点到顶,上下一条线,安舒中正的中定内功出来了。再较技,胜多败少,很有兴味。太极八法,任你自由运用,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遇到什么强手、高手化中走开,美哉太极揉手。
  “八法秘诀”有八八六十四句诀,演释出八八六十四手,这是圈内很多修炼家都知道的功法。但诠释有难度,不是不努力研修,而是自身功夫的障碍。
  太极拳功成不是听你说了什么,也不是单单看盘一趟拳。可以这么说,太极拳是心灵和头脑的功夫,太极内功讲究身知、体悟。意思是身上明白,从身体反映出来的,验证太极拳理的功夫。练拳在初级要松,做不到全身放松,要将从脚到手的九大关节放松开,进而心、神、意、气松,骨与肉之间也要放松,到中极功夫,达到全体透空,进而修炼到无形无象的无——周身上下摸到哪个部位,哪个部位没有力点,是一个空点。
  二人较技周身内外放松,也称谓为规置好自己,用八法解释是不是“引导使之前”“力尽”可以解释为退去本力。前辈大师经常教育告诫后学者,“太极功夫在拳里”,经常练拳,本力渐渐退去,内功上身。修炼太极拳,人类是载体,载体不腾空,不清理干净,没有通道,内功怎么上身?如我们买房,空房我们才可以入住,身体内外松净,内功方可上身,就是这个理儿。

  三、挤

  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 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 跃然击铿锵

  挤劲比较好理解,简单解直接往对方身上用劲,或者往对方身上推。
  拳里挤式很多,如第二式的揽雀尾中第二动为右打挤,第四动左打挤。右打挤,右掌为实手,左掌为虚手,右掌掌心对左虚腕脉门用意通过左虚腕打对方的胸背;左打挤,左掌为实右掌为虚,左掌掌心对右虚腕的脉门用意,通过右虚腕,打在对方的胸背。
  在揉手较技中,初学者还不习惯运用虚实,阴阳变化,不管单手还是双掌,接触到对方肢体,不讲内功,不是用意,而用力生推硬搡。这种动作也属于挤劲范畴之内的技艺。从太极拳习练解,太极拳套路均以弧线运动,没有直线和横线,也最忌走直线。太极拳技击也最忌直来直去直线推向对方。此动作属于危险动作,以直劲攻击对方,对方如果不俱备太极内功,硬碰硬,对方向左右转动上身,极可化掉来势转危为安,双方打一个平手。在直来直去的推手中,陈鑫大师在36病手中,在第十八位推字被列为病手。聪明的太极拳习练者,或资深拳家不会去以直劲攻击对方。如果被攻击方身上有内功,九大关节松,且节节贯串,你攻击对方身上,对方周身松空,又似弹簧,你打出直劲结果会“如球碰碰还”,没有别的出路。
  初学揉手者不要上场就跟人家试手,除了失败没有别的出路。那么经常推,日久会不会提高技艺呢?不会。如何提高揉手技艺呢?一练拳二练拳三仍然去循规蹈矩练拳。有的朋友不练拳喜好推手,这是“全民健身计划”,找几位志同道合者,经常推手也有益健康,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推手,与太极阴阳变化中的内功揉手不是一回事。
  太极八法是不是仅为掤、捋、挤、按、揉、挒、肘、靠?只此八法又如何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呢?京城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对太极八法的运用有独到的惊人之处。他在教授我们推手时,每化解一次来手威胁时,要耐心解释,每一种不是单独运用的,如果使用不当,在对方威胁下难以解困。太极较技变化多端,虽然太极拳打法厉害出手见输赢,但技艺多变也是技击者在八法运用中也应随机应变,要有实战的应变能力。
  拳式中的挤,右掌打挤,左臂虚,左掌打挤右臂虚,如果打挤左右掌同时有力,这是最忌的败着,此为双重。在打挤时,直去的效果不佳,如果右掌打挤,在挤中向右10~15o向对方左肩的方向攻击,对方就不舒服,这是挤中有采,请在实战或训练中研习。
  太极揉手技击,内功修为是第一位的,肢体仅仅灵活不是太极拳人追求的目的。

  四、按

  按劲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 柔中寓刚强 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膨满 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 有孔无不入

  按劲,从字面解下按之意,有句俗语,按下葫芦起来瓢,在太极揉手运用中,按劲是阴动还是阳动呢?以太极拳的特性定位,按是阳动。不弄明白“按”劲在太极拳和揉手运用中的阴阳虚实,很难在技击中有所突破。
  从动作解析,从上往下按多为呼气,呼为阳,凡呼气的动作,多为主动进攻之意,按为主动下按故为阳。实战应用、生活中劳作也是如此。如你外出干活带着长把工具,如铁揪,习惯扛在肩上。到达目地的,将铁揪从肩上取下,此时放下揪的人,不知不觉或称为下意识在放下铁揪的瞬间是呼气动作,随呼气同时放下铁揪,或者这么说,随放下铁揪随呼气,这里生命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生理现象。
  太极拳讲究呼吸但在内功尚未上身在修炼的过程中最佳选项不要管呼吸,管呼吸便不会呼吸。很多太极大师他们教授学生时,大多不教呼吸,因为大师们以脚呼吸,有“呼吸往来于踵”的提法,脚呼吸没法教学生,脚呼吸是多年修炼内功的自然法成。我过去从不在书文中解呼吸,在诠释按劲时,用多些笔墨将太极呼吸尽可能阐述明白。
  太极拳修炼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我第一部在太极拳理论专著《太极解秘十三篇》开篇写道:“若想在太极拳领域中探求个深浅,用常人的思维去想,用常人的眼光审视。想上几十年,看上几十载,什么也想不深,什么也看不透”。一目了然,清楚明白,用常人眼光看太极拳,用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构想太极拳,想来想去,看来看去,无法踏上习练太极拳的入门之路。
  有人问,对方挤上来,是阳按还是阴按?我说,应以阴虚对付攻来的阳攻,太极拳人面对进攻,阳隐阴显,这是很自然的太极阴阳学说在实战中的应用。对方单掌进攻掌向胸部推来,或双掌向胸劲推,都称为挤。此时如果以力下按,按十次十次失败,因为你出力了,犯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劲”的道法,所以你无法解困。聪明的拳家此时可以用左右采挒技法。此文说的是按,暂不谈采、挒。在化解对方进攻的以按解困的拳法时,请注意手上去掉拙力,思想不可去想按对方进攻的手,以虚按,空按为最佳道法和拳法。
  请注意,欲化解对方向胸部的正面进攻,任何动作都是多余的。只有自己遵照太极拳的特性,将自己周身内外,从脚到顶,松腰空腰上松至手梢,下松过到脚梢,以“九松十要一虚灵”虚空身体,如果你内功修持层次高,成为松体人,那么任何进攻速度,不管进攻有多么大的力量,你比较有把握解困为安。我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打手歌》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这首歌诀,与古典哲学家传道不传艺不同,歌诀既传道又传艺,诀中告诉你,练太极拳,掤捋挤按是太极基本功,要认认真真习练和揣摩,在太极八法中要认真练好四正手的掤捋挤按。进而修炼:采、挒、肘、靠等四隅手。“上下相随”是关要内功。杨禹廷大师称谓为“手脚结合”,京城另一位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他提倡周身上下内外“一致”,上下相随是继承,手脚结合和一致是现代太极拳家的重要发展。太极拳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只有继承没有发展,在技艺上还不全面,只有发展,才赋予传统太极拳的生机,使太极拳运动有可能与时俱进,不断前进。
  凡太极拳爱好者,以传统练法,遇挤便按,按势没有错,一定要把准好阴阳,按式多为阳动。挤为阳,不能阳对阳,阳对阳顶牛,太极拳的阴阳学说是以阴隐对待阳攻,这是解困取胜的首要要素,否则将一败涂地。现将阴按式的动作道法,拳法介绍如下:
  在二人较技双方接触之前,你要以“九松十要一虚灵”规置好自己,虚位空松体以待。当对方功来时要四梢(手梢和脚梢)空接手。如此站位,安舒中正,对方已陷入你的空松陷阱,此时,进攻方不但不敢进攻,心里想着如何尽早逃离,以解危机。如果对方不察此危机仍进攻胸部以挽败局,双手似以劲力前推,这时我方是求之不得的。换一种思维方式,对劲推胸部的双掌,我取阴式以不挂力的双手,轻扶在进攻者的汗毛上,或轻扶在对方双臂的衣服上,对方当即六神无主,双脚发飘,只想着退出进攻早点逃走,其结果,对方逃不走,进不去,只等待着挨打。
  请朋友们试验试验,一方双掌向胸部推来,接方千万双手不出力,按规范双掌扶在对方臂上,那惊人的结果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五、采

  采劲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 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 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 杠杆之作用

  单从“采”的字面解,动词,阳动,以力采摘,采掘。采的动作有意有动,急动缓动结合的动作,总之是主动、主观的动作。
  在太极拳各式中,采的动作是很多的,如果细心分析拳结构,任何一个拳式中都会找到。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循规蹈矩,遵循太极拳思想练太极拳,循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习练,太极内功定会上身。所以,太极内功上身是重要条件,任何做法是多误舍近求远,实难以凑效。当代杨振基、杨禹廷二位都提到太极功夫在拳里,练拳取得太极功夫在几十年前已有定论。
  在拳中得太极内功是唯一一条准确的途径。是不是我只要练传统太极就可以得到内功呢?不是!必须循规矩练拳,这个规矩是习练者遵从的太极拳心法和太极拳道法,还要循太极拳规律,而练太极拳离开了太极拳的规律甭谈内功上身。前面在“太极脚”和“太极手”文中都有详尽而具体的操作法,例如脚,习练者应该循太极脚的规范习练脚,循太极手的规范习练手。太极手的要求,手掌、手背、手指、腕、前膊等,五个部位都应放松,肘应自然下垂,肩应自然放松。如此训练结果,肩自然放松,肘自然下垂,自然肘的内功为松沉,托不起搬不动,极度松沉。前膊空松,腕关节开,松腕。手掌关节开,手掌松,手指小关节开,手指松且节节贯通。有了太极手再练采,手上有内功,采劲应用得以运用自如,应物自然。
  有几个拳式中均有采手,在习练中要注意,战时的应用,揽雀尾第五、六二动,第五动阴,右掌在回捋、俯掌,视线视右掌食指梢,松左腿,松左脚,渐右腿由实渐变虚,虚净脚跟虚着地,脚尖上扬,左腿坐步,实足。此时,右掌为右后走向的采式。第六动(阳)右掌前掤,掌心向上,是反采,内功把握同第五动。左右掌的采式动作比较多,几乎式式有采。但采劲,在拳式中阴动采和阳动采都有特性表现,习练者一定要把握住阴阳动的操作。在操作中,不管是阴动或阳动,取采式手上不可挂力,一羽不能加,加一点点力也不可以,只有净净的空手,轻扶。这是向深层面修为的要求。
  在练拳和实战运用中,采式绝对不可用力。用力难以达到“如权之引衡”和“权后知轻重”,即权衡轻重、虚实、阴阳,若掌有力难以达到阴阳平衡,如果有力轻重便显现,手掌有力便成为对方的拐棍,在用掌的较技中,很多老前辈经常告诫周围的从学者如二人较技,绝对不能出力给对方当拐棍。我认为练拳和较技“四梢空”状态,是太极拳真谛。

  六、挒

  挒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 投物于其上 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 卷浪若螺纹 落叶堕其上 倏尔便沉沦

  挒劲是周身的太极功夫表现在手上,正如拳经所说:“其根在脚……形于手指。” 挒和采同以手的动作为显示。这种采手和挒手均应把握在“形于手指”,手掌不得出力,出拙力,仅仅挂一点力也不可。手是形,仅仅是形,形于手指。拳诀:“太极无手”、“太极不用手,手到不要走”、“妙手空空”等等。
  采和挒劲都是手上的功夫,归根到底,是其根在脚的脚上内功。脚下内功是周身上下内外的综合功夫。我有一诀:“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灵顶,双手空灵转。”抹去前三句,仅留“双手空灵转”,手上是不出力的,请练家在实践中体味。在实战操作中手上出力是太极拳运用中的最大忌。实战手不出力,在练拳中手上也不应有力,从拳中训练自己空手轻扶拳术的套路路线,养成手上不着力,太极不用手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在体用结合上,手自然不挂力,不挂力便是退去手掌的本力,这是内功上手。我们都知道两个人掰手腕,力大者胜。太极拳功夫打破了这种千年不变的真理。前不久从黑龙江某市武校来了一位总教练,说到掰手腕,他说掰手腕,“我不动,对方掰累了,我再掰他,他便失败。”
  我跟他掰手腕,对方比我小三十六岁,本力比我大,论手力我掰不过他,我以太极拳理他就掰不过我了。我以阴对付他的阳,静中待动,他想掰我的手腕,有动意,又主动进攻。动意,主动进攻是太极拳之大忌。我手空,他败下阵去,朋友们可试验。
  圈内资深练家都明白在对手以挤式进攻,我挒其左右肘弯处,使对方向左或向右方、右后方翻出。在双方较技对决中,拳打两不知,不知道对方问什么(进攻手),对方不问,我不应答,对方单或双掌向胸部进攻,不管对方是直来还是垂肘进攻,我方多采取挒术将其打翻。在双方较技中,瞬息变化,不能预测对方是如何进攻。但被进攻方,要规置好自己,严阵以待,所谓规置好自己,凡练武人都明此理。我们太极拳,要以九松:放松脚(脚趾)、踝、膝、胯、腰、肩、肘、腕、手(手指)等

武派太极推手精要

高连成
武派太极拳系推手只有一种,后经三传郝为真大师门下弟子不断丰富改进,至五传陈国安先师根据70余年习练武式太极拳的心得体会,在前人走架就是打手、打手就是走架的法则基础上,总结了一整套完善的推手训练方法,充实了推手的内容,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我自小随陈国安先师学习武派拳艺,耳濡目染,现将对武式太极推手的心得体会,不揣冒昧,浅谈一下。

武派太极推手,原称葛手、打手。首先有严格的身法要求,主要有: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盼三前、顾七星。三前者即眼前、手前、足前,七星者即头、足、肩、肘、腕、胯、膝。与彼粘着相触,其三前上中下刻刻留意,七星头足肩肘腕胯膝换在何处何处动,换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 推手中务要控制对方三节,指人体三大节,以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粘连不断之法,使彼不能活变,贴得越紧,对方周转就越不灵。步法动作首先掌握贯、扣、插之法。贯是发劲,扣是合劲,插是钻劲,能懂得此劲方知进退之意,故变动其根在脚。推手中的“进”固然是“进”,进中有退,退便是进,退中隐有进机。将欲发动,步在暗进,五行转换,三角为法,步踩三角,灵活无滞,引劲发劲,力点集中而意在领先,推手精巧即在触觉灵敏,身手足随其动向而转换,螺旋劲变化无穷,圈中圈,层层有变,这是推手之精华,太极之妙用。

陈国安老师组织的推手内容有定步(四正)、活步(四步)、四斜大捋(即四隅)等推法,还有多种多样的缠手方法,练得纯熟方可进一步练活步。活步推手主要练触觉的灵敏性,是研究技击实战的战略、战术的基本功。 推手的主要劲法有绷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八种劲法,八种劲法又派生出问劲、听劲、懂劲、引劲、化劲、拿劲、发劲,这些劲法和上述八种劲法虽有主流和支流区别,但都是相辅相成的,如运用恰当则能收到相得益彰之效。 推手当中,定要以心形意,心意导动,以身催手,以气发力,用意导动,以身催手,以气发力,用意不用拙力。“心有所感,意有所动”,法在意外,意在法中,法意互用,招招贯通,势势相承,起承结合,愈练愈精,熟知成法,妙在虚灵。为便于爱好者学习,以下由我和弟子高剑演示并加以文字说明,供大家参考。

一、定步推手八式解
绷势:甲(黑衣者)、乙(白衣者)两人的右脚均向前扣迈一步,均伸右臂腕相粘。此时,务要立身中正安适,沉着松静,轻松圆活,不用拙力。绷式支撑必须以意贯劲,肩与肘要放松。乙用双掌搭按于甲之绷手右臂肱坐左腿,以右臂支撑斜持于乙面前,掌心向己面,指尖拧挫向上,以左掌堵乙右臂中节。
要点:绷式粘着,精神贯注,松静沉着,以静待动,外柔内刚,犹如蓄劲张弓,伺机待放之势。 捋势:甲之绷手斜持于乙面前,乙右掌柔托化甲之右肘中节。甲急抽腰胯以左手接塌乙左掌腕部,右掌顺势插花于左腋下扎掌,向里旋臂腕,由甲肩部进行裹捋,右掌塌梢节,以掌腕捋乙根节,以肘锁乙大臂肘部,使乙身向前倾,失去重心。
挤势:甲用插花由乙方左腋下滚旋臂腕,右掌顺势由乙肩部裹捋,左手塌其梢节。右掌捋乙根节,从臂肘锁乙根节,从臂肘锁乙大臂肘,使乙失去重心。乙在不得力时身与臂欲向回抽撤,甲乘势借力,以右臂肘下沉,翻右掌挤乙胸部,掌心向面部,左掌扶按于右按手掌心于腕部。乙身已向右折,失去重心。
要点:挤势凶猛,发力如箭出弦,化发自如,神速灵妙。
按势:乙被甲用挤掌击胸而身向后折,乙用右臂掌封挡甲之挤掌,并急向右抽胯,左臂掌由下向上抄叠,欲化甲之挤势。甲乘势用双掌按乙两臂,一掌按乙之右肩部,一掌沉按乙之臂肱,形成十字交叉状。按劲劲沉力整,乙方不易活变。
要点:绷捋挤按四势粘连不脱,衔接紧凑,重心稳健,往返折叠,循环莫间。按势发力,劲在腰功,吞吐变化,一气贯串,浑然一体。
采势:采法乃四隅招势之一种,甲乙二人相对而立,双方两手交叉粘着,按着绷捋挤按四招势均力敌,相互循环推练三圈。之后,甲右脚向右移半步,左脚随着撤一步,抽右腰胯屈坐,左掌起钻落翻,拿乙左臂腕部,右掌顺势旋右臂腕捋采下蹲。采势劲沉力整,乙被采而成背势,失去重心而前倾。
要点:采在十指,气势连贯,刚健有力,首重钻翻,起落敏捷,沉猛多变。
挒势:乙被采后不得势,随即收左腿踏入甲之裆中欲进靠势,以右掌击甲面部,甲急含胸用捋手由乙右臂腋下向上旋臂,右掌挒乙右肩部,左掌按乙右跨部。乙被挒成麻花状。
要点:挒法剽悍,运于肱臂,旋掌挒进,劲力完整无缺,灵活致巧。
肘势:乙被挒后不得势,乘甲未发放之际,急于松肩,右臂向上拧旋,抽右腰胯,随即回劲堵甲中节。甲顺势叠臂握腕下塌,以肘进击乙之胸部。
要点:肘在屈使,矫健迅猛,气势逼人,变化灵动。
靠势:乙被甲方用肘进击胸部,乙急含胸以左臂掌向右滚旋而化甲之时,甲顺势右腿踏入乙方中门,同时叠右臂上穿,靠击乙肩胸,并以左掌按击乙腹部。乙被子甲方欺靠后折,失去重心。
要点:靠在肩胸胯膝打,右掌击腹招不空;剽悍矫捷势难挡,灵活致用变幻精。

二、活步推手解 活步推手的上肢动作与定步推手相同,只是下肢需步法移动。 甲乙面对而立,乙出左脚至甲右脚外侧,甲方右脚踏入乙之中门;同时,乙右脚踏步向前移迈;甲右脚踏步后退。乙乘甲退右步,随即向甲左侧扣迈右步。甲欲退步,乙乘势而入,左脚踏进甲之中门,甲抽化右腰胯向下向前按乙。形成甲进乙退。 甲乙二手相搭,粘连不断,循环进行,向前为按刘,后退为朋肘。 要点:进退往复各行三步,以贯扣插为进攻法。王宗岳先生拳论曰:“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上肢轻松柔和,首重往复折叠,用意不用力;下肢进退有变,随人所动,乘势而入,虚实分明,连贯协调。

三、四斜大捋解 太极拳中八门五步,五步即进、退、顾、盼、中定;八门即四正四隅。四正乃东南西北四方之称,即朋捋挤按之谓;四隅亦称四角,即采列肘靠之谓。四隅即是补四正手之不足。太极是由方而到圆,圆之出入,方之进退,圆是柔,方是刚,随方就圆,方为开展,圆为紧凑。若能在四正手中明方圆、辨阴阳、理虚实、精表里,斯技以至大成。待定步、活步推手练至纯熟之时,方可进一步练大捋之推法,能明大捋之精意,则方极而圆,圆极而方,一切循环阴阳变化之理,皆可明了而洞晓。由于大捋动作较为复杂,尚需经名师指导,勤学若练,求真务实,直至推手的手法,步法、身法,上下周身协调一致后,深感乐极。大捋中变化无穷,除采列肘靠外,仍含有朋捋挤按四正法。大捋中有靠按闪捋,尚有朋挤采肘列撅等法。
四斜大捋(即四隅推手)具体练习方法:甲乙面对而立,按四正活步推手法,双方两手交叉粘着,按着朋捋挤按四招势,相互循环推绕三圈之后,甲右脚向右后移半步,左脚随着撤一步,抽右腰胯屈坐,左掌起钻落翻;拿乙左臂腕部,右掌顺势旋右臂腕捋采乙之臂肘,乙被采挤进步靠甲,成甲采乙靠之势。甲接起左手闪击乙之头部,乙急起右手迎之,甲右手向上起钻,朋起乙右臂腕向右旋缠两周,同时,右脚后撤,抽右腰胯屈坐下势,右手拿乙右臂腕部下采,左手顺势旋左臂肘捋采乙之右臂肘。乙被采急向斜前方进左脚,再进右脚靠甲。甲起右手闪击乙之面门,乙急起左手迎之,甲左手起钻朋起乙左手臂腕向左旋绕两周。同时,左脚抬起绕过乙方右腿向前上步,右脚紧跟一步,随即向右再撤左脚抽左腰胯屈坐下势,左手采乙手臂腕,右手顺势旋右臂肘捋乙之左臂肘,乙粘随甲之势,急颠腿换步,步采三角,右脚斜跨一步,左脚再插甲方中门,成甲采乙靠之势。甲再起左手闪击乙之面部,乙急起右手迎之。甲右手向上起钻,朋起乙右臂腕,向右旋缠两周。同时,右脚后撤,抽右腰胯屈坐下势,右手拿乙右臂腕部下采,左手顺势旋左臂捋乙之右臂肘,乙被采捋颠腿换步,急向斜前方进左步;再进右步,插入甲之中门靠甲。至此,甲方按面向南方开始采乙方,先向东北,扣向西北,每个隅角方位各采两次,再由四正手转入乙采甲靠之势,东南方与西南方各采两次,周而复始进行练习。

四、各种缠法解 缠手是推手的组成部分,是在推手基础上的发展,是武派太极拳艺推手、散手的基本功。主要练习黏粘连随,在两臂互相缠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提高皮肤感触的灵敏性。引化拿发的功夫和技巧、在进退转换,往复折叠中,首重拧裹、钻翻、螺旋各种身法及发放意识和技巧的培养,久习自然达成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刚柔相济,“我顺人背,有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太极功夫。
(一)定步单缠:甲乙二人相对而立,右脚同时向前扣迈一步,均伸右臂腕相粘,互成绷势。甲随乙绷势松腰坐胯向右后方捋引,弓步向前挤按。乙松腰胯后坐,抽右腰胯揉胸折叠,手外旋用小拇指粘挂甲方右胸襟,向身体右后下方走化;甲随即向上提粘乙之手,屈膝后坐,绷捋乙之右手于甲头之右侧,向下画弧走立圆继续向前挤按乙;乙方换劲可挤按甲方,甲方绷捋。周而复始。连绵不断进行练习。
(二)活步单缠:上肢动作与定步单缠基本相同,只是下肢步法移动。 甲乙面对而立,同时出右脚右手成合步绷势,甲进左脚,乙退右脚。甲进右脚,乙退左脚,四左脚跟进半步,脚尖点沉,脚跟抬起,乙右脚退半步虚点于左脚前。二人挤按进攻,退化绷捋,交替往复练习,乙进甲退。 单缠手变化打手法:乙按挤,甲绷捋引化,突然翻腕握拿乙手腕下翻转,虎口张开向上擒拿乙方右手四指,左手迅速自乙方右肘下穿出助右手擒拿乙方手指,肘弯向内圈锁,形成合力擒指锁臂乙方按挤,甲方向右捋旨,右手小拇指挂乙方右手腕下滑,虎口张开顺势引劲,擒拿乙方右手四指向左上方刁拿,顺势进右步肩靠,鹞子钻天。乙挤按,甲捋化乙劲,顺势采乙右手腕,左脚向前上步;左手同时发动,向左抹挒乙方颈脖,采手劈颈 。乙按挤,甲顺势捋引刁拿乙手指,拧腰进肘击乙胸部,顺手牵羊;乙挤按,甲顺势捋引采乙手腕,同时左脚勾起乙腿,采手跛脚。
(三)定步大缠:主练挒法。甲乙三人相对而立,同出右脚右手成合步绷势。甲右腕粘乙右腕,自左向右缠绕两圈向乙右膀根 螺旋滚进,右手贴于膀根处,有向上粘提拔高之意,左手随身动,虎口张开,卡按于乙方右腰部。乙方急抽腰胯化解甲之挒劲,正身以左手缠绕甲之左手腕,缠绕两圈向甲左膀根螺丝旋滚进,左手贴于膀根处,右手虎口张开,卡按于甲方腰部。循环交替进行练习。

百年太极,杨氏老谱及各家各派的太极拳理论推介中,均将“太极八法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列入首版头条或重要版面。在《吴家太极拳》专刊中称八法为《八法秘诀》,可见吴家对太极八法的重视。
太极八法每一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挤劲……这个说法延用至今。此“劲”非劲力之劲,“是精气之内壮也”。练家如果以“劲”实实在在用于“外操”,便不是“精气之内壮”,外力不是太极拳修为的大成。京城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说,在运用太极八法时,掤里有捋、挤、按、采、挒、肘、靠,挤里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太极拳内功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综合功夫。太极八法的运用也不是单一的招术,请同道辨别明理。

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大多都习练杨氏传统太极拳的基本功。太极基本功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称谓为太极八法。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

八法秘诀
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 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 跃然击铿锵

按劲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 柔中寓刚强 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膨满 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 有孔无不入

采劲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 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 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 杠杆之作用

挒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 投物于其上 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 卷浪若螺纹 落叶堕其上 倏尔便沉沦

肘劲义何解 方法有五行 阴阳分上下 虚实须辨清
连环势莫当 开花捶更凶 六劲融通后 运用始无穷

靠劲义何解 其法分肩背 斜飞势用肩 肩中还有背
一旦得机势 轰然如捣碓 仔细维重心 失中徒无功

根据我多年修炼传统太极拳对太极八法行功的体验,初探,现介绍如下:

一、掤

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有人认为“劲”字代表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劲。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
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先贤讲的拳理是拳之大道。太极拳体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载或更长的时间也难成正果。
掤劲,太极拳习练者最早接触的“劲”便是掤,师说,掤是往上过头打在对方脚后跟的劲为掤。简单解,特别在揉手运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称为掤。初学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极拳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练习是实实在在的用力往上掤。在相当长的习拳过程中,养成出手用力的习惯。久而久之,用劲练太极拳一代一代传下来,再向这些用劲练太极拳的朋友说练拳用意,不是用力,他们只是听听,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并不改进,力练太极拳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初学者用力练太极拳,有的资深练家也不大相信李亦畲先贤“用意,不用劲”的教诲,向提倡用意者叫板,说:“你用意打我一次。”或者撰文立说,提到:“不用劲打不出人去。”
从“飘浮”拳理讲,如果一方以掤打过来,手上不挂力,松空手掌,对方以力接,瞬间接手方脚下飘浮似上了船,船左右上下摆动,脚下重心丢失没有了根基。通常说,“拨根”,拨对方的根,使对方失去重心,这是二人较技太极松空高手的揉手艺术展现。掤法中阐述的“飘浮亦不难”,就是这个意思。
揉手者的身形手势十分重要,什么身形决定在揉手中的地位。你周身松空,是一个松体,在双人揉手中当然占据胜方的地位。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挂力,是一个有力的劲力体当然要居第二位。
在《八法秘诀》的“掤”法所说的拳理无可争辩的是太极拳妙法,绝招。顶头悬,弹簧力都是准确的真理性拳法。唯有“先实丹田气”,我们要研讨研讨。
杨氏拳诀,无疑都是经过博击场上实践过的真理性拳法。“先实丹田气”杨氏运用也是正确的,可惜我们“门外人”未得真传,不知如何去“先实丹田气”。我从学的几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气沉丹田”的,丹田气和气沉丹田是不是一种呼吸法,手中没有资料。京城太极拳家吴图南、杨禹廷两位大师都不提倡气沉丹田。有一位少林寺“德”字辈高僧,亲口对我说过,丹田练气不存气,也不提倡气沉丹田,恐闹出病患。
在二人较技中,掤劲也不是技击中的打法,或称不是唯一的打法。我初学太权拳时,有几位老师在讲到掤法时,都以教学为主,不提倡将掤作为技击的首要。以“太极八法”训练学子,应该认为是上乘的教学法。太极拳的虚实可以解义为阴阳,请温习陈微明先生记录杨澄甫口述的虚实。“八虚实,太极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这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以上虚实定义,是澄甫大师的绝学立论。同道应细心揣磨,潜心体验。
以上太极八法秘诀简单注释,非用功之久不能融会贯通焉。限于对传统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有不全面处,请同道补遗。
关于劲的说法,在文中延用传统和习惯说法,八法为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等四正四隅八种劲。我认为此劲的说法是太极拳术语,不是说八种劲。对劲的说法,在以后的篇章中有专题论述。

二、捋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

二人在揉手习练或较技中,遇到对方进攻首当其冲者为掤。对方的打手从正面向胸、脸攻来,有自打在后脑、后背上再往后有打在脚后跟的威胁。揉手的化解来力均取逢掤必捋的拳法。对方以右手打来,我将其右手及胳臂捋向我左方,对方以左手打来,我将左手及胳臂向我右方或右后方捋去,以解掤攻之危。
在揉手实战中,二人较技四只手进退曲伸,千变万化没有规律可循,动静之机随机应变。我们打手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对方从任何方向掤来,我以化、拿、打、发化解对方攻势,引进落空,顺其来势以静待动,后发先制,打击对方。在运用捋法时,要注意自己的身形手势,牢记先贤大师的告诫,“阴阳之母,动静之机”,此时不可忘记太极拳的根本,周身空松不挂力,手上要松不挂力,像陈鑫大师说的“妙手空空”是绝佳的手势,我说“四梢空接手”,把握手的空松,是揉手、技击的第一要素。这是捋法的“力尽自然空”太极内功,空是威力无穷的。周身松空,你便成为松体,重心当然稳重,重心的稳重,功夫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
杨氏“八法秘诀”中将捋劲,提到全身“重心自维持”。安舒中正的重要地位。杨式太极拳家杨澄甫大师有拳法十要的警世,其四要说的是重心,道:“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主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杨氏的“重心自维持”的拳理被杨澄甫诠释后,京城吴式太极拳家杨禹廷大师在研习教学实践中明确太极拳重心,又进一步详解拳的重心。以虚实分,左腿实,实足,右腿虚,虚净,右腿实,实足,左腿虚,虚净,确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从以上二位杨氏对稳定重心的重视和研究,并加以开拓重心理论发扬开去传播国内外,令后人们扶额庆幸。太极拳极为关要的重心理论,得来全不费功夫。这里我们要试解南北两代二杨拳理拳法相通,是很有趣的故事。杨澄甫先师1936年在沪逝世,此时青年杨禹廷刚出道。当时中国印刷和通讯仍处在落后的局面,上海、北京交通不便,太极拳的技艺也不可能传播很快。先师的重心虚实法也不会很快传到北京。杨禹廷在研习教学实践中,在恩师的指点下强调虚实重心,以后发展和定型了“立柱式身形”的重心维持,此法百年实验已成为经典。一种上佳的技艺在实践中被传播运用,应该认为南北二杨在相隔半个多世纪研习安舒中正理法心灵是相通的。
研习太极拳求的是自然。捋法解义中,有两处提到自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太极拳本应自然,这是无可争论的。千百年来太极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本来太极拳很自然,很简单,被后学者给搞成刻板和复杂了。其实练太极拳越自然越好,不要刻意去练炼,欲求得到什么。拳论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以上种种修炼者在操作中循规蹈矩,人体结构发生的变化,不是随意练炼可以求到的。
“八法秘诀”强调顶头悬和不丢顶。这个“顶”可解义为头顶的顶和二人较枝在接触点上的不丢顶。关于顶头悬的顶,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的第八节“修炼阴阳顶”中有诠释,不再多笔墨。捋义解,有“轻灵不丢顶”之要求。要求太极拳修炼者要“不丢顶”是习练太极拳的严格规范,练拳修内功要守规矩。绝对不可以有随意性,不尊师教。在接触点上不丢顶,首先,身形坚持三不动:不要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关于三不动,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第十一节有诠释)。
杨澄甫的“八法秘诀”讲的是推手要义,在推手较技中双方接手“不丢顶”尤为关要。不丢顶属于中定劲,中定在“八门五步十三势”拳法中,是进、退、左顾、右盼、中定的正中位置,站住中定,也是身形中正、中定是重心点的位置,当然不应该乱动的。杨露禅有“站住中定往外打”的教导(吴图南口传)。我多年对太极拳的研习体验到,如果“太极十年不出门”,中定功的修炼要在五年后小有成就,再进一步深研,身形可中正,有可能“站住中定”,这是多年修为太极拳综合功夫的显现。
二人相接,或对方的手已经进入到己的胸、腹部位,同样是接触点,仍应不动、不丢、不顶。当然,要求操作者有周身松体的修养,心意松,周身肢体松。要具备中定内功不是一件易事。奉劝同道拳友,不通太极八法,关节不松又不熟节节贯串的松功,不可轻意与人较技,否则十次要有十次失败,除非对方是用力者。
中定内功上身要用功多年方可得道,首要是修炼“九松十要一虚灵”。此功法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中有诠释。九松:即从下往上松脚(脚趾)、踝、膝、胯、腰、肩、腕、手(手指)。十要:即溜臀、裹裆、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沟、展胸、吸左右胸窝、圆背、驰颈。关于顶,王宗岳公提到“虚领顶劲”,我习练中体验,认为资深拳家对“虚领顶劲”不难把握,这一拳艺对初学者有难度,脊柱和后脖梗易僵紧,不好操作。我认为“虚灵神灵”即将精神置于顶上,此法便于把握也易操作。
虚灵神顶,在操作时,顶上不要放意念,虚虚灵灵就可以了,将神气,精神放在顶上一寸,便是虚灵神顶。脚下松,经脚、踝、膝、腰、膝椎到顶。练拳时每动都松一次脚,松脚意思往上到顶,日久形成虚灵神顶。如此操作中正安舒有了,从实脚下的重心点到顶,上下一条线,安舒中正的中定内功出来了。再较技,胜多败少,很有兴味。太极八法,任你自由运用,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遇到什么强手、高手化中走开,美哉太极揉手。
“八法秘诀”有八八六十四句诀,演释出八八六十四手,这是圈内很多修炼家都知道的功法。但诠释有难度,不是不努力研修,而是自身功夫的障碍。
太极拳功成不是听你说了什么,也不是单单看盘一趟拳。可以这么说,太极拳是心灵和头脑的功夫,太极内功讲究身知、体悟。意思是身上明白,从身体反映出来的,验证太极拳理的功夫。练拳在初级要松,做不到全身放松,要将从脚到手的九大关节放松开,进而心、神、意、气松,骨与肉之间也要放松,到中极功夫,达到全体透空,进而修炼到无形无象的无——周身上下摸到哪个部位,哪个部位没有力点,是一个空点。
二人较技周身内外放松,也称谓为规置好自己,用八法解释是不是“引导使之前”“力尽”可以解释为退去本力。前辈大师经常教育告诫后学者,“太极功夫在拳里”,经常练拳,本力渐渐退去,内功上身。修炼太极拳,人类是载体,载体不腾空,不清理干净,没有通道,内功怎么上身?如我们买房,空房我们才可以入住,身体内外松净,内功方可上身,就是这个理儿。

三、挤

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 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 跃然击铿锵

挤劲比较好理解,简单解直接往对方身上用劲,或者往对方身上推。
拳里挤式很多,如第二式的揽雀尾中第二动为右打挤,第四动左打挤。右打挤,右掌为实手,左掌为虚手,右掌掌心对左虚腕脉门用意通过左虚腕打对方的胸背;左打挤,左掌为实右掌为虚,左掌掌心对右虚腕的脉门用意,通过右虚腕,打在对方的胸背。
在揉手较技中,初学者还不习惯运用虚实,阴阳变化,不管单手还是双掌,接触到对方肢体,不讲内功,不是用意,而用力生推硬搡。这种动作也属于挤劲范畴之内的技艺。从太极拳习练解,太极拳套路均以弧线运动,没有直线和横线,也最忌走直线。太极拳技击也最忌直来直去直线推向对方。此动作属于危险动作,以直劲攻击对方,对方如果不俱备太极内功,硬碰硬,对方向左右转动上身,极可化掉来势转危为安,双方打一个平手。在直来直去的推手中,陈鑫大师在36病手中,在第十八位推字被列为病手。聪明的太极拳习练者,或资深拳家不会去以直劲攻击对方。如果被攻击方身上有内功,九大关节松,且节节贯串,你攻击对方身上,对方周身松空,又似弹簧,你打出直劲结果会“如球碰碰还”,没有别的出路。
初学揉手者不要上场就跟人家试手,除了失败没有别的出路。那么经常推,日久会不会提高技艺呢?不会。如何提高揉手技艺呢?一练拳二练拳三仍然去循规蹈矩练拳。有的朋友不练拳喜好推手,这是“全民健身计划”,找几位志同道合者,经常推手也有益健康,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推手,与太极阴阳变化中的内功揉手不是一回事。
太极八法是不是仅为掤、捋、挤、按、揉、挒、肘、靠?只此八法又如何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呢?京城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对太极八法的运用有独到的惊人之处。他在教授我们推手时,每化解一次来手威胁时,要耐心解释,每一种不是单独运用的,如果使用不当,在对方威胁下难以解困。太极较技变化多端,虽然太极拳打法厉害出手见输赢,但技艺多变也是技击者在八法运用中也应随机应变,要有实战的应变能力。
拳式中的挤,右掌打挤,左臂虚,左掌打挤右臂虚,如果打挤左右掌同时有力,这是最忌的败着,此为双重。在打挤时,直去的效果不佳,如果右掌打挤,在挤中向右10~15o向对方左肩的方向攻击,对方就不舒服,这是挤中有采,请在实战或训练中研习。
太极揉手技击,内功修为是第一位的,肢体仅仅灵活不是太极拳人追求的目的。

四、按

按劲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 柔中寓刚强 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膨满 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 有孔无不入

按劲,从字面解下按之意,有句俗语,按下葫芦起来瓢,在太极揉手运用中,按劲是阴动还是阳动呢?以太极拳的特性定位,按是阳动。不弄明白“按”劲在太极拳和揉手运用中的阴阳虚实,很难在技击中有所突破。
从动作解析,从上往下按多为呼气,呼为阳,凡呼气的动作,多为主动进攻之意,按为主动下按故为阳。实战应用、生活中劳作也是如此。如你外出干活带着长把工具,如铁揪,习惯扛在肩上。到达目地的,将铁揪从肩上取下,此时放下揪的人,不知不觉或称为下意识在放下铁揪的瞬间是呼气动作,随呼气同时放下铁揪,或者这么说,随放下铁揪随呼气,这里生命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生理现象。
太极拳讲究呼吸但在内功尚未上身在修炼的过程中最佳选项不要管呼吸,管呼吸便不会呼吸。很多太极大师他们教授学生时,大多不教呼吸,因为大师们以脚呼吸,有“呼吸往来于踵”的提法,脚呼吸没法教学生,脚呼吸是多年修炼内功的自然法成。我过去从不在书文中解呼吸,在诠释按劲时,用多些笔墨将太极呼吸尽可能阐述明白。
太极拳修炼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我第一部在太极拳理论专著《太极解秘十三篇》开篇写道:“若想在太极拳领域中探求个深浅,用常人的思维去想,用常人的眼光审视。想上几十年,看上几十载,什么也想不深,什么也看不透”。一目了然,清楚明白,用常人眼光看太极拳,用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构想太极拳,想来想去,看来看去,无法踏上习练太极拳的入门之路。
有人问,对方挤上来,是阳按还是阴按?我说,应以阴虚对付攻来的阳攻,太极拳人面对进攻,阳隐阴显,这是很自然的太极阴阳学说在实战中的应用。对方单掌进攻掌向胸部推来,或双掌向胸劲推,都称为挤。此时如果以力下按,按十次十次失败,因为你出力了,犯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劲”的道法,所以你无法解困。聪明的拳家此时可以用左右采挒技法。此文说的是按,暂不谈采、挒。在化解对方进攻的以按解困的拳法时,请注意手上去掉拙力,思想不可去想按对方进攻的手,以虚按,空按为最佳道法和拳法。
请注意,欲化解对方向胸部的正面进攻,任何动作都是多余的。只有自己遵照太极拳的特性,将自己周身内外,从脚到顶,松腰空腰上松至手梢,下松过到脚梢,以“九松十要一虚灵”虚空身体,如果你内功修持层次高,成为松体人,那么任何进攻速度,不管进攻有多么大的力量,你比较有把握解困为安。我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打手歌》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这首歌诀,与古典哲学家传道不传艺不同,歌诀既传道又传艺,诀中告诉你,练太极拳,掤捋挤按是太极基本功,要认认真真习练和揣摩,在太极八法中要认真练好四正手的掤捋挤按。进而修炼:采、挒、肘、靠等四隅手。“上下相随”是关要内功。杨禹廷大师称谓为“手脚结合”,京城另一位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他提倡周身上下内外“一致”,上下相随是继承,手脚结合和一致是现代太极拳家的重要发展。太极拳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只有继承没有发展,在技艺上还不全面,只有发展,才赋予传统太极拳的生机,使太极拳运动有可能与时俱进,不断前进。
凡太极拳爱好者,以传统练法,遇挤便按,按势没有错,一定要把准好阴阳,按式多为阳动。挤为阳,不能阳对阳,阳对阳顶牛,太极拳的阴阳学说是以阴隐对待阳攻,这是解困取胜的首要要素,否则将一败涂地。现将阴按式的动作道法,拳法介绍如下:
在二人较技双方接触之前,你要以“九松十要一虚灵”规置好自己,虚位空松体以待。当对方功来时要四梢(手梢和脚梢)空接手。如此站位,安舒中正,对方已陷入你的空松陷阱,此时,进攻方不但不敢进攻,心里想着如何尽早逃离,以解危机。如果对方不察此危机仍进攻胸部以挽败局,双手似以劲力前推,这时我方是求之不得的。换一种思维方式,对劲推胸部的双掌,我取阴式以不挂力的双手,轻扶在进攻者的汗毛上,或轻扶在对方双臂的衣服上,对方当即六神无主,双脚发飘,只想着退出进攻早点逃走,其结果,对方逃不走,进不去,只等待着挨打。
请朋友们试验试验,一方双掌向胸部推来,接方千万双手不出力,按规范双掌扶在对方臂上,那惊人的结果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五、采

采劲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 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 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 杠杆之作用

单从“采”的字面解,动词,阳动,以力采摘,采掘。采的动作有意有动,急动缓动结合的动作,总之是主动、主观的动作。
在太极拳各式中,采的动作是很多的,如果细心分析拳结构,任何一个拳式中都会找到。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循规蹈矩,遵循太极拳思想练太极拳,循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习练,太极内功定会上身。所以,太极内功上身是重要条件,任何做法是多误舍近求远,实难以凑效。当代杨振基、杨禹廷二位都提到太极功夫在拳里,练拳取得太极功夫在几十年前已有定论。
在拳中得太极内功是唯一一条准确的途径。是不是我只要练传统太极就可以得到内功呢?不是!必须循规矩练拳,这个规矩是习练者遵从的太极拳心法和太极拳道法,还要循太极拳规律,而练太极拳离开了太极拳的规律甭谈内功上身。前面在“太极脚”和“太极手”文中都有详尽而具体的操作法,例如脚,习练者应该循太极脚的规范习练脚,循太极手的规范习练手。太极手的要求,手掌、手背、手指、腕、前膊等,五个部位都应放松,肘应自然下垂,肩应自然放松。如此训练结果,肩自然放松,肘自然下垂,自然肘的内功为松沉,托不起搬不动,极度松沉。前膊空松,腕关节开,松腕。手掌关节开,手掌松,手指小关节开,手指松且节节贯通。有了太极手再练采,手上有内功,采劲应用得以运用自如,应物自然。
有几个拳式中均有采手,在习练中要注意,战时的应用,揽雀尾第五、六二动,第五动阴,右掌在回捋、俯掌,视线视右掌食指梢,松左腿,松左脚,渐右腿由实渐变虚,虚净脚跟虚着地,脚尖上扬,左腿坐步,实足。此时,右掌为右后走向的采式。第六动(阳)右掌前掤,掌心向上,是反采,内功把握同第五动。左右掌的采式动作比较多,几乎式式有采。但采劲,在拳式中阴动采和阳动采都有特性表现,习练者一定要把握住阴阳动的操作。在操作中,不管是阴动或阳动,取采式手上不可挂力,一羽不能加,加一点点力也不可以,只有净净的空手,轻扶。这是向深层面修为的要求。
在练拳和实战运用中,采式绝对不可用力。用力难以达到“如权之引衡”和“权后知轻重”,即权衡轻重、虚实、阴阳,若掌有力难以达到阴阳平衡,如果有力轻重便显现,手掌有力便成为对方的拐棍,在用掌的较技中,很多老前辈经常告诫周围的从学者如二人较技,绝对不能出力给对方当拐棍。我认为练拳和较技“四梢空”状态,是太极拳真谛。

六、挒

挒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 投物于其上 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 卷浪若螺纹 落叶堕其上 倏尔便沉沦

挒劲是周身的太极功夫表现在手上,正如拳经所说:“其根在脚……形于手指。” 挒和采同以手的动作为显示。这种采手和挒手均应把握在“形于手指”,手掌不得出力,出拙力,仅仅挂一点力也不可。手是形,仅仅是形,形于手指。拳诀:“太极无手”、“太极不用手,手到不要走”、“妙手空空”等等。
采和挒劲都是手上的功夫,归根到底,是其根在脚的脚上内功。脚下内功是周身上下内外的综合功夫。我有一诀:“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灵顶,双手空灵转。”抹去前三句,仅留“双手空灵转”,手上是不出力的,请练家在实践中体味。在实战操作中手上出力是太极拳运用中的最大忌。实战手不出力,在练拳中手上也不应有力,从拳中训练自己空手轻扶拳术的套路路线,养成手上不着力,太极不用手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在体用结合上,手自然不挂力,不挂力便是退去手掌的本力,这是内功上手。我们都知道两个人掰手腕,力大者胜。太极拳功夫打破了这种千年不变的真理。前不久从黑龙江某市武校来了一位总教练,说到掰手腕,他说掰手腕,“我不动,对方掰累了,我再掰他,他便失败。”
我跟他掰手腕,对方比我小三十六岁,本力比我大,论手力我掰不过他,我以太极拳理他就掰不过我了。我以阴对付他的阳,静中待动,他想掰我的手腕,有动意,又主动进攻。动意,主动进攻是太极拳之大忌。我手空,他败下阵去,朋友们可试验。
圈内资深练家都明白在对手以挤式进攻,我挒其左右肘弯处,使对方向左或向右方、右后方翻出。在双方较技对决中,拳打两不知,不知道对方问什么(进攻手),对方不问,我不应答,对方单或双掌向胸部进攻,不管对方是直来还是垂肘进攻,我方多采取挒术将其打翻。在双方较技中,瞬息变化,不能预测对方是如何进攻。但被进攻方,要规置好自己,严阵以待,所谓规置好自己,凡练武人都明

我也不清楚~
应该有人陪你多练才知道其中真理!
你自己看他们的!然后自己实战~就OK!
我也是这样的!

百年太极,杨氏老谱及各家各派的太极拳理论推介中,均将“太极八法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列入首版头条或重要版面。在《吴家太极拳》专刊中称八法为《八法秘诀》,可见吴家对太极八法的重视。

太极八法每一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挤劲……这个说法延用至今。此“劲”非劲力之劲,“是精气之内壮也”。练家如果以“劲”实实在在用于“外操”,便不是“精气之内壮”,外力不是太极拳修为的大成。京城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说,在运用太极八法时,掤里有捋、挤、按、采、挒、肘、靠,挤里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太极拳内功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综合功夫。太极八法的运用也不是单一的招术,请同道辨别明理。

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大多都习练杨氏传统太极拳的基本功。太极基本功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称谓为太极八法。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

八法秘诀

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 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 跃然击铿锵

按劲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 柔中寓刚强 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膨满 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 有孔无不入

采劲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 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 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 杠杆之作用

挒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 投物于其上 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 卷浪若螺纹 落叶堕其上 倏尔便沉沦

肘劲义何解 方法有五行 阴阳分上下 虚实须辨清
连环势莫当 开花捶更凶 六劲融通后 运用始无穷

靠劲义何解 其法分肩背 斜飞势用肩 肩中还有背
一旦得机势 轰然如捣碓 仔细维重心 失中徒无功

根据我多年修炼传统太极拳对太极八法行功的体验,初探,现介绍如下:

一、掤

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有人认为“劲”字代表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劲。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

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先贤讲的拳理是拳之大道。太极拳体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载或更长的时间也难成正果。

掤劲,太极拳习练者最早接触的“劲”便是掤,师说,掤是往上过头打在对方脚后跟的劲为掤。简单解,特别在揉手运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称为掤。初学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极拳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练习是实实在在的用力往上掤。在相当长的习拳过程中,养成出手用力的习惯。久而久之,用劲练太极拳一代一代传下来,再向这些用劲练太极拳的朋友说练拳用意,不是用力,他们只是听听,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并不改进,力练太极拳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初学者用力练太极拳,有的资深练家也不大相信李亦畲先贤“用意,不用劲”的教诲,向提倡用意者叫板,说:“你用意打我一次。”或者撰文立说,提到:“不用劲打不出人去。”

从“飘浮”拳理讲,如果一方以掤打过来,手上不挂力,松空手掌,对方以力接,瞬间接手方脚下飘浮似上了船,船左右上下摆动,脚下重心丢失没有了根基。通常说,“拨根”,拨对方的根,使对方失去重心,这是二人较技太极松空高手的揉手艺术展现。掤法中阐述的“飘浮亦不难”,就是这个意思。

揉手者的身形手势十分重要,什么身形决定在揉手中的地位。你周身松空,是一个松体,在双人揉手中当然占据胜方的地位。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挂力,是一个有力的劲力体当然要居第二位。

在《八法秘诀》的“掤”法所说的拳理无可争辩的是太极拳妙法,绝招。顶头悬,弹簧力都是准确的真理性拳法。唯有“先实丹田气”,我们要研讨研讨。

杨氏拳诀,无疑都是经过博击场上实践过的真理性拳法。“先实丹田气”杨氏运用也是正确的,可惜我们“门外人”未得真传,不知如何去“先实丹田气”。我从学的几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气沉丹田”的,丹田气和气沉丹田是不是一种呼吸法,手中没有资料。京城太极拳家吴图南、杨禹廷两位大师都不提倡气沉丹田。有一位少林寺“德”字辈高僧,亲口对我说过,丹田练气不存气,也不提倡气沉丹田,恐闹出病患。

在二人较技中,掤劲也不是技击中的打法,或称不是唯一的打法。我初学太权拳时,有几位老师在讲到掤法时,都以教学为主,不提倡将掤作为技击的首要。以“太极八法”训练学子,应该认为是上乘的教学法。太极拳的虚实可以解义为阴阳,请温习陈微明先生记录杨澄甫口述的虚实。“八虚实,太极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这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以上虚实定义,是澄甫大师的绝学立论。同道应细心揣磨,潜心体验。

以上太极八法秘诀简单注释,非用功之久不能融会贯通焉。限于对传统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有不全面处,请同道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