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利车队多少钱:世界各民族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5 23:08:28

西北的文化习俗
西部大开发应重视文化的建设,西部地区是穆斯林各民族的聚居地,西部穆斯林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好穆斯林的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项重要课题,并在开发和利用的同时要掌握好一般的原则。

关键词:西部开发;穆斯林文化;保护和利用

一 丰富多彩的西部穆斯林文化资源

1、文化建设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文化的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为西部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广袤的西部拥有与其地下一样富足的文化宝藏,在这片神气的土地上,传统随处可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集居在西部。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绚丽多彩,他们是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西部大开发的整体目标,文化建设在西部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经济是落后的的,但西部的文化是不落后的。西部丰富的文化资源甚至比西部的自然资源更具有开发潜力。同时也要看到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尤其是商业的冲击。其结果可能有两种,一是急功近利,不顾一切,甚至是破坏性地发展,对文化遗产造成极大的损坏;二是有前瞻性的开发,对文化遗产实行严格的管理和保护,使它们得以完好无损。所以,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文化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现代化是在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和发展的,是在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现代化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因而,现代化总是同一定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正确处理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是确保大开发顺利进行的条件。在大开发中对于西部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遗产进行利用的同时要加以保护。

2 、西部穆斯林文化资源

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至少应由三个方面构成:物质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歌舞、文学、节庆等等;还有介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文化体系,如行为模式、婚姻制度、风俗习惯等等。西部是民族地区,尤其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穆斯林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因此保护和开发利用好穆斯林文化资源对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部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的穆斯林文化,是中国民族化的伊斯兰教文化。它是各族穆斯林在长期的信仰实践和生产、生产实践中,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指导原则,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并兼取吸收各民族固有文化的本土文化和社会习俗逐渐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西部穆斯林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体系为内容的综合体。(1)尽管这些少数民族在文化习俗等内容各有特色,但共同的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世界观和生活习俗已经渗透到各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融会于中华文化之中,丰富了中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一支独特的文化元。 西部穆斯林在历史上的文化贡献是多方面的。在科学技术史上,在社会科学史上,在其他文化艺术上 ,西部各族穆斯林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以其光辉的业绩和出色的成果,赢得了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和骄傲。在长期的贸易中,穆斯林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把香料传人中国,丰富了中医方剂和功效。他们还把中国四大发明传遍了欧洲;在书画、工艺美术、音乐戏曲、清真饮食等方面,都为繁荣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做出过突出贡献;众多的西部穆斯林清真寺建筑,以其独特的伊斯兰风格,丰富了中华建筑文化宝库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由于西部各族穆斯林分布地域辽阔,社会文化背景和自然生态环境不同,各民族的来源和形成以及接受伊斯兰教信仰的时间、途径也不一样,因而其内部又呈现出多种形态和特色。主要划分为两大系统,即内地穆斯林文化和新疆穆斯林文化。西部内地穆斯林文化,是通过它的载体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穆斯林长期信仰和社会实践中累计起来的。这四个民族大都分布在西部内地,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这种文化是以农牧业为基础的商业经济,虔诚的伊斯兰教信仰,独特的风俗习惯,突出的民族性格,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等。新疆的穆斯林文化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和塔吉克族,通过这些民族的信仰实践,并融合了突厥文化而累积发展起来的。因而,西部穆斯林文化在共性的特征基础上,又形成了穆斯林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语言上,除了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他九个西部穆斯林民族都有自己 本民族的语言;在地理上,形成了雪域文化、草原文化、山地文化、高原冰山文化、盆地文化;在经济方面,商业文化、狩猎文化、畜牧文化、旱地农业文化、水稻文化等一应俱全。西部各穆斯林民族这些丰富多彩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必将成为西部经济腾飞的强大的动力源泉。

二 西部穆斯林文化的保护

1、现代化对西部穆斯林传统文化的冲击

现代化浪潮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生的最为令人惊心动魄的变化,它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最为深刻,也最为广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民族间的交流增加,西部穆斯林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也在加快。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在国家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千百年逐渐形成的穆斯林文化传统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本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既是西部各穆斯林民族的也是人类的包裹财富。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文化受到极大的威胁,有的正在迅速的消失,有的处于危机状态中。西部穆斯林民族中一些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关于穆斯林传统文化的纵向变化以回族为例。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他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提到当时鸦片流毒全国,西北回民吸食者极少,庄稼长势喜人,村庄干干净净,一望知道是回族居民点,这位30年代的记者热情赞扬说,回回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江应梁教授在他的《滇南沙甸回族农村社会调查》一文中大为赞赏:“这个近千户人的大聚落,全村仅有一间茶铺,但顾客寥寥无几。饭馆虽有几家,主要主顾也是过往的客人。酒店、烟馆都没有,村里虽也有抽大烟的,但人数却不多,聚众赌博这类事几乎见不到,这种现象,一部分原因固由于宗教信条限制了村民的活动,再则村中父老都能以身作则对村民起模范作用,此不仅使这个农村,在生活上减少许多不正常的消费,而且在生产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养成他们勇敢、勤劳、耐劳、清洁的习惯,减少了一般农村中通常见的堕落的习惯与不良嗜好,全村人民在一种合作、协调的气氛中度着岁月”。(2)象江教授描述的 沙甸淳朴民风的回族村庄在历史上的西部各地穆斯林随处可见。但是随着回族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级大的的改善,穆斯林文化传统的美德某些方面在逐渐消失。 抽烟、喝酒、赌博在一些穆斯林地区泛滥。甚至一些人为了达到致富的目的,不择手段,置国法、教法于不顾,铤而走险。贩毒、吸毒在个别地方十分猖獗。本来一个穆斯林民族深恶痛绝的东西成了个别人发财的途径。个别人的行为给穆斯林民族摸黑、损害整体穆斯林民族的形象。
不仅穆斯林传统道德文化如此,西部穆斯林民族文化的其他方面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西部穆斯林民族的民间技艺被赶到了角落,穆斯林饮食被假冒食品鱼目混珠,坑人害己,能歌善舞的维吾尔等民族的传统艺术正在被流行音乐、摇滚乐取代。为利益驱使,毫不顾及穆斯林文化的纯洁性、真实性,将他民族的东西冒充、移植、拼凑。一些地方为招徕顾客在民族旅游地的肆搬演汉族的抬大红轿,在维吾尔族“麦西来甫”里加入交谊舞。等等。凡此种种长期流弊,必将导致穆斯林文化的弱化和异化,从而危机穆斯林的传统文化。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冲击必然会加快。因此,怎样保护、继承穆斯林优秀的文化,使之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作用,是一个必需引起重视的问题。对于这一点,费孝通先生呼吁:“在这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猛烈席卷过来的时候,不要把西部这些多元的文化给冲掉了,给毁灭了”。

2 对西部穆斯林文化的抢救和保护

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穆斯林文化资源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并加强对这些资源的涵养、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实行保护性开发战略。由于岁月的剥蚀、市场的冲击、当代外来文化的撼动,西部穆斯林文化早已整体临危。如果不加紧保护,“开发”便会造成“破坏”,令西部穆斯林文化面临灭顶之灾。不仅要抢救和保护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之外,还要抢救和保护那些虽然鲜为人知的但具有典型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不仅要着眼于文物古迹的保护,还要保护那些仍然存活的穆斯林无形文物(口头文学、歌舞、习俗、信仰等)。应当特别保护具有民族和宗教特色的习惯和权益。如:穆斯林禁食的食品,应立法禁止出现在穆斯林清真饭馆和冷库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不允许出现亵渎伊斯兰教和少数民族的内容。保护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法律、政策、技术、产业的保护都不可缺少,保护的深度与广度要加大,国内外的经验教训都要总结借鉴。

3、对西部穆斯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文化的遗产的保护过去更多的是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强调的,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还应该重视它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传承是对保护的一种积极补充,没有传承的保护只能是消极的、被动的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是综合的、不是单一的。应该看到它在当地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综合效应,同时努力使他在文化、经济、社会各方面发挥作用。即从单纯的保护观改变为保护、传承、发展观。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让西部穆斯林文化在传承中发挥其功能,增强活力,让西部穆斯林文化在传承中自我更新,发展自我,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增添奇香异彩。

任何一种优秀文化,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才能能永葆其勃勃生机,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我们既要大力弘扬西部穆斯林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又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坚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努力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西部新穆斯林文化。西部穆斯林不能在抱残守缺陶醉,不能守着成年老店苟延,而要在创新中为西部大开发作出新贡献。

三 西部穆斯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1、穆斯林文化产业的开发

开发,主要指的是文化产业的开发。要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加快发展穆斯林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认识到,文化不但能创造精神财富,也能创造物质财富,既能为社会提供精神积累,也能为社会提供物质积累。把文化生产、文化服务列为社会产业范畴,不只是对文化艺术生产认识上的变革,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西部穆斯林文化产业具有它的自身优势。首先,发展西部穆斯林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地缘优势。西部10个穆斯林民族由于地处边疆,与周边的穆斯林国家比邻,频繁的经济往来带动了对外文化交流,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开发,为西部穆斯林民族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地域环境。其次,西部穆斯林文化艺术风格独具,备受世人的青睐,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特殊的人文景观,古朴的民族民间习俗文化活动,构成了发展西部穆斯林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优势。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淳朴的民间风情,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有效的开发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率和文化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是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穆斯林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2、利用穆斯林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作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础价值获得重新认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项目需要群众基础。这只能根植于原由的传统文化资源,而不能凭空生造,否则没有生命力。西部地区因其悠久、活跃的历史,古民族在世界上的重要影响,及独特的气候、地理等条件、保存下来极富自然与人文价值的旅游资源。西部是也是我国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区,我国有2000多万穆斯林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这里。西部传统的穆斯林文化所展示的民族风情和宗教色彩十分浓郁。并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历史区域和数量巨大的穆斯林文化遗存。利用西部丰富多彩的穆斯林文化优势可以大搞独具特色的穆斯林文化旅游吸引国内外的里哟者,尤其吸引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游客。利用穆斯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异质来性来吸引旅游者,成为近年来许多开发商的经济行动。西部各地开发了不少穆斯林旅游产品。

3、利用伊斯兰教合理的内容与西部大开发相适应

伊斯兰教是一个两世并重的宗教,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会阻碍人们追求现实适度的物质享受,鼓励人们生产,反对好逸恶劳。这种社会价值观,鼓舞人们奋发向上,增强了战胜困苦的力量和勇气,形成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成为穆斯林群众推动社会经济、精神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穆斯林的经商意识和善于经商的个性,构成了穆斯林文化的重要思想体系,并主张公平交易、合理竞争、诚实买卖,反对投机垄断行为。伊斯兰伦理文化以其特有的社会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规范和制约中穆斯林群众的社会道德规范,并且在穆斯林文化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继承和发扬穆斯林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旗帜鲜明的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反对利用宗教从事分裂活动和非法活动;崇尚和平,主张团结,遵纪守法;严禁挥霍浪费、赌博嫖娼等不良行为,提倡高尚情操,勤俭节约,乐善好施,扶困济贫;倡导人们热爱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反对滥砍乱伐。开发和利用好穆斯林这些文化资源对促进西部地区穆斯林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以及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4、利用穆斯林文化自身优势扩大同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经济联系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护西部穆斯林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西部大开发有利,合理利用民族历史文化吸引力,对实施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中东阿拉伯国家是一个容量极大的金融市场,许多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阿拉伯世界银行的宗旨是优先向伊斯兰国家和地区提供援助。他们向伊斯兰地区提供的贷款不收利息,原则上争取直接投资形式,共享经营成果。西部作为我国穆斯林聚居区,同中东阿拉伯穆斯林国家有着天然的联系,友好往来关系源远流长,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我国与中亚穆斯林国家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使原来沉寂的边境地区,由对外开放的未断,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边境贸易活跃,人员往来逐渐增多,促进当地的穆斯林文化的发展。西部各族穆斯林文化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迎接这难得的机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四、开发和利用好穆斯林文化资源 坚持的原则

1、坚持充分利用的原则。

文化资源同自然资源相比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潜在性。也就是说,它不象自然资源那样,当代人不利用,后代人还可利用,而它本身有强的时效性。例如科技力量、劳动力、文化设施、宗教文化、旅游景点等等,如果弃之不用或不能充分利用,就会失去时效性或不能充分实现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从社会生产来说,文化资源又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这种性质,决定了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经济成果。因此开发利用西部穆斯林文化资源的首要原则就是充分利用现存的穆斯林文化资源,使其发挥作用。

2、坚持重点开发的原则。

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具有无限性,只要不断开发,它的量就会限地增加。但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又是有条件的,比如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投入。而对于一个经济较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资金又是短缺的。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坚持重点开发的原则,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渐次地开发。在促进西部大开发中,穆斯林首先要积极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文化教育水平。政府对他们更应该关怀和重视,为开发西部多出人才,从而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 坚持合理开发的原则。

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有一个适度开发的问题。为此必须坚持合理开发的原则。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涉及较多的是物质形态的文化,特别是文物资源的利用。在这方面,由于观念上的局限,曾有过重保护、轻利用的的问题;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当前又出现了重利用、忽视保护的现象。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一方面,努力把西部的穆斯林文化资源优势变成文化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增长点;另一方面,又要特别注意保护好穆斯林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要着眼于长远,合理利用,防止盲目、过度的甚至破坏性的开发。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就是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绝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如果眼高于顶,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
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当然不是纯时间的范畴。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于是在许多著作中、文章中、报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字样。惹人麻烦的是,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特别是当着那些著作等等向读者提出任务,要大家来批判、继承、发扬或弘扬传统的时候,更有无所适从、无可施技之感。因为,至少从字面上看来,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如果进而追究内容,则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各传统文化在其各自发生的当时,本系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阙,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和垢土。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礼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昙花一现,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样,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分别在于理之正逆。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以明辨其时代风貌,以确认其历史地位,以受拒其余风遗响。在我国,所谓的发掘抢救、整理清厘、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等那一套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礼教、东方的智慧等等一大摞贬褒不一的议论,也多是围绕着传统文化而发。对此大家耳熟能详,无待赘述。现在需要仔细讨论的是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Culturaltradition),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因而,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响往,而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所以,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范围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象肉体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时间在前进,生活在交替,经验在累积,知识在更新,传统中某些成份会变得无所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份。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发生一蹴而就的奇迹;虽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媾、交通、贸易、扩张、侵略等原因而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尔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加入为传统的一个新成份,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已反复证明了并仍在证明着的。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不同程度视生活的差异程度和发展阶段而定。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可以进行比较,但很难作出绝对的价值判断;因为每个传统对于自己民族来说,都是自如的,因而也是合适的;不同民族之间,并无一个绝对标准,所谓的人类标准。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者将自己的传统吹嘘为人类的,强迫或诱使别人接受,是没有根据的,也难以奏效;除去证明他自己的无知或狂妄。民族内部某些成员鼓动大家效法外族传统,民族领袖规定人民遵循外族传统,都只能停留在宣传上或法令上,而难以深入人心;除非生活已经变化得有了接受的土壤。
就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化传统来说,当然可以自我评价,一分为三,剖分出哪些成份为优,哪些成份为劣,哪些不优不劣。但这种剖分只有相对的意义,而且要借助于时代推出的新生活和新认识,以作为标准;否则,将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于自己的时代来说,既然形成而为传统,就有它的必要性。“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
历史上有所谓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信仰危机时代,那是说文化传统发生了问题。究其原因,或由于强烈的政治震撼,或由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或由于风靡的文化干扰。其来源,主要来自共同体的内部;外部的刺激有时也起很大作用。危机的消除,有待于传统的重振和重组,任何武力的、政法的、经济的、宗教的强制措施最终都是无效的。而所谓重振和重组,绝不是全面复旧,无视政治、社会、文化上的新局面;也不是作茧自缚,排拒一切驰入舶来的新东西。这时需要的是冷静分析,分析传统中哪些成份变得无理了,现实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抛弃不合理的,传统方不致一足落网而全身受缚;接受合理的,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于无事。这叫做
“一切合理的,都应该成为现实的。”(恩格斯)
是否有不受时代生活的局限、不被民族性格所约束的成份,存在于某个或某些文化传统之中呢

不足道