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龙山: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李牧这个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05:28:47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李牧这个人?

应该是有的,毕竟是《史记》中有列传提到的,与野史传闻不同。

  李牧(?—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

  赵国在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时期,下令国中“胡服骑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军事力量逐渐强大。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恢复强大起来,并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王便派李牧带兵独当北部戍边之责。

  李牧常年驻守北部代郡、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防备了匈奴的侵扰,赢得士兵们的爱戴。他的措施是:首先,任用自己认为能干的人为官,同时把收来的货物,税款掌握在自己的驻军公署,充当士卒的日常开销。其次,每日宰杀数头牛采犒赏将士,优待士兵。第三,加紧练习骑马射箭,重视警报系统,增设侦察人员。在军事上,严明法规:“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史记·李牧列传》)。所以匈奴每次入侵,严密的警报系统发挥威力,士兵迅速退回营垒固守,不敢擅自出战。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赵国军队却因此保存了实力,多年来在人员、物资上没有多少损失,为以后的伺机反击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我行我素。终于激怒了赵王,把他召回,另派将领替代他。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复出,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史记·李牧列传》)。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再次到边境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几年当中,匈奴来犯一无所获,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戍边的将士日日受到犒赏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看准了时机,准备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获赏百金的勇士五万人,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并大纵牲畜,让人民满山遍野地放牧。

  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败,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单于闻之,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远远逃走。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的最重要的将领。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起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前246年以后。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两年后悼襄王继位。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年)赵国派李牧攻打燕国,拔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此时,泰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臣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

  赵王迁三年(前233年)赵将扈辄为秦将桓齮(又称樊于期)所败,丧师十万。秦又自北路进攻赵的后方,形势危急,赶任命李牧为大将军,率兵南下反击秦军,在宜安(今河北蒿城县西南二十里)大破秦军,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此战给秦国以沉重打击,李牧因功被封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复攻赵番吾(今河北省平山县南),李牧出兵迎战,再次重创秦军,但赵国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公元前229年,秦派王翦攻赵,赵以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不得进,就以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他在赵王面前散布李牧、司马尚想谋反,赵王中计,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从命,赵国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撤换了司马尚。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良将。三个月后,秦将王翦乘势急攻,大破赵军,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颜聚,赵国灭亡。

  点评: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其经历与秦国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胡三省注《通鉴》时,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贸》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索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司马迁因赵王而迁怒其母,可见其何等义愤。

战国良将话李牧

战国后期,赵国北部经常受到匈奴蟾褴国及东胡、林胡等部骚扰,边境不宁。赵王派赵国北边良将李牧镇守北部门户雁门,准许他自设官吏,统辖军政,边境及市场关卡税收,全由他调配支用。李牧不愧为良将,他知道匈奴来去飘忽,尤其是骑兵的攻击力和机动力都非赵军所能比,于是他施行“坚壁清野”之计,告诫属下各将,凡遇到匈奴来袭,立即进入壁垒自保,有敢擅自接战、贪功抓俘虏的,杀无赦!他每天只是杀牛宰羊犒赏士卒,加强迫射训练,多派间谍和搜索部队,广设烽火台和预警设施。
每当匈奴来袭,立刻下令全军退入壁内自保防守,匈奴摸不消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这样过了几年,匈奴每次来袭都是空手而归。但匈奴认为李牧胆小看不起他,边关将卒也埋怨主帅缺乏勇气,让他们无法建立功勋,在赵国军中没有面子。
于是赵王数次派人责备李牧,李牧仍然自行其是,赵王发起脾气来,将他召回,派其他人代替他的职务。过了一年多,匈奴每次来袭,新主帅就率军迎战,但每次作战都不利,而且士卒伤亡惨重,民间遭到掳掠,损失太多,赵人在边境也不能畜牧和做生意了。因此,赵王只得登门请李牧复出,李牧称病,赵王说:“又不要你服劳役,到边境上去养病都好,非你去坐镇不可!”李牧开出条件说:“大王一定要臣去,必须准许臣用以前的旧战略,臣才敢去。”赵王答应了,李牧这才去复任。
到了任上,李牧告诫部下一切照旧,加紧训练部队,养精蓄锐,经过几年,匈奴多次来犯,又和以前一样毫无收获而归,匈奴始终认为他胆小,很轻视他。但赵国士卒天天杀牛宰羊,多所赏赐,弄得自己都不好意思,于是全军表示意愿,愿和匈奴决一死战。
李牧准备出击匈奴,这才挑选精兵,淘汰老弱,共选得车军一千三百乘,骑兵一万三千人,富于战场经验、曾经立功受赏的步兵五万人,能用强弓劲弩的优良射手十万人。他将挑选出来的人另行编组,针对匈奴的游击战术进行布阵、迎战及追击训练。
等军队训练完成,可行决战的时候,李牧再用“品敌骄兵”之计。他派民众出关畜牧,人民满野,牛羊遍地,却只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得到消息,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命前军装败退却,丢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满载而归。匈奴人占得便宜,得胜而归,匈奴单于认为发大财的机会到了,于是率领全国徒众倾巢而至,大军直逼雁门。
李牧得斥侯秘报匈奴单于亲率徒众来犯,已料到“品敌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采用口袋战术,兵分三路,中间诱敌深入,而左右包围奇袭。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只身而逃。此一战李牧大破匈奴,斩首十余万(也不赖吗!),匈奴襜褴族因之灭亡,东胡族溃不成军,林胡族投降,匈奴单于只得带着残存部众逃亡到更远的北方。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十多年间,北方悍敌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长平之战后,李牧奉命南下阻挡白起的攻势,当时山西已无青年可以为兵,李牧只好再次祭出坚守不战,养兵疲敌的法宝,在这段时间,白起告病触怒秦昭王,让李牧稍微喘了口气,可是秦昭王并未闲着。秦昭王四十九年,赵成王九年,既公元前258年,既秦赵议和,赵割六城予秦,秦在正月退兵。秦赵虽然在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达成和议休战,但在该年九月,秦又撕破和约,再度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赵。五十年正月,王陵攻邯郸,久久围攻不下,伤亡惨重,秦军由国内及各地调兵增援,损失高级将领五员,仍攻不下。
秦昭王此时想起了告病在家的武安君白起。他希望能派白起去替换王陵,将邯郸攻下来。可是白起覆呈意见是:“邯郸城高池深,防守坚固,实在是很难攻。而且诸侯纷纷来救,救兵都已在途中,这些诸侯各国对秦的怨恨都不是一天两天了,抓到这个群攻的机会,必然不会放松。目前秦国虽然已歼灭赵国的长期军,但秦军本身也已伤亡过半,国内已成空虚状态,却还要越山渡河,千里迢迢地去争别人的国都,一旦赵从内冲,诸侯军由外攻,来个里应外合的夹攻,秦军就会遭到被歼的命运,这场仗是不能打的。”
秦王自己请不动,又派宰相应侯去请,白起始终不肯,干脆又再请病假。秦王于是命王翦替换王陵为将,八、九月间又再围邯郸,但仍是久攻不下。这时候,楚国派春申君率领的援军,以及魏公子无忌率领的大军全都已到,数十万大军合攻秦军外围部队,秦军颇有伤亡。白起这时候又说话了:“秦王不听我的话,现在看怎么样了!”这话传到秦王耳中,秦王大怒,下令白片刻日赴前线指挥作战。

白起自称病重无法领兵,应侯又再亲自到家里去请,白起仍然不奉命。秦王大怒,削革白起的一切官位爵位,贬为普通兵卒,并谪放到阴密去。这时白起却真的病得很重,不能赴谪居地。又过了三个月,诸侯军围攻秦军更为猛烈,秦军支持不住,接连撤退,每天都有军中使者到咸阳来告急。秦王越想越气,派人赶白起出咸阳。
白起抱病而行,才出咸阳西门十里,抵达杜邮时,秦昭王又与群臣商议说:“白起受到谪放,看起来是不心服的,将来一定还会乱发牢骚。”于是,秦王又派使者赐剑白起,令他自裁。白起在自杀前,仰天长呼:“我有什么事得罪了天,竟落到这种地步?”过了很大一会,他才省悟地说道:“我是该死的,这种凄惨下场是罪有应得!长期之战,我欺骗赵国降卒,坑杀了四十万,这就已经足够死罪了。"于是自刎而死。当时是秦昭王五十年,既公元前257年,十一月。

公元前236年,秦王赢政乘赵攻燕、国内空虚之际,分兵两路大举攻赵,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帷幕。此时提拔李牧的孝成王已死,在位的是窝囊废赵王迁。秦王赢政十三年,既公元前234年,十月,秦大举攻赵,秦将桓齮率二十万大军攻赵平阳,赵派扈辄领军三十万来救,两军在汾水以东进行会战。

秦军背水列阵,置之死地而后生,拼死而战,大发神威,个个奋勇向前,以一当十,以百作千。一场会战下来,赵将扈辄阵亡,秦军斩首级报功者达十万,伤敌不计其数。数万赵军残余退入太行山区,才免除遭歼的命运。消息传到邯郸,只会寻欢作乐的赵王迁,惊吓得差点从宝座上掉下来,赵国群臣更是束手无策。秦国方面情形正好相反,报捷请赏的军使不绝于途,魏、韩迫于情势,也不得不派使前来道贺。

赵王迁虽无能但并不傻,只得又以李牧为大将军,率兵抗秦。赵良将李牧以八万精兵在平阳附近的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大破秦军。他采取大胆前进包围战术,以三万人利用地形列阵,吸引十万秦军攻击,另以两万步兵在侧翼攻击秦军,再以三万骑兵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击并席卷秦军后背,形成三面包围,只留下南方缺口。

秦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历来作战都是采取速战速决的闪电战术,以局部绝对优势一举歼灭当前之敌,造成战场震撼,促使敌人丧失斗志。绝大部分敌人不是投降,就是溃退,所以秦军已养成轻敌的习惯,对侧翼之后方警戒不太注意,因为很少有敌人像李牧这样,敢以三万轻装骑兵深入秦军后方。

这样一来,乃是李牧造成了战场震撼。十万秦军主力部队尚未攻下赵军壁垒,后方战败的消息已经传来,锐气一失,兵败如山倒,壁垒中赵军乘胜出击。秦军只觉得四面八方都是敌人,真个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往西撤退的秦军遭到汾水阻挡,只有沿着汾水向南撤退,一直到曲沃才算稳往阵脚,廿万大军只剩下了八万人。李牧为了怕遭到上党方面王翦部队的夹击,在追击一段时间获致最大战果后,回守平阳、宜安之线。

赵秦历年交战,除了几十年前马服君赵奢曾大破秦军以外,赵国是连战连败,最后的结局都是赔款、割地议和。而李牧以八万劣势兵力击败二十万强秦常胜军,聚歼十二万有余,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不但整个赵国鼓舞欢腾,全天下都为之震惊兴奋。李牧为赵国带来信心和希望,也为诸侯各国建立了联合抗秦的愿望。于是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同时也干了另一件大蠢事,将李牧调回朝中任右丞相。说也奇怪,两个武安君都是遭君主猜忌而死!

秦王政十四年既公元前233年,四月。秦王政亲率十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前往曲沃增援。得到增援的桓齮先一举攻占宜安,赵将郭信弃城逃亡,带着部分赵军沿汾水北上,其他赵军则逃往太行山。赵将郭信逃亡途中遭到秦将李信三千轻骑兵的拦截,与桓齮亲自率领的轻装部队的追击。郭信被杀,三万人被歼,两万余人投降。杨端和与王贲的拦截部队则围歼赵军万余人,其余逃至太行山区。秦军与赵残军峙于太原及番吾之线。此战后,秦将桓齮的告老请退,荐杨端和自代,并力推王贲、蒙恬(又一冤死鬼)和李信(李广他祖宗)为不可多得的将才。

在形式对赵国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又是李牧临危受命,他仍然是以劣势兵力绕过番吾,与秦军在番吾西方二十里处进行会战,以五万不到兵力,击溃杨端和十万大军,杨端和不得已引军退至魏境邺城。赵王迁大喜,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沿太原汾水以北地区、阏与、番吾布防,抵御秦军。秦王政再征卒二十万,分别增援杨端和及王翦,秦军总计前方可用兵力达四十万。杨端和军驻原地邺城,王翦率军十五万进驻太原,积极作直接攻赵都邯郸的准备。

迫不及待欲灭亡赵国的秦王政,命令杨端和与王翦两面发动攻击,结果全遭到李牧巧妙的击退,而且用的都是极弱势的兵力。秦军想找赵军主力会战,就是难以找到,一个不留神,李牧的部队却突然集中,歼灭了秦军的小部队。他用品兵来真如《孙武兵法》上所言——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身则首尾俱至。

赵军骑兵更是飘忽,急速无定,防不胜防,连最善用敌后突击战术的秦将李信也大感头痛。李信是王翦麾下的骑兵都尉,率领三万轻重骑兵,但遇到李牧神出鬼没的骑兵运用,他也是一筹莫展。这些和赵军接战多年的秦军老将,也全都奇怪起来,原来怯懦、行动缓慢、动不动就整批投降的赵军,在李牧的指挥下竟脱胎换骨地完全变了!不但个个骁勇善战,而且都宁死不降了。

更可怕的是,李牧将边境上的农民都组织起来,每隔段距离就设置一座烽火台,事先规定好的信号不但能报告有敌入侵,而且连敌军的兵种和兵力,都能以烽火的种类和数目报告得清楚确实。只要秦军有任何行动,李牧就能很快发现敌踪。

秦军只要一进入赵境,就像进入泥淖一样,随时会遭到民兵的攻击,其中甚至有很多老人、儿童和妇女,水源遭放毒更是常有的事。以前秦军喜欢到赵境作战,因为赵国民间普遍较富裕,攻占以后可以饱掠一番,如今进入赵境,随时有遭到袭击和中毒的可能,秦军人人视赵境为鬼域。

连次遭到挫折的结果,秦王政只有下令停止攻击,秦国经过数年连续攻赵,极大地削弱了赵国实力,但一时无力灭亡赵国。于是秦国转攻韩国,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九月,秦发兵接收韩国南阳地区,将这个地区改成诸县,正式成为秦国的一部分,男子全编成年籍册,抽丁至秦军服役。同年十月,魏王在秦军的压迫下献出雍地,秦置为郦邑。次年,秦王政十七年,秦内史滕率军北上攻韩,攻占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虏韩王安,整个灭了韩国,将所有领土收为颍川郡。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大举攻赵,王翦挟破韩之势再至,率军由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出井陉(今河北井陉县),端和由河内进攻赵都邯郸。赵国再派李牧为大将军迎战,仍困于秦军于坚壁之下,秦赵陷入僵局,相持一年之久。秦用重金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诬其拥兵自重。赵王谴使命李牧出战,李将军抗命不遵,被加谋反之名而腰斩。

李牧死后三月,王翦向赵国发起总攻。王翦率军十五万,攻上地,下井陉,直取东阳;杨端和率河内军二十万陷番吾,进围邯郸;羌瘣率轻装步骑五万追击溃败赵军,并组织占领区地方政权。李牧一死,赵军已失去斗志,又恢复以前一战即走,未见胜负就大批投降的老样子。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王翦、羌瘣起定东阳地区,杨端和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遂亡。

要说的是,名将李牧的死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赵国首都邯郸,在长平之战前的二十多年来从未直接遭到战火的蹂躏,邯郸城内的新生一代早已忘了战争是怎么回事,但边境上不时传来的战争消息,促使这些年轻人有了"不知明天"的颓废,他们信奉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信条。

同时赵国有能力赚钱或贪污搜刮的巨贾显要,拼命想法子赚钱搜刮,得到的钱有的在穷乡僻野另用姓名购置产业,准备赵国亡国,就躲到乡间养老。有的怕国内不可*,就到国外置产。其中部分人认为齐国和秦国一向友好,秦军不会打到那里去,纷纷到齐国买盐田,投资矿产。部分人觉得齐国人畏战,将来赵亡以后,秦军顺势就可轻易灭齐,所以齐国并不可*,而楚国强大,民性强悍,兵强马壮,可与强秦一拼。因此他们又将用尽各种恶劣手段搜刮来的钱,转投资到楚国的土地、木材和矿产上。这些巨贾显要们,他们人在赵国,心早就放在凄楚,一心只打算怎么亡国,亡国后该怎么办,却从未想赵国仍然完整。

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巨贾显要们在不遗余力地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大肆敛财,可邯郸城的贫民窟依然肮脏杂乱,范围依然愈来愈大。伤残士兵仍然流浪街头乞讨,只是其中参加过长期之战的都已白发苍苍,近三十年来的日子,不知他们怎么活过来的。大户人家的声色犬马、丝竹笙歌,市井的灯红酒绿、寻欢买醉,夜夜处处,不夜的邯郸依旧。

尤其是赵王迁登基以后,他母亲原为歌伎,他血管里流着母亲音乐的血液,他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是深通音律,谱曲填词,所得新作,莫不在邯郸家家传歌,随之传遍天下。君子德风,小人德草,风吹草偃,上行下必效,赵王喜欢音律声色,赵国朝野上下也就莫不嗜声色若狂。大敌当前,除了前方士卒外,全国听不到抗秦的言论和呼声,满耳都是凄凉的赵曲和靡靡亡国之音的郑风。

其实在当时的赵国来说只要在上者不贪污要钱,武将不贪生怕死,大商巨贾不囤积居奇,操纵市场,不投机炒地及垄断土地,使得农村破产,贫者连食糟糠都求之不得,赵国仍然是有希望与秦一决雌雄的。因此,李牧连破秦军,并没有给这些人带来真的信心和振奋,潜意识他们还讨厌李牧,因为他扰乱了他们的移民计划,在将资金转出去的时候,又会多一份考虑。而且赵国要是不亡,岂不是显得他们以前的高瞻远瞩都是仆人和吓唬自己的,岂不是会突显他们的愚蠢?

所以,赵国下层的民众将李牧看作是英雄,是上天派来救赵国的神人;而在这些身处上层的巨贾显要眼中,李牧只不过是一时侥幸,突击冒险,战败了永不可败的秦军,他实际上只是一只奋臂挡车的螳螂而已。(悲乎!)

当然有了,他是战国时赵国大将

当然有了,中国古代名将之一。


最著名的一场仗就是击败秦军

有此人 战国时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